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探险者林雪-《元境边缘:觉醒的异端》

  地球,中国,贵州。

  群山环抱的洼地像是被远古巨人用勺子精心挖出的巨大石碗,碗中盛放的,是人类窥探宇宙深渊的巨眼——“中国天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控制室内,深夜。只有仪器指示灯幽绿的光芒和大型服务器集群低沉的嗡鸣。

  空气里弥漫着冷却液的微甜和电子设备特有的、略带焦糊的气息。

  林雪蜷在指挥椅上,身上搭着一件皱巴巴的白大褂。

  她已经连续值守了三十六个小时,眼睑下挂着浓重的阴影,像两抹褪色的青墨。

  但她那双紧盯着主屏幕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将窗外那片璀璨的南半球星空都浓缩在了瞳孔深处。

  屏幕上,不是常见的、代表宇宙背景噪音的、催眠般的静态雪花。

  而是一条极其微弱,却在特定频段上持续存在的、带有复杂调制结构的信号带!

  它像是一段被宇宙尘埃磨损了亿万年的古老磁带,在无尽的噪音中,固执地重复着某种难以辨识的旋律。

  “小雪,还不休息?”值夜班的老张端着保温杯走过来,杯口氤氲着枸杞和茶叶的混合热气,“这‘杂音’你都盯了小半年了,国际上都认定是仙女座星系后面那片未知分子云的偏振干扰了。”

  林雪没有回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调出另一组滤波算法。“张工,干扰信号的频谱特征不是这样的。你看这里,”她指向屏幕上几个几乎被噪声淹没的尖峰,“还有这里,这种准周期性的振幅衰减……不像自然现象。”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老张凑近看了看,摇摇头,拍拍她的肩膀:“你啊,跟你爸一个脾气,认准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但科学要讲证据,不能光凭直觉。这信号太弱了,信噪比低得可怜,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

  林雪抿了抿嘴唇,没有反驳。老张是看着她长大的前辈,也是她父亲生前的同事。她知道他是好意。

  但她的直觉,那种源于无数次与数据搏斗后淬炼出的、近乎本能的洞察力,正尖锐地告诉她——这不一样。

  她父亲,一位毕生致力于寻找地外文明信号的天文学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念叨着他从未捕获过的“非随机结构”。这几乎成了她家族的执念,或者说,宿命。

  她切换了数据分析模式,尝试用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全新算法去解析信号底层可能存在的几何结构。屏幕上的数据流开始重新组合、拼接。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服务器嗡鸣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际线泛起一丝鱼肚白。

  突然,算法运行到了一个临界点。

  屏幕上,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信号点,在剔除了所有已知的自然噪声模型后,剩下的残余部分,开始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自我组织。

  它们没有形成任何已知的数学序列,也没有构成可读的编码。它们……构筑成了一个图案。

  一个由无数细微数据点勾勒出的、极其复杂而规整的、散发着非地球美学特征的……三维拓扑结构。

  它像是一种建筑的骨架,又像是一种未知晶体的分子模型,冰冷、精确、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异质的美感。

  林雪呼吸一滞,猛地坐直了身体,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这不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不会创造出如此具有清晰逻辑边界和对称性的复杂几何体。

  这也不是人类已知的任何科技所能产生的信号模式。

  它太……刻意了。

  老张被她的动静吸引,再次走过来。当他看到屏幕上那个缓缓旋转的、由数据构成的奇异结构时,端着保温杯的手僵在了半空,杯口的热气兀自袅袅上升。

  “这……这是……”老张的声音干涩。

  林雪没有回答。她只是死死地盯着那个图案,仿佛要将它刻进自己的视网膜。疲惫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巨大震惊、强烈兴奋和深入骨髓战栗的情绪。她感觉自己正站在一扇从未被打开过的门前,门后是什么,无人知晓。

  是未知的宇宙现象?是某个尚未被理解的星际物质的自身规律?

  还是……她父亲穷尽一生追寻的……那个答案?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却异常稳定地按下了数据保存和加密的指令。然后,她调出了深空目标坐标记录。

  信号来源的方向,并非指向任何已知的恒星系,而是那片原本被认为空无一物、只有稀薄星际介质的……**宇宙虚空**。

  仿佛那个“说话者”,就隐匿在那片永恒的黑暗之后,静静地,等待着回应。

  控制室内,只剩下仪器规律的滴答声。晨曦的第一缕微光,透过高大的观察窗,斜斜地照进来,将林雪和她屏幕上那个异星图案,一同笼罩在一片朦胧而充满预示的光晕里。

  她找到了一个“声音”。

  而现在,她需要弄明白,这个“声音”,到底在说什么。

  以及,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