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大军行动迅捷,沿途州县见其檄文堂堂正正,军容鼎盛,皆不敢阻拦,甚至有的还提供粮草。大军很快抵达无锡,稍作休整后,便进抵常州城下。
此时的常州城内,情况极其微妙。刺史周琨(周宝之子)手中仅有三千州兵,人心惶惶。老节度使周宝缩在府中,惊魂未定,对城外浩荡大军既盼又怕。
钱镠并未立刻攻城。他先礼后兵,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入城,携带他的亲笔信谒见周宝。信中极尽恭敬之辞,重申自己“讨逆护驾”的初衷,表示大军至此是为了确保“周公会驾”的绝对安全,请求周宝打开城门,放“王师”入城,以便更好的“保护”您,并以此为基础,共商收复润州的大计。
周宝虽然老迈昏聩,经历了被逐之痛后,对武夫的警惕性倒是提高了几分。他看罢书信,心中狐疑:钱镠这小子,说得比唱得好听,但带这么多兵来“保护”?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他拒绝了钱镠的“好意”,回复说:钱刺史忠义可嘉,老夫心领。然常州城小,恐难容纳大军。请钱刺史速往润州平叛,诛杀薛朗逆贼,老夫在常州静候佳音即可。
钱镠收到回复,冷笑一声。他本就没指望周宝会乖乖就范,这番书信往来,不过是走个过场,进一步彰显自己的“仁至义尽”罢了。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武的。他并未下令强攻,而是指挥大军将常州城四面围住,旌旗招展,号角连营,做出随时可能攻城的姿态。这种强大的军事压力,瞬间摧垮了常州城内本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
常州守将赖洪看得非常明白。城外是刚刚在浙东大破刘汉宏四万大军的虎狼之师,兵精粮足,士气正旺;城内只有三千惊弓之般的州兵,外加一个吓破胆的老头子和一个毫无主见的刺史儿子。这仗根本没法打,开门投降是唯一活路,说不定还能在新主子那里讨个前程。
于是,几乎没等钱镠发动第二次劝降,赖洪便果断下令,打开了城门,率部出降。
钱镠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常州城。他第一时间“亲切”地前往刺史府“拜见”周宝。
面对既成事实,周宝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钱镠则表现得异常“恭敬”和“体贴”,他温言安抚这位失势的老节度使,表示此地不够安全,叛军可能铤而走险来袭扰,为了“岐国公”(周宝第一次上任就被封了岐国公,这时候高骈是燕国公,或许这也是原因,高骈觉得:你周宝什么档次,能和自己一样的爵位?)的绝对安全,必须移驾到更稳固、更安全的地方——刚刚被杜棱收复的润州节度使府去。
不等周宝同意,钱镠便吩咐手下亲兵:“搀扶国公上车!”几个如狼似虎的亲兵上前,“搀扶”着浑身瘫软的周宝,上了一辆早已准备好的、极其豪华舒适的马车。车内甚至还配备了几个周宝用惯了的贴身侍女,伺候其饮食起居——表面功夫做得十足,极尽“尊崇”之能事。
于是,在这支得胜之军的“护卫”下,周宝坐在他那华丽的囚笼里,跟着钱镠的大军,一路“风光”地前往润州。沿途百姓只见旌旗仪仗,护卫森严,还以为是大官出行,谁又能想到,马车里的那位老人,实已失去了最后一点自由。
抵达润州后,周宝被直接送入了他曾经无比熟悉、如今却已物是人非的节度使府。府邸依旧宏伟,甚至被收拾得比他在时更加整洁,但所有的守卫都换成了钱镠的铁卫。他被安置在一处精致的院落里,饮食用度一概不缺,依旧有仆人侍女伺候,但被告知“为防逆党暗害,请国公深居简出”。实际上,他被彻底软禁了起来,完全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成为了钱镠掌中一个象征性的傀儡和政治筹码。
钱镠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既控制了周宝,杜绝了他人利用的可能;又完美践行了自己“迎还周公”的诺言,占据了道义彻底制高点;同时,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常州、润州两座重镇,将势力范围一举推进至长江南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纵深和资源。
至此,镇海军的核心之地,已然易主。
钱镠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彻底肃清薛朗残部,真正全据润州。
战前,钱镠的斥候已将三县敌情探查得一清二楚:延陵、金坛二县,各有约两千守军,兵力较弱,且多为本地征召的州兵,对薛朗的忠诚度有限;而叛军核心主力八千余人,则集中在薛朗亲自坐镇的曲阿县城。曲阿城高池深,是块硬骨头。
钱镠用兵,向来善于避实击虚,分化瓦解。他决定采取“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的策略。
首先,他命令石麻率领其靖湖军三千水兵,不再仅限于江面巡弋,而是溯江西进,进驻润州西南的句容一带,控制住那里的水道和陆路要冲。此举目的明确:彻底堵死叛军可能向西逃窜,流窜入宣歙地区或寻求淮南庇护的路径,将叛军牢牢锁死在预定战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着,他将攻打延陵、金坛的任务,交给了从宣州溧水北上的德胜军指挥使高彦。高彦所部五千人,是生力军,求战心切。钱镠有意将此功赋予高彦,既是酬其北上接防、稳定后方的功劳,也是为了进一步树立榜样,激励麾下诸将——只要奋勇作战,必有擢升和封赏。
“高将军,”钱镠指着地图上的金坛、延陵二县,“此二城,叛军兵力薄弱,人心不稳。令你率部五千,先克金坛,再取延陵。要打出气势,更要速战速决!可能办到?”
高彦慨然应诺:“末将必不辱命!定为主公拔此二城!”
高彦率军直扑金坛。正如钱镠所料,薛朗叛乱不得人心,其派驻到金坛、延陵的亲信将领更是作威作福,引得当地守军和百姓怨声载道。当高彦的大军兵临金坛城下时,城内守军已是人心惶惶。
高彦并不急于立刻蚁附攻城。他先令部下向城内射去大量箭书,重申钱镠“只诛首恶,胁从不问”的政策,明确指出只追究薛朗及其死党,其余人等只要放弃抵抗,一概既往不咎。这如同在已然动摇的军心上又加了一把力。
随后,德胜军摆开阵势,弓弩手上前,进行了几轮密集的仰射,压制城头守军。接着,数十架长梯迅速架上城墙,精锐甲士开始攀爬。抵抗微弱得出奇。城头的守军大多只是敷衍性地放了几箭,便纷纷后退。甚至不等攻城部队完全登上城头,城内就发生了变故——金坛守将胡彪眼见大势已去,又恐城破后薛朗的亲信会逼自己玉石俱焚,索性心一横,带领亲兵突然发难,将薛朗派来监军的几个亲信当场斩杀,随即下令打开城门,向高彦投降。
金坛城,几乎是传檄而定。高彦仅付出了轻微代价,便顺利入城,收编降卒,安抚百姓,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
稍作休整后,高彦马不停蹄,引兵东向,进攻延陵。金坛易主的消息早已传开,延陵守军更是毫无战心。攻城过程几乎是金坛的翻版:一阵对射、长梯甫一架设,城内忠于本地的军官便果断起事,诛杀薛朗党羽,开城迎降。
短短数日之内,高彦连克两城,自身伤亡不足百人,却俘获了近四千降卒,战果辉煌。消息传回润州,钱镠大喜,当即传令嘉奖高彦及德胜军全军,允诺厚赏。
此时的常州城内,情况极其微妙。刺史周琨(周宝之子)手中仅有三千州兵,人心惶惶。老节度使周宝缩在府中,惊魂未定,对城外浩荡大军既盼又怕。
钱镠并未立刻攻城。他先礼后兵,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入城,携带他的亲笔信谒见周宝。信中极尽恭敬之辞,重申自己“讨逆护驾”的初衷,表示大军至此是为了确保“周公会驾”的绝对安全,请求周宝打开城门,放“王师”入城,以便更好的“保护”您,并以此为基础,共商收复润州的大计。
周宝虽然老迈昏聩,经历了被逐之痛后,对武夫的警惕性倒是提高了几分。他看罢书信,心中狐疑:钱镠这小子,说得比唱得好听,但带这么多兵来“保护”?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他拒绝了钱镠的“好意”,回复说:钱刺史忠义可嘉,老夫心领。然常州城小,恐难容纳大军。请钱刺史速往润州平叛,诛杀薛朗逆贼,老夫在常州静候佳音即可。
钱镠收到回复,冷笑一声。他本就没指望周宝会乖乖就范,这番书信往来,不过是走个过场,进一步彰显自己的“仁至义尽”罢了。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武的。他并未下令强攻,而是指挥大军将常州城四面围住,旌旗招展,号角连营,做出随时可能攻城的姿态。这种强大的军事压力,瞬间摧垮了常州城内本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
常州守将赖洪看得非常明白。城外是刚刚在浙东大破刘汉宏四万大军的虎狼之师,兵精粮足,士气正旺;城内只有三千惊弓之般的州兵,外加一个吓破胆的老头子和一个毫无主见的刺史儿子。这仗根本没法打,开门投降是唯一活路,说不定还能在新主子那里讨个前程。
于是,几乎没等钱镠发动第二次劝降,赖洪便果断下令,打开了城门,率部出降。
钱镠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常州城。他第一时间“亲切”地前往刺史府“拜见”周宝。
面对既成事实,周宝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钱镠则表现得异常“恭敬”和“体贴”,他温言安抚这位失势的老节度使,表示此地不够安全,叛军可能铤而走险来袭扰,为了“岐国公”(周宝第一次上任就被封了岐国公,这时候高骈是燕国公,或许这也是原因,高骈觉得:你周宝什么档次,能和自己一样的爵位?)的绝对安全,必须移驾到更稳固、更安全的地方——刚刚被杜棱收复的润州节度使府去。
不等周宝同意,钱镠便吩咐手下亲兵:“搀扶国公上车!”几个如狼似虎的亲兵上前,“搀扶”着浑身瘫软的周宝,上了一辆早已准备好的、极其豪华舒适的马车。车内甚至还配备了几个周宝用惯了的贴身侍女,伺候其饮食起居——表面功夫做得十足,极尽“尊崇”之能事。
于是,在这支得胜之军的“护卫”下,周宝坐在他那华丽的囚笼里,跟着钱镠的大军,一路“风光”地前往润州。沿途百姓只见旌旗仪仗,护卫森严,还以为是大官出行,谁又能想到,马车里的那位老人,实已失去了最后一点自由。
抵达润州后,周宝被直接送入了他曾经无比熟悉、如今却已物是人非的节度使府。府邸依旧宏伟,甚至被收拾得比他在时更加整洁,但所有的守卫都换成了钱镠的铁卫。他被安置在一处精致的院落里,饮食用度一概不缺,依旧有仆人侍女伺候,但被告知“为防逆党暗害,请国公深居简出”。实际上,他被彻底软禁了起来,完全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成为了钱镠掌中一个象征性的傀儡和政治筹码。
钱镠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既控制了周宝,杜绝了他人利用的可能;又完美践行了自己“迎还周公”的诺言,占据了道义彻底制高点;同时,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常州、润州两座重镇,将势力范围一举推进至长江南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纵深和资源。
至此,镇海军的核心之地,已然易主。
钱镠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彻底肃清薛朗残部,真正全据润州。
战前,钱镠的斥候已将三县敌情探查得一清二楚:延陵、金坛二县,各有约两千守军,兵力较弱,且多为本地征召的州兵,对薛朗的忠诚度有限;而叛军核心主力八千余人,则集中在薛朗亲自坐镇的曲阿县城。曲阿城高池深,是块硬骨头。
钱镠用兵,向来善于避实击虚,分化瓦解。他决定采取“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的策略。
首先,他命令石麻率领其靖湖军三千水兵,不再仅限于江面巡弋,而是溯江西进,进驻润州西南的句容一带,控制住那里的水道和陆路要冲。此举目的明确:彻底堵死叛军可能向西逃窜,流窜入宣歙地区或寻求淮南庇护的路径,将叛军牢牢锁死在预定战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着,他将攻打延陵、金坛的任务,交给了从宣州溧水北上的德胜军指挥使高彦。高彦所部五千人,是生力军,求战心切。钱镠有意将此功赋予高彦,既是酬其北上接防、稳定后方的功劳,也是为了进一步树立榜样,激励麾下诸将——只要奋勇作战,必有擢升和封赏。
“高将军,”钱镠指着地图上的金坛、延陵二县,“此二城,叛军兵力薄弱,人心不稳。令你率部五千,先克金坛,再取延陵。要打出气势,更要速战速决!可能办到?”
高彦慨然应诺:“末将必不辱命!定为主公拔此二城!”
高彦率军直扑金坛。正如钱镠所料,薛朗叛乱不得人心,其派驻到金坛、延陵的亲信将领更是作威作福,引得当地守军和百姓怨声载道。当高彦的大军兵临金坛城下时,城内守军已是人心惶惶。
高彦并不急于立刻蚁附攻城。他先令部下向城内射去大量箭书,重申钱镠“只诛首恶,胁从不问”的政策,明确指出只追究薛朗及其死党,其余人等只要放弃抵抗,一概既往不咎。这如同在已然动摇的军心上又加了一把力。
随后,德胜军摆开阵势,弓弩手上前,进行了几轮密集的仰射,压制城头守军。接着,数十架长梯迅速架上城墙,精锐甲士开始攀爬。抵抗微弱得出奇。城头的守军大多只是敷衍性地放了几箭,便纷纷后退。甚至不等攻城部队完全登上城头,城内就发生了变故——金坛守将胡彪眼见大势已去,又恐城破后薛朗的亲信会逼自己玉石俱焚,索性心一横,带领亲兵突然发难,将薛朗派来监军的几个亲信当场斩杀,随即下令打开城门,向高彦投降。
金坛城,几乎是传檄而定。高彦仅付出了轻微代价,便顺利入城,收编降卒,安抚百姓,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
稍作休整后,高彦马不停蹄,引兵东向,进攻延陵。金坛易主的消息早已传开,延陵守军更是毫无战心。攻城过程几乎是金坛的翻版:一阵对射、长梯甫一架设,城内忠于本地的军官便果断起事,诛杀薛朗党羽,开城迎降。
短短数日之内,高彦连克两城,自身伤亡不足百人,却俘获了近四千降卒,战果辉煌。消息传回润州,钱镠大喜,当即传令嘉奖高彦及德胜军全军,允诺厚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