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汴京城表面依旧繁华似锦,但暗地里的波涛却愈发汹涌。雍王赵珩与靖国公林惊雪携“金蝉”罪证摘要返京,并在金殿之上当众呈送御前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在权贵圈层中流传开来。虽无人敢公开议论,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却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雍王府与靖国公府门前,一时间车马络绎不绝,有真心前来拜贺凯旋的故旧,更多的则是各方势力派来打探风声、试图结交或施压的说客与眼线。赵珩以“伤病未愈,需静养”为由,闭门谢客,只让长史出面应付。林惊雪更是直接住进了雍王府的客院,与赵珩互为犄角,共同应对。
那口装着完整密信与名册的铁箱,被秘密转移至王府地下的一处暗格,由赵珩与林惊雪共同掌管钥匙,并有“惊凰营”旧部化装的护卫日夜轮班看守,滴水不漏。
秋月通过“锦绣车行”和“清岚茶社”的情报网络,也反馈回诸多信息。萧景玄府邸近日戒备异常森严,访客却比平日更多,且多为御史台、刑部及部分禁军将领。太子东宫则显得相对平静,但据安插的眼线回报,太子近日脾气暴躁,杖责了好几名侍从。
“他们在串联,也在准备反扑。”赵珩看着秋月送来的密报,冷笑一声,“三日后麟德殿的庆功宴,便是图穷匕见之时。”
林惊雪点头:“陛下态度暧昧,既未当场发作,也未深究萧景玄构陷之事,显然仍在权衡。这场宴席,是试探,也可能是最后的摊牌。”
三日后,麟德殿张灯结彩,钟鼓齐鸣。皇帝设宴,为雍王及西征有功将士庆功,百官作陪,场面极为隆重。
赵珩与林惊雪身着朝服,按时赴宴。赵珩气色已然恢复大半,龙行虎步,威仪日盛。林惊雪则是一身特制的国公冠服,英气与雍容并存,在一众朱紫大臣中,显得格外醒目。
宴席伊始,气氛尚算融洽。皇帝说了几句勉励的话,百官纷纷向赵珩和林惊雪敬酒,说着冠冕堂皇的祝词。丝竹悦耳,歌舞曼妙,一派君臣同乐的景象。
然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预料的发难果然到来。
一名依附萧景玄的御史,借着酒意,摇摇晃晃地起身,举杯向林惊雪道:“靖国公以女子之身,立下不世之功,实乃我朝佳话!下官敬佩之至!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还望国公解惑。闻听国公在军中,与士卒同吃同住,不拘小节,此等风范,固然令人钦佩,然……毕竟男女有别,长此以往,恐惹非议,有损国公清誉啊……呵呵。” 话语看似关切,实则暗藏机锋,再提男女之防,意图污名。
林惊雪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看着那名御史,声音清晰而不失礼数:“这位大人有心了。军中将士,皆为袍泽兄弟,保家卫国,何分男女?若拘泥于虚礼,何以凝聚军心,共抗外侮?至于清誉……”她微微一顿,语气转冷,“本公行的端,坐得正,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将士,何惧流言蜚语?倒是大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多关心些民生疾苦,边关安危为好。”
她言辞犀利,不卑不亢,将那御史噎得满脸通红,讪讪坐下。
萧景玄端坐席上,面无表情,仿佛未曾看见这一幕。
眼看旁敲侧击无效,萧景玄终于亲自下场。他起身,向御座躬身一礼,然后转向赵珩,语气沉痛:“雍王殿下,老臣日前接到河西急报,言及殿下在玉门关时,曾未经朝廷决议,擅杀降将王锴,并……并纵容部下,查抄其府邸,所得财物,尽数充作军资,未曾上报。殿下,我朝自有法度,即便降将有罪,亦当交由有司审理,岂可擅专?此例一开,边将效仿,国法何存?!”
这一指责,比之前的流言蜚语严重得多,直接指向“擅杀”、“贪墨”,触及了帝王最敏感的权柄与律法底线!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赵珩身上。
赵珩缓缓放下酒杯,脸上并无惊慌,反而带着一丝讥诮:“萧相的消息,倒是灵通。不错,王锴确系本王下令处决。但萧相可知,王锴并非真心归降,而是‘金蝉’安插在玉门关的内应,意图拖延我军,掩护关外逆党转移!其府邸所藏,也非普通财物,而是‘金蝉’走私禁物、通敌牟利的铁证!本王为国除奸,为战事扫清障碍,何错之有?倒是萧相,不同缘由,便指责本王擅专,莫非……与那王锴,有何瓜葛不成?”
他竟反将一军,直接将王锴定性为“金蝉”内应,并将矛头隐隐指向萧景玄!
萧景玄脸色微变,强自镇定:“殿下休要血口喷人!老臣只是依律而言!即便王锴有罪,也当……”
“当什么?!”赵珩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沙场淬炼出的凛冽杀气,“当按部就班,行文上报,等着你们在中枢扯皮推诿,贻误战机,让‘金蝉’逆党从容遁走,让关外阴谋得逞吗?!萧景玄!你口口声声国法律例,为何对那些真正祸国殃民、通敌卖国之辈,却视而不见,甚至百般维护?!你究竟是忠是奸?!”
这一声厉喝,如同惊雷,炸响在麟德殿!
“够了!”
一直沉默的皇帝,终于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的争执。
他目光冰冷地扫过赵珩和萧景玄,最后落在面前的金杯上,久久不语。整个麟德殿落针可闻,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良久,皇帝才缓缓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今日是庆功宴,只论功,不论过。雍王西征有功,靖国公骁勇善战,朕心甚慰。至于其他……”他顿了顿,意有所指,“朕自有分寸。都散了吧。”
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也没有追问“金蝉”罪证的细节,只是以一种近乎和稀泥的方式,强行终止了这场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
“臣等告退!”百官如蒙大赦,纷纷起身行礼,仓皇退去。
赵珩与林惊雪对视一眼,也躬身退出了麟德殿。
殿外,夜风微凉。萧景玄从他们身边走过,脚步略显仓促,甚至没有看他们一眼。
“他在拖延。”林惊雪低声道。
“也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赵珩目光深邃,“他怕我们手里还有更致命的证据,不敢逼得太紧。但今日之后,他绝不会再坐以待毙。”
皇帝暧昧的态度,如同一层迷雾,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他究竟是真的老迈昏聩,还是在暗中布局?抑或是……在等待某一方,拿出足以一锤定音的最终证据?
庆功宴在暗流与猜忌中草草收场。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激烈的暗战与更加凶险的博弈。赵珩与林惊雪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一旦让对手缓过气来,发动更猛烈的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而那口铁箱中的最终证据,究竟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成了悬在两人心头,最沉重也最关键的悬念。
雍王府与靖国公府门前,一时间车马络绎不绝,有真心前来拜贺凯旋的故旧,更多的则是各方势力派来打探风声、试图结交或施压的说客与眼线。赵珩以“伤病未愈,需静养”为由,闭门谢客,只让长史出面应付。林惊雪更是直接住进了雍王府的客院,与赵珩互为犄角,共同应对。
那口装着完整密信与名册的铁箱,被秘密转移至王府地下的一处暗格,由赵珩与林惊雪共同掌管钥匙,并有“惊凰营”旧部化装的护卫日夜轮班看守,滴水不漏。
秋月通过“锦绣车行”和“清岚茶社”的情报网络,也反馈回诸多信息。萧景玄府邸近日戒备异常森严,访客却比平日更多,且多为御史台、刑部及部分禁军将领。太子东宫则显得相对平静,但据安插的眼线回报,太子近日脾气暴躁,杖责了好几名侍从。
“他们在串联,也在准备反扑。”赵珩看着秋月送来的密报,冷笑一声,“三日后麟德殿的庆功宴,便是图穷匕见之时。”
林惊雪点头:“陛下态度暧昧,既未当场发作,也未深究萧景玄构陷之事,显然仍在权衡。这场宴席,是试探,也可能是最后的摊牌。”
三日后,麟德殿张灯结彩,钟鼓齐鸣。皇帝设宴,为雍王及西征有功将士庆功,百官作陪,场面极为隆重。
赵珩与林惊雪身着朝服,按时赴宴。赵珩气色已然恢复大半,龙行虎步,威仪日盛。林惊雪则是一身特制的国公冠服,英气与雍容并存,在一众朱紫大臣中,显得格外醒目。
宴席伊始,气氛尚算融洽。皇帝说了几句勉励的话,百官纷纷向赵珩和林惊雪敬酒,说着冠冕堂皇的祝词。丝竹悦耳,歌舞曼妙,一派君臣同乐的景象。
然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预料的发难果然到来。
一名依附萧景玄的御史,借着酒意,摇摇晃晃地起身,举杯向林惊雪道:“靖国公以女子之身,立下不世之功,实乃我朝佳话!下官敬佩之至!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还望国公解惑。闻听国公在军中,与士卒同吃同住,不拘小节,此等风范,固然令人钦佩,然……毕竟男女有别,长此以往,恐惹非议,有损国公清誉啊……呵呵。” 话语看似关切,实则暗藏机锋,再提男女之防,意图污名。
林惊雪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看着那名御史,声音清晰而不失礼数:“这位大人有心了。军中将士,皆为袍泽兄弟,保家卫国,何分男女?若拘泥于虚礼,何以凝聚军心,共抗外侮?至于清誉……”她微微一顿,语气转冷,“本公行的端,坐得正,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将士,何惧流言蜚语?倒是大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多关心些民生疾苦,边关安危为好。”
她言辞犀利,不卑不亢,将那御史噎得满脸通红,讪讪坐下。
萧景玄端坐席上,面无表情,仿佛未曾看见这一幕。
眼看旁敲侧击无效,萧景玄终于亲自下场。他起身,向御座躬身一礼,然后转向赵珩,语气沉痛:“雍王殿下,老臣日前接到河西急报,言及殿下在玉门关时,曾未经朝廷决议,擅杀降将王锴,并……并纵容部下,查抄其府邸,所得财物,尽数充作军资,未曾上报。殿下,我朝自有法度,即便降将有罪,亦当交由有司审理,岂可擅专?此例一开,边将效仿,国法何存?!”
这一指责,比之前的流言蜚语严重得多,直接指向“擅杀”、“贪墨”,触及了帝王最敏感的权柄与律法底线!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赵珩身上。
赵珩缓缓放下酒杯,脸上并无惊慌,反而带着一丝讥诮:“萧相的消息,倒是灵通。不错,王锴确系本王下令处决。但萧相可知,王锴并非真心归降,而是‘金蝉’安插在玉门关的内应,意图拖延我军,掩护关外逆党转移!其府邸所藏,也非普通财物,而是‘金蝉’走私禁物、通敌牟利的铁证!本王为国除奸,为战事扫清障碍,何错之有?倒是萧相,不同缘由,便指责本王擅专,莫非……与那王锴,有何瓜葛不成?”
他竟反将一军,直接将王锴定性为“金蝉”内应,并将矛头隐隐指向萧景玄!
萧景玄脸色微变,强自镇定:“殿下休要血口喷人!老臣只是依律而言!即便王锴有罪,也当……”
“当什么?!”赵珩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沙场淬炼出的凛冽杀气,“当按部就班,行文上报,等着你们在中枢扯皮推诿,贻误战机,让‘金蝉’逆党从容遁走,让关外阴谋得逞吗?!萧景玄!你口口声声国法律例,为何对那些真正祸国殃民、通敌卖国之辈,却视而不见,甚至百般维护?!你究竟是忠是奸?!”
这一声厉喝,如同惊雷,炸响在麟德殿!
“够了!”
一直沉默的皇帝,终于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的争执。
他目光冰冷地扫过赵珩和萧景玄,最后落在面前的金杯上,久久不语。整个麟德殿落针可闻,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良久,皇帝才缓缓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今日是庆功宴,只论功,不论过。雍王西征有功,靖国公骁勇善战,朕心甚慰。至于其他……”他顿了顿,意有所指,“朕自有分寸。都散了吧。”
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也没有追问“金蝉”罪证的细节,只是以一种近乎和稀泥的方式,强行终止了这场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
“臣等告退!”百官如蒙大赦,纷纷起身行礼,仓皇退去。
赵珩与林惊雪对视一眼,也躬身退出了麟德殿。
殿外,夜风微凉。萧景玄从他们身边走过,脚步略显仓促,甚至没有看他们一眼。
“他在拖延。”林惊雪低声道。
“也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赵珩目光深邃,“他怕我们手里还有更致命的证据,不敢逼得太紧。但今日之后,他绝不会再坐以待毙。”
皇帝暧昧的态度,如同一层迷雾,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他究竟是真的老迈昏聩,还是在暗中布局?抑或是……在等待某一方,拿出足以一锤定音的最终证据?
庆功宴在暗流与猜忌中草草收场。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激烈的暗战与更加凶险的博弈。赵珩与林惊雪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一旦让对手缓过气来,发动更猛烈的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而那口铁箱中的最终证据,究竟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成了悬在两人心头,最沉重也最关键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