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在门后的21年:小明的双重人生
广东清远的山村里,炊烟总在日头偏西时准时升起。但俞家的烟囱很少冒烟,66岁的老俞踩着露水下地,回来时往往带着一捆野菜,这是他和儿子小明一天的口粮。村里人都知道,俞家有个,那个叫小明的孩子,21年来像株见不得光的植物,被锁在斑驳的木门后。
阿琴是第一个把这事说给外人听的。她回村喝喜酒那天,几姐妹蹲在祠堂墙角剥花生,三姑六婆的闲话顺着风飘过来:俞家那个又出来了,穿着他爸的旧褂子,喉结尖尖的,头发却留到肩膀......阿琴心里发堵,她见过小明躲在柴火垛后偷看孩子玩耍的样子,那双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水,却总蒙着层雾气。
刚出生时明明是个丫头。阿琴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她皱起的眉,满月酒我还抱过,粉雕玉琢的,哭声脆得像银铃。变故是从五年前开始的,那时小明16岁,原本清亮的嗓音突然变得粗嘎,脖子上慢慢冒出小小的凸起,更让人心慌的是,身体也渐渐显露出男性特征。村医来看过,支支吾吾说不出名堂,只留下句双性人,从此俞家的门就很少对人敞开了。
记者跟着阿琴穿过晒谷场时,几个蹲在石碾上的老人突然噤声。他们的目光像针一样扎过来,直到那道爬满青苔的矮墙挡住视线,阿琴才松了口气:到了。
老俞开门时,门框上的蛛网簌簌作响。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看见陌生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小明呢?阿琴问。老人往西边指了指,那里有扇挂着铜锁的木门,锁是开着的,却从里面插了根木棍。
他怕人。老俞蹲在门槛上卷旱烟,烟丝是自己种的,带着股呛人的辣味,从五年前开始,就不爱出门了。他说小明小时候总爱跟着村里的姑娘们跳皮筋,扎着两个羊角辫,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直到16岁那年夏天,她穿着花裙子去河边洗衣,被几个男孩子起哄围堵,有人伸手去扯她的辫子,骂她不男不女,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没吃饭。后来他去镇上给人挑砖,换了块花布想哄孩子开心,却被小明扔进了灶膛。
记者在门口站了足足半个钟头,直到腿麻得发僵,那扇门才一声开了条缝。小明站在阴影里,穿着件宽大的男式衬衫,领口歪歪扭扭地敞着,露出锁骨处淡紫色的淤青——那是昨天被隔壁的孩子扔石头砸的。他们说我是妖怪。他的声音又粗又哑,像被砂纸磨过,说话时眼睛盯着自己的脚,那是双洗得发白的女式布鞋,鞋跟已经磨平了。
没等记者开口,屋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半大的孩子扒着墙头往里瞅,为首的胖小子拍着手喊:怪物出来咯!小明像被针扎了似的往后缩,转身就往门外跑,大概是想躲回山上的竹林——那是他唯一能自在待着的地方。可刚到院门口,就被几个端着饭碗来看热闹的村民堵住了。
小俞啊,你这身子到底是男是女?一个叼着烟袋的老头眯着眼问。
听说城里医院能治呢,咋不去看看?穿花衬衫的妇女嗓门亮得刺耳。
别碰他!老俞突然站起来,拐杖重重地砸在地上,震起一片尘土。他护在小明身前,后背佝偻得像座弯弯的桥,要不是你们天天嚼舌根,我娃能成这样?
小明趁机钻出人群,光着脚冲进竹林。记者追过去时,看见他蜷缩在一棵老竹下,肩膀一抽一抽地抖。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他身上,照出衬衫上洗不掉的污渍,也照出手腕上细细的疤痕——那是去年割的,被老俞发现时,血已经染红了半条袖子。
我想做女孩。小明突然说,声音轻得像耳语,我想穿红裙子。他说五年前还偷偷试过母亲留下的花棉袄,被父亲撞见后,父女俩抱着哭了一夜。母亲在他五岁时就走了,留下个褪色的红布包,里面装着条没缝完的裙子,现在还压在他枕头底下。
夕阳把竹林染成金红色时,老俞拄着拐杖来寻孩子。他手里拿着个烤红薯,是中午从东家讨来的,还冒着热气。小明接过红薯,指尖触到父亲粗糙的手掌,那上面布满裂口,是常年握锄头磨的。明天去镇上。老俞突然说,声音有些发颤,阿琴说,城里的医生能治。
小明咬了口红薯,烫得直吸气,眼泪却跟着涌了出来。他望着远处炊烟缭绕的村庄,那里有他从未拥有过的少年时光,有跳皮筋的姑娘们,有踢足球的男孩子,而他像粒被风吹错地方的种子,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悄悄熬过了这艰难的五年。
回家的路上,小明走在父亲身后,脚步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经过晒谷场时,那些看热闹的人已经散去,只有石碾上还留着半块啃剩的玉米。小明突然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野草莓,是他上午在山上摘的。他把草莓递给记者,指尖泛着淡淡的红:甜的。
暮色四合时,俞家的烟囱终于升起了烟。老俞在灶前添柴,小明坐在灶门口,火光映着他的脸,忽明忽暗。锅里煮着野菜粥,飘出淡淡的清香,这是这个家难得的温暖时刻。也许明天去镇上的路会很难走,也许那些流言蜚语不会轻易消失,但至少此刻,灶膛里的火正旺,像一颗重新燃起的心,在沉沉夜色里,亮得格外分明。
广东清远的山村里,炊烟总在日头偏西时准时升起。但俞家的烟囱很少冒烟,66岁的老俞踩着露水下地,回来时往往带着一捆野菜,这是他和儿子小明一天的口粮。村里人都知道,俞家有个,那个叫小明的孩子,21年来像株见不得光的植物,被锁在斑驳的木门后。
阿琴是第一个把这事说给外人听的。她回村喝喜酒那天,几姐妹蹲在祠堂墙角剥花生,三姑六婆的闲话顺着风飘过来:俞家那个又出来了,穿着他爸的旧褂子,喉结尖尖的,头发却留到肩膀......阿琴心里发堵,她见过小明躲在柴火垛后偷看孩子玩耍的样子,那双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水,却总蒙着层雾气。
刚出生时明明是个丫头。阿琴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她皱起的眉,满月酒我还抱过,粉雕玉琢的,哭声脆得像银铃。变故是从五年前开始的,那时小明16岁,原本清亮的嗓音突然变得粗嘎,脖子上慢慢冒出小小的凸起,更让人心慌的是,身体也渐渐显露出男性特征。村医来看过,支支吾吾说不出名堂,只留下句双性人,从此俞家的门就很少对人敞开了。
记者跟着阿琴穿过晒谷场时,几个蹲在石碾上的老人突然噤声。他们的目光像针一样扎过来,直到那道爬满青苔的矮墙挡住视线,阿琴才松了口气:到了。
老俞开门时,门框上的蛛网簌簌作响。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看见陌生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小明呢?阿琴问。老人往西边指了指,那里有扇挂着铜锁的木门,锁是开着的,却从里面插了根木棍。
他怕人。老俞蹲在门槛上卷旱烟,烟丝是自己种的,带着股呛人的辣味,从五年前开始,就不爱出门了。他说小明小时候总爱跟着村里的姑娘们跳皮筋,扎着两个羊角辫,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直到16岁那年夏天,她穿着花裙子去河边洗衣,被几个男孩子起哄围堵,有人伸手去扯她的辫子,骂她不男不女,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没吃饭。后来他去镇上给人挑砖,换了块花布想哄孩子开心,却被小明扔进了灶膛。
记者在门口站了足足半个钟头,直到腿麻得发僵,那扇门才一声开了条缝。小明站在阴影里,穿着件宽大的男式衬衫,领口歪歪扭扭地敞着,露出锁骨处淡紫色的淤青——那是昨天被隔壁的孩子扔石头砸的。他们说我是妖怪。他的声音又粗又哑,像被砂纸磨过,说话时眼睛盯着自己的脚,那是双洗得发白的女式布鞋,鞋跟已经磨平了。
没等记者开口,屋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半大的孩子扒着墙头往里瞅,为首的胖小子拍着手喊:怪物出来咯!小明像被针扎了似的往后缩,转身就往门外跑,大概是想躲回山上的竹林——那是他唯一能自在待着的地方。可刚到院门口,就被几个端着饭碗来看热闹的村民堵住了。
小俞啊,你这身子到底是男是女?一个叼着烟袋的老头眯着眼问。
听说城里医院能治呢,咋不去看看?穿花衬衫的妇女嗓门亮得刺耳。
别碰他!老俞突然站起来,拐杖重重地砸在地上,震起一片尘土。他护在小明身前,后背佝偻得像座弯弯的桥,要不是你们天天嚼舌根,我娃能成这样?
小明趁机钻出人群,光着脚冲进竹林。记者追过去时,看见他蜷缩在一棵老竹下,肩膀一抽一抽地抖。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他身上,照出衬衫上洗不掉的污渍,也照出手腕上细细的疤痕——那是去年割的,被老俞发现时,血已经染红了半条袖子。
我想做女孩。小明突然说,声音轻得像耳语,我想穿红裙子。他说五年前还偷偷试过母亲留下的花棉袄,被父亲撞见后,父女俩抱着哭了一夜。母亲在他五岁时就走了,留下个褪色的红布包,里面装着条没缝完的裙子,现在还压在他枕头底下。
夕阳把竹林染成金红色时,老俞拄着拐杖来寻孩子。他手里拿着个烤红薯,是中午从东家讨来的,还冒着热气。小明接过红薯,指尖触到父亲粗糙的手掌,那上面布满裂口,是常年握锄头磨的。明天去镇上。老俞突然说,声音有些发颤,阿琴说,城里的医生能治。
小明咬了口红薯,烫得直吸气,眼泪却跟着涌了出来。他望着远处炊烟缭绕的村庄,那里有他从未拥有过的少年时光,有跳皮筋的姑娘们,有踢足球的男孩子,而他像粒被风吹错地方的种子,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悄悄熬过了这艰难的五年。
回家的路上,小明走在父亲身后,脚步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经过晒谷场时,那些看热闹的人已经散去,只有石碾上还留着半块啃剩的玉米。小明突然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野草莓,是他上午在山上摘的。他把草莓递给记者,指尖泛着淡淡的红:甜的。
暮色四合时,俞家的烟囱终于升起了烟。老俞在灶前添柴,小明坐在灶门口,火光映着他的脸,忽明忽暗。锅里煮着野菜粥,飘出淡淡的清香,这是这个家难得的温暖时刻。也许明天去镇上的路会很难走,也许那些流言蜚语不会轻易消失,但至少此刻,灶膛里的火正旺,像一颗重新燃起的心,在沉沉夜色里,亮得格外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