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盟书前夜-《曹操重生后摆烂了》

  当夜的建业城,风吹得屋瓦作响。

  鲁肃、顾雍、陆逊等人散去后,孙权仍独自坐在大殿中,面前的夜烛烧得只剩半截。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着节拍:

  “荆州难攻……

  但若刘备得了荆州,就更难了。”

  他低声自语。

  刘备是什么人?

  ——仁德之名传天下

  ——荆州士族多敬他

  ——百姓爱戴

  ——诸葛亮在旁,如虎添翼

  若刘备一旦趁机入荆州,那江东之后十年二十年的困局,便全被刘备掌控。

  孙权想得清楚:

  曹家掌荆州,他还能等。

  刘备掌荆州,他这辈子都等不到了。

  他猛地起身:

  “来人,召子敬回殿。”

  鲁肃赶回来时,孙权已经站在窗边,背影沉重。

  “主公深夜召我,有何吩咐?”

  孙权转身,眼神异常明亮:

  “荆州不可攻……但刘备在徐州,却可能随时南下。”

  鲁肃心中一震。

  孙权咬牙:

  “我们不能和曹家争荆州……

  我们能争的,只有——刘备。”

  鲁肃沉声问:“主公的意思是?”

  孙权冷冷道:

  “先下手为强。

  刘备未来必与我争荆州,若我们能先与他结盟,让他心安……

  或能阻他窥伺江东。”

  鲁肃终于理解孙权的方向:

  ——既不能敌曹氏,也不能敌刘备。

  唯一的路,就是与刘备结为盟契,让他不得背刺江东。

  鲁肃斟酌道:

  “主公是想……主动联刘?”

  孙权缓缓点头:

  “我孙家不能孤立。曹植如今收拢荆州人心,看似柔和,实则更可怕。他若守在中枢,曹操退隐,曹昂稳重持政,曹丕日益成熟,曹植又得皇上喜爱——魏国将稳如铁城。”

  鲁肃心中暗惊。

  孙权继续道:

  “刘备如今得徐州,手握三万人马;诸葛亮、法正、张飞、赵云等皆在左右。

  若能与刘备联手,不但能震慑荆州……

  更能牵制曹氏三子,让魏国不敢南下。”

  鲁肃深吸一口气。

  孙权轻声问:

  “子敬,你可愿再走一趟徐州?”

  鲁肃行礼:

  “臣愿奔走万里。”

  孙权点头:

  “好。那就由你带使团,前往徐州。

  记住两点——”

  孙权举起两根手指:

  “其一:向刘备示好。

  江东愿与徐州结盟,共谋天下之安。”

  鲁肃点头。

  孙权又举起第二根:“其二:切记探明刘备之心。

  他是否意在荆州、是否意在汉室、是否会趁乱南下?”

  鲁肃沉默片刻,终于问:

  “主公认为……刘备会同意结盟吗?”

  孙权冷笑一声:

  “刘备若聪明,他会接受。

  因为他知道,他若拒我孙权——

  曹家终有一天,会以荆州为梯,把徐州也吞掉。”

  鲁肃低头思索。

  孙权收敛笑意:

  “去吧,子敬。

  这次徐州之行,

  决定我们江东二十年的命运。”

  徐州,下邳城。

  刘备正在教场观看赵云训练新兵。

  忽闻守门将士来报:“主公,江东派使团前来,领使……是鲁肃子敬。”

  刘备脚步微顿。

  张飞拧眉:“这孙权想做啥?”

  法正摸着下巴:“此时来访……八成是荆州出了变故。”

  诸葛亮神情依旧淡定,手握羽扇:

  “主公,江东不敢攻曹,也攻不下荆州,便想拉拢我等。这是情之常也。”

  刘备点头:

  “子敬一向宽厚,为人亦诚。

  我们且见他,看他来意。”

  次日,鲁肃入府。

  刘备亲自迎接,笑容温和:“子敬远来辛苦,徐州荒地简陋,不如江东江山秀丽,你别嫌弃。”

  鲁肃回礼:“玄德公言重了,东吴与徐州皆为汉室之地。”

  入座后,刘备亲自奉茶。

  鲁肃看了看在座诸人——

  张飞、赵云、法正、诸葛亮……

  徐州的核心班底尽在眼前。

  鲁肃心想:

  ——江东若能得此人心,如虎添翼。

  他开口第一句,就是诚意:“主公放心,我此次前来,非为战,乃为盟。”

  刘备并不意外,却装似惊讶:“哦?子敬此言……可是孙将军之意?”

  鲁肃郑重地点头:

  “主公,江东愿与徐州,共守长江,保天下之安。”

  张飞“哼”了一声,但诸葛亮抬手制止。

  刘备态度极客气:

  “愿闻子敬之意。”

  鲁肃深吸一口气:

  “曹操退隐,魏国三子皆在长成,朝堂局势日深。

  此时若我二州不联手,恐将来难有自保之力。”

  刘备心中一动。

  鲁肃继续:

  “孙将军愿与主公,结为唇齿之势,互不侵犯,共拒魏国。”

  刘备轻声问:

  “那……荆州呢?”

  鲁肃沉默片刻,回答:

  “只要荆州不乱,江东可暂不争。”

  这句话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明明白白。

  荆州,是谁的?

  大家都清楚:

  ——刘备迟早要拿荆州。

  ——孙权迟早要抢荆州。

  ——现在两方都暂时不能动。

  ——真正决定荆州命运的,是曹家三子。

  诸葛亮看面前的鲁肃,心中暗叹:

  这江东使者,倒是诚意满满。

  只是……天下局势,不会如此简单。

  刘备给鲁肃斟满一杯茶:

  “子敬,你回去告诉孙将军——

  刘备愿与江东为友。”

  两人目光交错,有种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数日后,鲁肃回到建业。

  孙权迫不及待:

  “刘备如何说?!”

  鲁肃将刘备的信呈上。

  孙权展开一看:

  ——言辞恳切,但极谨慎。

  ——愿结盟,但不谈具体军事。

  ——不承诺不取荆州,也不承诺与曹氏开战。

  孙权看完,沉声道:

  “刘备……是在两边都想要。”

  鲁肃叹息:“主公,不怪玄德。他局势未稳,不能轻许重诺。

  不过此诚意已算不少了,比我预料的更谨慎,也更聪明。”

  孙权忽然笑了:“子敬,你知道吗?

  荆州难攻,刘备难捉,曹家难撼……

  这些都让我头疼。”

  他将信折起,轻轻敲在桌上:“但这天下啊——

  是乱局,也正是好局。”

  他抬眼,眼眸明亮:

  “既然不能压倒任何一方,那就让他们互相牵制。

  江东——永远不能让曹、刘二家全都安稳。”

  鲁肃心中一凛。

  孙权缓缓说出下一步计划:“既然刘备愿联,我便与之联。

  既然他藏心,我便留心。

  待时局再动……

  我们江东,才有机会。”

  建业这年的冬天比往年冷。

  江水翻卷着白浪,撞击城下的磐石,像是在预示天下将有难测之事。

  孙权披着紫貂大氅,站在吴郡太守府的后园中。

  夜色深沉,灯火隔着覆着霜的纸窗,成一块一块的金色。

  鲁肃在屋内等着,顾雍、张昭、吕蒙皆在。

  孙权听着风声,沉吟良久。

  鲁肃轻轻道:

  “主公,刘备那边的态度虽未尽露,但愿交好。若想结盟,须有正式文书,方能使徐州安心。”

  孙权并未立刻答,反问一句:

  “子敬,你说我如今给刘备盟书……是示弱,还是示强?”

  这句话,把屋内的人都问静了。

  顾雍先行一步:

  “示强。徐州虽得地不久,根基未稳。主公主动结盟,是以大者安小者。”

  张昭却摇头:

  “示弱。盟事由天子、丞相发,非诸侯自行其是。孙将军您既有江东之地,不宜对刘备过谦,否则失大国之体。”

  孙权看向鲁肃:“子敬,你怎么看?”

  鲁肃沉声:

  “主公——此举不论示弱示强,

  唯有一事重要:保江东无祸。

  刘备在徐州,背靠魏国,面临荆州。

  若我们不主动示好,他未来南下,主公更难制。”

  吕蒙补上一句:“刘备此人,温厚守礼,但不是没野心。若不先稳住他,等他得荆州……就难谈了。”

  孙权听到这句话,指尖轻轻敲着椅扶手。

  片刻,他拿起案几上的狼毫,沉声:

  “——取纸。我来写。”

  灯火之下。

  孙权铺开雪绢,落笔如行军。

  每一字都带着江东主公的谨慎、算计与真诚。

  盟书并非公文,而是介于书信与盟誓之间。

  其意有三:愿交好、谨守界、互不侵犯。

  玄德使君:

  江表孙权,谨奉此书。

  山河动荡,民不聊生,

  吾与使君,同为汉室之臣,

  皆愿保天下之安,不忍再见干戈遍野。

  徐州新定,江东亦百端未息,

  然二州相望,若起争端,则百姓受苦。

  吾心不忍。

  今鲁肃子敬奉命来观徐州之治,

  见贵地军纪严整、民风复兴,

  甚慰人心。

  吾愿与使君为邻为友,

  互不侵犯,共守长江。

  若北方动荡,吾愿并肩使君,

  共保汉室宗庙香火绵延。

  愿以此书为证,

  江东不南侵徐州,徐州不北袭江东。

  水陆通商,军民互不骚扰。

  使君若允,则二州可结二十年和平。若将来大事所需,可再商之。

  愿此来往,成两地百姓之福。

  孙权谨书。

  写完后,孙权搁笔,看着那行字,心中五味杂陈。

  顾雍上前:“主公,此书既不失体,也不失诚,可。”

  张昭拱手:“既有子敬从旁,可保礼节。”

  鲁肃深吸一口气,看着那张盟书:

  “主公,这是江东未来的根基。”

  孙权淡淡道:“送去吧。”

  十日后,徐州。

  刘备、诸葛亮、法正在府中议事。

  守门军士飞奔而来:

  “主公,江东送来使节。鲁肃子敬求见。”

  刘备起身迎接,显得颇有诚意。

  鲁肃进来时礼数周全,眉目温厚,将竹简郑重呈上:“此乃主公亲笔。望玄德公阅之。”

  刘备展开盟书,越读越沉默。

  诸葛亮斜举羽扇,微微一笑:“主公可喜可贺。江东主动求盟,这说明他们畏惧主公的仁德与声望。”

  法正摸着胡须:

  “江东若与徐州盟,那么魏国南下的路就要多想一想了。”

  刘备用力合上盟书:“孙权……是真心的吗?”

  诸葛亮道:“一半真心,一半算计。

  刘备在徐州,他怕主公北顾失荆州;

  刘备若入荆州,他江东危矣。”

  刘备苦笑:“世道多险……子敬,请代我谢孙将军。”

  鲁肃松一口气:“玄德公愿结盟,东吴上下皆安。”

  刘备顿了顿,问:

  “子敬,若我日后入荆州,孙将军如何看待?”

  鲁肃心中一震,但仍坦荡回答:“孙将军认为——只要玄德公不攻江东,则江东永不先犯。”

  刘备眼神柔下来,点头:

  “如此,我刘备,愿与江东结盟。”

  鲁肃眉间的阴霾一下散尽。

  二州盟约,自此初成。

  夜雨初歇,屋檐的水珠还在不断滴落。

  徐州府衙的议事厅里灯火通明,却不似白日那般热闹。

  刘备手按着孙权的盟书,久久没有落座。

  张飞坐不住,早已嚷嚷:

  “二哥,这孙权小儿……突然递来盟书,是何居心?徐州安顿才数年,江东就想来和咱们结盟?”

  法正微微一笑,举杯饮下一口清酒:“翼德,此事未必坏。东吴求盟,表明他们忌惮主公在徐州立住脚跟,怕主公与魏国合力。”

  诸葛亮合上羽扇,轻声:“主公应先坐下。今日盟书,确是我军局势变动的关键。”

  刘备终于坐下,但仍眉头紧皱:

  “亮说说看,我现在……该往何处走?”

  “徐州稳,但非长久之地。”——诸葛亮

  诸葛亮将羽扇轻敲桌面,缓缓道:“主公,徐州虽表面太平,但有三患。”

  刘备点头示意他继续。“一患,北有魏国,曹昂、曹丕两人皆非易与。若魏国南顾,徐州首当其冲。”

  张飞冷哼:“北边有张辽在,他敢打徐州?”

  诸葛亮平静:“张文远并非敌人……但他也非我方。曹昂真正依仗的是‘王者之势’,非张辽所能决定。”

  刘备闭上眼,似是承认。

  “二患,东有吴国。孙权虽来结盟,但江东地少,政局新稳,必思扩张。盟中虽言‘互不相犯’,然人心难料。”

  赵云插言:“主公放心,若吴军犯境,云愿为先锋,誓死守徐州。”

  诸葛亮轻叹:“子龙英勇,但徐州地广兵弱,难以固守。”

  刘备沉默不语。“三患——”

  诸葛亮语气加重,

  “南方无主之地,便是荆州。

  如今刘琮软弱,刘琦重整旧部,荆州天下三分之一之要害,若旁落他人,主公将永失大势。”

  法正点头:“说得极是。徐州虽好,却不是根基之地。唯荆州,可为立国之本。”

  刘备缓慢抬起头,眼神深处闪动着某种挣扎:

  “……亮是说,我要南向?”

  诸葛亮不再遮掩:“主公,若想守仁义之道,便在徐州安居;

  若想成大事救世人,荆州……必须要拿。”

  刘备手指仍按在盟书上。

  “我与权弟方结盟……若我南向,人家会怎么看我?会以为我食言。”

  法正看着他,露出有些无奈的表情:

  “主公,盟书写的是‘互不侵犯’,可未说主公不得向南。”

  张飞笑道:

  “嘿!我三弟说得对!咱们不打江东,也不打徐州,有什么不行?南边的荆州,又不是孙权的。”

  诸葛亮却看向刘备,声音温柔却坚定:

  “主公,是仁者。但仁者也不能被仁义束死。”

  刘备抬头,苦笑:“亮,你劝我夺刘琮之地?”

  诸葛亮摇头:“我劝主公——趁乱世救天下之民。

  若荆州被孙权夺,必引南北大战。

  若荆州被曹氏夺,天下再无平衡。”

  刘备沉声:“那若我夺了呢?”

  诸葛亮目光变得炽热:“主公得之,则汉室有望。

  仁者执掌,有可能让天下百姓免于战火。”

  刘备喉间哽了一下。

  这一刻,他看见诸葛亮眼中的信念——

  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

  “主公不能再犹豫。”——法正

  法正上前一步,语气比诸葛亮更直接:“主公,您若继续迟疑,

  刘琮会死在蔡瑁手中、

  刘琦会被逼走投无路、

  荆州将落入他人之手。”

  赵云亦拱手:“徐州虽稳,非久安。

  主公若要立足天下,子龙愿随主公赴荆州。”

  张飞更是拍案而起:“哥哥还等什么?

  曹操退,天下乱,

  正是咱们夺荆州的大好时机!”

  刘备望着桌上的盟书——

  孙权求盟,江东虽稳但仍虎视眈眈;

  曹操退隐,魏国权柄不稳;

  刘琮无才无胆,荆州空虚;

  刘琦投奔自己,却无所依。

  他仿佛看到一条路,在乱世中悄然打开。

  许久。

  刘备轻轻吸了口气,抬头望向众人:

  “军师……子统……子龙……翼德……”

  他逐一看着自己的兄弟、谋臣。

  “你们都希望我行大事?”

  诸葛亮缓缓跪下:“主公若不立足荆州,天下将无明主。

  亮愿随主公,南取荆州,中兴汉室。”

  赵云亦跪:

  “子龙愿随主公!”

  法正不跪,但坚定地低头:“主公若不前,便永无时机。”

  张飞大叫:“哥哥!我要打仗!”

  刘备忽然笑了,带着一点感动,也带着深深的决心:

  “……好。”

  他站起身,忽然像换了个人。

  “既如此——

  我刘备,往荆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