重庆地下,联合生物意识研究中心,隔离观察室。
这里没有窗户,空气被高效过滤系统循环成一种毫无特征的、略带甜味的洁净。墙壁是柔软的苍白材质,吸收着一切多余的声音,只有医疗监控设备发出规律、低沉的滴答声,像一颗在真空中跳动的心脏。
林雪躺在房间中央的医疗床上,薄薄的白色被单勾勒出她消瘦的轮廓。她的脸色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仿佛长期缺乏光照的植物。她的眼睛睁着,凝视着天花板,但瞳孔深处没有焦点,只有一片不断变幻、映照着无人能见景象的混沌星云。
她“醒”了。
但她的“苏醒”,并非回归这个单一的现实。
第一个瞬间,是声音。
不是通过鼓膜,而是直接在她意识的每一个褶皱里轰鸣、低语、尖叫。
一个地球士兵在掩体里思念母亲时,那带着泥土和炊烟气息的温暖乡愁,像一股暖流冲刷过她的神经;下一秒,一个SJ星维修师在调试逻辑节点时,因计算遇到瓶颈而产生的、冰冷尖锐的烦躁感,如同冰锥刺入同一位置。
上海废墟里,一个孩子对着琉璃化的宠物猫尸体无声流泪的悲伤;元境数据流中,一段古老旋律因传输错误而衍生出的、带着诡异美感的变调欣喜。
无数个“此刻”,无数种“情感”,无数段“思绪”,不分来源,不分强弱,如同亿万条不同颜色、不同温度的溪流,强行汇入她这条过于狭窄的河床。它们互相冲撞、混合、湮灭,形成一片无边无际、永不停歇的意识噪音。
接着是景象。
她看到研究员递到她唇边的一勺清水,但与此同时,她也“看”到水分子在SJ星逻辑视角下那精妙的、舞蹈般的氢键网络。她看到护士调整输液速度时关切的眼神,但也“看”到护士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对下班后能否领到额外配给品的担忧。
现实在她眼中失去了唯一的形态。它像一张无限叠加的透明胶片,每一张都描绘着同一时空下不同的信息维度——物理的、化学的、情感的、逻辑的……她同时阅读着所有这些图层,无法关闭,无法筛选。
“世界桥梁”,他们是这么称呼她的。
可她感觉自己不是桥梁,而是一个被强行撬开的保险箱,里面所有的珍宝(秘密、情感、记忆)都被粗暴地倾倒出来,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她这个“箱子”,则在被倾倒的过程中,发出了濒临解体的呻吟。
她试图尖叫,但喉咙里只发出了一声微弱如蚊蚋的喘息。这具属于“林雪”的、曾经在FASt控制室里熬夜观测星空的物理身体,如今像一件不合身的外套,束缚着她过度膨胀的意识。
偶尔,会有碎片从这片混沌之海中突兀地浮现,带着不容置疑的清晰,却又因缺乏上下文而显得支离破碎。
她会突然抓住正在为她擦拭手臂的护士的手腕,手指冰凉,瞳孔骤缩,用一种非人的、仿佛由无数声音叠加而成的混响低语:
“蓝色的……数据花……在第三逻辑枝干……即将凋谢……它会带走……一片‘天空’……”
护士充满疑惑,在记录本上写下:“病人出现幻觉,提及无关色彩与植物。”
她会凝视着凯洛走进房间时,那混合着希望与疲惫的琉璃色身影,喃喃道:
“阴影……在光滑的表面上……生长……它吃掉的……不是光……是‘看见’本身……”
凯洛会紧紧握住她另一只没有输液的手,试图用自己相对稳定的意识场为她提供一个暂时的“锚点”。他能感觉到她的意识像一团狂暴的星云,在他掌心下剧烈地颤抖、冲撞。他理解她所说的每一个词,但他无法向其他人解释,那“蓝色的数据花”可能代表着SJ星某个关键逻辑节点的能量衰减,而那“吃掉看见的阴影”,或许预示着某种认知层面的攻击。
她的预言,成了无人能解,也无人愿信的疯子的呓语。
研究中心的主任,一位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指着林雪大脑活动的实时扫描图对凯洛和其他官员解释:“她的神经网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同步激活状态,同时处理的信息量是常人的数千倍。这远超出大脑结构的承载极限。她所说的,更可能是神经信号过载后产生的无意义放电,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崩溃的副产品。”
“我们需要的是可用于战略分析的情报,林博士,”一位面色冷硬的军事代表隔着观察玻璃说道,
“而不是这些……诗歌。”,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冷冷的金属质感。
林雪躺在床上,对他们的讨论听得一清二楚。不只是话语本身,还有话语背后那复杂的情绪光谱——科学家的困惑,军人的功利,管理者的无奈,甚至还有远处某个工作人员对她隐隐的恐惧。
所有这些,都如同滚烫的沙粒,持续不断地灌入她毫无防备的意识。
她蜷缩了一下身体,像一个试图回到子宫的婴儿。在她意识的最深处,在那片沸腾的信息海洋底下,一个微弱的、属于“林雪”本身的念头,如同溺水者最后的气泡,偶尔挣扎着浮上来:
“……让我……回去……”
回到那个只有单一现实、只有有限感知、可以安心沉睡的黑暗中去。
回到那个,她只是林雪,而不是这座连接两个世界、承载所有噪音的、濒临崩溃的桥梁的时刻。
代价,早已明晰。
她的苏醒,不是痊愈,而是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承担起了战争的后果。
而她带来的警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泛起一丝涟漪后,便沉入了名为“理性”与“怀疑”的淤泥深处,无人打捞。
这里没有窗户,空气被高效过滤系统循环成一种毫无特征的、略带甜味的洁净。墙壁是柔软的苍白材质,吸收着一切多余的声音,只有医疗监控设备发出规律、低沉的滴答声,像一颗在真空中跳动的心脏。
林雪躺在房间中央的医疗床上,薄薄的白色被单勾勒出她消瘦的轮廓。她的脸色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仿佛长期缺乏光照的植物。她的眼睛睁着,凝视着天花板,但瞳孔深处没有焦点,只有一片不断变幻、映照着无人能见景象的混沌星云。
她“醒”了。
但她的“苏醒”,并非回归这个单一的现实。
第一个瞬间,是声音。
不是通过鼓膜,而是直接在她意识的每一个褶皱里轰鸣、低语、尖叫。
一个地球士兵在掩体里思念母亲时,那带着泥土和炊烟气息的温暖乡愁,像一股暖流冲刷过她的神经;下一秒,一个SJ星维修师在调试逻辑节点时,因计算遇到瓶颈而产生的、冰冷尖锐的烦躁感,如同冰锥刺入同一位置。
上海废墟里,一个孩子对着琉璃化的宠物猫尸体无声流泪的悲伤;元境数据流中,一段古老旋律因传输错误而衍生出的、带着诡异美感的变调欣喜。
无数个“此刻”,无数种“情感”,无数段“思绪”,不分来源,不分强弱,如同亿万条不同颜色、不同温度的溪流,强行汇入她这条过于狭窄的河床。它们互相冲撞、混合、湮灭,形成一片无边无际、永不停歇的意识噪音。
接着是景象。
她看到研究员递到她唇边的一勺清水,但与此同时,她也“看”到水分子在SJ星逻辑视角下那精妙的、舞蹈般的氢键网络。她看到护士调整输液速度时关切的眼神,但也“看”到护士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对下班后能否领到额外配给品的担忧。
现实在她眼中失去了唯一的形态。它像一张无限叠加的透明胶片,每一张都描绘着同一时空下不同的信息维度——物理的、化学的、情感的、逻辑的……她同时阅读着所有这些图层,无法关闭,无法筛选。
“世界桥梁”,他们是这么称呼她的。
可她感觉自己不是桥梁,而是一个被强行撬开的保险箱,里面所有的珍宝(秘密、情感、记忆)都被粗暴地倾倒出来,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她这个“箱子”,则在被倾倒的过程中,发出了濒临解体的呻吟。
她试图尖叫,但喉咙里只发出了一声微弱如蚊蚋的喘息。这具属于“林雪”的、曾经在FASt控制室里熬夜观测星空的物理身体,如今像一件不合身的外套,束缚着她过度膨胀的意识。
偶尔,会有碎片从这片混沌之海中突兀地浮现,带着不容置疑的清晰,却又因缺乏上下文而显得支离破碎。
她会突然抓住正在为她擦拭手臂的护士的手腕,手指冰凉,瞳孔骤缩,用一种非人的、仿佛由无数声音叠加而成的混响低语:
“蓝色的……数据花……在第三逻辑枝干……即将凋谢……它会带走……一片‘天空’……”
护士充满疑惑,在记录本上写下:“病人出现幻觉,提及无关色彩与植物。”
她会凝视着凯洛走进房间时,那混合着希望与疲惫的琉璃色身影,喃喃道:
“阴影……在光滑的表面上……生长……它吃掉的……不是光……是‘看见’本身……”
凯洛会紧紧握住她另一只没有输液的手,试图用自己相对稳定的意识场为她提供一个暂时的“锚点”。他能感觉到她的意识像一团狂暴的星云,在他掌心下剧烈地颤抖、冲撞。他理解她所说的每一个词,但他无法向其他人解释,那“蓝色的数据花”可能代表着SJ星某个关键逻辑节点的能量衰减,而那“吃掉看见的阴影”,或许预示着某种认知层面的攻击。
她的预言,成了无人能解,也无人愿信的疯子的呓语。
研究中心的主任,一位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指着林雪大脑活动的实时扫描图对凯洛和其他官员解释:“她的神经网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同步激活状态,同时处理的信息量是常人的数千倍。这远超出大脑结构的承载极限。她所说的,更可能是神经信号过载后产生的无意义放电,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崩溃的副产品。”
“我们需要的是可用于战略分析的情报,林博士,”一位面色冷硬的军事代表隔着观察玻璃说道,
“而不是这些……诗歌。”,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冷冷的金属质感。
林雪躺在床上,对他们的讨论听得一清二楚。不只是话语本身,还有话语背后那复杂的情绪光谱——科学家的困惑,军人的功利,管理者的无奈,甚至还有远处某个工作人员对她隐隐的恐惧。
所有这些,都如同滚烫的沙粒,持续不断地灌入她毫无防备的意识。
她蜷缩了一下身体,像一个试图回到子宫的婴儿。在她意识的最深处,在那片沸腾的信息海洋底下,一个微弱的、属于“林雪”本身的念头,如同溺水者最后的气泡,偶尔挣扎着浮上来:
“……让我……回去……”
回到那个只有单一现实、只有有限感知、可以安心沉睡的黑暗中去。
回到那个,她只是林雪,而不是这座连接两个世界、承载所有噪音的、濒临崩溃的桥梁的时刻。
代价,早已明晰。
她的苏醒,不是痊愈,而是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承担起了战争的后果。
而她带来的警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泛起一丝涟漪后,便沉入了名为“理性”与“怀疑”的淤泥深处,无人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