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正义该像卦象般清晰——黑是黑,白是白。可当我攥着那根“意外”的头发时才懂,有时要夺回光,得先让自己钻进黑暗里。只是这条路走下去,我还能认得出自己吗?
清晨六点半,“老张麻辣烫”的后厨已经亮起了灯。老赵头守着那口硕大的骨汤桶,桶内乳白色的汤汁微微翻滚,散发出经过一夜文火慢炖后醇厚而温暖的香气,这是店铺的灵魂。我站在冷藏柜前,手里拿着昨晚打烊后记录的《日盘存表》,逐一核对今天需要补货的食材种类和数量。手指拂过空空如也的牛肉卷格子,在表格上画了个圈,心里快速计算着午市高峰的大致需求量。
“张哥,早!”小王精神抖擞地走进来,换上深蓝色的围裙,动作利落,“今天送来的蔬菜我刚看了,品相不错,就是生菜价格又涨了一毛。”
“嗯,知道了。先把缺的货点出来,等配送员来了直接核对,重点看下肉类保质期。”我头也不抬地吩咐,将盘点表递给他。小王是我着力培养的储备骨干,脑子活,有冲劲,把这类基础工作交给他,既能锻炼其责任心,也能让我从琐事中抽身。
“好嘞!”小王接过表格,立刻忙碌起来。
陆续地,其他员工也到了。小张依旧是一副怯生生的模样,小声跟大家打了招呼,便默默地去清洗积攒的厨具。李姐最后一个进来,脸色不算好看,扫了一眼已经开始忙碌的众人,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算是打过招呼,自顾自地去检查她负责的煮烫区和调料台了。她对权力的失落感,转化成了对细节的苛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后厨的基本秩序,只要不越界,我暂时可以容忍。
早会是在七点整,营业前十分钟。所有员工,包括新来的小刘,都站在略显拥挤的后厨通道里。
“简单说几句。”我的目光扫过众人,“第一,午市预估客流会比昨天多一成,备菜量增加百分之十五,小王负责协调,确保十点半前所有食材到位、切配完成。第二,李姐,今天你重点盯出餐速度和标准,尤其是套餐的搭配,不能出错。第三,”我的目光落在缩在角落、低着头的刘身上,“小刘,试用期三天,今天你主要跟着李姐学习前厅服务流程,擦桌、收碗、补充物料,眼睛放亮,手脚勤快。有什么不懂的,多看多问。”
小刘猛地抬起头,接触到我的目光又迅速低下,紧张地搓着手指,声音细若蚊蚋:“知……知道了,张店长。”
李姐撇了撇嘴,没说什么,但那眼神分明写着“又来个累赘”。
早会结束,如同按下启动键,整个店铺瞬间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切菜声、冲洗声、包装机的嗡鸣、冰柜开合的闷响……各种声音交织成清晨备货的交响乐。空气中弥漫着生鲜蔬菜的泥土气、肉类淡淡的腥气以及愈发浓郁的骨汤香气。
我穿梭其间,不时停下脚步。
“小王,土豆丝切均匀了,太粗影响口感和熟度。”
“小张,洗好的菜沥干水再入库,不然容易烂。”
“李姐,骨汤火候可以了,转文火保温,别让油腥味返上来。”
我的指令简洁明确,确保每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同时,眼角的余光始终留意着新来的小刘。李姐并没有亲自示范,只是语速极快地给他讲了一遍流程和标准,然后便指派他去擦洗前厅所有的桌椅。
小刘拿着抹布和水桶,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丝不苟地擦拭着。他动作略显僵硬,但极其认真,桌腿、椅背、甚至桌子下方的横档都不放过。汗水很快浸湿了他廉价的T恤后背。李姐偶尔会走过去,用手指抹一下桌面,检查是否留有水渍或油污,稍有不满便是几句冷言冷语:“没吃饭吗?用力!”“这里,还有印子,重擦!”
小刘从不辩解,只是更加用力地擦拭,嘴唇紧抿,那团笼罩在眉宇间的郁气,在劳累和紧张中似乎更加浓重了。
九点半,食材基本备齐,前厅也打扫完毕。短暂的休息时间,员工们可以喝口水,喘口气。小刘依旧独自一人,坐在离大家最远的凳子上,低着头,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我拿起茶杯,状似无意地走到他附近,对小王和小张招了招手。“过来,趁这会儿有点空,我跟你们说说下周排班的思路。”
两人立刻围了过来。这是我常用的方式,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管理渗透”,既安排了工作,也传递了重视他们的信号,俗称“画饼”。
“小王,你最近进步很快,协调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度都上来了。”我先肯定了一句,看到他眼中闪过光亮,“下周开始,早晚班的简单排班,你可以先试着做一版初稿给我看,也算提前熟悉管理岗位的工作。”
小王脸上顿时露出压抑不住的兴奋:“谢谢张哥!我一定好好干!”
“小张,”我转向他,语气缓和,“你做事踏实,细心,后厨的物料管理和日常维护这块,以后你多费心。做得好,这块的绩效我会向区域申请单独考核。”我没有给他太遥远的许诺,而是给了他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和利益关联。
小张受宠若惊,连连点头:“我……我会努力的,张哥!”
李姐在一旁冷眼旁观,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但也没出声。她知道,这是我在培养自己的亲信,巩固权力。只要不触及她的核心利益(目前是煮烫区管理和新品推广奖励),她乐于暂时作壁上观。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放在小刘身上。我看到在我们谈话时,他偶尔会偷偷抬起头,飞快地看我们一眼,那眼神里,有对小王和小张的羡慕,有对“管理岗位”的茫然,更深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自卑和落寞。
十一点,午市战役打响。客流如同潮水般涌入,点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后厨瞬间化身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李姐在煮烫区指挥若定,勺子与锅沿碰撞,发出清脆急促的声响。小王在前厅和后厨之间穿梭,协调订单,处理突发的顾客需求(比如不要香菜、加麻加辣)。小张则紧张地盯着出餐口,确保每一份麻辣烫搭配正确,打包严密。
小刘被李姐支使得团团转。
“新来的!三号桌收拾一下!”
“五号桌加点汤!”
“门口的调料碗空了,快去补!”
“愣着干什么?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
他像一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在拥挤的餐桌间笨拙地穿梭。有两次因为躲避奔跑的小孩,自己差点摔倒。一次在补充调料时,不小心把醋瓶碰倒了,虽然没摔碎,但酸涩的气味立刻弥漫开来。
“你怎么搞的!毛手毛脚!”李姐的呵斥立刻飞了过来。
小刘的脸瞬间惨白,手忙脚乱地擦拭着,嘴里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李姐,我马上弄干净……”
我站在收银台后,一边快速结账,一边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笨拙是真实的,缺乏经验。但他的忍耐力,他面对呵斥时那种近乎条件反射的恐惧和顺从,绝不仅仅是新人的紧张。那是一种长期处于高压和贬低环境下形成的生存本能。
下午两点,午市高峰终于过去。店里一片狼藉,员工们都累得够呛。大家轮流去吃迟来的午饭。小刘依旧是最后一个,端着碗,默默地坐到那个属于他的角落。
下午两点半到五点,是店里规定的休息和培训时间。前厅的卷帘门会拉下一半,表示暂停营业。
今天,我安排的培训内容是“前厅服务标准流程及顾客常见问题应对”,由李姐主讲,我旁听并补充。这是既给了李姐展现权威的机会,也能让我系统观察新员工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老员工的一次复盘。
大家围坐在拼起来的两张桌子旁。李姐拿着我提前准备好的培训提纲,开始讲解。从迎客用语、点餐引导、餐中服务到送客礼仪,她讲得细致,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但不可否认,经验老道。
“特别是你,新来的,”李姐的目光锐利地投向小刘,“眼睛放亮一点!顾客汤少了要主动问,带孩子的一定要提醒小心烫,遇到挑剔的,多笑,少顶嘴!别跟个闷葫芦似的!”
小刘缩着脖子,连连点头,手里紧紧攥着一支笔和一个旧笔记本,努力地记录着,字迹歪歪扭扭。
我适时地插话,进行补充和升华:“李姐讲的都是宝贵的经验。大家要记住,我们卖的不只是一碗麻辣烫,更是一种体验。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看到有顾客带着笔记本电脑,可以主动引导他到有插座的位置;看到老人,语速放慢点,多问一句口味轻重。这些细微之处,才是留住回头客的关键。”
我说话的时候,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个人,最后在小刘身上停留了片刻。他听得非常认真,眼神里有一种渴望,渴望融入,渴望被认可,但又被某种东西沉重地压抑着。
培训中途休息十分钟。大家各自活动。小王和小张凑在一起讨论刚才的内容。李姐去后厨喝水。
我起身,假装活动筋骨,走到小刘旁边。他正低头看着自己记得乱七八糟的笔记本,眉头紧锁。
“刚开始,记不住很正常,慢慢来。”我开口,语气平和。
他吓了一跳,慌忙站起来:“张店长……”
“坐。”我压了压手,顺势在他旁边的凳子坐下,“看你记录挺认真的。以前在别家店,也做过培训吗?”
这个问题很寻常,像是管理者随口的关心。
小刘的身体却瞬间绷紧了,眼神闪烁,低下头,声音更小了:“……没,没有。就……就是干活。”
“哦?在哪家店干的?做了多久?”我继续追问,语气依旧随意。
他攥着笔记本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嘴唇嗫嚅了几下,才含糊不清地说:“就……就一家小店,没做多久……”
他明显在回避。那种恐惧和隐瞒,几乎写在了脸上。
我没有再逼问,只是点了点头:“行,踏实干,在咱们这儿,只要肯学,肯干,就有机会。”我再次抛出了“机会”这个诱饵,既是鼓励,也是试探。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极其复杂,有感激,有迷茫,还有一丝……难以捕捉的痛苦。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嗯!谢谢张店长!”
培训结束后,是各自打扫责任区域的时间。我注意到小刘在清洗拖把时,动作有些别扭,挽起的袖子下,小臂上似乎有一道不太明显的浅色疤痕。当他弯腰去够角落的垃圾时,后腰的衣料绷紧,隐约勾勒出另一处不自然的微微隆起。
这些细节,像拼图一样,在我脑海中慢慢组合。超乎寻常的隐忍,对身体接触的敏感,下意识的恐惧,身上的痕迹,对过往经历的回避……
一个推测逐渐清晰起来:小刘在上一家店的经历,恐怕远不止是“被克扣工资”那么简单。他很可能遭受过更为恶劣的对待,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
这个推断,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倾轧,有时比商场上的阴谋更为直接和残酷。
晚市相对平稳。打烊后,大家各自收拾,准备下班。小刘依旧是最后一个,把他负责的区域反复检查、打扫。
我把他叫到一边。他立刻又紧张起来。
“明天开始,早晚倒垃圾的活儿,你负责一下。”我给了他一个相对独立,且能短暂离开李姐视线的工作。
他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今天以来第一丝算是轻松的表情,连忙答应:“好!谢谢张店长!”
看着他带着些许感激离开的背影,我站在空荡的店里,心情复杂。区域督导的职位,总部的指标,这些压力依旧存在。但眼前这个新员工的遭遇,像一根刺,扎进了我心里那片对“不公”格外敏感的区域。
清晨六点半,“老张麻辣烫”的后厨已经亮起了灯。老赵头守着那口硕大的骨汤桶,桶内乳白色的汤汁微微翻滚,散发出经过一夜文火慢炖后醇厚而温暖的香气,这是店铺的灵魂。我站在冷藏柜前,手里拿着昨晚打烊后记录的《日盘存表》,逐一核对今天需要补货的食材种类和数量。手指拂过空空如也的牛肉卷格子,在表格上画了个圈,心里快速计算着午市高峰的大致需求量。
“张哥,早!”小王精神抖擞地走进来,换上深蓝色的围裙,动作利落,“今天送来的蔬菜我刚看了,品相不错,就是生菜价格又涨了一毛。”
“嗯,知道了。先把缺的货点出来,等配送员来了直接核对,重点看下肉类保质期。”我头也不抬地吩咐,将盘点表递给他。小王是我着力培养的储备骨干,脑子活,有冲劲,把这类基础工作交给他,既能锻炼其责任心,也能让我从琐事中抽身。
“好嘞!”小王接过表格,立刻忙碌起来。
陆续地,其他员工也到了。小张依旧是一副怯生生的模样,小声跟大家打了招呼,便默默地去清洗积攒的厨具。李姐最后一个进来,脸色不算好看,扫了一眼已经开始忙碌的众人,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算是打过招呼,自顾自地去检查她负责的煮烫区和调料台了。她对权力的失落感,转化成了对细节的苛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后厨的基本秩序,只要不越界,我暂时可以容忍。
早会是在七点整,营业前十分钟。所有员工,包括新来的小刘,都站在略显拥挤的后厨通道里。
“简单说几句。”我的目光扫过众人,“第一,午市预估客流会比昨天多一成,备菜量增加百分之十五,小王负责协调,确保十点半前所有食材到位、切配完成。第二,李姐,今天你重点盯出餐速度和标准,尤其是套餐的搭配,不能出错。第三,”我的目光落在缩在角落、低着头的刘身上,“小刘,试用期三天,今天你主要跟着李姐学习前厅服务流程,擦桌、收碗、补充物料,眼睛放亮,手脚勤快。有什么不懂的,多看多问。”
小刘猛地抬起头,接触到我的目光又迅速低下,紧张地搓着手指,声音细若蚊蚋:“知……知道了,张店长。”
李姐撇了撇嘴,没说什么,但那眼神分明写着“又来个累赘”。
早会结束,如同按下启动键,整个店铺瞬间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切菜声、冲洗声、包装机的嗡鸣、冰柜开合的闷响……各种声音交织成清晨备货的交响乐。空气中弥漫着生鲜蔬菜的泥土气、肉类淡淡的腥气以及愈发浓郁的骨汤香气。
我穿梭其间,不时停下脚步。
“小王,土豆丝切均匀了,太粗影响口感和熟度。”
“小张,洗好的菜沥干水再入库,不然容易烂。”
“李姐,骨汤火候可以了,转文火保温,别让油腥味返上来。”
我的指令简洁明确,确保每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同时,眼角的余光始终留意着新来的小刘。李姐并没有亲自示范,只是语速极快地给他讲了一遍流程和标准,然后便指派他去擦洗前厅所有的桌椅。
小刘拿着抹布和水桶,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丝不苟地擦拭着。他动作略显僵硬,但极其认真,桌腿、椅背、甚至桌子下方的横档都不放过。汗水很快浸湿了他廉价的T恤后背。李姐偶尔会走过去,用手指抹一下桌面,检查是否留有水渍或油污,稍有不满便是几句冷言冷语:“没吃饭吗?用力!”“这里,还有印子,重擦!”
小刘从不辩解,只是更加用力地擦拭,嘴唇紧抿,那团笼罩在眉宇间的郁气,在劳累和紧张中似乎更加浓重了。
九点半,食材基本备齐,前厅也打扫完毕。短暂的休息时间,员工们可以喝口水,喘口气。小刘依旧独自一人,坐在离大家最远的凳子上,低着头,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我拿起茶杯,状似无意地走到他附近,对小王和小张招了招手。“过来,趁这会儿有点空,我跟你们说说下周排班的思路。”
两人立刻围了过来。这是我常用的方式,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管理渗透”,既安排了工作,也传递了重视他们的信号,俗称“画饼”。
“小王,你最近进步很快,协调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度都上来了。”我先肯定了一句,看到他眼中闪过光亮,“下周开始,早晚班的简单排班,你可以先试着做一版初稿给我看,也算提前熟悉管理岗位的工作。”
小王脸上顿时露出压抑不住的兴奋:“谢谢张哥!我一定好好干!”
“小张,”我转向他,语气缓和,“你做事踏实,细心,后厨的物料管理和日常维护这块,以后你多费心。做得好,这块的绩效我会向区域申请单独考核。”我没有给他太遥远的许诺,而是给了他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和利益关联。
小张受宠若惊,连连点头:“我……我会努力的,张哥!”
李姐在一旁冷眼旁观,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但也没出声。她知道,这是我在培养自己的亲信,巩固权力。只要不触及她的核心利益(目前是煮烫区管理和新品推广奖励),她乐于暂时作壁上观。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放在小刘身上。我看到在我们谈话时,他偶尔会偷偷抬起头,飞快地看我们一眼,那眼神里,有对小王和小张的羡慕,有对“管理岗位”的茫然,更深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自卑和落寞。
十一点,午市战役打响。客流如同潮水般涌入,点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后厨瞬间化身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李姐在煮烫区指挥若定,勺子与锅沿碰撞,发出清脆急促的声响。小王在前厅和后厨之间穿梭,协调订单,处理突发的顾客需求(比如不要香菜、加麻加辣)。小张则紧张地盯着出餐口,确保每一份麻辣烫搭配正确,打包严密。
小刘被李姐支使得团团转。
“新来的!三号桌收拾一下!”
“五号桌加点汤!”
“门口的调料碗空了,快去补!”
“愣着干什么?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
他像一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在拥挤的餐桌间笨拙地穿梭。有两次因为躲避奔跑的小孩,自己差点摔倒。一次在补充调料时,不小心把醋瓶碰倒了,虽然没摔碎,但酸涩的气味立刻弥漫开来。
“你怎么搞的!毛手毛脚!”李姐的呵斥立刻飞了过来。
小刘的脸瞬间惨白,手忙脚乱地擦拭着,嘴里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李姐,我马上弄干净……”
我站在收银台后,一边快速结账,一边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笨拙是真实的,缺乏经验。但他的忍耐力,他面对呵斥时那种近乎条件反射的恐惧和顺从,绝不仅仅是新人的紧张。那是一种长期处于高压和贬低环境下形成的生存本能。
下午两点,午市高峰终于过去。店里一片狼藉,员工们都累得够呛。大家轮流去吃迟来的午饭。小刘依旧是最后一个,端着碗,默默地坐到那个属于他的角落。
下午两点半到五点,是店里规定的休息和培训时间。前厅的卷帘门会拉下一半,表示暂停营业。
今天,我安排的培训内容是“前厅服务标准流程及顾客常见问题应对”,由李姐主讲,我旁听并补充。这是既给了李姐展现权威的机会,也能让我系统观察新员工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老员工的一次复盘。
大家围坐在拼起来的两张桌子旁。李姐拿着我提前准备好的培训提纲,开始讲解。从迎客用语、点餐引导、餐中服务到送客礼仪,她讲得细致,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但不可否认,经验老道。
“特别是你,新来的,”李姐的目光锐利地投向小刘,“眼睛放亮一点!顾客汤少了要主动问,带孩子的一定要提醒小心烫,遇到挑剔的,多笑,少顶嘴!别跟个闷葫芦似的!”
小刘缩着脖子,连连点头,手里紧紧攥着一支笔和一个旧笔记本,努力地记录着,字迹歪歪扭扭。
我适时地插话,进行补充和升华:“李姐讲的都是宝贵的经验。大家要记住,我们卖的不只是一碗麻辣烫,更是一种体验。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看到有顾客带着笔记本电脑,可以主动引导他到有插座的位置;看到老人,语速放慢点,多问一句口味轻重。这些细微之处,才是留住回头客的关键。”
我说话的时候,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个人,最后在小刘身上停留了片刻。他听得非常认真,眼神里有一种渴望,渴望融入,渴望被认可,但又被某种东西沉重地压抑着。
培训中途休息十分钟。大家各自活动。小王和小张凑在一起讨论刚才的内容。李姐去后厨喝水。
我起身,假装活动筋骨,走到小刘旁边。他正低头看着自己记得乱七八糟的笔记本,眉头紧锁。
“刚开始,记不住很正常,慢慢来。”我开口,语气平和。
他吓了一跳,慌忙站起来:“张店长……”
“坐。”我压了压手,顺势在他旁边的凳子坐下,“看你记录挺认真的。以前在别家店,也做过培训吗?”
这个问题很寻常,像是管理者随口的关心。
小刘的身体却瞬间绷紧了,眼神闪烁,低下头,声音更小了:“……没,没有。就……就是干活。”
“哦?在哪家店干的?做了多久?”我继续追问,语气依旧随意。
他攥着笔记本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嘴唇嗫嚅了几下,才含糊不清地说:“就……就一家小店,没做多久……”
他明显在回避。那种恐惧和隐瞒,几乎写在了脸上。
我没有再逼问,只是点了点头:“行,踏实干,在咱们这儿,只要肯学,肯干,就有机会。”我再次抛出了“机会”这个诱饵,既是鼓励,也是试探。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极其复杂,有感激,有迷茫,还有一丝……难以捕捉的痛苦。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嗯!谢谢张店长!”
培训结束后,是各自打扫责任区域的时间。我注意到小刘在清洗拖把时,动作有些别扭,挽起的袖子下,小臂上似乎有一道不太明显的浅色疤痕。当他弯腰去够角落的垃圾时,后腰的衣料绷紧,隐约勾勒出另一处不自然的微微隆起。
这些细节,像拼图一样,在我脑海中慢慢组合。超乎寻常的隐忍,对身体接触的敏感,下意识的恐惧,身上的痕迹,对过往经历的回避……
一个推测逐渐清晰起来:小刘在上一家店的经历,恐怕远不止是“被克扣工资”那么简单。他很可能遭受过更为恶劣的对待,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
这个推断,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倾轧,有时比商场上的阴谋更为直接和残酷。
晚市相对平稳。打烊后,大家各自收拾,准备下班。小刘依旧是最后一个,把他负责的区域反复检查、打扫。
我把他叫到一边。他立刻又紧张起来。
“明天开始,早晚倒垃圾的活儿,你负责一下。”我给了他一个相对独立,且能短暂离开李姐视线的工作。
他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今天以来第一丝算是轻松的表情,连忙答应:“好!谢谢张店长!”
看着他带着些许感激离开的背影,我站在空荡的店里,心情复杂。区域督导的职位,总部的指标,这些压力依旧存在。但眼前这个新员工的遭遇,像一根刺,扎进了我心里那片对“不公”格外敏感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