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出征誓师-《人生诡事之阴兵统帅》

  “呜…………呜呜呜呜……”

  天快亮的时候,集结的号角吹响了。

  接着便是,犹如滚雷般的战鼓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三万白杆兵,整齐地列在校场上。甲胄鲜明,枪戟如林。

  秦良玉,不再是玄色凤袍。而是穿着一身,鎏金黄铜铠甲。

  这一身铠甲,乃是其夫君,马千乘亲自打造。在建立白杆兵之初,就赠送给了秦良玉。

  她就是,穿着这身鎏金铠甲。打遍天下无敌手,纵横沙场斩敌寇。

  这一套铠甲是由,头盔、云肩、甲衣、甲裙两件、护腰两件、护心镜两件组成一套。

  甲胄身长五尺有余,袖长接近四尺。采用皮革、绸缎、铜、铁、羽毛等混合材质制成。

  其中,甲衣、云肩、甲裙、护腰系织金锦缎质地。头盔为铜质,护心镜也系铜质。背用天青色,团花细绫衬里。

  甲衣、云肩、甲裙、护腰通体钉鎏金铜泡。边沿用正方形,鎏金铜块装饰,青缎镶边。

  护腰上、下连接处也用的鎏金铜块装饰。还有头盔上的花翎、红珊瑚,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

  护心镜周边,为镀金镂刻龙纹。护腰的鎏金铜块上,也有镂雕龙纹,彰显出威严气势。

  整体铠甲的色彩,也搭配协调。

  鎏金的部分,闪耀着金色光芒。与锦缎、皮革等材质相互映衬,显得华丽而庄重。

  这一身华丽的铠甲,再配上一袭明黄披风。骑着高大的桃花马,耸立在高高的点将台上。

  身后的战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

  这杆军旗的主体,为鲜艳的猩红色绸缎。其颜色恰似战场的热血,彰显着无畏的勇气与牺牲精神。

  也寓意着,秦良玉和白杆兵。为守护家国,不惜抛洒热血的决心。

  在旗帜中央,绣着一个硕大醒目的 “秦” 字。

  字体苍劲有力,用银线绣制而成。银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既凸显了,秦良玉的姓氏与统帅地位。又象征着她在,军中的绝对权威。

  同时展现出白杆兵,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指挥。

  秦字周围环绕着一圈,以白色的丝线,勾勒出的白杆枪图案。这白杆枪线条,简洁却极具力量感。

  枪头尖锐,枪杆修长坚韧。

  枪尾的铁环,和枪身上的铁钩,也细致呈现。象征着白杆兵,独特的武器装备,与作战风格。

  此外,军旗边缘还绣有一圈,金色的火焰纹。火焰灵动飞扬,寓意着白杆兵,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的斗志,与强大的战斗力。

  旗帜所到之处,皆能如火焰般燃烧。不但鼓舞士气,也令敌人闻风丧胆。

  在以往激烈的战斗中,军旗饱经战火洗礼。

  浑河之战时,秦良玉兄长秦邦屏,身中三十箭阵亡。弟弟秦民屏,带残部突围。

  那染血的军旗,虽已成破碎图腾。但却依旧顽强飘扬,激励着白杆兵奋勇作战。

  成为马氏满门忠烈,可昭日月” 的有力见证。此后秦良玉,更是将这面染血军旗供奉三教寺。

  它承载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记忆。更是白杆兵,忠勇无畏精神的传承。

  每逢出征时,这面军旗飘扬在前。白杆兵们望着它,便能忆起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士气大振。

  怀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为国家和荣誉而战 。成为了秦良玉军事生涯中,不可磨灭的精神象征。

  秦良玉骑在马上,目光扫过队列。苍老的声音响彻云霄:“弟兄们,将士们!叛军压境,夔州告急!

  今日我们出征,是为了守护身后的土地和百姓!

  记住,我们是白杆兵,是忠魂之后!

  宁可战死,不可后退!”

  “宁可战死,不可后退!”

  三万士兵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天空都仿佛在颤抖。

  秦良玉拔出佩剑,指向南方:“出发!”

  “尊令!!”

  传令兵背着令旗,一路疾驰并大喊:“大将军令,全军出发!!”

  军令下达,仿佛就像开启一台机器。军旗招展刀枪林立,人头涌动一眼望不到头。

  各营各军种,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跟随着令旗指引,朝着万寿山下而去。

  王泽这一次,并没有率领玉垒营。而是带着刚整合的八千骑兵,位于队伍的最前沿。

  秦良玉的本意,是没打算让百姓送别。

  但是大军刚到城门处,却发现百姓们,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手里拿着,鸡蛋、馒头、布条,往走过的士兵手里塞。

  一个老大娘,拉着一个年轻士兵的手。把热乎乎的馒头,塞进他怀里:“娃,吃饱了好杀贼!”

  “嗯,要得。”

  士兵双眼含泪,坚定的点点头。

  一个小女孩举着一朵野花,踮着脚递给王泽:“将军,带上它。花花会保佑您,平安归来!”

  “谢谢,谢谢你!”

  王泽接过野花,插进盔甲的缝隙里。

  他看着道路两旁的百姓,看着他们脸上的期盼和担忧。忽然想起了陵寝,里那些空白的壁画。

  或许,他们此刻的样子,就是最好的壁画内容。

  “呜呜呜……呜呜……”

  号角声再次响起,三万白杆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石柱城。

  阳光洒在他们的盔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像一条钢铁洪流,向着夔州的方向前进。

  王泽骑着马,走在先锋队伍的最前面。身边是黎庶、董瑞,还有一个沈砚秋。

  昨天夜里,送别马万年之后。他抽空回了一趟,属于玉垒营的军帐。

  嘱咐几句马兹良,也看了一眼秦加鸣。最后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沈砚秋的斥候队。

  最后回头望了一眼石柱城,望了一眼万寿山的方向。

  陵寝里的陶俑,还在沉默地等待。那些空白的壁画,和无字的石碑。

  或许永远也等不到,完工的那一天。

  但他知道,他们守护的这片土地,这些百姓,会记得他们。就像忠魂塔上的灵位,会永远被人供奉一样。

  风卷起他的披风,带着血腥的味道。前路是三十万叛军,是生死未卜的战场,但他的心里却异常平静。

  因为他是王泽,也是秦加月,是白杆兵的一员。

  他的枪,要为忠魂而战。他的血,要为这片土地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