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舆论风暴-《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

  排名宣布的瞬间,林烨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那些目光里,有周深真诚的祝贺,有韩虹带着欣赏的打量,有李荣浩若有所思的审视,更有其他歌手团队难以掩饰的惊讶。第二名的成绩,在这个强手如林的首发阵容里,无疑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节目录制结束,回到酒店时已近深夜。然而网络世界的喧嚣才刚刚达到高潮。林烨在车上打开手机,各种通知提示音瞬间连绵不绝地响起,屏幕被无数条信息和推送淹没。

  “#林烨 摇滚首秀#”

  “#林烨 歌手第二名#”

  “#林烨 打破标签#”

  几个相关话题牢牢占据热搜前几位,后面都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

  点开话题,扑面而来的是海啸般的评论。

  “卧槽!直接给我听傻了!这还是那个唱《青花瓷》的林烨吗?”

  “路转粉 1!这才是真正的歌手,敢于挑战自己!”

  “那一嗓子‘我们就像花火’出来,我眼泪直接飙出来了,太有力量了!”

  “之前质疑他唱功的黑子呢?脸疼不疼?”

  “第二名实至名归!现场真的太炸了!”

  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上涨,最新一条宣传《歌手》的博文下面,评论数在短短几小时内突破了十万条,几乎都是溢美之词。各大音乐平台,《花火》Live版的音源迅速冲上飙升榜和新歌榜榜首,播放量指数级增长。许多知名的乐评人也纷纷发文,称赞他“成功转型”、“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可塑性”、“为《歌手》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几乎一边倒的赞誉,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一种不真实的眩晕感。团队的微信群里早已被“恭喜”、“牛逼”刷屏,经纪人连续发了好几个大红包,连一向沉稳的苏雨墨都发了一个[烟花]的表情。

  然而,在这片沸腾的赞誉之下,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同潜藏在浪潮下的暗礁,开始悄然浮现。

  首先是一些音乐论坛的“专业分析帖”。

  “理性讨论,林烨的《花火》是否过誉?高音部分明显吃力,全靠情绪硬顶。”

  “抛开‘转型’的噱头,单论演唱技巧,他在首发歌手里能排第几?”

  “从《星河叹》到《花火》,林烨是否陷入了‘为变而变’的怪圈?”

  这些帖子用看似客观的语气,刻意放大他演唱中细微的瑕疵,质疑其技术硬实力,试图将他的成功归结于“话题性”和“观众新鲜感”。

  紧接着,一些熟悉的娱乐营销号开始下场带节奏。

  “惊!林烨《歌手》后台疑耍大牌,对前辈态度冷淡?”配图是他在候场时独自站在角落、表情严肃的抓拍。

  “知情人爆料:林烨为备战《歌手》,推掉重要官方文化交流活动,被批‘忘本’。”

  “深度剖析:林烨的‘转型’是音乐追求还是向市场妥协?”

  这些言论阴险而恶毒,试图从人品、艺德和创作动机上对他进行抹黑。虽然很快被粉丝和大部分路人驳斥,但恶意的种子已然撒下。

  更让林烨眉头微蹙的,是一些来自所谓“老粉”的失望之声。

  “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