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幸福的烦恼-《螺丝人生梦》

  订单暴涨的第七天,强胜五金的管理层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生产部老赵把一叠报表重重地拍在桌上:“三条生产线全天候运转,设备故障率已经上升了15%。再这样下去,不是机器趴窝就是工人累倒!”

  销售部经理急忙接话:“可我们现在连三分之一的订单都还没消化完。昨天又有两家大客户在催单,说再交不了货就要转单了。”

  财务总监扶了扶眼镜:“现金流倒是前所未有的充裕,预付款已经收到两千多万。但按照现在的产能,我们可能要面临巨额违约金。”

  这是强胜五金从未遇到过的局面——钱多得花不完,订单多到接不过来,可产能却像一道无形的天花板,牢牢压制着企业的发展。

  强子沉默地听着各部门的汇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种“幸福的烦恼”,比他当年创业时接不到订单的烦恼,更让人寝食难安。

  “说说解决方案。”他终于开口。

  生产部提议立即采购新设备,但采购部马上泼了冷水:“进口设备要等六个月,国产的也要三个月。而且新设备安装调试至少一个月,工人培训又要时间。”

  人事部建议大量招聘临时工,质检部老杨立刻反对:“临时工不熟悉工艺,质量怎么保证?我们强胜的口碑不能砸在质量上。”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这时,阿梅轻声说:“也许我们该换个思路。既然自己产能有限,能不能外包部分订单?”

  这个建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层层波澜。

  “外包?质量怎么控制?”

  “技术泄密怎么办?”

  “这不是把到嘴的肉分给别人吗?”

  面对质疑,阿梅不慌不忙地打开笔记本电脑:“我调研过,本地还有几家同类型的工厂,设备不错,但因为缺乏订单,产能闲置。如果我们把技术要求不高的常规产品外包出去,自己专注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或许是个出路。”

  强子眼睛一亮:“仔细说说。”

  “比如,”阿梅调出数据,“像M6以下的普通螺丝,这些产品工艺成熟,利润薄,但占了我们40%的产能。如果把这部分外包,我们就能腾出产能来做利润更高的异形件和特殊材质产品。”

  老赵若有所思:“这倒是个思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新产品上,常规产品确实可以外包。”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第二天,当强子带着团队考察外包工厂时,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第一家工厂设备陈旧,车间管理混乱。厂长信誓旦旦:“保证按你们的标准做!”但老杨随手抽检了几件样品就直摇头:“光洁度差了两个等级,螺纹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

  第二家工厂条件不错,但一听要按强胜的质量标准验收,立即打了退堂鼓:“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做不到。”

  连续跑了四家工厂,竟然没有一家能达到强胜的基本要求。

  傍晚,团队疲惫地回到公司。晓琳忍不住抱怨:“他们的工人连游标卡尺都读不准,怎么保证质量?”

  一直沉默的老杨突然开口:“也许,我们该帮他们一把。”

  所有人都看向老杨。

  “三十年前,我当学徒的时候,”老杨慢慢说道,“老师傅们都是这么带徒弟的。现在咱们强胜发展好了,拉兄弟们一把,不也是应该的吗?”

  这句话点醒了强子。当晚,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仅要外包订单,还要帮助合作企业提升质量。

  新的方案很快出台:强胜五金派出技术团队,驻厂指导合作企业;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流程;关键原材料由强胜统一采购;合作企业通过验收后,才能正式接单。

  这个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在行业内引起轰动。

  有人称赞强子有格局,有人嘲笑他太天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都不懂?”

  但强子坚持自己的判断:“市场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把整个行业的水平提上去,我们才能飞得更高。”

  第一批三家合作企业确定后,强胜五金派出了以老杨为首的技术指导团队。晓琳、小李等骨干都成了“技术教官”,每天奔波在各合作企业之间。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有的老师傅固执己见:“我干这行三十年,从来都是这么做的。”

  有的企业舍不得投入:“检测设备太贵了,能不能将就一下?”

  还有的企业表面答应,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晓琳在合作企业发现他们为了省电,擅自降低了热处理温度。她当场发火:“温度差十度,产品的寿命就差一倍!你们这是在砸我们强胜的招牌!”

  这件事后,强子出台了更严格的管理办法:合作企业必须安装实时监控,关键工序数据直接传回强胜总部;每周召开质量会议,不合格的企业立即停止合作。

  严厉的措施终于收到了效果。一个月后,第一批外包产品顺利通过验收。虽然成本比自产略高,但释放出来的产能让强胜接下了两个利润丰厚的大订单。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种合作模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

  一家合作企业的老板在质量提升后,主动来找强子:“谢谢你们帮我们提升。以后我们只接你们的外包单,跟着强胜干!”

  另外两家企业也纷纷表示,希望与强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这天晚上,强子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依然灯火通明的车间。虽然外包解决了一部分产能问题,但核心产品的生产压力依然很大。

  阿梅轻轻走进来:“三家合作企业已经能稳定供货了,下周我们可以再开发两家。”

  强子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车间方向:“你说,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更大的改变了?”

  “你是说...建新厂?”

  “不只是建新厂,”强子转身,眼中闪着光,“是要重新思考强胜的未来。外包模式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但我们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有自己的第二基地、第三基地...”

  就在这时,强子的手机响起。接通后,对方面的声音很急切:“强总,我们是宏远机械,听说你们在找合作企业?我们有两万平米的厂房,设备都是进口的,能不能谈谈...”

  挂掉电话,强子和阿梅相视一笑。

  这种“幸福的烦恼”,或许正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而每一次解决烦恼的过程,都在推动着强胜五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窗外,新一轮的朝阳正在升起。强胜五金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