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任阿的氨水迷雾:UFO接触案背后的禁忌真相
1996年里约热内卢的雨季来得格外缠绵,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大西洋的咸腥与街道咖啡的焦香,却驱不散汪新焱心头的凝重。他租住的酒店房间位于老城区一栋殖民风格建筑的三楼,木质地板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吱呀声,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穿梭不息的车辆,而房间内,却被一种跨越近二十年的诡异氛围笼罩。
桌面上摊满了泛黄的报纸剪贴、复印的UFO研究报告和几盘磨损严重的录音带,葡萄牙语的文字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记号。汪新焱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停留在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上——画面中是深夜的城市街道,路灯昏黄,远处天空有一团不规则的光晕,像是被墨汁污染的月色。这是1996年10月12日,瓦尔任阿市民若昂·佩雷拉用老式胶片相机拍下的,也是这场持续数周的诡异恐慌中,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影像证据。
“这些描述太一致了,一致得让人不安。”汪新焱的声音打破了房间的寂静,他转向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卡洛斯·阿尔维斯。这位巴西本地记者约莫四十岁,皮肤黝黑,眼神锐利,指间的雪茄燃着暗红的火点,烟雾缭绕中,他脸上的皱纹显得愈发深刻。
卡洛斯拿起一份1996年10月16日的《瓦尔任阿日报》复印件,头版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夜空中的红色眼睛:城市陷入恐慌”。他用流利的英语翻译道:“‘我以为是迷路的孩子,想上前询问,却闻到一股刺鼻的氨水味,差点呛晕过去。’这是第一位正式报案的目击者,清洁工马里奥·席尔瓦的证词。他说那东西只有一米多高,头大得不成比例,眼睛像两盏红色的探照灯,盯着他的时候,他全身都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出嗡嗡声,慢慢消失在小巷深处。”
汪新焱伸手拿过那份复印件,指尖拂过纸面粗糙的纹理。“一米到一米三的身高,比例怪异,细长的手臂,巨大的椭圆形头颅,红色发光的眼睛,低沉的嗡嗡声,还有那浓烈到令人窒息的氨水味……”他逐条念出这些关键词,“卡洛斯,你见过哪个已知的地球生物符合这些特征?或者说,哪个恶作剧能同时让几十名互不相识的目击者产生如此一致的幻觉?”
卡洛斯摇了摇头,熄灭了雪茄,语气严肃:“我做记者二十年,报道过无数奇闻异事,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人为炒作或自然现象的误判。但瓦尔任阿事件不同,它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持续了近两周的系列事件,涉及上百名目击者,其中包括警察、消防员、医生这些可信度极高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当年在圣保罗的同行告诉我,那段时间,瓦尔任阿的警局电话被打爆,夜晚的街道空无一人,甚至有市民自发组织了武装巡逻队,拿着猎枪守在路口。这种规模的恐慌,绝不是几篇虚假报道能引发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像是在透露什么惊天秘密:“还有一个更惊人的传言——巴西军方不仅介入了,而且成功捕获了那些东西。”
“捕获?”汪新焱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你有具体的线索吗?”
卡洛斯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个老旧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一阵嘈杂的电流声后,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带着浓重的巴西口音:“那天晚上,我们接到命令,全员紧急集合,配备了实弹武器和防毒面具。上级只说有‘不明入侵物’在市郊活动,要求我们封锁整片区域,任何试图进出的人都要接受严格检查。大约凌晨三点,我们听到了密集的枪声,还有一种奇怪的、像是金属摩擦的声音。后来,我看到几辆军用卡车开了进来,车厢是密封的,上面印着生物危害的标志。天亮后,我们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严禁向任何人透露当晚的事情,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这是谁的证词?”汪新焱问道。
“一个匿名的退役军人,”卡洛斯关掉录音笔,“他当年是巴西陆军特种部队的士兵,参与了当晚的行动。我通过一个老兵组织的朋友联系到他,他不愿意透露姓名,只愿意用录音的方式提供这些信息。类似的证词,我还收集到了三份,来自不同的渠道,描述的细节高度吻合——军方设伏,发生交火,最后捕获了目标。”
汪新焱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如果证词属实,那么交火的过程是怎样的?常规武器对它们有效吗?捕获之后,这些生物又被送往了哪里?”
“关于交火的细节,说法不一,”卡洛斯解释道,“有的说常规武器根本无法伤害它们,子弹打在身上会被弹开,最后军方使用了某种高频声波武器,才让它们失去了行动能力;有的则说,那些生物并没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但移动速度极快,而且能发出红光让人麻痹,军方付出了一定的伤亡才成功捕获;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发生真正的交火,军方只是利用它们对低频振动的敏感,设置了陷阱,将它们围困后捕获。”
他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至于捕获后的去向,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些生物被装进了特制的密封容器,先被送往附近的‘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进行初步隔离和检查,然后在一周内,被转运到了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个代号‘零点’的秘密研究设施。还有传言说,美国政府得知消息后,向巴西施压,最后有部分样本被秘密运到了美国,用于外星生物研究。”
汪新焱皱了皱眉:“巴西官方对此事的回应是什么?”
“官方的回应?”卡洛斯自嘲地笑了笑,“和所有类似事件一样,先是模糊其辞,承认有‘不寻常的活动’,然后随着传言愈演愈烈,开始全盘否认。他们说目击者看到的可能是气象气球、高空风筝,甚至是集体幻觉。关于军方捕获外星生物的说法,被斥为‘毫无根据的谣言’。最后,官方发布了一份草草了事的调查报告,将所有事件归因于自然现象和人为恶作剧,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他拿起一份巴西空军当年的官方声明复印件,递给汪新焱:“你看这里,‘经过详细调查,瓦尔任阿地区所谓的不明飞行物和怪异生物目击事件,均为市民对气象气球、恒星以及夜间飞行的鸟类的误判。部分人员出现的身体不适,可能与当地工厂排放的废气有关。’这种说辞,简直是在侮辱公众的智商。”
汪新焱快速浏览着官方声明,眼神中充满了质疑。“工厂废气?瓦尔任阿虽然是工业城市,但主要产业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根本不会有如此浓烈的氨水味。而且,那些目击者描述的身体症状——暂时麻痹、灼伤、恶心、头晕,也与普通废气中毒的症状不符。这更像是某种未知的生物毒素或能量辐射造成的伤害。”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卡洛斯,我想我们必须亲自去一趟瓦尔任阿。只有实地调查,找到当年的目击者和相关人员,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
卡洛斯点了点头:“我正有此意。虽然过去了近二十年,但那段记忆对很多瓦尔任阿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我联系了当地的一位老记者朋友,他答应帮我们寻找当年的目击者。不过,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人可能因为签署了保密协议,或者害怕遭到报复,不愿意开口。而且,那个‘零点’基地位于亚马逊雨林深处,普通人根本无法靠近,我们可能无法获得直接的证据。”
“没关系,”汪新焱的眼神坚定,“只要能找到足够多的间接证据,拼凑出事件的全貌,就已经足够了。我们不是要颠覆某个政府的秘密,而是要让世人知道,在1996年的巴西,曾经发生过一次真实的、可能具有敌意的地外生命接触事件。”
两天后,汪新焱和卡洛斯乘坐长途汽车,前往位于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工业城市瓦尔任阿。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从里约热内卢的海滨风光,逐渐变成了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广阔的农田。随着距离瓦尔任阿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工业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天空的颜色变得有些灰暗,远处的工厂烟囱冒着淡淡的烟雾。
抵达瓦尔任阿时,已是傍晚时分。这座城市比汪新焱想象中更加安静,街道上行人不多,店铺早早地关了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类似铁锈的味道。卡洛斯的老记者朋友若泽·费雷拉已经在车站等候他们。若泽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眼神温和,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
“欢迎来到瓦尔任阿,汪先生,卡洛斯,”若泽热情地和他们握手,“我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联系到了几位当年的目击者。其中一位是前消防队员,名叫安东尼奥·戈麦斯,他当年参与了多次夜间出警,亲眼见过那些怪异的生物。还有一位是市郊的农场主,马塞洛·阿尔梅达,他的农场就在当年军方封锁的区域附近,可能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情况。”
“太好了,若泽,”卡洛斯说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他们?”
“安东尼奥今晚就有空,”若泽回答道,“他现在开了一家小酒吧,晚上通常会在酒吧里待着。马塞洛的农场离市区有点远,我们明天一早再过去找他。”
当晚,在若泽的带领下,汪新焱和卡洛斯来到了安东尼奥的小酒吧。酒吧位于瓦尔任阿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门面不大,里面灯光昏暗,播放着舒缓的巴西音乐。酒吧里人不多,几位顾客坐在吧台前,默默地喝着啤酒。
安东尼奥是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脸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眼神锐利而警惕。看到若泽带着陌生人进来,他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还是热情地迎了上来。
“若泽,好久不见,”安东尼奥和若泽拥抱了一下,然后目光转向汪新焱和卡洛斯,“这两位就是你说的,来自里约热内卢的记者朋友?”
“是的,安东尼奥,”若泽点了点头,“这位是卡洛斯,我的同行;这位是汪新焱先生,一位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专家。我们想向你了解一下,1996年发生的那些事情。”
安东尼奥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看了看周围的顾客,然后压低声音:“这里不方便说话,跟我来后面的休息室。”
他带着三人穿过吧台后面的一扇小门,走进了一个狭小的休息室。休息室里摆放着一张沙发、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张消防队员的合影。安东尼奥关上房门,从柜子里拿出几瓶啤酒,递给众人。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安东尼奥喝了一口啤酒,眼神变得有些悠远,“那件事,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他放下啤酒瓶,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开始讲述那段惊魂的记忆:“1996年10月15日晚上,我正在消防队值班,突然接到报警电话,说在市中心的一条小巷里,有市民看到了‘外星人’。当时我们都以为是恶作剧,但还是按照规定,出动了两辆消防车和六名消防员。到达现场时,小巷里一片漆黑,只有几盏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报警的市民是一位老太太,她吓得浑身发抖,说那个‘外星人’就在小巷的尽头,有红色的眼睛,还散发着刺鼻的氨水味。”
安东尼奥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似乎又闻到了那股令人窒息的气味。“我们拿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向小巷深处走去。走了大约五十米,我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氨水味,像是把一整瓶氨水打翻在了地上,刺鼻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我当时就想,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气味,太奇怪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它。”安东尼奥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沙哑,“它就站在小巷的尽头,背对着我们,身高大约一米二左右,身形瘦小,双腿很短,手臂却很长,几乎垂到了地上。它的头顶很大,呈椭圆形,没有头发。最让人害怕的是它的眼睛,当它转过身来的时候,我看到它的眼睛像是两盏红色的灯笼,发出灼灼的光芒,直接穿透了黑暗,照射在我们身上。”
“它看到我们,没有逃跑,反而发出了一种低沉的、类似蜜蜂飞舞的嗡嗡声。那种声音不是从它嘴里发出来的,更像是从它身体内部传来的,振动着空气,让人的耳膜都在发麻。就在这时,它的眼睛突然射出两道红色的光束,正好击中了我们队伍最前面的一个年轻消防员。那个消防员惨叫一声,浑身抽搐着倒在地上,皮肤被光束照射的地方,出现了一片红肿的灼伤痕迹。”
安东尼奥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我们都被吓坏了,纷纷举起水枪,向它喷射水。但水对它似乎没有任何效果,光束依然在持续发射。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警笛声和军用车辆的轰鸣声。那个‘外星人’似乎受到了惊吓,嗡嗡声变得更加急促,然后转身,以极快的速度冲进了旁边的树林,消失不见了。”
“后来呢?那个受伤的消防员怎么样了?”汪新焱问道。
“他被送到了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康复,”安东尼奥回答道,“但他身上的灼伤痕迹,过了好几年才慢慢消退。而且,从那以后,他就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做噩梦,最后不得不离开了消防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接到了多次类似的报警,每次都是不同的地点,但描述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那些‘外星人’似乎在城市里四处游荡,专门挑选落单的市民下手。直到10月20日晚上,我们接到了最后一次报警,地点在市郊的一片林地。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那里已经被军方封锁了,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还有一些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的技术人员。”
“军方的人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接管了,让我们立刻离开。我当时看到他们抬着几个厚重的、密封的容器,放进了军用卡车里。那些容器很大,大约有两米长,一米宽,上面有明显的生物危害标志和密封接口。我还注意到,那些士兵都戴着防毒面具,而且周围的空气中,氨水味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浓烈。”
安东尼奥喝了一口啤酒,平复了一下情绪:“第二天,我们就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严禁向任何人透露当晚的事情,包括我们的家人。军方的人威胁说,如果我们泄露了秘密,就会被送上军事法庭。从那以后,关于‘外星人’的目击报告就越来越少了,城市也慢慢恢复了平静。但我知道,那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们被军方捕获了,可能被送往了某个秘密基地进行研究。”
“你有没有看到交火的过程?或者听到相关的消息?”汪新焱追问。
安东尼奥摇了摇头:“没有,我们到达的时候,交火应该已经结束了。但我听一位军方的朋友说,那些‘外星人’很难对付,它们的身体坚硬如铁,常规武器根本无法伤害它们,而且它们发出的红光能让人瞬间麻痹。军方最后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声波武器,才让它们失去了行动能力。不过,这只是传言,我没有亲眼看到。”
离开安东尼奥的酒吧时,已是深夜。瓦尔任阿的夜晚格外安静,街道上没有行人,只有路灯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有些阴森。汪新焱和卡洛斯、若泽走在小巷里,空气中似乎还隐约残留着一股淡淡的氨水味,让人不寒而栗。
“安东尼奥的证词非常关键,”汪新焱说道,“他不仅亲眼见过外星生物,还看到了军方运输的密封容器,这进一步证实了捕获事件的真实性。而且,他提到的外星生物的特征——坚硬的身体、能让人麻痹的红光、浓烈的氨水味,都与之前的目击者描述一致,这说明这些生物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
“明天我们去见马塞洛,或许能得到更多关于军方行动的信息,”卡洛斯说道,“他的农场就在市郊的林地附近,可能看到了军方封锁区域的情况,甚至可能看到了运输车队的路线。”
第二天一早,汪新焱、卡洛斯和若泽驱车前往市郊的阿尔梅达农场。农场位于瓦尔任阿市郊约二十公里处,周围是茂密的林地和广阔的农田。汽车沿着泥泞的小路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农场。
马塞洛·阿尔梅达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农场主,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他热情地迎接了三人,带着他们参观了自己的农场。农场里种着玉米和大豆,几只牛羊在田埂上吃草,远处的林地郁郁葱葱,景色十分优美。
“1996年的那件事,改变了我的生活,”马塞洛坐在农场的木屋里,喝着自制的咖啡,开始讲述他的经历,“那年10月,我记得天气异常寒冷,晚上经常能听到奇怪的嗡嗡声,像是有无数只蜜蜂在飞舞。我的牲畜也变得异常躁动,尤其是狗,每天晚上都对着林地的方向狂吠,不肯安静下来。”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有些恐惧:“10月18日晚上,我起夜去喂狗,突然看到林地的方向有一道红色的光芒闪过,紧接着,我听到了几声沉闷的爆炸声。我以为是有人在林地里打猎,就没有在意。但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我的几只鸡死在了鸡舍里,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从那以后,怪事就不断发生,”马塞洛继续说道,“我的牛羊开始不吃东西,变得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出现了抽搐的症状。10月20日晚上,我看到几辆军用卡车和直升机朝着林地的方向驶去,随后,那片林地就被军方封锁了。他们在农场周围设置了警戒线,禁止任何人靠近。我曾经试图靠近看看发生了什么,但被士兵拦住了,他们拿着枪,态度非常强硬。”
“封锁持续了大约一周时间,”马塞洛回忆道,“在这期间,我看到有很多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进出林地,还有一些密封的容器被抬上军用直升机。那些容器很大,看起来很重,士兵们抬的时候都很吃力。而且,我注意到,那些人的脸上都戴着防毒面具,即使在没有风的天气里,也没有摘下来。我还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氨水味,从林地的方向飘过来,持续了好几天。”
“封锁解除后,我去林地里查看,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奇怪的痕迹,像是某种飞行器降落时留下的,还有一些黑色的、类似灰烬的物质。我试图收集一些样本,但很快就有军方的人过来,把那些痕迹清理干净了。从那以后,我的农场就再也没有恢复过往日的繁荣,牛羊的产量越来越低,我也不得不减少了养殖规模。”
汪新焱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地图,递给马塞洛:“马塞洛,你能在地图上标出当年军方封锁的区域和你看到的运输车队的路线吗?”
马塞洛接过地图,仔细看了看,然后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大致的区域:“就是这里,这片林地,大约有十几平方公里。运输车队是从这里出发,沿着这条小路驶向公路,然后朝着贝洛奥里藏特的方向去了。”
汪新焱接过地图,仔细观察着马塞洛标记的区域。这片林地位于瓦尔任阿市郊的东北部,地势偏僻,周围没有居民区,确实是进行秘密行动的理想地点。而且,从这里到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只有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与之前的传言相符。
“非常感谢你,马塞洛,”汪新焱说道,“你的证词对我们的调查非常有帮助。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代号‘零点’的秘密基地?”
马塞洛摇了摇头:“没有听说过。不过,我听一些老猎人说,亚马逊雨林深处有很多军方的秘密设施,普通人根本无法靠近。或许那个‘零点’基地就在那里。”
离开阿尔梅达农场后,汪新焱和卡洛斯回到了瓦尔任阿市区。若泽已经为他们找到了一份当地医院在1996年10月的急诊记录复印件。这份记录的来源不明,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关键信息依然可以辨认。
“你们看这里,”若泽指着记录上的几行字,“10月21日,有三名身份不明的男性入院,登记信息模糊,只写着‘军方相关人员’。他们的症状都是呼吸道灼伤和眼部刺激,医生诊断为‘接触高浓度刺激性气体所致’。治疗了三天后,他们就被一群穿着军装的人接走了,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高浓度刺激性气体,”汪新焱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与目击者描述的浓烈氨水味完全吻合!这说明,军方在捕获外星生物的过程中,确实有人员接触到了氨水味气体,导致了呼吸道和眼部灼伤。这进一步证实了捕获事件的真实性,也为我们的推论提供了医学上的支持。”
卡洛斯点了点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目击者证词、医院记录、军方行动的间接证据,这些线索已经足够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外星生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逻辑,试图揭开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
回到酒店房间,汪新焱将所有的线索整理在一起,开始进行技术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些生物的两个最显着特征:嗡嗡声和氨水味。”他说道,“这种持续的、低沉的嗡嗡声,不太可能是简单的发声器官产生的。在地球生物中,只有少数昆虫和哺乳动物能发出类似的声音,而且通常是用于交流或导航。但这些外星生物的嗡嗡声,听起来更像是某种机械或生物能量系统运作时产生的振动。”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些关于生物力学和能量学的资料:“我推测,这种嗡嗡声可能源于它们体内的某种生物能量循环系统,或者是一种基于生物电的推进系统。比如,它们的身体可能内置了某种类似‘生物发动机’的器官,通过消耗体内的能量,产生振动,从而实现快速移动。这种振动不仅能让它们移动,还能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可能起到警告或交流的作用。”
“至于氨水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汪新焱继续分析道,“在地球的生物化学中,氨是蛋白质代谢的废物,对大多数复杂生命体来说是有毒的,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这些外星生物散发出的氨水味如此浓烈,显然不是简单的排泄物。这说明,它们的生命化学基础与地球生物截然不同。”
他调出一份关于极端环境生物的研究报告:“氨的冰点很高(-77.7℃),沸点较低(-33.3℃),在低温环境下,氨可以作为液体存在。因此,在一些极度寒冷的星球上,氨可能取代水,成为生命存在的基础介质。这些外星生物可能演化自一个富含氨、或者极度寒冷的星球,它们的新陈代谢以氨为核心,体液和组织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氨化合物。它们散发出的氨水味,可能是身体表面的氨化合物自然挥发的结果,也可能是它们进行气体交换时排出的‘废气’——就像人类呼吸排出二氧化碳一样。”
“这个推论非常合理,”卡洛斯说道,“如果这些生物的生命基础是氨,那么它们来到地球后,自然会散发出浓烈的氨水味。而对于地球生物来说,高浓度的氨是有毒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近距离接触者会出现呼吸道灼伤、眼部刺激、恶心、头晕等症状。这不是它们故意释放的毒素,而是它们自身的生理特征导致的。”
“还有它们的行为逻辑,”汪新焱补充道,“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这些生物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它们用红光照射人类,导致人类麻痹或灼伤,甚至试图捕捉落单的人类。这说明,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可能不是和平访问,而是带有一定的掠夺性或研究性。它们可能将人类视为一种‘资源’,或者是一种需要研究的生物样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结合军方的行动和捕获事件,我推测,这些生物可能是某个外星文明派出的‘侦察兵’或‘采集者’。它们的任务是潜入地球,收集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然后返回自己的文明。但由于某种原因,它们的行动被人类发现,导致了与军方的冲突,最终被捕获。”
就在这时,汪新焱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未知,邮件内容只有一句话:“想知道更多关于‘零点’基地和外星生物的信息吗?今晚十点,老城区废弃火车站,单独前来。”
汪新焱和卡洛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和疑惑。“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卡洛斯说道,“我们的调查可能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警告我们,甚至伤害我们。”
汪新焱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很危险,但这可能是我们获取更多信息的唯一机会。‘零点’基地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如果能从这个人身上得到关于‘零点’基地的信息,我们的调查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陪你一起去,”卡洛斯说道,“多一个人,多一份保障。”
“不行,”汪新焱摇了摇头,“对方要求单独前往,如果我们两个人去,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甚至导致交易失败。而且,如果真的是陷阱,两个人一起去,损失会更大。你留在酒店里,万一我出了什么事,你可以继续调查,把真相公之于众。”
当晚十点,汪新焱按照约定,来到了老城区的废弃火车站。这座火车站已经废弃了几十年,站台破旧不堪,铁轨上长满了杂草,周围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铁锈和灰尘的味道,风吹过站台,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鬼哭狼嚎。
汪新焱警惕地环顾四周,激活了体内微弱的灵视力量,感知着周围的环境。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能量波动,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的身影。“有人吗?”他轻声喊道,声音在空旷的火车站里回荡。
就在这时,一个黑影从站台的柱子后面走了出来。这个人身形高大,穿着一件黑色的风衣,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清面容。他的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走到汪新焱面前,将平板电脑递给了他。
“这是‘零点’基地的部分资料,还有外星生物的研究报告,”黑影的声音经过了处理,显得沙哑而陌生,“我知道你在调查瓦尔任阿事件,这些资料能帮你揭开真相。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不能透露我的身份,也不能将这些资料用于商业目的,只能用于学术研究和公众知情权的传播。”
汪新焱接过平板电脑,快速浏览着里面的内容。资料中包含了“零点”基地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外星生物的解剖照片和初步研究报告。这些资料证实了汪新焱之前的所有推论:这些外星生物确实是氨基生命,身体结构独特,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攻击性;巴西军方在1996年10月20日成功捕获了8名外星生物,先送往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后转运至“零点”基地进行研究;美国政府通过外交压力,获得了其中3名外星生物的研究权,将其秘密运到了美国。
“你是谁?为什么要帮我?”汪新焱问道。
黑影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说道:“这些生物的危险性远超你们的想象。它们的神经系统与某种场效应直接耦合,能够感知到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且对特定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足够多的生物样本,用于它们的‘种族改造’计划。如果让它们成功返回自己的文明,后果不堪设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巴西军方虽然捕获了它们,但并没有完全掌握它们的技术和弱点。‘零点’基地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缓慢。我担心,总有一天,这些生物会逃脱,或者它们的同类会前来寻找它们。到那时,地球可能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知道了,”汪新焱点了点头,“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将这些资料公之于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威胁。谢谢你的帮助。”
黑影点了点头,转身准备离开。“小心点,汪先生,”他留下一句话,“有很多人不希望真相被揭开,他们会不择手段地阻止你。”
说完,黑影迅速消失在黑暗中,只留下汪新焱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站里,手中拿着那个承载着惊人秘密的平板电脑。
回到酒店房间,汪新焱将平板电脑里的资料复制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并将原件交给了卡洛斯。卡洛斯看完资料后,脸色变得极其凝重:“这些资料太惊人了,如果公之于众,一定会引起全球性的轰动。但同时,我们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到来自巴西政府和美国政府的报复。”
“我知道,”汪新焱的眼神坚定,“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退缩。这些外星生物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威胁,是全人类都有权知道的真相。我们有责任将这个真相公之于众,让各国政府重视起来,共同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接下来的几天,汪新焱和卡洛斯将所有的调查资料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包括目击者证词、医院记录、军方行动的间接证据、外星生物的生理特征分析、“零点”基地的秘密资料等。他们将这份报告发送给了全球各大媒体和科研机构,希望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报告发布后,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了瓦尔任阿事件的真相,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科研机构对报告中的外星生物研究资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国政府也纷纷发表声明,对事件进行回应。
巴西政府依然坚持之前的立场,否认捕获外星生物的说法,声称这份报告是“虚假的、毫无根据的”。美国政府则拒绝发表任何评论,保持了沉默。但无论如何,瓦尔任阿事件的真相已经被揭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外星生命的存在,以及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威胁。
汪新焱和卡洛斯在完成报告发布后,离开了瓦尔任阿,返回了里约热内卢。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并不后悔。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一个被掩盖了近二十年的真相公之于众,为人类应对可能到来的外星威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站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滨,汪新焱望着广阔的大西洋,心中感慨万千。1996年的瓦尔任阿事件,就像一场噩梦,笼罩在这座巴西工业城市的上空近二十年。那些红眼睛、散发着氨水味的外星生物,虽然被捕获,但它们带来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它们的存在,颠覆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让人类意识到,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家园,也可能存在着比人类更强大、更具攻击性的文明。
“卡洛斯,你说,这些外星生物的同类会来寻找它们吗?”汪新焱问道。
卡洛斯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类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正视外星生命的存在,加强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防御能力。只有这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
汪新焱点了点头,目光望向遥远的星空。瓦尔任阿的氨水迷雾已经散去,但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或许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只要保持警惕,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浩瀚的宇宙中,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而那些被捕获的外星生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文明,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科技水平有多高?它们是否还会再次造访地球?这些问题,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找到答案。但汪新焱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揭开,人类也终将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1996年里约热内卢的雨季来得格外缠绵,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大西洋的咸腥与街道咖啡的焦香,却驱不散汪新焱心头的凝重。他租住的酒店房间位于老城区一栋殖民风格建筑的三楼,木质地板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吱呀声,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穿梭不息的车辆,而房间内,却被一种跨越近二十年的诡异氛围笼罩。
桌面上摊满了泛黄的报纸剪贴、复印的UFO研究报告和几盘磨损严重的录音带,葡萄牙语的文字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记号。汪新焱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停留在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上——画面中是深夜的城市街道,路灯昏黄,远处天空有一团不规则的光晕,像是被墨汁污染的月色。这是1996年10月12日,瓦尔任阿市民若昂·佩雷拉用老式胶片相机拍下的,也是这场持续数周的诡异恐慌中,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影像证据。
“这些描述太一致了,一致得让人不安。”汪新焱的声音打破了房间的寂静,他转向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卡洛斯·阿尔维斯。这位巴西本地记者约莫四十岁,皮肤黝黑,眼神锐利,指间的雪茄燃着暗红的火点,烟雾缭绕中,他脸上的皱纹显得愈发深刻。
卡洛斯拿起一份1996年10月16日的《瓦尔任阿日报》复印件,头版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夜空中的红色眼睛:城市陷入恐慌”。他用流利的英语翻译道:“‘我以为是迷路的孩子,想上前询问,却闻到一股刺鼻的氨水味,差点呛晕过去。’这是第一位正式报案的目击者,清洁工马里奥·席尔瓦的证词。他说那东西只有一米多高,头大得不成比例,眼睛像两盏红色的探照灯,盯着他的时候,他全身都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出嗡嗡声,慢慢消失在小巷深处。”
汪新焱伸手拿过那份复印件,指尖拂过纸面粗糙的纹理。“一米到一米三的身高,比例怪异,细长的手臂,巨大的椭圆形头颅,红色发光的眼睛,低沉的嗡嗡声,还有那浓烈到令人窒息的氨水味……”他逐条念出这些关键词,“卡洛斯,你见过哪个已知的地球生物符合这些特征?或者说,哪个恶作剧能同时让几十名互不相识的目击者产生如此一致的幻觉?”
卡洛斯摇了摇头,熄灭了雪茄,语气严肃:“我做记者二十年,报道过无数奇闻异事,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人为炒作或自然现象的误判。但瓦尔任阿事件不同,它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持续了近两周的系列事件,涉及上百名目击者,其中包括警察、消防员、医生这些可信度极高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我当年在圣保罗的同行告诉我,那段时间,瓦尔任阿的警局电话被打爆,夜晚的街道空无一人,甚至有市民自发组织了武装巡逻队,拿着猎枪守在路口。这种规模的恐慌,绝不是几篇虚假报道能引发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像是在透露什么惊天秘密:“还有一个更惊人的传言——巴西军方不仅介入了,而且成功捕获了那些东西。”
“捕获?”汪新焱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你有具体的线索吗?”
卡洛斯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个老旧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一阵嘈杂的电流声后,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带着浓重的巴西口音:“那天晚上,我们接到命令,全员紧急集合,配备了实弹武器和防毒面具。上级只说有‘不明入侵物’在市郊活动,要求我们封锁整片区域,任何试图进出的人都要接受严格检查。大约凌晨三点,我们听到了密集的枪声,还有一种奇怪的、像是金属摩擦的声音。后来,我看到几辆军用卡车开了进来,车厢是密封的,上面印着生物危害的标志。天亮后,我们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严禁向任何人透露当晚的事情,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这是谁的证词?”汪新焱问道。
“一个匿名的退役军人,”卡洛斯关掉录音笔,“他当年是巴西陆军特种部队的士兵,参与了当晚的行动。我通过一个老兵组织的朋友联系到他,他不愿意透露姓名,只愿意用录音的方式提供这些信息。类似的证词,我还收集到了三份,来自不同的渠道,描述的细节高度吻合——军方设伏,发生交火,最后捕获了目标。”
汪新焱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如果证词属实,那么交火的过程是怎样的?常规武器对它们有效吗?捕获之后,这些生物又被送往了哪里?”
“关于交火的细节,说法不一,”卡洛斯解释道,“有的说常规武器根本无法伤害它们,子弹打在身上会被弹开,最后军方使用了某种高频声波武器,才让它们失去了行动能力;有的则说,那些生物并没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但移动速度极快,而且能发出红光让人麻痹,军方付出了一定的伤亡才成功捕获;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发生真正的交火,军方只是利用它们对低频振动的敏感,设置了陷阱,将它们围困后捕获。”
他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至于捕获后的去向,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些生物被装进了特制的密封容器,先被送往附近的‘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进行初步隔离和检查,然后在一周内,被转运到了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个代号‘零点’的秘密研究设施。还有传言说,美国政府得知消息后,向巴西施压,最后有部分样本被秘密运到了美国,用于外星生物研究。”
汪新焱皱了皱眉:“巴西官方对此事的回应是什么?”
“官方的回应?”卡洛斯自嘲地笑了笑,“和所有类似事件一样,先是模糊其辞,承认有‘不寻常的活动’,然后随着传言愈演愈烈,开始全盘否认。他们说目击者看到的可能是气象气球、高空风筝,甚至是集体幻觉。关于军方捕获外星生物的说法,被斥为‘毫无根据的谣言’。最后,官方发布了一份草草了事的调查报告,将所有事件归因于自然现象和人为恶作剧,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他拿起一份巴西空军当年的官方声明复印件,递给汪新焱:“你看这里,‘经过详细调查,瓦尔任阿地区所谓的不明飞行物和怪异生物目击事件,均为市民对气象气球、恒星以及夜间飞行的鸟类的误判。部分人员出现的身体不适,可能与当地工厂排放的废气有关。’这种说辞,简直是在侮辱公众的智商。”
汪新焱快速浏览着官方声明,眼神中充满了质疑。“工厂废气?瓦尔任阿虽然是工业城市,但主要产业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根本不会有如此浓烈的氨水味。而且,那些目击者描述的身体症状——暂时麻痹、灼伤、恶心、头晕,也与普通废气中毒的症状不符。这更像是某种未知的生物毒素或能量辐射造成的伤害。”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卡洛斯,我想我们必须亲自去一趟瓦尔任阿。只有实地调查,找到当年的目击者和相关人员,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
卡洛斯点了点头:“我正有此意。虽然过去了近二十年,但那段记忆对很多瓦尔任阿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我联系了当地的一位老记者朋友,他答应帮我们寻找当年的目击者。不过,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人可能因为签署了保密协议,或者害怕遭到报复,不愿意开口。而且,那个‘零点’基地位于亚马逊雨林深处,普通人根本无法靠近,我们可能无法获得直接的证据。”
“没关系,”汪新焱的眼神坚定,“只要能找到足够多的间接证据,拼凑出事件的全貌,就已经足够了。我们不是要颠覆某个政府的秘密,而是要让世人知道,在1996年的巴西,曾经发生过一次真实的、可能具有敌意的地外生命接触事件。”
两天后,汪新焱和卡洛斯乘坐长途汽车,前往位于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工业城市瓦尔任阿。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窗外的景色从里约热内卢的海滨风光,逐渐变成了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广阔的农田。随着距离瓦尔任阿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工业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天空的颜色变得有些灰暗,远处的工厂烟囱冒着淡淡的烟雾。
抵达瓦尔任阿时,已是傍晚时分。这座城市比汪新焱想象中更加安静,街道上行人不多,店铺早早地关了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类似铁锈的味道。卡洛斯的老记者朋友若泽·费雷拉已经在车站等候他们。若泽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眼神温和,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
“欢迎来到瓦尔任阿,汪先生,卡洛斯,”若泽热情地和他们握手,“我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联系到了几位当年的目击者。其中一位是前消防队员,名叫安东尼奥·戈麦斯,他当年参与了多次夜间出警,亲眼见过那些怪异的生物。还有一位是市郊的农场主,马塞洛·阿尔梅达,他的农场就在当年军方封锁的区域附近,可能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情况。”
“太好了,若泽,”卡洛斯说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他们?”
“安东尼奥今晚就有空,”若泽回答道,“他现在开了一家小酒吧,晚上通常会在酒吧里待着。马塞洛的农场离市区有点远,我们明天一早再过去找他。”
当晚,在若泽的带领下,汪新焱和卡洛斯来到了安东尼奥的小酒吧。酒吧位于瓦尔任阿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门面不大,里面灯光昏暗,播放着舒缓的巴西音乐。酒吧里人不多,几位顾客坐在吧台前,默默地喝着啤酒。
安东尼奥是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脸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眼神锐利而警惕。看到若泽带着陌生人进来,他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还是热情地迎了上来。
“若泽,好久不见,”安东尼奥和若泽拥抱了一下,然后目光转向汪新焱和卡洛斯,“这两位就是你说的,来自里约热内卢的记者朋友?”
“是的,安东尼奥,”若泽点了点头,“这位是卡洛斯,我的同行;这位是汪新焱先生,一位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专家。我们想向你了解一下,1996年发生的那些事情。”
安东尼奥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看了看周围的顾客,然后压低声音:“这里不方便说话,跟我来后面的休息室。”
他带着三人穿过吧台后面的一扇小门,走进了一个狭小的休息室。休息室里摆放着一张沙发、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张消防队员的合影。安东尼奥关上房门,从柜子里拿出几瓶啤酒,递给众人。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安东尼奥喝了一口啤酒,眼神变得有些悠远,“那件事,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他放下啤酒瓶,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开始讲述那段惊魂的记忆:“1996年10月15日晚上,我正在消防队值班,突然接到报警电话,说在市中心的一条小巷里,有市民看到了‘外星人’。当时我们都以为是恶作剧,但还是按照规定,出动了两辆消防车和六名消防员。到达现场时,小巷里一片漆黑,只有几盏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报警的市民是一位老太太,她吓得浑身发抖,说那个‘外星人’就在小巷的尽头,有红色的眼睛,还散发着刺鼻的氨水味。”
安东尼奥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似乎又闻到了那股令人窒息的气味。“我们拿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向小巷深处走去。走了大约五十米,我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氨水味,像是把一整瓶氨水打翻在了地上,刺鼻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我当时就想,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气味,太奇怪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它。”安东尼奥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沙哑,“它就站在小巷的尽头,背对着我们,身高大约一米二左右,身形瘦小,双腿很短,手臂却很长,几乎垂到了地上。它的头顶很大,呈椭圆形,没有头发。最让人害怕的是它的眼睛,当它转过身来的时候,我看到它的眼睛像是两盏红色的灯笼,发出灼灼的光芒,直接穿透了黑暗,照射在我们身上。”
“它看到我们,没有逃跑,反而发出了一种低沉的、类似蜜蜂飞舞的嗡嗡声。那种声音不是从它嘴里发出来的,更像是从它身体内部传来的,振动着空气,让人的耳膜都在发麻。就在这时,它的眼睛突然射出两道红色的光束,正好击中了我们队伍最前面的一个年轻消防员。那个消防员惨叫一声,浑身抽搐着倒在地上,皮肤被光束照射的地方,出现了一片红肿的灼伤痕迹。”
安东尼奥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我们都被吓坏了,纷纷举起水枪,向它喷射水。但水对它似乎没有任何效果,光束依然在持续发射。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警笛声和军用车辆的轰鸣声。那个‘外星人’似乎受到了惊吓,嗡嗡声变得更加急促,然后转身,以极快的速度冲进了旁边的树林,消失不见了。”
“后来呢?那个受伤的消防员怎么样了?”汪新焱问道。
“他被送到了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康复,”安东尼奥回答道,“但他身上的灼伤痕迹,过了好几年才慢慢消退。而且,从那以后,他就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做噩梦,最后不得不离开了消防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接到了多次类似的报警,每次都是不同的地点,但描述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那些‘外星人’似乎在城市里四处游荡,专门挑选落单的市民下手。直到10月20日晚上,我们接到了最后一次报警,地点在市郊的一片林地。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那里已经被军方封锁了,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还有一些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的技术人员。”
“军方的人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接管了,让我们立刻离开。我当时看到他们抬着几个厚重的、密封的容器,放进了军用卡车里。那些容器很大,大约有两米长,一米宽,上面有明显的生物危害标志和密封接口。我还注意到,那些士兵都戴着防毒面具,而且周围的空气中,氨水味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浓烈。”
安东尼奥喝了一口啤酒,平复了一下情绪:“第二天,我们就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严禁向任何人透露当晚的事情,包括我们的家人。军方的人威胁说,如果我们泄露了秘密,就会被送上军事法庭。从那以后,关于‘外星人’的目击报告就越来越少了,城市也慢慢恢复了平静。但我知道,那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们被军方捕获了,可能被送往了某个秘密基地进行研究。”
“你有没有看到交火的过程?或者听到相关的消息?”汪新焱追问。
安东尼奥摇了摇头:“没有,我们到达的时候,交火应该已经结束了。但我听一位军方的朋友说,那些‘外星人’很难对付,它们的身体坚硬如铁,常规武器根本无法伤害它们,而且它们发出的红光能让人瞬间麻痹。军方最后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声波武器,才让它们失去了行动能力。不过,这只是传言,我没有亲眼看到。”
离开安东尼奥的酒吧时,已是深夜。瓦尔任阿的夜晚格外安静,街道上没有行人,只有路灯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有些阴森。汪新焱和卡洛斯、若泽走在小巷里,空气中似乎还隐约残留着一股淡淡的氨水味,让人不寒而栗。
“安东尼奥的证词非常关键,”汪新焱说道,“他不仅亲眼见过外星生物,还看到了军方运输的密封容器,这进一步证实了捕获事件的真实性。而且,他提到的外星生物的特征——坚硬的身体、能让人麻痹的红光、浓烈的氨水味,都与之前的目击者描述一致,这说明这些生物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
“明天我们去见马塞洛,或许能得到更多关于军方行动的信息,”卡洛斯说道,“他的农场就在市郊的林地附近,可能看到了军方封锁区域的情况,甚至可能看到了运输车队的路线。”
第二天一早,汪新焱、卡洛斯和若泽驱车前往市郊的阿尔梅达农场。农场位于瓦尔任阿市郊约二十公里处,周围是茂密的林地和广阔的农田。汽车沿着泥泞的小路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农场。
马塞洛·阿尔梅达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农场主,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他热情地迎接了三人,带着他们参观了自己的农场。农场里种着玉米和大豆,几只牛羊在田埂上吃草,远处的林地郁郁葱葱,景色十分优美。
“1996年的那件事,改变了我的生活,”马塞洛坐在农场的木屋里,喝着自制的咖啡,开始讲述他的经历,“那年10月,我记得天气异常寒冷,晚上经常能听到奇怪的嗡嗡声,像是有无数只蜜蜂在飞舞。我的牲畜也变得异常躁动,尤其是狗,每天晚上都对着林地的方向狂吠,不肯安静下来。”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有些恐惧:“10月18日晚上,我起夜去喂狗,突然看到林地的方向有一道红色的光芒闪过,紧接着,我听到了几声沉闷的爆炸声。我以为是有人在林地里打猎,就没有在意。但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我的几只鸡死在了鸡舍里,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从那以后,怪事就不断发生,”马塞洛继续说道,“我的牛羊开始不吃东西,变得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出现了抽搐的症状。10月20日晚上,我看到几辆军用卡车和直升机朝着林地的方向驶去,随后,那片林地就被军方封锁了。他们在农场周围设置了警戒线,禁止任何人靠近。我曾经试图靠近看看发生了什么,但被士兵拦住了,他们拿着枪,态度非常强硬。”
“封锁持续了大约一周时间,”马塞洛回忆道,“在这期间,我看到有很多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进出林地,还有一些密封的容器被抬上军用直升机。那些容器很大,看起来很重,士兵们抬的时候都很吃力。而且,我注意到,那些人的脸上都戴着防毒面具,即使在没有风的天气里,也没有摘下来。我还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氨水味,从林地的方向飘过来,持续了好几天。”
“封锁解除后,我去林地里查看,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奇怪的痕迹,像是某种飞行器降落时留下的,还有一些黑色的、类似灰烬的物质。我试图收集一些样本,但很快就有军方的人过来,把那些痕迹清理干净了。从那以后,我的农场就再也没有恢复过往日的繁荣,牛羊的产量越来越低,我也不得不减少了养殖规模。”
汪新焱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地图,递给马塞洛:“马塞洛,你能在地图上标出当年军方封锁的区域和你看到的运输车队的路线吗?”
马塞洛接过地图,仔细看了看,然后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大致的区域:“就是这里,这片林地,大约有十几平方公里。运输车队是从这里出发,沿着这条小路驶向公路,然后朝着贝洛奥里藏特的方向去了。”
汪新焱接过地图,仔细观察着马塞洛标记的区域。这片林地位于瓦尔任阿市郊的东北部,地势偏僻,周围没有居民区,确实是进行秘密行动的理想地点。而且,从这里到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只有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与之前的传言相符。
“非常感谢你,马塞洛,”汪新焱说道,“你的证词对我们的调查非常有帮助。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代号‘零点’的秘密基地?”
马塞洛摇了摇头:“没有听说过。不过,我听一些老猎人说,亚马逊雨林深处有很多军方的秘密设施,普通人根本无法靠近。或许那个‘零点’基地就在那里。”
离开阿尔梅达农场后,汪新焱和卡洛斯回到了瓦尔任阿市区。若泽已经为他们找到了一份当地医院在1996年10月的急诊记录复印件。这份记录的来源不明,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关键信息依然可以辨认。
“你们看这里,”若泽指着记录上的几行字,“10月21日,有三名身份不明的男性入院,登记信息模糊,只写着‘军方相关人员’。他们的症状都是呼吸道灼伤和眼部刺激,医生诊断为‘接触高浓度刺激性气体所致’。治疗了三天后,他们就被一群穿着军装的人接走了,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高浓度刺激性气体,”汪新焱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与目击者描述的浓烈氨水味完全吻合!这说明,军方在捕获外星生物的过程中,确实有人员接触到了氨水味气体,导致了呼吸道和眼部灼伤。这进一步证实了捕获事件的真实性,也为我们的推论提供了医学上的支持。”
卡洛斯点了点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目击者证词、医院记录、军方行动的间接证据,这些线索已经足够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外星生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逻辑,试图揭开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
回到酒店房间,汪新焱将所有的线索整理在一起,开始进行技术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些生物的两个最显着特征:嗡嗡声和氨水味。”他说道,“这种持续的、低沉的嗡嗡声,不太可能是简单的发声器官产生的。在地球生物中,只有少数昆虫和哺乳动物能发出类似的声音,而且通常是用于交流或导航。但这些外星生物的嗡嗡声,听起来更像是某种机械或生物能量系统运作时产生的振动。”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些关于生物力学和能量学的资料:“我推测,这种嗡嗡声可能源于它们体内的某种生物能量循环系统,或者是一种基于生物电的推进系统。比如,它们的身体可能内置了某种类似‘生物发动机’的器官,通过消耗体内的能量,产生振动,从而实现快速移动。这种振动不仅能让它们移动,还能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可能起到警告或交流的作用。”
“至于氨水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汪新焱继续分析道,“在地球的生物化学中,氨是蛋白质代谢的废物,对大多数复杂生命体来说是有毒的,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这些外星生物散发出的氨水味如此浓烈,显然不是简单的排泄物。这说明,它们的生命化学基础与地球生物截然不同。”
他调出一份关于极端环境生物的研究报告:“氨的冰点很高(-77.7℃),沸点较低(-33.3℃),在低温环境下,氨可以作为液体存在。因此,在一些极度寒冷的星球上,氨可能取代水,成为生命存在的基础介质。这些外星生物可能演化自一个富含氨、或者极度寒冷的星球,它们的新陈代谢以氨为核心,体液和组织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氨化合物。它们散发出的氨水味,可能是身体表面的氨化合物自然挥发的结果,也可能是它们进行气体交换时排出的‘废气’——就像人类呼吸排出二氧化碳一样。”
“这个推论非常合理,”卡洛斯说道,“如果这些生物的生命基础是氨,那么它们来到地球后,自然会散发出浓烈的氨水味。而对于地球生物来说,高浓度的氨是有毒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近距离接触者会出现呼吸道灼伤、眼部刺激、恶心、头晕等症状。这不是它们故意释放的毒素,而是它们自身的生理特征导致的。”
“还有它们的行为逻辑,”汪新焱补充道,“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这些生物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它们用红光照射人类,导致人类麻痹或灼伤,甚至试图捕捉落单的人类。这说明,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可能不是和平访问,而是带有一定的掠夺性或研究性。它们可能将人类视为一种‘资源’,或者是一种需要研究的生物样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结合军方的行动和捕获事件,我推测,这些生物可能是某个外星文明派出的‘侦察兵’或‘采集者’。它们的任务是潜入地球,收集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然后返回自己的文明。但由于某种原因,它们的行动被人类发现,导致了与军方的冲突,最终被捕获。”
就在这时,汪新焱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未知,邮件内容只有一句话:“想知道更多关于‘零点’基地和外星生物的信息吗?今晚十点,老城区废弃火车站,单独前来。”
汪新焱和卡洛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和疑惑。“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卡洛斯说道,“我们的调查可能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警告我们,甚至伤害我们。”
汪新焱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很危险,但这可能是我们获取更多信息的唯一机会。‘零点’基地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如果能从这个人身上得到关于‘零点’基地的信息,我们的调查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陪你一起去,”卡洛斯说道,“多一个人,多一份保障。”
“不行,”汪新焱摇了摇头,“对方要求单独前往,如果我们两个人去,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甚至导致交易失败。而且,如果真的是陷阱,两个人一起去,损失会更大。你留在酒店里,万一我出了什么事,你可以继续调查,把真相公之于众。”
当晚十点,汪新焱按照约定,来到了老城区的废弃火车站。这座火车站已经废弃了几十年,站台破旧不堪,铁轨上长满了杂草,周围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铁锈和灰尘的味道,风吹过站台,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鬼哭狼嚎。
汪新焱警惕地环顾四周,激活了体内微弱的灵视力量,感知着周围的环境。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能量波动,也没有看到任何人的身影。“有人吗?”他轻声喊道,声音在空旷的火车站里回荡。
就在这时,一个黑影从站台的柱子后面走了出来。这个人身形高大,穿着一件黑色的风衣,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清面容。他的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走到汪新焱面前,将平板电脑递给了他。
“这是‘零点’基地的部分资料,还有外星生物的研究报告,”黑影的声音经过了处理,显得沙哑而陌生,“我知道你在调查瓦尔任阿事件,这些资料能帮你揭开真相。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不能透露我的身份,也不能将这些资料用于商业目的,只能用于学术研究和公众知情权的传播。”
汪新焱接过平板电脑,快速浏览着里面的内容。资料中包含了“零点”基地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外星生物的解剖照片和初步研究报告。这些资料证实了汪新焱之前的所有推论:这些外星生物确实是氨基生命,身体结构独特,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攻击性;巴西军方在1996年10月20日成功捕获了8名外星生物,先送往贝洛奥里藏特军事基地,后转运至“零点”基地进行研究;美国政府通过外交压力,获得了其中3名外星生物的研究权,将其秘密运到了美国。
“你是谁?为什么要帮我?”汪新焱问道。
黑影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说道:“这些生物的危险性远超你们的想象。它们的神经系统与某种场效应直接耦合,能够感知到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且对特定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们来到地球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足够多的生物样本,用于它们的‘种族改造’计划。如果让它们成功返回自己的文明,后果不堪设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巴西军方虽然捕获了它们,但并没有完全掌握它们的技术和弱点。‘零点’基地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缓慢。我担心,总有一天,这些生物会逃脱,或者它们的同类会前来寻找它们。到那时,地球可能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知道了,”汪新焱点了点头,“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将这些资料公之于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威胁。谢谢你的帮助。”
黑影点了点头,转身准备离开。“小心点,汪先生,”他留下一句话,“有很多人不希望真相被揭开,他们会不择手段地阻止你。”
说完,黑影迅速消失在黑暗中,只留下汪新焱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站里,手中拿着那个承载着惊人秘密的平板电脑。
回到酒店房间,汪新焱将平板电脑里的资料复制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并将原件交给了卡洛斯。卡洛斯看完资料后,脸色变得极其凝重:“这些资料太惊人了,如果公之于众,一定会引起全球性的轰动。但同时,我们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到来自巴西政府和美国政府的报复。”
“我知道,”汪新焱的眼神坚定,“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退缩。这些外星生物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威胁,是全人类都有权知道的真相。我们有责任将这个真相公之于众,让各国政府重视起来,共同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接下来的几天,汪新焱和卡洛斯将所有的调查资料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包括目击者证词、医院记录、军方行动的间接证据、外星生物的生理特征分析、“零点”基地的秘密资料等。他们将这份报告发送给了全球各大媒体和科研机构,希望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报告发布后,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了瓦尔任阿事件的真相,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科研机构对报告中的外星生物研究资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国政府也纷纷发表声明,对事件进行回应。
巴西政府依然坚持之前的立场,否认捕获外星生物的说法,声称这份报告是“虚假的、毫无根据的”。美国政府则拒绝发表任何评论,保持了沉默。但无论如何,瓦尔任阿事件的真相已经被揭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外星生命的存在,以及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威胁。
汪新焱和卡洛斯在完成报告发布后,离开了瓦尔任阿,返回了里约热内卢。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并不后悔。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一个被掩盖了近二十年的真相公之于众,为人类应对可能到来的外星威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站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滨,汪新焱望着广阔的大西洋,心中感慨万千。1996年的瓦尔任阿事件,就像一场噩梦,笼罩在这座巴西工业城市的上空近二十年。那些红眼睛、散发着氨水味的外星生物,虽然被捕获,但它们带来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它们的存在,颠覆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让人类意识到,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家园,也可能存在着比人类更强大、更具攻击性的文明。
“卡洛斯,你说,这些外星生物的同类会来寻找它们吗?”汪新焱问道。
卡洛斯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类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正视外星生命的存在,加强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防御能力。只有这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
汪新焱点了点头,目光望向遥远的星空。瓦尔任阿的氨水迷雾已经散去,但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或许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只要保持警惕,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浩瀚的宇宙中,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而那些被捕获的外星生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文明,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科技水平有多高?它们是否还会再次造访地球?这些问题,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找到答案。但汪新焱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揭开,人类也终将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