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开业前夕-《道士下山:都市玄门天师》

  警笛声撕破老厂区的寂静,红蓝警灯在斑驳的红砖墙上投下急促变幻的光影。

  张一清和李思远作为当事人,在医院配合警方做了详尽的笔录。

  张一清咬定是遭遇持械抢劫,歹徒见财起意。

  两名杀手被迅速控制、送医并严密看守,后续的深挖自然有警方接手。

  而张一清提供的“抢劫”说辞,暂时将事件性质框定在了表面。

  李思远怀里的汉代军司马印,成了最有力的“劫财”佐证。

  锦盒上被短匕划破的痕迹,以及张一清手臂上深可见骨的刀伤,都印证着惊险。

  鉴真阁的Loft工地,成了临时的“安全屋”。

  当包扎着厚厚绷带、脸色苍白的张一清,被李思远和王富贵小心搀扶回来时,楚嫣然吓得脸都白了,赵小刀拄着拐杖的手青筋暴起,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后怕。

  “我没事,皮肉伤。”张一清声音有些虚弱,但眼神依旧沉静,甚至带着一丝安抚的笑意:

  “思远没事,东西也没丢。对方折了两个人,短期内应该会消停。”

  王富贵气得一拳砸在简易的办公桌上:“他妈的!肯定是林家!阴魂不散的狗东西!有本事正面来啊!玩阴的!老子……”

  “富贵!”张一清沉声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

  “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没有证据指向任何人,我们心里有数就行。眼下,鉴真阁开业在即,这才是重中之重。别被他们扰乱了阵脚。”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怒火,也重新凝聚了人心。

  接下来的日子,张一清进入了静养期。

  玉虚真气强大的修复能力开始显现,伤口愈合的速度远超常人预期,但失血带来的虚弱和手臂的不便,让他暂时无法进行剧烈活动。

  他成了鉴真阁的“大脑”和“眼睛”。

  工地成了他的指挥中心。

  他坐在一张临时搬来的旧藤椅上,腿上盖着薄毯,面前是楚嫣然整理好的图纸、预算表和进度报告。

  王富贵依旧冲锋在前,嗓门洪亮地和工人、材料商周旋,确保装修质量和进度。

  李思远则成了内外联络的枢纽,跑工商执照、银行开户、税务登记,采购办公设备,还要兼顾学业。

  赵小刀和楚嫣然配合更加默契,线上平台的搭建进入关键阶段,服务器调试、网站框架、安全防护、数据库填充……无数代码在虚拟空间飞速流淌。

  张一清则负责整体的把控,和细节的雕琢。

  他虽不能亲自动手,但目光如炬。

  “富贵,楼梯扶手这里,弧度再圆润一点,要贴合手掌。展示区的射灯角度,要能突出器物细节,避免眩光……思远,那个仿古博古架的尺寸,按我昨天画的草图再微调一公分,空间感会更舒服……小刀,线上图片展示的滤镜不能用太重的、失真,要最大限度还原器物本色,尤其是釉色和包浆……”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精准地指出每一个需要优化的点。

  楚嫣然飞快地记录着,然后分发给各人执行。

  时间在忙碌和专注中悄然流逝。

  张一清的伤口拆了线,留下两道狰狞却正在淡化的疤痕。

  右臂虽然还有些隐痛和乏力,但日常活动已无大碍。

  他重新穿上了合身的衬衫,只是动作间多了一份谨慎。

  Loft空间也如同破茧的蝶,一天天蜕变。

  楼下:

  临街的落地窗擦得锃亮,通透大气。靠窗区域用复古铁艺和暖光射灯营造出小型精品展示区。

  中央是核心办公区,定制的实木长桌线条流畅,几台高配电脑和专业的摄影器材静静摆放。

  靠里的位置,巧妙地利用红砖墙的原始肌理,嵌入了一排定制的恒温恒湿展示柜。

  玻璃门内衬着深色丝绒,为未来的“重器”预留了位置。

  王富贵引以为傲的“故宫墙红”,沉淀出历史的厚重感。

  工业风的顶棚骨架被保留,垂落几盏设计感十足的复古吊灯,光影交错间,古朴与现代感完美交融。

  楼上:

  隔层被充分利用。

  一半是设备区,赵小刀精心规划的服务器机柜、UPS电源、网络核心交换机等设备整齐排列,散热通道安静运转,如同鉴真阁线上平台的心脏。

  另一半则布置成了简洁的会客兼休息区,一张小圆桌,几把舒适的椅子,还有一个嵌入墙体的茶水柜。

  空气净化器日夜运转,驱散着装修残留的淡淡气味。

  整个空间散发着一种初具规模的、沉稳内敛的“场”,等待着正式启用的那一天。

  李思远将崭新的营业执照,和“鉴真阁”的铜制招牌,郑重其事地放在了前台最醒目的位置。

  招牌是请美院书法教授题的字,古朴苍劲,透着金石之气。

  “老张,就等你定日子了!”王富贵搓着手,胖脸上满是期待。

  张一清环视着这个凝聚了他们五人所有心血、承载着梦想与压力的地方。

  这里没有苏家“云水阁”的恢弘与冰冷,却充满了破土而生的勃勃生机,以及他们自己的印记。

  他走到工作台前,轻轻展开孙教授赠予的皮质工具卷。

  这卷袋磨损严重,一排排插槽里,静静躺着形态各异、闪烁着冷光的金属工具:

  细如牛毛的铜针,顶端带着不同角度弯钩的探针,几把刃口磨得极薄、形状奇特的微型刻刀、刮刀,甚至还有一把小巧的骨质手柄放大镜……

  每一件工具都浸润着岁月的包浆,透着一股沉静专注的气息,显然被主人使用了无数次,保养得极好。

  “都是些用旧的家什,不值钱。”

  孙教授语重心长的叮咛,犹在耳边回响:“修复也好,鉴定也罢,手上有趁手的工具,心里才不慌。工具是手的延伸,也是心的映照。用得久了,它自然会告诉你,该用多大的力,该走什么样的路。”

  冰冷的金属针、钩、刀、镜,在灯光下闪烁着沉静专注的光芒,仿佛无声的伙伴。

  “下周六。”

  张一清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在崭新的空间里回荡,“鉴真阁,开门迎客!”

  他拒绝了苏家的捷径,选择了那条布满荆棘,却通往真正自我的道路。

  孙教授的工具卷,兄弟们的汗水,将成为“鉴真阁”最坚实的基石。

  而这块基石,正稳稳地扎根于这片——他们亲手开垦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