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束打在幕布上,映出复杂的工艺流程图。长桌一侧,是以施密特先生为首的科特曼团队,目光如炬;另一侧,是公司高管,神情紧绷。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站在幕布旁的那个身影上——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的强子。
强子深吸一口气,感觉心脏快要跳出喉咙。他看了一眼自己密密麻麻写满提示的笔记,然后,将目光投向台下那些陌生的面孔。
“Good afternoon, everyone.”(下午好,各位。)他的开场白带着明显的口音,语速缓慢,但清晰。他没有试图模仿周锐可能拥有的流利,而是选择了一种沉稳的、一字一顿的方式。
“My na is Qiang Zi. I aa group leader froproduction line.”(我叫强子,是生产线的一名组长。)他简单地介绍自己,没有多余修饰。
然后,他直接切入正题,指向幕布上的流程图。“This is our core process.”(这是我们的核心流程。)
最初的几分钟,他几乎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配合着简单的手势,指向图表的关键节点。他的语法并不完全正确,有时甚至会停顿下来,思考一个关键的词汇。高管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但很快,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当讲解深入到具体的工艺参数和设备联动时,强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再仅仅依赖PPT上的文字,而是离开了讲台,走到旁边实物展示台前,拿起一个关键的半成品部件。
“Here, terial thickness is key.”(这里,材料厚度是关键。)他用手比划着,“Our control range, very strict.”(我们的控制范围,非常严格。)他报出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毫不停顿。
施密特先生微微前倾了身体。
随后,在讲解到一个精加工环节时,PPT上出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公差带分析图。强子看着图表,停顿了一秒。他意识到,用语言去解释这个抽象图表会非常吃力。
他没有硬着头皮念PPT上的英文注释,而是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他放下激光笔,直接从旁边拿起一个合格品和一个特意准备的、处于公差边缘的次品。
“This one, good.”(这个,好的。)他举起合格品,然后举起次品,“This one, no good. Why?”(这个,不行。为什么?)
他将两个部件并排放在展示台上,指向关键部位那微乎其微的差异。“Look here. Difference, very sll. But for assely, big proble”(看这里。差异,很小。但对组装,是大问题。)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配合最直观的实物对比,将复杂的公差要求阐述得明明白白。
科特曼团队中一位一直沉默的技术专家,第一次开口,用英语快速提了一个关于刀具磨损补偿机制的问题。问题有些专业,语速也快。
强子听懂了关键词“tool wear”(刀具磨损)和“pensation”(补偿)。他没有试图组织复杂的句子来回答原理,而是直接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正是他平时教徒弟时用的那种。
他一边画,一边用夹杂着中文词汇的英语解释:“We check tool, every four hours. If wear too ch,” 他在图上标注了一个点,“we adjust this parater, like this.”(我们每四小时检查刀具。如果磨损太多,我们就调整这个参数,像这样。)
他的讲解,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从句,甚至语法都漏洞百出。但他所用的每一个单词,都精准地指向技术核心;他展示的每一个实物,画的每一笔示意图,都源于他日复一日积累的、最深切的理解。
这是一种剥离了所有修饰,直指内核的、充满力量的沟通。
施密特先生严肃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种细微的表情,这次,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他不再看PPT,而是专注地看着强子,看着他的手,看着他画的图,听着他那些“笨拙”却无比清晰的解释。
强子完全沉浸了进去。最初的紧张早已不翼而飞,他忘记了这是在向国际客户做汇报,仿佛只是在车间里,向一群虚心请教的徒弟传授他最宝贵的心得。他的眼睛里有光,那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绝对自信和热爱。
当讲解结束时,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然后,施密特先生率先鼓起了掌,不是礼节性的,而是有力、持续的掌声。科特曼团队的成员们也纷纷点头,鼓起掌来。
强子站在台上,微微喘着气,看着台下那些赞许的目光,有些恍惚。他做到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讲解。
这完美,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技术的纯粹与沟通的直接。
强子深吸一口气,感觉心脏快要跳出喉咙。他看了一眼自己密密麻麻写满提示的笔记,然后,将目光投向台下那些陌生的面孔。
“Good afternoon, everyone.”(下午好,各位。)他的开场白带着明显的口音,语速缓慢,但清晰。他没有试图模仿周锐可能拥有的流利,而是选择了一种沉稳的、一字一顿的方式。
“My na is Qiang Zi. I aa group leader froproduction line.”(我叫强子,是生产线的一名组长。)他简单地介绍自己,没有多余修饰。
然后,他直接切入正题,指向幕布上的流程图。“This is our core process.”(这是我们的核心流程。)
最初的几分钟,他几乎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配合着简单的手势,指向图表的关键节点。他的语法并不完全正确,有时甚至会停顿下来,思考一个关键的词汇。高管们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但很快,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当讲解深入到具体的工艺参数和设备联动时,强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再仅仅依赖PPT上的文字,而是离开了讲台,走到旁边实物展示台前,拿起一个关键的半成品部件。
“Here, terial thickness is key.”(这里,材料厚度是关键。)他用手比划着,“Our control range, very strict.”(我们的控制范围,非常严格。)他报出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毫不停顿。
施密特先生微微前倾了身体。
随后,在讲解到一个精加工环节时,PPT上出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公差带分析图。强子看着图表,停顿了一秒。他意识到,用语言去解释这个抽象图表会非常吃力。
他没有硬着头皮念PPT上的英文注释,而是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他放下激光笔,直接从旁边拿起一个合格品和一个特意准备的、处于公差边缘的次品。
“This one, good.”(这个,好的。)他举起合格品,然后举起次品,“This one, no good. Why?”(这个,不行。为什么?)
他将两个部件并排放在展示台上,指向关键部位那微乎其微的差异。“Look here. Difference, very sll. But for assely, big proble”(看这里。差异,很小。但对组装,是大问题。)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配合最直观的实物对比,将复杂的公差要求阐述得明明白白。
科特曼团队中一位一直沉默的技术专家,第一次开口,用英语快速提了一个关于刀具磨损补偿机制的问题。问题有些专业,语速也快。
强子听懂了关键词“tool wear”(刀具磨损)和“pensation”(补偿)。他没有试图组织复杂的句子来回答原理,而是直接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正是他平时教徒弟时用的那种。
他一边画,一边用夹杂着中文词汇的英语解释:“We check tool, every four hours. If wear too ch,” 他在图上标注了一个点,“we adjust this parater, like this.”(我们每四小时检查刀具。如果磨损太多,我们就调整这个参数,像这样。)
他的讲解,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从句,甚至语法都漏洞百出。但他所用的每一个单词,都精准地指向技术核心;他展示的每一个实物,画的每一笔示意图,都源于他日复一日积累的、最深切的理解。
这是一种剥离了所有修饰,直指内核的、充满力量的沟通。
施密特先生严肃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种细微的表情,这次,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他不再看PPT,而是专注地看着强子,看着他的手,看着他画的图,听着他那些“笨拙”却无比清晰的解释。
强子完全沉浸了进去。最初的紧张早已不翼而飞,他忘记了这是在向国际客户做汇报,仿佛只是在车间里,向一群虚心请教的徒弟传授他最宝贵的心得。他的眼睛里有光,那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绝对自信和热爱。
当讲解结束时,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然后,施密特先生率先鼓起了掌,不是礼节性的,而是有力、持续的掌声。科特曼团队的成员们也纷纷点头,鼓起掌来。
强子站在台上,微微喘着气,看着台下那些赞许的目光,有些恍惚。他做到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讲解。
这完美,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技术的纯粹与沟通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