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献策-《食卦人》

  初成的“望气术”,如同在我与这座庞大城市之间,架设了一道无形的感官桥梁。它并未提供确凿无误的预言,却赋予了我一种对大势、对能量流动、对潜在风险的超常直觉。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京城的夜景不再是冰冷的灯火集合,而是一片翻涌着无数信息与欲望的、活着的能量海。我能“尝”到不同区域竞争的“辛辣”,能“嗅”到资本流动的“铜腥”与“芬芳”,能“触摸”到政策风向转变时那微妙的“温差”。

  这种全新的感知维度,让我在接下来几天,以一种更从容、也更敏锐的姿态,开始编织我在京城的关系网络。与邹帅的团队进行了几次深入的业务对接,将“观澜”的部分资源尝试性地引入京城市场;与雷煌喝了一次酒,在他的地盘上,见识了京城江湖气的另一面,也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实力认可、却又彼此提防的奇特关系;与安然通过两次电话,沟通芯片案调查的初步进展,她的效率极高,语气依旧清冷,但言辞间已多了几分公事公办的尊重。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

  我接到邹帅亲自打来的电话,他的语气带着一种刻意压制的兴奋与郑重。

  “老板,有个机会,非常特殊。”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上面……需要为一场非常重要的国际交流晚宴,提供一些关于菜单设计、尤其是文化寓意与外交礼仪融合方面的……咨询建议。”

  他没有明说“上面”是谁,也没有点明晚宴的具体层级,但那凝重的语气和“国际交流”、“外交礼仪”这几个关键词,已经足够让我意识到其中的分量。这绝非普通的商务宴请。

  “对方希望听听您的看法,特别是从您那套……独特的‘食卦’文化视角。”邹帅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引荐的自豪与不易察觉的紧张。

  我握着手机,站在窗前,目光掠过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投向更远处那一片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庄严肃穆的建筑群方向。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了一瞬。

  国宴献策!

  这已远超商业范畴,触及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维度的舞台。这是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言可上达天听,一言亦可招致难以想象的麻烦。

  “时间,地点?”我的声音保持了平静,听不出丝毫波澜。

  “一小时后,会有车去接您。地点……不便透露,届时您就知道了。”邹帅答道。

  一小时后,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无声地滑行到公寓楼下。车型低调,但车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司机是一位身着深色制服、表情肃穆的年轻人,他为我拉开车门,动作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车辆行驶在长安街上,经过那些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庄严神圣的地标建筑。夕阳的金辉洒在古老的城楼与宽阔的广场上,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国家的威严感扑面而来,与我之前感知到的商业喧嚣截然不同。这里的“气”,庄重、磅礴、秩序井然,带着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

  车子最终驶入一个戒备森严的院落,经过几道无声的检查,停在一栋外表朴素、内部却别有洞天的建筑前。我被引至一间小型会议室,陈设简洁,墙壁上挂着巨幅的山水画,透着一种沉稳的大气。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三四个人。主位上是一位年约六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他气质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一种久居上位、执掌枢机的气场。邹帅恭敬地坐在下首,另外两位看起来像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官员,神情严肃。

  没有过多的寒暄,老者,被称为“杨主任”,直接切入主题。他面前摊开着一份初步的晚宴菜单草案,以及一些关于与会外宾文化背景、饮食禁忌的资料。

  “老板,久仰。”杨主任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次的晚宴,意义非同一般。我们不仅要在餐饮水准上体现待客之道,更希望能通过菜单,传递出一些积极的信息,营造一种……和谐、共赢、相互尊重的氛围。”他用了几个关键词,“和谐”、“共赢”、“尊重”。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审视与期待:“邹帅极力推荐你,说你有化饮食为‘卦象’,洞察世情人心的独特本领。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从你的角度看,这份菜单,以及这场宴会的‘气’,该如何调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另外两位专家也看向我,眼神中带着专业人士固有的审慎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他们显然更相信传统的礼宾规则与营养学搭配。

  我没有立刻去看那份菜单草案。而是微微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在调动我刚刚初成的“望气术”,尝试去感知这场即将发生的、牵动国际视线的宴会,其背后所承载的“势”与“场”。

  脑海中,无形的感知触角蔓延开来。我“看”到这场晚宴,如同一颗即将投入国际关系湖面的石子,它激起的涟漪,将影响深远。我“感受”到与会各方之间,那复杂而微妙的“气场”交互——有合作的热望,也有竞争的暗流;有历史的纠葛,也有未来的期许。整体“气”色,呈现出一种谨慎的暖意,但其中夹杂着几缕不易调和的冷色与潜在的摩擦静电。

  然后,我才睁开眼,拿起那份菜单草案。上面罗列着诸如“佛跳墙”、“北京烤鸭”、“清蒸东星斑”、“龙井虾仁”等经典名菜,无可挑剔,但也中规中矩,缺乏一种能将那“谨慎的暖意”催化为“真正共鸣”的巧思。

  “杨主任,各位专家,”我开口,声音沉稳,目光扫过众人,“这份菜单,用料讲究,技艺精湛,体现了东道主的诚意与实力。但若想达到‘和谐共赢’之境,或许……可以在‘和而不同这四个字上,再做些文章。”

  “和而不同?”杨主任微微前倾身体,显然被这个切入点吸引了。

  “是的。”我拿起笔,在菜单的空白处轻轻划动着,并非修改菜品,而是在勾勒一种理念,“国宴之‘和’,非指口味同一,形制雷同。那样反而显得刻意与霸权。真正的‘和’,是尊重差异,欣赏个性,并在差异中寻找到连接的桥梁,最终达成更高层次的共鸣与平衡。”

  我开始具体阐述,将我的“食卦”理念,融入对这场外交盛宴的解读之中:

  “比如这‘佛跳墙’,”我指向那道名菜,“食材海陆空汇聚,滋味浓郁复杂,象征着我们文化的博大与包容。但它过于强势,作为头道主菜,可能会给口味清淡的客人带来压力。不妨考虑,在它之前,增加一道极其清雅、却能打开味蕾、寓意‘敞开胸怀’的汤品。例如,用松茸、竹荪等山珍,配以清澈见底的高汤,味道清鲜悠长,形态素雅。松茸象征山野之灵,竹荪形似网状,暗喻连接与网络。这道汤,不争不抢,却能为后续的盛宴做好铺垫,传递出我们开放、包容、愿意倾听的姿态。”

  一位营养学专家微微点头,似乎认可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

  “再看主菜,”我的笔尖移到“北京烤鸭”和“清蒸东星斑”上,“一北一南,一陆一海,一浓烈一清淡,这本身就体现了‘不同’。但如何让这种‘不同’产生‘和’的效应?可以考虑在搭配的酱料、辅菜上做精细的差异化与融合设计。”

  我详细解释道:“烤鸭,除了传统的甜面酱,是否可以提供一种融合了异国香料(如少许迷迭香或百里香)、但又以中式基底调和的新型蘸酱?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正统风味,又能感受到我们愿意融合创新的态度。而清蒸东星斑,除了经典豉油,是否可以搭配一款用柠檬、橄榄油和少许中式香菜调制的轻酸汁?既去腥提鲜,其清爽的酸味也能平衡烤鸭的丰腴,形成味觉上的对话与互补。”

  “这就像国际交往,”我总结道,“我们坚持自身特色(传统酱料),但也愿意了解并吸纳对方的优秀元素(异国香料),创造出新的、更富活力的合作模式(新型蘸酱)。同时,不同的合作领域(烤鸭与蒸鱼)之间,也需要有平衡与呼应(轻酸汁),避免失衡。”

  杨主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

  我继续推进,指向甜品部分:“最后的甜品,往往是留下最终印象的关键。目前的草案是传统的‘杏仁豆腐’和‘水果拼盘’。稳妥,但缺乏点睛之笔。”我沉吟片刻,脑中灵光一闪。

  “我们可以设计一道全新的、富有寓意的甜品。比如,称之为‘丝路甘霖’。”我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勾勒构想,“主体可以用中国的茉莉花茶冻打底,清澈剔透,象征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和平意愿。上面,点缀来自地中海地区的无花果蜜饯,代表陆上丝绸之路的甜美果实;再淋上少许用马达加斯加香草荚熬制的浆汁,象征海上丝绸之路的香料贸易。最后,撒上几颗宁夏的枸杞,如同散落的红宝石,寓意成果与丰收。”

  我抬起头,目光炯炯:“这道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代表性食材,口感层次丰富,寓意深远——它讲述的是共享、互联、共同繁荣的故事。它不言而喻地传递出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比任何直白的口号都更有力量。”

  我将勾勒着理念和创意的纸张轻轻推向杨主任。

  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那两位专家脸上的怀疑之色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思与震撼。邹帅激动得脸颊微红。

  杨主任拿起那张纸,看了许久,然后缓缓放下。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我,缓缓说道:

  “化饮食为文化,融外交于五味。”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肯定:

  “老板,你的见解,非常有价值。这份菜单的调整思路,以及这道‘丝路甘霖’的创意,我们会认真研究,并酌情采纳。”

  我知道,我成功了。

  这简短的“酌情采纳”,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超任何商业合同。这意味着,我的“食卦”之道,我的“望气”之能,得到了这个国家最高层级圈子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离开那栋建筑,重新坐回那辆红旗轿车时,夜幕已然降临。长安街华灯璀璨,宛如一条流动的光河。

  我看着窗外的景象,心中并无多少激动,反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

  国宴献策,如同一次精神的淬火。我的能力,我的视野,我的格局,都在这一刻,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京城这片海,我不仅踏了进来,而且,已经开始在其中,投下属于我自己的、不容忽视的……

  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