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初战告捷-《我本想躺平,却成官场红人》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清江河红山段。

  朝阳初升,驱散最后一丝朦胧。

  何尘与汪伟沿着新修的步道巡查,这已成为他们的日常。

  刺鼻的气味几乎闻不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湿润的泥土香和新栽芦苇的清新。

  河水变化最明显。

  几个月前还是浑浊的黄褐色,现在虽未清澈见底,但能见度大大提高,颜色转为自然的黄绿。

  漂浮的垃圾和泡沫都不见了,只有微风吹起的粼粼波光。

  技术员小跑过来,递上检测报告:何组长,COD和氨氮又降了十多个点,重金属浓度也在降,趋势很好!

  何尘看着报告上的数据,紧绷的嘴角终于露出笑意。

  他拍拍汪伟的肩膀。

  汪伟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着激动。

  这几个月的奔波劳累,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不容易。何尘轻声说。

  这时,指挥部方向传来喧闹声,夹杂着锣鼓和人语。

  何尘和汪伟对视一眼,快步返回。

  指挥部门前空地上,聚了十几位村民。

  打头的正是那位老渔民。

  他捧着卷起的锦旗,身后有人敲锣打鼓,还有人提着篮子,里面装着鸡蛋、蔬菜,还有两条活鱼。

  见何尘过来,锣鼓声停了。

  老渔民激动地展开锦旗——红底黄字:治河为民 实干担当。

  何县长!汪主任!老渔民声音发颤,我们没啥好东西,这面旗子和这点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河一天天变好,我们心里高兴啊!你们是真心为民的好官!

  其他村民纷纷附和:

  以前路过要捂鼻子,现在能闻到水腥味了!

  我家娃说,河边的鸟都多了!

  谢谢何县长!

  何尘看着锦旗,看着村民真诚的脸,看着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心头一热。

  这种来自群众的认可,比任何表扬都让他感动。

  他赶紧上前,握住老渔民粗糙的手:老人家,各位乡亲!心意我们收到了,非常感谢!但这些东西……他指指鸡蛋蔬菜,大家都不容易,我们不能收。锦旗我们收下!这是最大的肯定和鞭策!

  他环视众人,声音提高:清江河是母亲河,治理好它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只是开始,大家放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这河一定会越来越好!

  好说歹说,村民才把大部分东西带回,只象征性收了些蔬菜。

  那面锦旗,被郑重挂在指挥部最显眼处。

  同一天,云城市电视台播出专题报道《问河哪得清如许》。

  镜头里有河水对比画面,检测数据,村民笑脸,还有何尘指挥工作的身影。

  报道称他是兼具创新与实干精神的年轻干部,EOD模式是治理难题的上源思路。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

  当晚,何尘接到宋静宜电话。

  看到新闻了,干得漂亮!她语气兴奋。

  听说秦书记公开表扬你了?

  看来秦书记很赏识你啊。她带着调侃,不会是被你迷住了吧?

  我怎么闻到醋味了。何尘打趣。

  我才不在乎!宋静宜收起笑意,你可别打我姐的主意!

  我哪敢!我只敢打你的主意。

  几天后,全县环保工作总结大会上,秦娅特意脱稿提到清江河治理。

  特别要肯定清江河治理一期工程,她声音清晰有力,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这证明只要找准方向,敢于创新,真抓实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在何尘身上稍作停留:

  我要特别表扬何尘同志。他政治站位高,创新意识强,工作作风扎实,面对压力不退缩,遇到困难想办法,展现了新时代干部的担当和魄力!全县干部都要学习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

  这番公开肯定,如同惊雷在会场炸响。

  所有人都明白,何尘这个名字,经过这一役,已在上源县政坛站稳脚跟,被打上秦娅爱将实干派的标签。

  台下,何尘感受到各种目光——钦佩、羡慕,还有不易察觉的嫉妒。

  他微微垂眼,面色平静,没有沾沾自喜。

  不远处的方川江,脸上挂着惯常的严肃,但桌下的手微微攥紧。

  会议一结束,他第一个起身离开。

  当晚,方川江办公室烟雾缭绕。

  他对着电话低语:赵总,看到了吧?风头都让他出尽了...不能再等了,得给他找点事做。

  电话那头,赵逸飞声音阴冷:知道了。蹦得越高,摔得越惨。我给他准备了份。

  何尘办公室里,他站在巨大的EOD规划图前。

  图上,治理成功的红山段标为绿色。

  但他的目光,却越过绿色,投向远方那片红色——银山沟烂尾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