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强子的越野车行驶在回乡的省道上,窗外是熟悉的丘陵地貌,只是记忆中泥泞的土路已经变成了平整的柏油马路。
副驾驶座上的阿梅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变化真大,都快认不出来了。
后座的老杨感慨道:我十六岁离开家乡去城里当学徒,这条路走了四十年。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新变化。
这是强胜五金管理层第一次集体回乡考察。车子驶入县城时,路口巨大的横幅格外醒目:热烈欢迎强胜五金回乡投资。
县委书记亲自在县界迎接,简单寒暄后,车队直接开往县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指着规划图介绍:这一片三百亩地,我们特意为强胜预留的。
站在空旷的工地上,寒风凛冽。强子抓起一把黄土,在指间慢慢捻着。这片土地,他太熟悉了——小时候常在这里放牛,每一道沟坎都印在记忆里。
这里要建智能工厂,晓琳指着图纸,那边规划研发中心,还要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和培训学校。
县领导们眼睛发亮。这么大的投资,对这个小县城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但强子始终保持沉默。晚饭时,县里安排了隆重的接待宴席,他却借故离席,独自走在县城的街道上。
老街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更加破败。他路过当年读书的中学,围墙已经斑驳;走过父亲工作过的农机厂,如今大门紧闭。
在一家亮着灯的老式理发店前,强子停住了脚步。店主是他小学同学大壮,见到他惊喜地迎出来:强子!真是你啊!听说你要回来办厂?
两人坐在简陋的理发店里,大壮絮絮叨叨说着这些年的变化: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我那理发店,一天也来不了几个客人。
强子沉默地听着。这时,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是大壮的爷爷,已经九十高龄。
强家小子,老人颤巍巍地抓住强子的手,你要真回来办厂,可是给家乡办了件大好事啊!我孙子就不用出去打工了,重孙子也能在身边长大...
老人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强子心上。
当晚,强子在宾馆房间召开紧急会议。
我改变主意了,他开门见山,不在开发区建厂。
所有人都愣住了。阿梅急忙说:强总,开发区条件最好,配套设施也完善...
我们要把厂建在老工业园区。强子打断她,就是那个快要废弃的老工业区。
会议室一片哗然。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老旧,交通不便,工人招聘也困难。
强子打开手机,展示刚才拍的照片:这里是老一辈产业工人生活的地方,有完整的产业生态。我们要做的不是建一个新工厂,而是激活一个老工业区。
晓琳第一个明白过来:你是想通过我们的投资,带动整个老区复苏?
强子目光坚定,单单我们一家企业富了不够,要让整个家乡都活起来。
这个决定让县领导措手不及。第二天座谈会上,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直言不讳:强总,老工业园区改造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为什么非要选那里?
强子的回答很朴实:因为我父亲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我知道那里的价值。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规划:利用现有厂房改造,减少建设成本;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我们要做的不是孤岛式的现代化工厂,而是能够反哺家乡的产业引擎。
这个理念最终打动了县领导。更让人意外的是,消息传开后,老工业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到县政府请愿,支持强胜的选择。
考察的最后一天,强子带着团队走访老工业园区。在一家濒临倒闭的农机配件厂,老厂长握着强子的手老泪纵横:你们来了,我们这些老厂就有救了。
强子当场决定,收购这家配件厂,改造为强胜的精密加工分厂,原厂职工全部留用。
技术可以教,设备可以换,但这些老师傅对制造业的感情,是无价之宝。他对团队说。
回乡投资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晚,强子家的老宅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乡亲。这个送来自家种的青菜,那个拎来腌制的腊肉,小小的院落充满了欢声笑语。
八十多岁的村支书拉着强子的手:孩子,你给咱家乡长脸了!
深夜,送走乡亲们后,强子独自站在院子里。冬夜的星空格外明亮,和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阿梅轻轻走到他身边: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你常说的不忘初心
强子望着星空,缓缓说道:企业家这三个字,字是人在上。我们做企业,最终是为了人。
回乡投资的方案最终确定:在老工业园区建设强胜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
签约仪式上,强子意外地请老杨代表企业发言。老杨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激动得声音发抖:我十六岁离开家乡,今天终于能回来了。强胜不仅要在这里建工厂,更要在这里扎下根。
仪式结束后,强子在项目用地旁种下一棵松树。
等这棵树长大,我们的产业园也该成了气候。他对身边的县领导说。
这个夜晚,强子在老宅的台灯下写下:回乡投资,不是衣锦还乡的炫耀,而是落叶归根的责任。我们把根扎得更深,是为了让树长得更高。
强胜五金这棵大树,正在把根系伸向生养它的土地。而这片土地,也将因这份反哺而重焕生机。
副驾驶座上的阿梅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变化真大,都快认不出来了。
后座的老杨感慨道:我十六岁离开家乡去城里当学徒,这条路走了四十年。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新变化。
这是强胜五金管理层第一次集体回乡考察。车子驶入县城时,路口巨大的横幅格外醒目:热烈欢迎强胜五金回乡投资。
县委书记亲自在县界迎接,简单寒暄后,车队直接开往县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指着规划图介绍:这一片三百亩地,我们特意为强胜预留的。
站在空旷的工地上,寒风凛冽。强子抓起一把黄土,在指间慢慢捻着。这片土地,他太熟悉了——小时候常在这里放牛,每一道沟坎都印在记忆里。
这里要建智能工厂,晓琳指着图纸,那边规划研发中心,还要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和培训学校。
县领导们眼睛发亮。这么大的投资,对这个小县城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但强子始终保持沉默。晚饭时,县里安排了隆重的接待宴席,他却借故离席,独自走在县城的街道上。
老街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更加破败。他路过当年读书的中学,围墙已经斑驳;走过父亲工作过的农机厂,如今大门紧闭。
在一家亮着灯的老式理发店前,强子停住了脚步。店主是他小学同学大壮,见到他惊喜地迎出来:强子!真是你啊!听说你要回来办厂?
两人坐在简陋的理发店里,大壮絮絮叨叨说着这些年的变化: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我那理发店,一天也来不了几个客人。
强子沉默地听着。这时,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是大壮的爷爷,已经九十高龄。
强家小子,老人颤巍巍地抓住强子的手,你要真回来办厂,可是给家乡办了件大好事啊!我孙子就不用出去打工了,重孙子也能在身边长大...
老人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强子心上。
当晚,强子在宾馆房间召开紧急会议。
我改变主意了,他开门见山,不在开发区建厂。
所有人都愣住了。阿梅急忙说:强总,开发区条件最好,配套设施也完善...
我们要把厂建在老工业园区。强子打断她,就是那个快要废弃的老工业区。
会议室一片哗然。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老旧,交通不便,工人招聘也困难。
强子打开手机,展示刚才拍的照片:这里是老一辈产业工人生活的地方,有完整的产业生态。我们要做的不是建一个新工厂,而是激活一个老工业区。
晓琳第一个明白过来:你是想通过我们的投资,带动整个老区复苏?
强子目光坚定,单单我们一家企业富了不够,要让整个家乡都活起来。
这个决定让县领导措手不及。第二天座谈会上,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直言不讳:强总,老工业园区改造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为什么非要选那里?
强子的回答很朴实:因为我父亲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我知道那里的价值。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规划:利用现有厂房改造,减少建设成本;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我们要做的不是孤岛式的现代化工厂,而是能够反哺家乡的产业引擎。
这个理念最终打动了县领导。更让人意外的是,消息传开后,老工业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到县政府请愿,支持强胜的选择。
考察的最后一天,强子带着团队走访老工业园区。在一家濒临倒闭的农机配件厂,老厂长握着强子的手老泪纵横:你们来了,我们这些老厂就有救了。
强子当场决定,收购这家配件厂,改造为强胜的精密加工分厂,原厂职工全部留用。
技术可以教,设备可以换,但这些老师傅对制造业的感情,是无价之宝。他对团队说。
回乡投资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晚,强子家的老宅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乡亲。这个送来自家种的青菜,那个拎来腌制的腊肉,小小的院落充满了欢声笑语。
八十多岁的村支书拉着强子的手:孩子,你给咱家乡长脸了!
深夜,送走乡亲们后,强子独自站在院子里。冬夜的星空格外明亮,和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阿梅轻轻走到他身边: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你常说的不忘初心
强子望着星空,缓缓说道:企业家这三个字,字是人在上。我们做企业,最终是为了人。
回乡投资的方案最终确定:在老工业园区建设强胜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
签约仪式上,强子意外地请老杨代表企业发言。老杨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激动得声音发抖:我十六岁离开家乡,今天终于能回来了。强胜不仅要在这里建工厂,更要在这里扎下根。
仪式结束后,强子在项目用地旁种下一棵松树。
等这棵树长大,我们的产业园也该成了气候。他对身边的县领导说。
这个夜晚,强子在老宅的台灯下写下:回乡投资,不是衣锦还乡的炫耀,而是落叶归根的责任。我们把根扎得更深,是为了让树长得更高。
强胜五金这棵大树,正在把根系伸向生养它的土地。而这片土地,也将因这份反哺而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