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大学历史系的老教学楼,青砖灰瓦间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古玩社今天的活动就设在顶层一间向阳的教室里,阳光透过老式的格子窗洒进来,在古朴的木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一清踏入这间老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二十多名学生。
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和书卷气息,四周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玩器物——青铜小鼎、青花瓷片、玉雕挂件、泛黄的古籍残页……虽不是什么稀世珍品,却也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一清!这边!”
李思远坐在靠窗的位置,旁边特意给张一清留了个空位。
张一清走过去坐下,目光扫过教室。
除了古玩社的成员,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学生。
“今天孙教授亲自授课,机会难得!难怪多了不少人。”
张一清压低声音和李思远闲聊。
“这老爷子可是学校历史系的活化石,眼力毒得很!据说年轻时还参与过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李思远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而且,孙教授在青铜器和玉器鉴定方面造诣极深,发表过三十多篇核心论文,还……”
他的话被一阵轻微的骚动打断。
教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缓步走了进来。
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身形清瘦,脸上的皱纹如同古树的年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明亮如炬,透着洞悉世事的睿智。
“孙教授好!”教室内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恭敬地问候。
“同学们好,请坐。”孙教授的声音温和却不失力度,带着老一辈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
他走到讲台前,没有用任何PPT或讲义,只是从随身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用红绸包裹的物件。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今天,我们不讲枯燥的理论。”
孙教授轻轻掀开红绸,露出一块约莫巴掌大的青铜残片,表面布满了青绿色的铜锈,但依稀可见精美的纹饰。
“我们来讲故事,讲这件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青铜残片,如同抚摸一位老友。
“这块残片,来自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簋,是我三十年前在陕西一处遗址发掘时亲手挖出来的。当时,它已经碎成了十七块……”
孙教授的讲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三千年前周人祭祀的场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纹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
讲到精彩处,他甚至会模仿古人祭祀时的动作和吟唱,引得学生们阵阵惊叹。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是简单的装饰。”
孙教授指着残片上那个狰狞的兽面纹,“它象征着周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征服。你们看这眼睛,这獠牙,是不是很有威慑力?但再仔细看,它的构图其实是对称的、平衡的,这反映了周人以礼制欲的思想……”
张一清全神贯注地听着,玉虚真气悄然运转,他的“视界”中,那块青铜残片散发着淡淡的、如同青铜本身颜色的光晕,纯净而古朴,没有一丝阴邪之气。
这让他对孙教授的鉴定更加信服——这确实是真品,而且是传承有序、未曾沾染阴邪的“干净”物件。
“……所以,鉴定古玩,不能只看表面的锈色、包浆,更要读懂它背后的文化密码。”
孙教授环视教室,目光慈祥而深邃,“每一件真正的古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承载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收藏它们,研究它们,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孙教授的课确实如李思远所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丝毫没有学术讲座常有的枯燥感。
“下面是提问环节。” 古玩社社长苏明月站起身宣布。
她今天穿着一件淡青色的旗袍,发髻松松挽起,未施脂粉,却美的不可方物,气质典雅中带着一丝温婉的书卷气,与平日里高不可攀的形象略有不同。
学生们踊跃提问,孙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当问到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时,孙教授笑了笑,从包里又拿出几块仿品,让大家传看对比。
“真品的锈色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如同老人的皱纹,有层次,有过渡。”
孙教授指着真品上的锈迹,“而仿品的锈,多是化学做旧,浮于表面,缺乏时间的沉淀感。”
张一清接过传过来的仿品,在手中掂了掂。
玉虚真气运转下,这些仿品的光晕浑浊黯淡,与真品截然不同。他微微点头,对孙教授的经验之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提问环节接近尾声时,苏明月突然开口:“张一清同学,你对古玩鉴定的‘土法子’很独特,不如分享一下你的见解?”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张一清——这个近期在华清大学声名鹊起的“风云人物”。
张一清抬眼,对上苏明月带着探究意味的目光。
这位学姐表面落落大方,眼神却意味深长,显然不是随意发问。
李思远侧过头,他也想看看宿舍兄弟怎样应付苏学姐的“刁难”。
孙教授饶有兴致地看向张一清,浑浊却锐利的眼神里带着鼓励。
张一清缓缓站起身,脸上依旧是那份波澜不惊的平静。
他先是向孙教授微微颔首,表示敬意,然后才看向苏明月,目光坦然,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苏学姐过誉了。在孙教授这样的大家面前,在座的各位行家面前,我这点乡下带来的土法子,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他语气谦逊,姿态放得很低,丝毫没有被当众点名的局促或傲慢。
苏明月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却更亮了几分:“张同学太谦虚了。孙教授常说,鉴定一道,贵在实践,博采众长。我们古玩社,也正需要张同学这样不拘一格的‘实战派’经验呢。”
她这番话绵里藏针,既捧了孙教授,又将张一清定位在“实战派”上,逼他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分享。
张一清心下了然。
这位学姐,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他略作沉吟,目光扫过讲台上那块西周青铜残片,又掠过刚才传看的几块仿品,缓缓开口:
“学姐既然问起,那我就班门弄斧,说一点粗浅的感受,权当抛砖引玉。”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将修真者的感知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表述。
“孙教授刚才讲得极好,真品的锈色是‘长’出来的,有根。我觉得,这东西吧,就像人一样,经历得多了,气息就不同。”
他拿起一块刚传到他手里的仿品青铜片:“这块,做得很像,锈色、重量都花了心思。但……它太‘新’了。不是说它出厂时间新,是它整个给人的感觉,像……像刚套上一件不合身的旧衣服,拘束,不自在。”
他又指了指孙教授那块真品残片:“而这块,它躺在土里几千年,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它‘活’过来了。它的锈,是它自己长出的‘皮’,它的纹路里,塞满了时间的‘故事’。拿在手里,你能感觉到它的‘沉’,不是物理的重量,是那种……历史的份量压在手上的感觉。”
他尽量用通俗、甚至带点乡土气息的比喻,描述着玉虚真气感应到的器物“气场”差异。
这些看似玄乎的描述,却奇异地让在场不少对古玩有些感悟的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苏明月眼中闪过一丝异彩,追问道:“‘感觉’?张同学,这听起来很玄妙。具体到操作上,比如面对一件难以判断的青铜器,你的‘土法子’会怎么做呢?总不能只靠‘感觉’吧?”
她这是要刨根问底,逼张一清说出更具体的方法论。
张一清神色不变,淡然道:“方法笨得很。一是‘看气’,看它整体的‘精神头’。真品哪怕残了破了,那股子‘劲’还在,仿品做得再好,眼神是‘死’的,或者‘贼光’太盛。二是‘听音’。”
他拿起仿品,用指甲盖在边缘不显眼处轻轻一弹,发出一声略显清脆短促的“叮”声。
“声音太亮,太脆,像敲新铁皮。”
他又走到讲台边,征得孙教授同意后,同样在真品残片边缘极轻微地一弹。
“嗡……”
一声低沉、浑厚、带着明显余韵的颤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响起,仿佛带着铜锈的回响。
“真家伙,声音是闷的,沉的,能‘嗡’进耳朵里,久久不散。因为它的‘芯’是老的,是实的。”
张一清解释道。
这“听音”之法,实则是真气感应器物内部结构、致密度以及岁月侵蚀形成的微妙空隙后,在听觉上的外显。
普通人未必能听出太大差别,但在场对古玩有经验的人,结合他之前的描述,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对比。
“三是‘摸骨’。”
张一清放下残片,“不是摸形状,是摸它的‘脾气’。真品的锈,摸上去是‘润’的,不是光滑,是那种……沙沙的,带着点涩,但又有韧性的感觉,像老树的皮。仿品的锈,要么太‘浮’,摸上去掉粉,要么太‘硬’,像刷了一层胶,死板板的。”
他摊了摊手:“至于沁色、包浆这些更细的,孙教授和各位行家讲得比我透彻百倍。我这土法子,说到底,就是乡下人看牲口看多了,看物件也带点‘相面’的意思,看它顺不顺眼,听它声音对不对路,摸它骨子老不老成。笨是笨了点,有时候……还挺管用。”
他这番话说得朴实无华,甚至带点自嘲的“土气”,却将玉虚真气的感知能力,巧妙包装在“相面”、“听音”、“摸骨”这些看似粗陋实则蕴含生活智慧的方法里。
既回答了苏明月的问题,又没有泄露任何不该泄露的东西,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不少学生看向张一清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看热闹,而是多了几分“原来如此”的恍然,以及“有点意思”的认同。
孙教授捋着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的笑意:“好!好一个‘看气’、‘听音’、‘摸骨’!小张同学,你这哪里是土法子,这是将器物拟人化,将历史沧桑感化作了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啊!”
苏明月看着张一清,脸上的笑容终于真切了几分,少了些探究,多了些佩服和更深的好奇。
她优雅地欠身:“受教了,张同学。看来是我之前狭隘了。你这‘土法子’,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多向你请教。”
她特意用了“请教”二字,姿态放得很低。
张一清微微颔首:“学姐言重了,互相学习。”
一场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的语言交锋,在张一清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意的回答中落下帷幕。
他不仅化解了苏明月的试探,更在孙教授和古玩社众人心中,树立起了一个“身怀独特鉴宝智慧”的可靠形象。
走出老教学楼,李思远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开起了玩笑:“‘相面’、‘听音’、‘摸骨’……一清,你这土法子,快赶上老中医悬丝诊脉了。”
张一清微微一笑,没有作答,岔开话题道:“楚大美女今晚过生日,不是邀请了我们宿舍吗?有没有准备好生日礼物?”
李思远点了点头,“准备好了,你呢?”
“我也准备好了,”张一清顿了顿,“但今晚我还要去家教,不能跟你们一起去,你们帮我把生日礼物给楚嫣然,然后说声抱歉。”
两人边走边说,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摇曳拉长。
古玩社今天的活动就设在顶层一间向阳的教室里,阳光透过老式的格子窗洒进来,在古朴的木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一清踏入这间老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二十多名学生。
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和书卷气息,四周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玩器物——青铜小鼎、青花瓷片、玉雕挂件、泛黄的古籍残页……虽不是什么稀世珍品,却也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一清!这边!”
李思远坐在靠窗的位置,旁边特意给张一清留了个空位。
张一清走过去坐下,目光扫过教室。
除了古玩社的成员,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学生。
“今天孙教授亲自授课,机会难得!难怪多了不少人。”
张一清压低声音和李思远闲聊。
“这老爷子可是学校历史系的活化石,眼力毒得很!据说年轻时还参与过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李思远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而且,孙教授在青铜器和玉器鉴定方面造诣极深,发表过三十多篇核心论文,还……”
他的话被一阵轻微的骚动打断。
教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缓步走了进来。
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身形清瘦,脸上的皱纹如同古树的年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明亮如炬,透着洞悉世事的睿智。
“孙教授好!”教室内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恭敬地问候。
“同学们好,请坐。”孙教授的声音温和却不失力度,带着老一辈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
他走到讲台前,没有用任何PPT或讲义,只是从随身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用红绸包裹的物件。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今天,我们不讲枯燥的理论。”
孙教授轻轻掀开红绸,露出一块约莫巴掌大的青铜残片,表面布满了青绿色的铜锈,但依稀可见精美的纹饰。
“我们来讲故事,讲这件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青铜残片,如同抚摸一位老友。
“这块残片,来自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簋,是我三十年前在陕西一处遗址发掘时亲手挖出来的。当时,它已经碎成了十七块……”
孙教授的讲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三千年前周人祭祀的场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纹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
讲到精彩处,他甚至会模仿古人祭祀时的动作和吟唱,引得学生们阵阵惊叹。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是简单的装饰。”
孙教授指着残片上那个狰狞的兽面纹,“它象征着周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征服。你们看这眼睛,这獠牙,是不是很有威慑力?但再仔细看,它的构图其实是对称的、平衡的,这反映了周人以礼制欲的思想……”
张一清全神贯注地听着,玉虚真气悄然运转,他的“视界”中,那块青铜残片散发着淡淡的、如同青铜本身颜色的光晕,纯净而古朴,没有一丝阴邪之气。
这让他对孙教授的鉴定更加信服——这确实是真品,而且是传承有序、未曾沾染阴邪的“干净”物件。
“……所以,鉴定古玩,不能只看表面的锈色、包浆,更要读懂它背后的文化密码。”
孙教授环视教室,目光慈祥而深邃,“每一件真正的古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承载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收藏它们,研究它们,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孙教授的课确实如李思远所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丝毫没有学术讲座常有的枯燥感。
“下面是提问环节。” 古玩社社长苏明月站起身宣布。
她今天穿着一件淡青色的旗袍,发髻松松挽起,未施脂粉,却美的不可方物,气质典雅中带着一丝温婉的书卷气,与平日里高不可攀的形象略有不同。
学生们踊跃提问,孙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当问到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时,孙教授笑了笑,从包里又拿出几块仿品,让大家传看对比。
“真品的锈色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如同老人的皱纹,有层次,有过渡。”
孙教授指着真品上的锈迹,“而仿品的锈,多是化学做旧,浮于表面,缺乏时间的沉淀感。”
张一清接过传过来的仿品,在手中掂了掂。
玉虚真气运转下,这些仿品的光晕浑浊黯淡,与真品截然不同。他微微点头,对孙教授的经验之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提问环节接近尾声时,苏明月突然开口:“张一清同学,你对古玩鉴定的‘土法子’很独特,不如分享一下你的见解?”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张一清——这个近期在华清大学声名鹊起的“风云人物”。
张一清抬眼,对上苏明月带着探究意味的目光。
这位学姐表面落落大方,眼神却意味深长,显然不是随意发问。
李思远侧过头,他也想看看宿舍兄弟怎样应付苏学姐的“刁难”。
孙教授饶有兴致地看向张一清,浑浊却锐利的眼神里带着鼓励。
张一清缓缓站起身,脸上依旧是那份波澜不惊的平静。
他先是向孙教授微微颔首,表示敬意,然后才看向苏明月,目光坦然,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苏学姐过誉了。在孙教授这样的大家面前,在座的各位行家面前,我这点乡下带来的土法子,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他语气谦逊,姿态放得很低,丝毫没有被当众点名的局促或傲慢。
苏明月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却更亮了几分:“张同学太谦虚了。孙教授常说,鉴定一道,贵在实践,博采众长。我们古玩社,也正需要张同学这样不拘一格的‘实战派’经验呢。”
她这番话绵里藏针,既捧了孙教授,又将张一清定位在“实战派”上,逼他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分享。
张一清心下了然。
这位学姐,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他略作沉吟,目光扫过讲台上那块西周青铜残片,又掠过刚才传看的几块仿品,缓缓开口:
“学姐既然问起,那我就班门弄斧,说一点粗浅的感受,权当抛砖引玉。”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将修真者的感知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表述。
“孙教授刚才讲得极好,真品的锈色是‘长’出来的,有根。我觉得,这东西吧,就像人一样,经历得多了,气息就不同。”
他拿起一块刚传到他手里的仿品青铜片:“这块,做得很像,锈色、重量都花了心思。但……它太‘新’了。不是说它出厂时间新,是它整个给人的感觉,像……像刚套上一件不合身的旧衣服,拘束,不自在。”
他又指了指孙教授那块真品残片:“而这块,它躺在土里几千年,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它‘活’过来了。它的锈,是它自己长出的‘皮’,它的纹路里,塞满了时间的‘故事’。拿在手里,你能感觉到它的‘沉’,不是物理的重量,是那种……历史的份量压在手上的感觉。”
他尽量用通俗、甚至带点乡土气息的比喻,描述着玉虚真气感应到的器物“气场”差异。
这些看似玄乎的描述,却奇异地让在场不少对古玩有些感悟的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苏明月眼中闪过一丝异彩,追问道:“‘感觉’?张同学,这听起来很玄妙。具体到操作上,比如面对一件难以判断的青铜器,你的‘土法子’会怎么做呢?总不能只靠‘感觉’吧?”
她这是要刨根问底,逼张一清说出更具体的方法论。
张一清神色不变,淡然道:“方法笨得很。一是‘看气’,看它整体的‘精神头’。真品哪怕残了破了,那股子‘劲’还在,仿品做得再好,眼神是‘死’的,或者‘贼光’太盛。二是‘听音’。”
他拿起仿品,用指甲盖在边缘不显眼处轻轻一弹,发出一声略显清脆短促的“叮”声。
“声音太亮,太脆,像敲新铁皮。”
他又走到讲台边,征得孙教授同意后,同样在真品残片边缘极轻微地一弹。
“嗡……”
一声低沉、浑厚、带着明显余韵的颤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响起,仿佛带着铜锈的回响。
“真家伙,声音是闷的,沉的,能‘嗡’进耳朵里,久久不散。因为它的‘芯’是老的,是实的。”
张一清解释道。
这“听音”之法,实则是真气感应器物内部结构、致密度以及岁月侵蚀形成的微妙空隙后,在听觉上的外显。
普通人未必能听出太大差别,但在场对古玩有经验的人,结合他之前的描述,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对比。
“三是‘摸骨’。”
张一清放下残片,“不是摸形状,是摸它的‘脾气’。真品的锈,摸上去是‘润’的,不是光滑,是那种……沙沙的,带着点涩,但又有韧性的感觉,像老树的皮。仿品的锈,要么太‘浮’,摸上去掉粉,要么太‘硬’,像刷了一层胶,死板板的。”
他摊了摊手:“至于沁色、包浆这些更细的,孙教授和各位行家讲得比我透彻百倍。我这土法子,说到底,就是乡下人看牲口看多了,看物件也带点‘相面’的意思,看它顺不顺眼,听它声音对不对路,摸它骨子老不老成。笨是笨了点,有时候……还挺管用。”
他这番话说得朴实无华,甚至带点自嘲的“土气”,却将玉虚真气的感知能力,巧妙包装在“相面”、“听音”、“摸骨”这些看似粗陋实则蕴含生活智慧的方法里。
既回答了苏明月的问题,又没有泄露任何不该泄露的东西,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不少学生看向张一清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看热闹,而是多了几分“原来如此”的恍然,以及“有点意思”的认同。
孙教授捋着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的笑意:“好!好一个‘看气’、‘听音’、‘摸骨’!小张同学,你这哪里是土法子,这是将器物拟人化,将历史沧桑感化作了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啊!”
苏明月看着张一清,脸上的笑容终于真切了几分,少了些探究,多了些佩服和更深的好奇。
她优雅地欠身:“受教了,张同学。看来是我之前狭隘了。你这‘土法子’,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多向你请教。”
她特意用了“请教”二字,姿态放得很低。
张一清微微颔首:“学姐言重了,互相学习。”
一场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的语言交锋,在张一清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意的回答中落下帷幕。
他不仅化解了苏明月的试探,更在孙教授和古玩社众人心中,树立起了一个“身怀独特鉴宝智慧”的可靠形象。
走出老教学楼,李思远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开起了玩笑:“‘相面’、‘听音’、‘摸骨’……一清,你这土法子,快赶上老中医悬丝诊脉了。”
张一清微微一笑,没有作答,岔开话题道:“楚大美女今晚过生日,不是邀请了我们宿舍吗?有没有准备好生日礼物?”
李思远点了点头,“准备好了,你呢?”
“我也准备好了,”张一清顿了顿,“但今晚我还要去家教,不能跟你们一起去,你们帮我把生日礼物给楚嫣然,然后说声抱歉。”
两人边走边说,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摇曳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