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与崔林蹲在清澈的河边,就着流动的河水仔细清洗刚采来的蒲公英和长寿菜。
水波粼粼,映着夕阳细碎的红光,指尖传来河水的微凉与野菜的湿润触感。
陆渊望着眼前蜿蜒流淌、清澈见底的河流,以及远处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山林,不禁有些出神。
自从来到这汉末乱世,最令他心旷神怡、倍感珍贵的,反而是这未经工业文明染指、蓬勃盎然的自然环境。
他想起穿越前,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历史博主断言,说古代的山川因百姓日常炊爨;
建造房屋需大量砍伐柴薪和木材,大多都是光秃秃的。
或许那些博主依据的某些时期、某些地域的情况并非全然虚构;
但若他们真能来到眼前这片东汉末年的天地,必定会为自己曾经的片面认知感到惊讶。
此时的华夏大地,自然环境之优越,远超后世想象。
且不说广袤的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到处是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植被茂密,百兽繁衍;
即便是已历经千年开发的北方中原大地,其森林覆盖率依然相当可观,绝非后世所见那般童山濯濯。
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天地间充盈着勃勃生机——这才是这个时代许多地方真实的自然写照 。
由此,陆渊又联想到另一件事。
有些人看了欧洲中世纪城市污水横流、公共卫生堪忧的历史,便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也同样肮脏不堪。
他真想把那些人都“丢”过来亲眼看看。
他这一路行来,所经过的城池,虽因时代所限,街道难免黄土扑面,风起时尘土飞扬,但绝非污秽不堪。
事实上,早在汉代,许多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系统和考究的排水与清洁设施 。
士人之家,不仅屋内设有恭桶,户外也有专门的“恭室”(厕所)。
像陆渊记忆中的陆家,其恭室就时常打扫,保持清洁。
更有专人每日收集城市中的“夜香”(粪便),运至郊外处置。
农人们或许还不懂深奥的“堆肥”原理,但他们已经从实践中知晓,用这些“夜香”浇灌过的土地;
来年的庄稼长得格外好,产量更高——这是古老农业文明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朴素智慧 。
“陆兄弟?陆兄弟?” 崔林见陆渊洗着洗着野菜,动作越来越慢,最后竟拿着根蒲公英对着河水发起了呆;
脸上还不时浮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近乎傻笑的表情,忍不住轻轻推了他一把;
“你这是怎么了?莫非这水里还能映出什么我看不到的意趣不成?”
陆渊猛地回神,失笑着摇了摇头,目光再次掠过那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河水,缓声道:
“没什么,德儒兄。 只是……看着这流水,忽然想起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些……误解与偏见。”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与隐忧;
“德儒兄,你说,千百年之后,若我汉家后辈子孙遭逢大难,受了外人欺侮;
进而开始怀疑起我们先人的一切,觉得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尽是糟粕,一无是处……那该如何是好?”
崔林闻言一怔,显然没料到陆渊会突然问出如此宏大而深远的问题。
他沉吟片刻,顺手将洗净的野菜放入篮中,目光也变得悠远起来:
“陆兄弟此问,发人深省。 不过,依愚兄浅见,这人啊,有时就像地里的麦子,一茬接着一茬。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也会遇到每一代人的难关。
先人所能做的,无非是尽力将最好的东西传下去——那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安身立命的德行、还有这祖宗留下的山河田土。
若后辈真有不争气之时,我等早已化为尘土,难道还能从地下爬起来替他们争气不成?”
他语气转而坚定,“但我相信,只要我汉家文明之根脉未曾断绝;
文化精髓得以传承,总会有杰出的后人,在困局中重新找到那条正确的出路!”
陆渊一边继续手中的清洗工作,一边细细品味着崔林的话。
是啊,只要文明的根还在,精神不曾泯灭,总会有希望的。
他的话让陆渊不禁想起了更加遥远的“未来”——那个历经曲折的时代。
即便是在经历过诸多坎坷,甚至有过文化上的波折和思想上的束缚;
最终不还是有伟人和他的战友们,带领着民族找到了复兴之路吗?
然而,另一个念头也随之浮现,让他的心情略微复杂起来:
历史有时确实像是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许多真相会在胜利者的谎言中被层层叠叠地叙述所覆盖。
华夏民族后来遭遇的某些困局,其根源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的更深;
甚至可能早在宋代,儒家思想在与权力深度结合并逐渐僵化后,就已埋下了一些隐患?
若要真正改变那似乎既定的“未来”,仅仅结束眼前的战乱、实现天下一统,恐怕还不够。
或许,还需要在文化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革新与突破,打破某种思想上的垄断,让文明重新迸发出多元的活力?
想到这儿,陆渊感觉自己的思绪飘得太远了。
他收回目光,对着崔林笑了笑,语气恢复了平时的豁达:“德儒兄所言极是。是我想得有些远了。
不管世道如何变幻,只要我汉家文明的根基尚在,血脉不断,总会有贤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天下寻找到那条出路的。”
河水潺潺,带着他们的对话和思考,缓缓流向远方,仿佛也带走了些许忧虑,留下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暮色四合,营地中央的篝火噼啪作响,跳动的火焰将围坐众人的身影拉长,映照在临时营帐上,仿佛一幅流动的剪影。
空气中弥漫着粟米肉干粥温热质朴的香气,混杂着旁边药罐中草药特有的清苦味道,竟奇异地调和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
崔林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陆渊身上,火光在他年轻的侧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轮廓。
他终是忍不住,声音里带着真诚的困惑与探究:“陆兄弟,你我相识虽仅半日,然林心中疑惑却愈深。
观你言行思虑,深远豁达,机变百出,时而甚至……语出惊人。
这当真仅是一位十三四岁少年所能及?
为兄虚长你七八岁,反觉在你面前,自己才像是那个阅历尚浅、思虑不周之人。
此事细细想来,实在令人称奇。”
陆渊闻言,从眺望夜色的远方收回目光,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他笑了笑,那笑容里似乎承载了远超年龄的重量:“德儒兄过誉了。
我不过是见这乱世纷扰,生灵涂炭,心中难以平静,故而胡思乱想得多些罢了。”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深切的悲悯,“想我泱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本应安居乐业;
如今却饱受战火蹂躏,瘟疫肆虐,流离失所……每一念及此,我心实在难安。”
“五十六个民族?” 崔林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闻所未闻的奇异说法,眉头微蹙,眼神中充满了诧异与不解。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探向陆渊的额头,动作自然流露出关切:“陆兄弟,你可是劳累过度,身体不适?
我大汉海纳百川,确是包容四方族裔,自炎黄以降,部落融合从未止息 。
然则,你这‘五十六’之数,却是从何而来?
为兄博览群书,亦未曾闻此详确之数。”
水波粼粼,映着夕阳细碎的红光,指尖传来河水的微凉与野菜的湿润触感。
陆渊望着眼前蜿蜒流淌、清澈见底的河流,以及远处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山林,不禁有些出神。
自从来到这汉末乱世,最令他心旷神怡、倍感珍贵的,反而是这未经工业文明染指、蓬勃盎然的自然环境。
他想起穿越前,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历史博主断言,说古代的山川因百姓日常炊爨;
建造房屋需大量砍伐柴薪和木材,大多都是光秃秃的。
或许那些博主依据的某些时期、某些地域的情况并非全然虚构;
但若他们真能来到眼前这片东汉末年的天地,必定会为自己曾经的片面认知感到惊讶。
此时的华夏大地,自然环境之优越,远超后世想象。
且不说广袤的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到处是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植被茂密,百兽繁衍;
即便是已历经千年开发的北方中原大地,其森林覆盖率依然相当可观,绝非后世所见那般童山濯濯。
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天地间充盈着勃勃生机——这才是这个时代许多地方真实的自然写照 。
由此,陆渊又联想到另一件事。
有些人看了欧洲中世纪城市污水横流、公共卫生堪忧的历史,便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也同样肮脏不堪。
他真想把那些人都“丢”过来亲眼看看。
他这一路行来,所经过的城池,虽因时代所限,街道难免黄土扑面,风起时尘土飞扬,但绝非污秽不堪。
事实上,早在汉代,许多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系统和考究的排水与清洁设施 。
士人之家,不仅屋内设有恭桶,户外也有专门的“恭室”(厕所)。
像陆渊记忆中的陆家,其恭室就时常打扫,保持清洁。
更有专人每日收集城市中的“夜香”(粪便),运至郊外处置。
农人们或许还不懂深奥的“堆肥”原理,但他们已经从实践中知晓,用这些“夜香”浇灌过的土地;
来年的庄稼长得格外好,产量更高——这是古老农业文明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朴素智慧 。
“陆兄弟?陆兄弟?” 崔林见陆渊洗着洗着野菜,动作越来越慢,最后竟拿着根蒲公英对着河水发起了呆;
脸上还不时浮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近乎傻笑的表情,忍不住轻轻推了他一把;
“你这是怎么了?莫非这水里还能映出什么我看不到的意趣不成?”
陆渊猛地回神,失笑着摇了摇头,目光再次掠过那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河水,缓声道:
“没什么,德儒兄。 只是……看着这流水,忽然想起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些……误解与偏见。”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与隐忧;
“德儒兄,你说,千百年之后,若我汉家后辈子孙遭逢大难,受了外人欺侮;
进而开始怀疑起我们先人的一切,觉得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尽是糟粕,一无是处……那该如何是好?”
崔林闻言一怔,显然没料到陆渊会突然问出如此宏大而深远的问题。
他沉吟片刻,顺手将洗净的野菜放入篮中,目光也变得悠远起来:
“陆兄弟此问,发人深省。 不过,依愚兄浅见,这人啊,有时就像地里的麦子,一茬接着一茬。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也会遇到每一代人的难关。
先人所能做的,无非是尽力将最好的东西传下去——那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安身立命的德行、还有这祖宗留下的山河田土。
若后辈真有不争气之时,我等早已化为尘土,难道还能从地下爬起来替他们争气不成?”
他语气转而坚定,“但我相信,只要我汉家文明之根脉未曾断绝;
文化精髓得以传承,总会有杰出的后人,在困局中重新找到那条正确的出路!”
陆渊一边继续手中的清洗工作,一边细细品味着崔林的话。
是啊,只要文明的根还在,精神不曾泯灭,总会有希望的。
他的话让陆渊不禁想起了更加遥远的“未来”——那个历经曲折的时代。
即便是在经历过诸多坎坷,甚至有过文化上的波折和思想上的束缚;
最终不还是有伟人和他的战友们,带领着民族找到了复兴之路吗?
然而,另一个念头也随之浮现,让他的心情略微复杂起来:
历史有时确实像是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许多真相会在胜利者的谎言中被层层叠叠地叙述所覆盖。
华夏民族后来遭遇的某些困局,其根源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的更深;
甚至可能早在宋代,儒家思想在与权力深度结合并逐渐僵化后,就已埋下了一些隐患?
若要真正改变那似乎既定的“未来”,仅仅结束眼前的战乱、实现天下一统,恐怕还不够。
或许,还需要在文化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革新与突破,打破某种思想上的垄断,让文明重新迸发出多元的活力?
想到这儿,陆渊感觉自己的思绪飘得太远了。
他收回目光,对着崔林笑了笑,语气恢复了平时的豁达:“德儒兄所言极是。是我想得有些远了。
不管世道如何变幻,只要我汉家文明的根基尚在,血脉不断,总会有贤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天下寻找到那条出路的。”
河水潺潺,带着他们的对话和思考,缓缓流向远方,仿佛也带走了些许忧虑,留下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暮色四合,营地中央的篝火噼啪作响,跳动的火焰将围坐众人的身影拉长,映照在临时营帐上,仿佛一幅流动的剪影。
空气中弥漫着粟米肉干粥温热质朴的香气,混杂着旁边药罐中草药特有的清苦味道,竟奇异地调和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
崔林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陆渊身上,火光在他年轻的侧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轮廓。
他终是忍不住,声音里带着真诚的困惑与探究:“陆兄弟,你我相识虽仅半日,然林心中疑惑却愈深。
观你言行思虑,深远豁达,机变百出,时而甚至……语出惊人。
这当真仅是一位十三四岁少年所能及?
为兄虚长你七八岁,反觉在你面前,自己才像是那个阅历尚浅、思虑不周之人。
此事细细想来,实在令人称奇。”
陆渊闻言,从眺望夜色的远方收回目光,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他笑了笑,那笑容里似乎承载了远超年龄的重量:“德儒兄过誉了。
我不过是见这乱世纷扰,生灵涂炭,心中难以平静,故而胡思乱想得多些罢了。”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深切的悲悯,“想我泱泱华夏,五十六个民族本应安居乐业;
如今却饱受战火蹂躏,瘟疫肆虐,流离失所……每一念及此,我心实在难安。”
“五十六个民族?” 崔林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闻所未闻的奇异说法,眉头微蹙,眼神中充满了诧异与不解。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探向陆渊的额头,动作自然流露出关切:“陆兄弟,你可是劳累过度,身体不适?
我大汉海纳百川,确是包容四方族裔,自炎黄以降,部落融合从未止息 。
然则,你这‘五十六’之数,却是从何而来?
为兄博览群书,亦未曾闻此详确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