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义学“藏”典籍,狗蛋暗筑文脉-《糊涂县令贾清廉》

  与织坊那着眼于物质通衢的“拓路”相比,义学之内,狗蛋所面临的是一场无声的、关于文脉传承的保卫战。杜明远的警示同样传到了义学,狗蛋听完,独自在祠堂改成的学堂里坐到深夜。月光透过格窗,洒在那些被蒙童小手摩挲得光滑的木制课桌上,洒在墙上贴着的、笔画尚且稚嫩却无比认真的习字上。他想起杜明远初办学时所言:“教化之功,在启民智,在塑民心。今日所授之字,所明之理,乃平安县未来之魂魄。”如今,这“魂魄”可能因外界的风雨而面临威胁。若真有大祸降临,这些圣贤书、蒙学教材,乃至欧阳山长的手稿、杜伯伯的治理笔记,会不会被付之一炬?平安县这好不容易点燃的文明星火,会不会就此熄灭?

  “绝不能让这些心血断了传承!”狗蛋猛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他深知,知识一旦被毁灭,重建将难上加难。他立刻找来了学问最扎实、心思也最缜密的孙慢慢先生商议。孙慢慢听罢,捻着稀疏的胡须,沉吟良久,方道:“狗蛋啊,你所虑极是。秦火焚书,千年遗恨。我等微末之力,虽不能护天下典籍,但护住这义学一脉文萃,乃分内之事。然此事需极为隐秘,且要分散风险,万不可将鸡蛋置于一篮。”

  两人秉烛夜谈,制定了一个周详的“藏籍”计划。首先,是甄别与抄录。他们将义学堂藏书楼和杜明远书房中的书籍、手稿分为三类:一类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童必备的普通典籍,存量较多,可暂不处理;第二类则是较为稀有的兵法、农政、水利、医书等实用典籍,以及欧阳修的部分非公开手稿、杜明远的治理心得笔记,这些是真正的瑰宝;第三类则是石磐从京城带回的一些涉及朝野秘辛的杂记、野史,风险最高。对于第二、三类,尤其是核心手稿,狗蛋决定组织绝对可靠的高年级学生,利用晚间课余时间,悄悄进行抄录。要求不仅是字迹工整,更要完全一致,以便鱼目混珠。一时间,几间僻静的学舍里,烛光常亮至深夜,只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孩子们虽不解其深意,但知是狗蛋先生重托,个个神情肃穆,一丝不苟。

  其次,是藏匿地点的选择。狗蛋和孙慢慢煞费苦心。祠堂学堂目标太大,绝非安全之所。他们想到了多种方案:一是“分散藏于民”。将抄录好的副本,挑选那些家风淳朴、房屋牢固且位置相对偏僻的学子家庭,假借“温习功课”之名,将书卷装入防水的油布包,藏于其家的阁楼、夹墙甚至埋于地下,并嘱托其父母,此乃“学问种子”,非到万不得已,不得示人。二是“利用地形”。平安县多山,狗蛋亲自勘察了几处人迹罕至、干燥通风的山洞,将部分重要原本装入密封的陶罐中深埋,并做好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看懂的标记。三是“藏于日常”。甚至将一些薄册拆开,分页夹入义学用于糊窗户的废纸堆中,或塞入学堂年久失修的房梁缝隙内。

  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绝对的保密。孙慢慢负责核对版本、指导抄写,狗蛋则凭借其对县内地理的熟悉和往日的“野性”,负责探查和落实藏匿点。一次,在深夜运送一批欧阳修手稿抄本前往后山山洞时,狗蛋不慎滑倒,险些跌入深涧,幸亏他反应敏捷抓住藤蔓,才化险为夷,但手肘膝盖均被岩石擦伤。随行的学生吓得面无人色,狗蛋却只是咧嘴一笑,抹去血迹,小心检查书卷无恙后,低声道:“皮肉伤,不碍事。这些书,比咱们的命还金贵。有了它们,就算有一日学堂没了,只要人还在,这文化的根就断不了。”

  随着一批批典籍被悄然转移、密藏,狗蛋心中却并无轻松之感。他深知,这只是在为可能到来的文化寒冬储备“薪炭”。真正的文脉,不仅仅在于这些有形的书卷,更在于无形的传承——在于先生如何讲解,在于学子如何领悟,在于那种求真、向善、明辨是非的精神能否在一代代人心中延续。他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教学上,不仅讲授字句文章,更结合杜明远治理平安县的实例,讲解何为“仁政”,何为“民本”,何为“气节”。他希望,即便有朝一日,书卷被迫深藏,但扎根于这些孩子心中的道理与信念,却能如同顽强的野草,春风一吹,便又生生不息。文化的根,唯有深埋于民心之中,才是任何外力都无法轻易摧毁的。然而,这精心构筑的“文脉暗堡”,能否在未知的风暴中保全平安县的精神火种?未来,又需要怎样的契机,才能让这些深藏的典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