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山涧旁的篝火成了这片荒野中唯一的暖色。
陶釜中的鸡汤咕嘟作响,浓郁的香气随着晚风飘散,连远处值守的护卫都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悄悄咽了咽口水。
崔林正将洗净的野菜细细切碎,手法娴熟地撒入旁边三口煮粥的陶釜中。
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的面容,却掩不住他眼中的回味:
“陆兄,你后来唱的那支曲子,虽然格调新奇,却别有一番洞天。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短短十字,竟道尽了王朝更迭、世事无常的真谛。”
陆渊随手掰断一根枯枝,投入跃动的火焰中。
火光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明暗交错:“时下的诗赋固然雅致,却总隔着层纱。
倒是这些曲子,能让人直抒胸臆。
放声高歌时,胸中块垒尽消,天地为之一宽。
德儒兄若是不信,我教你两首便知其中妙处。”
崔林连连摆手,笑中带着几分无奈:
“陆兄就饶了我吧。
这般洒脱不羁,我是万万学不来的。
不过若有新曲,我定要第一个聆听。”
另一侧的谢氏听到这番对话,忍不住侧身插言:
“陆小先生,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后面那支曲子若是女子来唱,或许更能唱出其中千回百转的韵味。
特别是那句‘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简直说到了我们女子的心坎里。”
陆渊赞许地竖起大拇指:“嫂子果然独具慧眼。
不瞒你说,我第一次听这曲子,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口。
那歌声婉转缠绵,至今难忘。”
就在话音将落未落之际,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中,一辆简朴的青篷马车沿着山路缓缓驶来。
金色的光芒为车辕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边,在这荒郊野外显得格外醒目。
“戒备!”
附近的护卫瞬间警觉,数人迅速上前,手按腰刀,呈半包围之势。
金属与刀鞘摩擦的细微声响在暮色中格外清晰。
这突如其来的动静让所有人都凝神望去。
陆渊快步上前,下意识的将众人护在身后,朗声问道:“来者何人?”
马车应声而止。
驾车的是一位气质清雅的中年文士,青衣方巾,腰佩长剑。
他从容勒住缰绳,在恰到好处的距离外停下马车,拱手施礼。
清越的声音如山涧流水:
“在下与家母途经此地,忽闻山涧间传来天籁之音。
歌声超然物外,曲调闻所未闻,令人心驰神往。
故而冒昧前来,欲要拜会方才吟唱的那位高人。”
夕阳的余晖落在他清瘦俊朗的面容上,三绺长须随风轻扬,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度。
他的目光从容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气质最为独特的陆渊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陆渊闻得对方自报家门,心头如遭雷击,面上却强自镇定,执礼愈恭:荒腔野调,竟得入高士之耳,惭愧。
在下陆渊,见过元直先生。
他强抑心潮,侧身展臂相邀:暮色四合,山野风寒。
先生与老夫人若不嫌简慢,不妨下车稍歇,饮一碗热汤再行不迟。
徐庶眼底掠过一抹惊异——这少年竟能直呼其表字,显非偶然。
他目光如电,扫过陆渊身后气度儒雅的崔林,又掠过不远处席地而坐的华佗等人;
见这一行人虽风尘满面却举止从容,尤其几位长者神态安详,心下稍定。
承蒙盛情,待徐某禀过家母......话音未落,马车帷幔已被一只布满岁月痕迹却稳如磐石的手掀起。
一位身着素色襦裙的老夫人探身而出,银发梳得一丝不苟。
她目光如明镜般照过陆渊与崔林,最终落在儿子身上,声调平和却自有千钧之力:
我儿多虑了。能吟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等词句的,必是胸有丘壑之人。
闻其歌如见其人,这般气度,岂是宵小之辈所能企及?
这番洞彻世情的论断,令陆崔二人相顾愕然。
此时华佗已携夫人趋步上前。
老神医朗声笑道:老朽华佗,携内子苏氏,见过徐老夫人、元直先生。
暮色苍茫,能在此山野之间相逢,便是缘分;若蒙不弃,还请移步一叙。
华神医?徐母闻言,眼中顿时绽放出异彩,她借着儿子的搀扶稳步下车,向着华佗夫妇郑重施了一礼:
“老身久闻神医仁心济世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苏云卿见状,已亲切地上前挽住徐母的手臂:“老夫人一路劳顿,正该歇歇脚。
我们的鸡汤炖得正好,若蒙不弃,还请尝一碗暖暖身子。”
徐母含笑点头,任由苏云卿搀着向篝火旁走去,一边走一边温和地说道 :
“那老身就厚颜叨扰了。方才在车上听闻歌声,便觉此间必有雅士,果然如此。”
徐庶目光沉静,虽心中波澜暗涌,面上却依旧从容自若。
他先是郑重地转向华佗,执礼甚恭:“久闻华神医仁心济世,活人无数。
今日得见仙颜,实乃徐庶三生之幸。”
言罢,他微微侧身,目光落在陆渊身上,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探究:
“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名动天下的陆渊陆小先生了。少年俊杰,名不虚传。”
他的视线最后转向一旁的崔林,语气温和却带着恰到好处的询问:
“不知这位先生是……”
崔林含笑拱手,姿态从容:“在下清河崔林,表字德儒。
久仰元直先生高名,今日得见,幸甚。”
徐庶从容还礼后,目光再度转向华佗,言辞恳切中带着由衷的敬意:
华神医悬壶济世;陆小先生推行防疫之法。
二位泽被苍生,功德无量,德感动天。
他顿了顿,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越:徐庶虽是山野之人,亦常闻二位贤名。
今日能在此山野之间与二位相逢,喜不自胜。”
陆渊听着这番文雅得过分的客套,忍不住摸了摸鼻子,插话道:
师父,元直先生,这山风渐凉,咱们不如移步篝火旁说话?
他指向不远处炊烟袅袅处,陶釜中正飘来阵阵诱人香气:鸡汤快要炖好了,再客套下去,怕是真要熬干锅底了。
华佗被徒弟这番率直的话逗得开怀而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你这孩子,总是这般心急。
转头对徐庶温言道,徐先生莫要见怪,山野相逢即是缘分,不必拘泥虚礼。
正好尝尝小徒的手艺,这孩子旁的不敢说,这庖厨之术倒是颇有独到之处。
徐庶闻言,唇角不由扬起会心的笑意。
这一来一往间,原本略显生疏的气氛顿时活络起来。
他拱手一礼,语气也变得轻松自然:既然如此,徐庶便却之不恭了。
众人围坐篝火旁,橘红色的火光在每个人的脸上跃动。
陆渊利落地安排着晚餐——他先唤来巡逻的护卫,将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一锅鸡汤和两釜野菜粟米粥端去;
又细心地将留给孙敬和朱富的带肉鸡汤盛在陶釜中保温,这才开始为在座众人分餐。
他将第一碗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鸡汤,分次恭敬地奉给刚到的徐老夫人:
“山野粗食,还请老夫人莫要嫌弃。”
接着是崔老夫人、师父华佗、师娘苏云卿……他周到地为每一位长者和幼小奉上餐食,最后才轮到自己。
这一连串举止自然流畅,显然早已习惯如此。
待众人都端上碗筷,陆渊这才舀起一勺粥,忍不住问道:
“徐先生方才说我们师徒‘德感动天’,这话从何说起?我们不过是尽了医者本分罢了。”
陶釜中的鸡汤咕嘟作响,浓郁的香气随着晚风飘散,连远处值守的护卫都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悄悄咽了咽口水。
崔林正将洗净的野菜细细切碎,手法娴熟地撒入旁边三口煮粥的陶釜中。
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的面容,却掩不住他眼中的回味:
“陆兄,你后来唱的那支曲子,虽然格调新奇,却别有一番洞天。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短短十字,竟道尽了王朝更迭、世事无常的真谛。”
陆渊随手掰断一根枯枝,投入跃动的火焰中。
火光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明暗交错:“时下的诗赋固然雅致,却总隔着层纱。
倒是这些曲子,能让人直抒胸臆。
放声高歌时,胸中块垒尽消,天地为之一宽。
德儒兄若是不信,我教你两首便知其中妙处。”
崔林连连摆手,笑中带着几分无奈:
“陆兄就饶了我吧。
这般洒脱不羁,我是万万学不来的。
不过若有新曲,我定要第一个聆听。”
另一侧的谢氏听到这番对话,忍不住侧身插言:
“陆小先生,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后面那支曲子若是女子来唱,或许更能唱出其中千回百转的韵味。
特别是那句‘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简直说到了我们女子的心坎里。”
陆渊赞许地竖起大拇指:“嫂子果然独具慧眼。
不瞒你说,我第一次听这曲子,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口。
那歌声婉转缠绵,至今难忘。”
就在话音将落未落之际,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中,一辆简朴的青篷马车沿着山路缓缓驶来。
金色的光芒为车辕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边,在这荒郊野外显得格外醒目。
“戒备!”
附近的护卫瞬间警觉,数人迅速上前,手按腰刀,呈半包围之势。
金属与刀鞘摩擦的细微声响在暮色中格外清晰。
这突如其来的动静让所有人都凝神望去。
陆渊快步上前,下意识的将众人护在身后,朗声问道:“来者何人?”
马车应声而止。
驾车的是一位气质清雅的中年文士,青衣方巾,腰佩长剑。
他从容勒住缰绳,在恰到好处的距离外停下马车,拱手施礼。
清越的声音如山涧流水:
“在下与家母途经此地,忽闻山涧间传来天籁之音。
歌声超然物外,曲调闻所未闻,令人心驰神往。
故而冒昧前来,欲要拜会方才吟唱的那位高人。”
夕阳的余晖落在他清瘦俊朗的面容上,三绺长须随风轻扬,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度。
他的目光从容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气质最为独特的陆渊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陆渊闻得对方自报家门,心头如遭雷击,面上却强自镇定,执礼愈恭:荒腔野调,竟得入高士之耳,惭愧。
在下陆渊,见过元直先生。
他强抑心潮,侧身展臂相邀:暮色四合,山野风寒。
先生与老夫人若不嫌简慢,不妨下车稍歇,饮一碗热汤再行不迟。
徐庶眼底掠过一抹惊异——这少年竟能直呼其表字,显非偶然。
他目光如电,扫过陆渊身后气度儒雅的崔林,又掠过不远处席地而坐的华佗等人;
见这一行人虽风尘满面却举止从容,尤其几位长者神态安详,心下稍定。
承蒙盛情,待徐某禀过家母......话音未落,马车帷幔已被一只布满岁月痕迹却稳如磐石的手掀起。
一位身着素色襦裙的老夫人探身而出,银发梳得一丝不苟。
她目光如明镜般照过陆渊与崔林,最终落在儿子身上,声调平和却自有千钧之力:
我儿多虑了。能吟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等词句的,必是胸有丘壑之人。
闻其歌如见其人,这般气度,岂是宵小之辈所能企及?
这番洞彻世情的论断,令陆崔二人相顾愕然。
此时华佗已携夫人趋步上前。
老神医朗声笑道:老朽华佗,携内子苏氏,见过徐老夫人、元直先生。
暮色苍茫,能在此山野之间相逢,便是缘分;若蒙不弃,还请移步一叙。
华神医?徐母闻言,眼中顿时绽放出异彩,她借着儿子的搀扶稳步下车,向着华佗夫妇郑重施了一礼:
“老身久闻神医仁心济世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苏云卿见状,已亲切地上前挽住徐母的手臂:“老夫人一路劳顿,正该歇歇脚。
我们的鸡汤炖得正好,若蒙不弃,还请尝一碗暖暖身子。”
徐母含笑点头,任由苏云卿搀着向篝火旁走去,一边走一边温和地说道 :
“那老身就厚颜叨扰了。方才在车上听闻歌声,便觉此间必有雅士,果然如此。”
徐庶目光沉静,虽心中波澜暗涌,面上却依旧从容自若。
他先是郑重地转向华佗,执礼甚恭:“久闻华神医仁心济世,活人无数。
今日得见仙颜,实乃徐庶三生之幸。”
言罢,他微微侧身,目光落在陆渊身上,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探究:
“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名动天下的陆渊陆小先生了。少年俊杰,名不虚传。”
他的视线最后转向一旁的崔林,语气温和却带着恰到好处的询问:
“不知这位先生是……”
崔林含笑拱手,姿态从容:“在下清河崔林,表字德儒。
久仰元直先生高名,今日得见,幸甚。”
徐庶从容还礼后,目光再度转向华佗,言辞恳切中带着由衷的敬意:
华神医悬壶济世;陆小先生推行防疫之法。
二位泽被苍生,功德无量,德感动天。
他顿了顿,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越:徐庶虽是山野之人,亦常闻二位贤名。
今日能在此山野之间与二位相逢,喜不自胜。”
陆渊听着这番文雅得过分的客套,忍不住摸了摸鼻子,插话道:
师父,元直先生,这山风渐凉,咱们不如移步篝火旁说话?
他指向不远处炊烟袅袅处,陶釜中正飘来阵阵诱人香气:鸡汤快要炖好了,再客套下去,怕是真要熬干锅底了。
华佗被徒弟这番率直的话逗得开怀而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你这孩子,总是这般心急。
转头对徐庶温言道,徐先生莫要见怪,山野相逢即是缘分,不必拘泥虚礼。
正好尝尝小徒的手艺,这孩子旁的不敢说,这庖厨之术倒是颇有独到之处。
徐庶闻言,唇角不由扬起会心的笑意。
这一来一往间,原本略显生疏的气氛顿时活络起来。
他拱手一礼,语气也变得轻松自然:既然如此,徐庶便却之不恭了。
众人围坐篝火旁,橘红色的火光在每个人的脸上跃动。
陆渊利落地安排着晚餐——他先唤来巡逻的护卫,将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一锅鸡汤和两釜野菜粟米粥端去;
又细心地将留给孙敬和朱富的带肉鸡汤盛在陶釜中保温,这才开始为在座众人分餐。
他将第一碗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鸡汤,分次恭敬地奉给刚到的徐老夫人:
“山野粗食,还请老夫人莫要嫌弃。”
接着是崔老夫人、师父华佗、师娘苏云卿……他周到地为每一位长者和幼小奉上餐食,最后才轮到自己。
这一连串举止自然流畅,显然早已习惯如此。
待众人都端上碗筷,陆渊这才舀起一勺粥,忍不住问道:
“徐先生方才说我们师徒‘德感动天’,这话从何说起?我们不过是尽了医者本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