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务实而恳切,“眼下还是司空贵体为重,恳请先允师父为司空细细诊视。”
说着,他利落地将肩上药箱放下,刚要打开,那位一直静立旁侧、白面短须的文士便已悄无声息地上前一步。
“华先生医术冠绝天下,妙手回春,在下素来敬服。”
他语气温和,措辞得体,但其中蕴含的坚持却如磐石般不容置疑;
“然司空万金之躯,系天下安危,所系非轻。
任何疗治之法,所用之药,还须慎之又慎,循例查验,方为万全之策。”
随着他目光微动,侧旁侍立的两名甲士即刻按剑上前,欲要查验药箱。
帐内气氛瞬间绷紧。
曹操见状,却忽然朗声大笑,那笑声冲散了片刻的紧张,却也带着几分不容错辩的霸道。
他挥了挥手,制止了甲士:“公达不必如此。华先生仁心仁术,孤信得过。”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陆渊身上,竟似有几分欣赏,“这少年目光清澈坦荡;
一看便是赤诚之人,断无歹意。非常之时,不必拘于常礼。”
他又转向华佗,语气缓和了些许,却依旧带着上位者的威仪:“华先生,有劳了。”
听到“公达”二字,陆渊心下豁然——原来这位谨慎持重的白面文士便是曹操的谋主荀攸荀公达。
那么另一位始终唇角含笑的疏朗男子…想必就是算无遗策的“鬼才”郭嘉郭奉孝了。
他竟然同时见到了曹操麾下两位顶级的智囊。
华佗缓步上前,宽大的袍袖轻拂,在曹操案前微微躬身:“司空,请放松心神,容老夫细察。”
帐内霎时静极,落针可闻。
只听得见帐外微弱的风声、帐内油灯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轻响,以及几人压抑的呼吸声。
华佗枯瘦却稳定的手指轻轻搭上曹操腕间脉门,凝神细品,仿佛在解读生命最隐秘的密码;
他又请曹操仰面,借着昏黄的灯光,仔细观察其苍白中透着不正常潮红的面色、干涩的舌苔;
细细询问疼痛发作的时辰、频率、具体痛处,乃至是否畏光、是否伴有眩晕呕吐等琐碎细节。
曹操虽不耐,却也一一收着性子回答。
陆渊垂手静立在师父身后,看似低眉顺目,实则全身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目光锐利如针,捕捉着曹操的每一句描述、每一次因疼痛而细微抽搐的面部肌肉、每一声强忍的吸气。
大脑飞速运转,将一切症状拆解、重组——
剧烈、搏动性的头痛、恶心、畏光、声音敏感…这些现代医学名词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
他初步判断这极可能是严重的偏头痛发作,但一个更可怕的念头如冰锥般刺入思绪:
或是颅内有了占位性的病变?脑瘤?动脉瘤?
然而在这个没有影像学支持的时代,这一切都只是无用的猜想。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夹杂着职业性的强烈探究欲,在他心中剧烈翻腾。
良久,华佗终于结束诊察,缓缓直起身。
帐中凝固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流动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沉吟片刻,声音沉稳如古井深潭,一字一句皆清晰可闻:
“司空之疾,其根在于风邪深入髓海,盘踞于少阳、阳明诸脉,乃至巅顶。
加之司空日理万机,思虑过度,肝火亢盛,引动内风,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壅塞不通,故而痛如劈凿。”
他话语微顿,目光扫过曹操再次因剧痛而紧锁的眉头,继续沉稳道:
“眼下之急,须先以银针渡穴之法,导引逆乱之气归入正径,疏通壅塞之气血,以求暂缓剧痛。
待脉络稍通,痛楚缓解,方可徐徐图之,以汤药调理根本,平肝熄风,以期长治。”
他谨记陆渊的提醒,言语间斟酌再三,只谈经络气血,绝口不提任何“开颅”、“风涎”等可能引起猜忌的词语;
每一个字都力求稳妥,落在寂静的帐中,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曹操听罢,按压着剧烈跳动的太阳穴,疲惫不堪地点了点头:
“先生分析鞭辟入里,那就请即刻施针,以解孤刻骨之苦楚。”
然而华佗并未立即动作。
他反而再次行了一礼;苍老的声音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清晰:
“司空容禀,施针不难,然有一紧要之事,须先行处置。
请司空即刻安排人烧煮沸水,速速送来帐中。
老夫需以滚沸之水,浸煮银针,完成‘消毒’之步骤。”
“消毒?”
二字如同冰冷的石子骤然投入沉寂的湖面,在帐内激起层层看不见的涟漪。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绷。
那面如冠玉、气质洒脱的文士眼中倏地闪过惊异探究之色;
而一旁白脸短须的荀攸眉头立刻紧锁起来,目光如炬,充满审视地钉在华佗身上,仿佛要从他脸上读出任何潜在的威胁。
曹操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
他眸中锐光一闪,声音低沉,带着不容错辨的寒意:“华先生,此言何意?‘消毒’?莫非你这针上……原本有毒?”
帐帘似乎无风自动,帐外甲士的身影在光线投映下显得更加森然,仿佛下一刻就会利刃出鞘。
华佗面对这骤然压来的质疑,神色依旧沉静如水,不见半分波澜。
他耐心解释道:“司空万勿误会。此‘毒’非指砒霜鸠酒之毒。
经老夫与小徒多年行医所见所考,吾等周身环境之中,遍布无数肉眼无法窥见的极微小‘邪物’(微生物)。
这些邪物可通过伤口、口鼻侵入人体,轻则引发创口红肿热痛、化脓生疮;
重则导致体热不退(发热)、邪毒内陷,甚至药石罔效,危及性命。
这‘消毒’之法,便是以沸水高温持续烹煮,或以特定药液长时间浸洗;
务求杀灭这些可能附着于针具、纱布之上的微小邪物,避免其乘治疗之机,随银针破肤而入,侵害人体。
绝非针具本身淬毒,此乃防护之举,为保万全,请丞相明鉴。”
不待曹操说话,一旁的夏侯渊猛地回过神来,急忙抢前一步,拱手洪声道:
“回禀司空!华佗先生与陆小友来之前,曾赠予了末将一册亲手所着的《防疫十法》!
其中便明确提及‘饮水需沸,待冷方饮’,并再三强调‘肉食不熟不食’;
还详细记载了以沸水煮烫餐具器物、以药烟艾草熏蒸营房居所,以防病疫蔓延之法!
末将起初闻之也觉匪夷所思,今日亲闻先生详解,方知这其中竟有如此深意;
是为了防范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小邪物’入口入体!”
曹操闻言,苍白的脸上顿时露出极为惊讶的神色;
眼中的疲惫被浓浓的好奇与探究欲所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几分:
“哦?竟有此书?妙才,那书册现在何处?速速取来,让孤一观!”
夏侯渊猛地一拍头盔,面露巨大的懊恼:
“这…司空,末将知您头风发作,痛不可当,心急如焚只想着快请华先生,竟…竟将如此重要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那书册…末将并未带在身边,恐怕是落在谯县家里了……”
帐内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好在陆渊反应机敏,一眼瞥见夏侯渊的窘迫与曹操眼中一闪而过的急切,当即上前一步,从容接话,声音清朗而稳定:
“司空,《防疫十法》乃我师徒依据多年行医所见瘟疫流行之惨状;
整理的防病救急之浅见,本意正是为寻机呈献司空,以供参详。
然眼下您身体违和,剧痛缠身,最忌劳神费力。
此书内容晚辈皆熟记于心,待治疗完毕,司空痛楚缓解,晚辈自当详尽禀告,亲手奉上。
况且,”他语气转为沉凝恳切,“瘟疫横行,实乃天下大患,非一人一家之事。
其害更甚于刀兵,往往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此书中所载之法若能得司空之力,率先推广于军中,继而传示各州郡;
令百姓知晓遵循,必能活人无数,挽救万千生灵,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说着,他利落地将肩上药箱放下,刚要打开,那位一直静立旁侧、白面短须的文士便已悄无声息地上前一步。
“华先生医术冠绝天下,妙手回春,在下素来敬服。”
他语气温和,措辞得体,但其中蕴含的坚持却如磐石般不容置疑;
“然司空万金之躯,系天下安危,所系非轻。
任何疗治之法,所用之药,还须慎之又慎,循例查验,方为万全之策。”
随着他目光微动,侧旁侍立的两名甲士即刻按剑上前,欲要查验药箱。
帐内气氛瞬间绷紧。
曹操见状,却忽然朗声大笑,那笑声冲散了片刻的紧张,却也带着几分不容错辩的霸道。
他挥了挥手,制止了甲士:“公达不必如此。华先生仁心仁术,孤信得过。”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陆渊身上,竟似有几分欣赏,“这少年目光清澈坦荡;
一看便是赤诚之人,断无歹意。非常之时,不必拘于常礼。”
他又转向华佗,语气缓和了些许,却依旧带着上位者的威仪:“华先生,有劳了。”
听到“公达”二字,陆渊心下豁然——原来这位谨慎持重的白面文士便是曹操的谋主荀攸荀公达。
那么另一位始终唇角含笑的疏朗男子…想必就是算无遗策的“鬼才”郭嘉郭奉孝了。
他竟然同时见到了曹操麾下两位顶级的智囊。
华佗缓步上前,宽大的袍袖轻拂,在曹操案前微微躬身:“司空,请放松心神,容老夫细察。”
帐内霎时静极,落针可闻。
只听得见帐外微弱的风声、帐内油灯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轻响,以及几人压抑的呼吸声。
华佗枯瘦却稳定的手指轻轻搭上曹操腕间脉门,凝神细品,仿佛在解读生命最隐秘的密码;
他又请曹操仰面,借着昏黄的灯光,仔细观察其苍白中透着不正常潮红的面色、干涩的舌苔;
细细询问疼痛发作的时辰、频率、具体痛处,乃至是否畏光、是否伴有眩晕呕吐等琐碎细节。
曹操虽不耐,却也一一收着性子回答。
陆渊垂手静立在师父身后,看似低眉顺目,实则全身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目光锐利如针,捕捉着曹操的每一句描述、每一次因疼痛而细微抽搐的面部肌肉、每一声强忍的吸气。
大脑飞速运转,将一切症状拆解、重组——
剧烈、搏动性的头痛、恶心、畏光、声音敏感…这些现代医学名词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
他初步判断这极可能是严重的偏头痛发作,但一个更可怕的念头如冰锥般刺入思绪:
或是颅内有了占位性的病变?脑瘤?动脉瘤?
然而在这个没有影像学支持的时代,这一切都只是无用的猜想。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夹杂着职业性的强烈探究欲,在他心中剧烈翻腾。
良久,华佗终于结束诊察,缓缓直起身。
帐中凝固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流动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沉吟片刻,声音沉稳如古井深潭,一字一句皆清晰可闻:
“司空之疾,其根在于风邪深入髓海,盘踞于少阳、阳明诸脉,乃至巅顶。
加之司空日理万机,思虑过度,肝火亢盛,引动内风,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壅塞不通,故而痛如劈凿。”
他话语微顿,目光扫过曹操再次因剧痛而紧锁的眉头,继续沉稳道:
“眼下之急,须先以银针渡穴之法,导引逆乱之气归入正径,疏通壅塞之气血,以求暂缓剧痛。
待脉络稍通,痛楚缓解,方可徐徐图之,以汤药调理根本,平肝熄风,以期长治。”
他谨记陆渊的提醒,言语间斟酌再三,只谈经络气血,绝口不提任何“开颅”、“风涎”等可能引起猜忌的词语;
每一个字都力求稳妥,落在寂静的帐中,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曹操听罢,按压着剧烈跳动的太阳穴,疲惫不堪地点了点头:
“先生分析鞭辟入里,那就请即刻施针,以解孤刻骨之苦楚。”
然而华佗并未立即动作。
他反而再次行了一礼;苍老的声音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清晰:
“司空容禀,施针不难,然有一紧要之事,须先行处置。
请司空即刻安排人烧煮沸水,速速送来帐中。
老夫需以滚沸之水,浸煮银针,完成‘消毒’之步骤。”
“消毒?”
二字如同冰冷的石子骤然投入沉寂的湖面,在帐内激起层层看不见的涟漪。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绷。
那面如冠玉、气质洒脱的文士眼中倏地闪过惊异探究之色;
而一旁白脸短须的荀攸眉头立刻紧锁起来,目光如炬,充满审视地钉在华佗身上,仿佛要从他脸上读出任何潜在的威胁。
曹操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
他眸中锐光一闪,声音低沉,带着不容错辨的寒意:“华先生,此言何意?‘消毒’?莫非你这针上……原本有毒?”
帐帘似乎无风自动,帐外甲士的身影在光线投映下显得更加森然,仿佛下一刻就会利刃出鞘。
华佗面对这骤然压来的质疑,神色依旧沉静如水,不见半分波澜。
他耐心解释道:“司空万勿误会。此‘毒’非指砒霜鸠酒之毒。
经老夫与小徒多年行医所见所考,吾等周身环境之中,遍布无数肉眼无法窥见的极微小‘邪物’(微生物)。
这些邪物可通过伤口、口鼻侵入人体,轻则引发创口红肿热痛、化脓生疮;
重则导致体热不退(发热)、邪毒内陷,甚至药石罔效,危及性命。
这‘消毒’之法,便是以沸水高温持续烹煮,或以特定药液长时间浸洗;
务求杀灭这些可能附着于针具、纱布之上的微小邪物,避免其乘治疗之机,随银针破肤而入,侵害人体。
绝非针具本身淬毒,此乃防护之举,为保万全,请丞相明鉴。”
不待曹操说话,一旁的夏侯渊猛地回过神来,急忙抢前一步,拱手洪声道:
“回禀司空!华佗先生与陆小友来之前,曾赠予了末将一册亲手所着的《防疫十法》!
其中便明确提及‘饮水需沸,待冷方饮’,并再三强调‘肉食不熟不食’;
还详细记载了以沸水煮烫餐具器物、以药烟艾草熏蒸营房居所,以防病疫蔓延之法!
末将起初闻之也觉匪夷所思,今日亲闻先生详解,方知这其中竟有如此深意;
是为了防范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小邪物’入口入体!”
曹操闻言,苍白的脸上顿时露出极为惊讶的神色;
眼中的疲惫被浓浓的好奇与探究欲所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几分:
“哦?竟有此书?妙才,那书册现在何处?速速取来,让孤一观!”
夏侯渊猛地一拍头盔,面露巨大的懊恼:
“这…司空,末将知您头风发作,痛不可当,心急如焚只想着快请华先生,竟…竟将如此重要之事忘得一干二净!
那书册…末将并未带在身边,恐怕是落在谯县家里了……”
帐内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好在陆渊反应机敏,一眼瞥见夏侯渊的窘迫与曹操眼中一闪而过的急切,当即上前一步,从容接话,声音清朗而稳定:
“司空,《防疫十法》乃我师徒依据多年行医所见瘟疫流行之惨状;
整理的防病救急之浅见,本意正是为寻机呈献司空,以供参详。
然眼下您身体违和,剧痛缠身,最忌劳神费力。
此书内容晚辈皆熟记于心,待治疗完毕,司空痛楚缓解,晚辈自当详尽禀告,亲手奉上。
况且,”他语气转为沉凝恳切,“瘟疫横行,实乃天下大患,非一人一家之事。
其害更甚于刀兵,往往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此书中所载之法若能得司空之力,率先推广于军中,继而传示各州郡;
令百姓知晓遵循,必能活人无数,挽救万千生灵,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万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