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养胃汤方-《食卦人》

  “听荷轩”那场夜宴的余波,比我想象中来得更为迅速和具体。

  不过两三日功夫,张总的电话便直接打了过来。他的“君悦酒店”是本市餐饮界的标杆之一,定位高端商务与政务接待。电话里,张总的声音带着商人特有的敏锐与热络:

  “张老板!那晚在听荷轩,我可是大开眼界啊!王局、赵总他们,哪个不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一个个都让你说得心服口服!尤其是你给王局调理失眠、给赵总疏肝利胆的那些食养方子,我听着就觉得大有可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诚恳:“不瞒你说,我们酒店一直在寻求差异化竞争。光是食材好、厨艺精,已经不够了。现在的高端客户,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我想跟你合作,把你那套‘食卦’养生的理念,还有那些经过验证的汤方,引进我们酒店的菜单里。你看怎么样?”

  我握着话筒,心中并无太多意外。那场宴会,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张总作为餐饮业的巨头,能立刻从中嗅到商机,是他的本事。

  “张总的意思是?”我不动声色地问。

  “合作方式我们可以详谈。”张总显然早有腹案,“比如,我们可以买断你几个核心汤方的使用权,或者采用分成模式,每卖出一份,给你一定比例的提成。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借用你‘食卦张老板’的名头。菜单上可以注明,‘本汤方由卦食咨询室张老板亲授’!这对我们双方,是双赢!”

  买断?分成?借用名头?

  这几个词在我脑海中快速闪过。这意味着,“食卦”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咨询室围墙内的、一对一的、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它将第一次以一种标准化“产品”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面对更庞大的、匿名的消费群体。

  风险与机遇并存。

  机遇显而易见:丰厚的经济回报,极大地拓展“食卦”影响力的边界,甚至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餐饮的细分领域。

  风险也同样清晰:标准化意味着简化,可能会失去“食卦”因人而异的精髓;大规模商业化运作,是否会稀释其神秘感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一旦汤方挂上我的名字推向市场,任何一点口感或效果上的瑕疵,都可能直接反噬我个人和咨询室的信誉。

  “张总,这件事我需要考虑一下。”我没有立刻答应,“而且,汤方需要根据酒店后厨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调整,并非简单的照搬。另外,关于合作细节,也需要明确。”

  “理解,理解!”张总立刻说道,“这样,张老板,你看你什么时候方便,来我们酒店实地考察一下?看看我们的后厨环境,也和我们的行政总厨当面聊聊?具体合作条件,我们见面细谈!”

  我答应了。这确实需要实地考察和深入沟通。

  赴约那天,我没有带小林,独自一人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君悦酒店。张总亲自在酒店大堂迎接,显得极为重视。他没有直接带我去办公室,而是先领着我参观酒店。

  君悦酒店的内部奢华自不必说,水晶吊灯,大理石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香氛。张总重点带我参观了几个不同风格的餐厅和巨大的宴会厅,最后,通过专用的员工通道,进入了后厨区域。

  与前面的富丽堂皇截然不同,后厨是另一个世界。巨大的空间被合理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粗加工区、切配区、热菜区、冷菜间、面点房、洗碗间……不锈钢的台面、灶具、货架反射着冷冽的光泽,穿着洁白厨师服的员工们各自忙碌,切菜声、炒菜声、炉火轰鸣声、厨师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高效而紧张的节奏感。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材和调料混合的复杂气味,浓郁、生动,却也带着工业化厨房特有的、被严格管控后的统一感。这与我在大学城那个小小的、烟火气更随性更个人化的麻辣烫操作台,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行政总厨姓郑,是一位四十多岁、身材微胖、眼神锐利的中年人。他系着雪白的围裙,戴着高高的厨师帽,见到我,礼貌地点头致意,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属于技术权威的审视与怀疑。显然,他对于老板请一个“算卦的”来指导后厨工作,内心是有所保留的。

  “郑师傅是我们酒店的顶梁柱,国家特一级厨师,精通粤菜和淮扬菜。”张总介绍道。

  “郑师傅,久仰。”我主动伸出手。

  郑师傅与我握了握手,手掌厚实有力,指关节粗大,是常年颠勺留下的印记。“张老板,听说您对药膳养生很有研究?”他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研究谈不上,只是略懂一些食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我谦逊地回答。

  张总在一旁笑道:“老郑,张老板可是真有本事的人!走,我们去小厨房详谈。”

  我们来到了后厨旁边一个相对独立、设备也更精良的小厨房,这里是专门用来研发新菜品和制作高端宴席精细菜肴的地方。环境安静了许多。

  张总让助手拿来了一份初步拟定的合作协议草案。条款大致是:我提供“养胃汤”等三个核心汤方的配方、制作工艺及背后的“食卦”理念说明;酒店拥有汤方在自身体系内的独家使用权;菜单上明确标注汤方来源;销售额的百分之八作为我的分成。

  百分之八,对于一个高端酒店可能动辄上百元一盅的汤品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长期收入。

  但我关注的焦点不在这里。

  “张总,郑师傅,”我放下协议草案,看向他们,“合作可以,但有几个前提。”

  “第一,汤方不能完全照搬我给王局、赵总他们用的私人定制版。私人调理,讲究对症下药,力道或猛或缓。而面向大众的酒店菜品,首要原则是安全、平和、普适。我需要根据酒店的定位和客群特点,对汤方进行重新配伍和调整,确保绝大多数人,无论体质寒热,饮用后都只有益处,绝无副作用。这是底线。”

  郑师傅听到这里,眼神里的审视意味淡了一些,微微颔首。作为专业厨师,他深知食品安全和普适性的重要。

  “第二,制作工艺必须严格按照我调整后的标准来,不能为了追求出餐速度或成本,擅自更改食材投料顺序、火候和时间。尤其是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直接影响到汤效和口感。”我强调道。

  “这个自然!我们君悦最注重的就是标准和品质!”张总立刻保证。

  “第三,”我看向张总,“菜单上可以注明汤方由我提供,但不能使用‘卦食咨询室张老板亲授’这类过于玄乎的宣传语。可以用‘依据传统食养智慧,由本店与资深顾问联合研发’之类的表述。我的咨询室,主营业务还是私人咨询,不希望被过度商业化绑定。”

  张总略微沉吟,也点头同意了。他明白,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对我和对酒店的品牌形象,其实都有好处。

  “好!张老板考虑周全,就按你说的办!”张总拍板。

  接下来的重心,转向了技术层面。我和郑师傅移步到灶台前。

  “郑师傅,麻烦您准备以下食材:猪扇骨、铁棍山药、干香菇、红枣、生姜、枸杞,另外再准备一些常见的香料,如白芷一两片、砂仁两三粒即可。”我报出了一串食材。

  郑师傅动作麻利,很快,食材便整齐地摆放在不锈钢台面上。他站在一旁,抱着双臂,准备看我“表演”。

  我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拿起那块猪扇骨,用手指按压了一下,又闻了闻。“骨头不错,新鲜,带点肉香。”我点评道,然后拿起铁棍山药,掂了掂,“山药要选这种密度高、掂着沉手的,黏液丰富,补脾益肺的效果才好。”

  这些基本的食材鉴别,对于郑师傅这样的老手来说自然是小儿科,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听着。

  我开始操作。没有像在家里或者麻辣烫店那样随意,而是刻意放慢了动作,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养胃汤,核心在于‘养’和‘暖’。”我一边处理食材,一边讲解,“猪骨性平,能滋阴润燥,用扇骨是因为油脂较少,汤色更清。第一步,猪骨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大火烧开,撇去所有血沫。这一步是关键,去除腥臊和杂质,汤底才会清澈醇正,没有杂味。”

  我看着锅里的水逐渐沸腾,血沫翻滚起来,用细网漏勺仔细地、一遍遍地撇除,直到汤色变得清澈。郑师傅在一旁默默看着,没有作声。

  “第二步,处理山药。”我将去皮的山药切成均匀的滚刀块,动作流畅,“山药易熟,且久煮易烂,影响汤品卖相和口感,所以不能过早下锅。我们先用清水加少许盐和白醋浸泡,防止氧化变黑。”

  接着,我拿起干香菇和红枣:“香菇提鲜,增加汤的复合香气和醇厚度,需要提前温水泡发。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要去核,因为枣核性燥,久煮容易引起上火,违背了‘养胃’的初衷。”

  这些细节,让郑师傅的眼神微微动容。他去核的动作或许是因为习惯,但我能明确说出其中的食理,这就不一样了。

  “第三步,正式煲汤。”我将焯好水的猪骨放入一个干净的汤煲,加入足量的开水——“一定要是开水,否则肉质遇冷收缩,蛋白质不易析出,汤就不够浓白。”——然后放入泡发好的香菇、去核红枣、两片姜,以及那两片白芷和几粒砂仁。

  “白芷和砂仁,是这汤的画龙点睛之笔。”我指着那几味香料,“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本身也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能去腥增香。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行气宽中,对于现代人常见的脾胃湿困、脘腹胀满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切记,量不能多,一二片白芷,二三粒砂仁足矣,取其性味,而非充当主角,否则药味过重,就变成药汤,而非食养汤了。”

  郑师傅凑近闻了闻那几味香料,点了点头,显然认同我的用量把握。

  “大火烧开,转小火,保持汤面微沸即可。”我盖上盖子,只留一条小缝,“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时间。”

  我没有离开,就站在灶台边,看着那小小的火焰稳定地舔着锅底,听着汤煲里传来细微的“咕嘟”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郑师傅起初还有些耐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忍不住开口:“张老板,这汤……一般我们的高汤也就煲四五个小时,你这已经快两个小时了,食材的味应该都出来了吧?”

  我摇了摇头:“郑师傅,家常快汤和养生慢炖,逻辑不同。快汤求其‘鲜’,猛火急攻,提取食材表面的风味物质。而养生汤,求其‘韵’和‘效’,需要文火慢炖,让食材内部的精华、药性缓缓释放,与水相融。这锅养胃汤,火候不到,则山药之‘甘润’未能完全融入,猪骨之‘髓质’未能充分析出,香料之‘药性’未能温和转化,喝下去,不过是有点味道的水,养胃之功,十不存一。”

  我揭开盖子,一股浓郁而温和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同于猛火熬煮的霸道浓香,这是一种更醇厚、更内敛的复合香气,有骨香、菌香、枣香,还有那若有若无的药材清香,融合得恰到好处。

  汤色是漂亮的浅金黄色,清澈见底,只有少许油星。

  “现在,可以下山药和枸杞了。”我将浸泡好的山药块和洗净的枸杞放入汤中,“山药再煲约半小时,至软糯但形不散即可。枸杞则要在最后五分钟放入,久煮则烂,且破坏其营养成分。”

  又耐心等待了半小时,我再次揭开盖,用筷子轻轻一扎山药,轻松穿透。撒入枸杞,再煲五分钟。

  关火。

  我没有立刻盛出,而是让汤在余温中继续焖了十分钟。“让味道和效用再融合一下。”我解释道。

  最终,当我将一盅汤端到张总和郑师傅面前时,那汤色、那香气,已经让张总连连点头。郑师傅则更专业,他先用汤匙舀起一勺,观察汤的挂壁程度和清澈度,然后轻轻吹气,送入口中。

  他闭上眼睛,仔细品味。

  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看向我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的审视和怀疑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佩服和一丝遇到知音的兴奋。

  “好汤!”他言简意赅,但语气沉重,“入口甘润,回味醇厚,香气层次丰富,最重要的是……喝下去,从喉咙到胃里,都是一路暖意,非常舒服!完全没有一般药膳的沉闷药气或者油腻感!张老板,你这火候和食材搭配的把握,老郑我服了!”

  张总也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同样是赞不绝口。

  我知道,技术层面的障碍,已经扫清。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我和郑师傅一起,将这款“君悦养胃汤”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确定下来,精确到每一味食材的克数、处理方式、下锅顺序、火候大小、煲制时间。同时,我们又商讨了另外两款基于“食卦”理念的汤方:一款侧重于“清肺利咽”,针对烟酒应酬和雾霾天气;另一款侧重于“宁心安神”,针对高压人群的睡眠问题。

  合作协议也最终敲定,基本按照我提出的原则,分成比例定为百分之八。

  半个月后,“君悦养胃汤”作为酒店秋季养生菜单的核心产品,正式推出。菜单上用雅致的字体标注:“本汤方依据传统食养智慧,由君悦酒店与资深食养顾问联合研发。”

  推出之初,反响就极为热烈。张总动用了他的资源进行推广,加上那晚宴会宾客的口碑效应,许多高端客户慕名而来。这款定价不菲的汤品,竟然成了酒店的爆款,甚至需要提前预定。

  我的银行账户里,开始定期收到来自君悦酒店的分成汇款,数字相当可观。这比我接一两单私人咨询来得更稳定,也更轻松。

  小林对此兴奋不已:“张先生,太好了!这样下去,咱们咨询室就算不接咨询,光靠汤方分成也能过得很好!”

  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清楚,这看似轻松的“睡后收入”,背后是我多年积累的“食卦”底蕴和那日在后厨房数小时的精心调配与坚守。更重要的是,它将我和一个更庞大的商业体系捆绑得更紧了。

  一天晚上,我难得清闲,回到大学城的麻辣烫店看看。王姨见到我,依旧是那句“大忙人还知道回来”,但眼神里多了些我看不懂的东西。老陈则默默递给我一笼包子,说了句:“听说你跟大酒店合作卖汤了?挺好,比算卦踏实。”

  我拿着那笼热包子,站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店里,看着窗外学生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再想起君悦酒店那光鲜亮丽的后厨和流水般的分成收入,心中五味杂陈。

  养胃汤方走出了咨询室,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也正在这成功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着改变。那口熬在咨询室小窗口的、带着烟火气的汤,与那在五星级酒店后厨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包装精美的“养胃汤”,味道,终究是不一样的。

  我只是不确定,这种改变,最终会将我带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