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上场-《F1之飞驰人生》

  比赛最初的几个小时里,奥迪和标致赛车一路领先,把讴歌车队远远甩在了身后。

  奥迪的涡轮增压柴油 V10 引擎实力强劲,加上十年来在耐力赛中的统治地位,速度确实惊人;但我们的赛车也差不了多少,而且还有一个明显优势。

  就像在 A1Gp 时提到的,F1 的进站很特别,团队人手多、速度快;但耐力赛的进站要慢得多,每辆车通常只有两三个人负责:换胎、加油、维修,还要清理那些巨大的挡风玻璃。

  也就是说,F1 能同时完成换胎和加油,而在这里,两项工作加起来要花更长时间;有时甚至只会单独进站换胎,或单独进站加油。

  奥迪每次进站都得换胎,而我们的赛车对轮胎磨损更平缓,可以 “双段使用”(即一套轮胎跑两段)。

  凭借这个优势,我们的赛车逐渐冲到了前列:07 号车第一,09 号车第二,就连之前出故障的 08 号车也慢慢追了上来。

  “…… 最难的其实是日落时分,光线变化太快。等天完全黑下来,你就会习惯 —— 他失控打转了!”

  我和米格尔在维修区里坐着,这位加泰罗尼亚车手正给我讲解夜间赛车的细节,电视屏幕上却突然出现了詹姆斯失控打转的画面。

  多组别赛车同场竞技,“应对车流” 本就是常态,比赛全程难免会有各种意外。

  这次出事,是因为一辆 Gt2 组别(耐力赛中的一个车型组别)的福特 Gt 赛车在日落弯锁死刹车,撞上了轮胎墙 —— 而我们的 09 号标致赛车刚好赶到,詹姆斯别无选择,只能通过打转来避让。

  好在他很快控制住了赛车,暂时没有掉位置,但这一幕还是让人捏了把汗,我们的竞争对手也趁机拉近了距离。

  “没事的,没事的,我们还在领先。” 看到詹姆斯开始跑下一圈,状态一切正常,我才慢慢平复下来。

  “好了,我很快就要上场了。” 格雷罗提醒道,此时比赛已进入车手轮换阶段,“你趁现在休息会儿,保持状态,待会儿才能全力以赴。”

  车手轮换时的进站,是整场比赛中耗时最长的,要换胎、加油,还要完成车手交接。

  就在这个阶段,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驾驶着修好的 08 号标致赛车,居然短暂地冲到了领跑位置,因为之前的意外进站,他们的策略和其他车不一样,比大部队晚了 15 分钟进行车手轮换。

  不过,08 号车很快又落回了领先组的末尾。

  此时赛道上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主要是两辆奥迪赛车和我们两辆领跑的标致赛车在缠斗。

  这是我的第一场耐力赛,车队却信任地把最快的赛车之一交给了我,我们甚至有机会夺冠 —— 压力山大!

  “上!上!上!” 维修团队翻越护栏时高声呐喊。

  日落阶段的赛程结束后,米格尔?格雷罗被从赛车里扶出来,而我则第二次坐进座舱。

  这场比赛的车手轮换安排早已确定:布拉汉姆开启首阶段,米格尔负责第二阶段,我跑第三阶段;之后米格尔再度上场,跑完白天剩余的赛程;如今夜色已浓,我重新登场,为的是让布拉汉姆能在几小时后接手,完成最后的冲刺。

  加泰罗尼亚人(米格尔)刚离开,我便钻进赛车,系紧安全带,又稍稍调整了座椅,耐力赛的座椅从来都没法做到 “完美适配”,毕竟要供三个人使用。

  与此同时,团队给赛车换上了全新的米其林轮胎,加注了道达尔燃油。

  一辆法国赛车、法国轮胎、法国燃油,驾驶它的却是一名中国车手,比赛地点还在美国赛道,想想还挺奇妙的。

  车队放行我驶出维修区,驶上赛道时,给我这个阶段的目标很明确:全力以赴,跑出最快速度。

  此前,07 号标致赛车遭遇了空调故障 —— 没错,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你不妨想象一下,在佛罗里达的酷热中跑 12 小时比赛,没空调会有多难熬,最终落到了队伍末尾;而我们的 09 号车在米格尔第二次登场时,也因车身受损进行了维修。

  此时赛道上的局势大致如下:2 号奥迪赛车领跑;08 号标致赛车因为早早解决了所有故障问题,上升到了第二位;1 号奥迪赛车则因自身接连出状况,落后它们两圈;我们的 09 号车又比 1 号奥迪落后两圈。

  米格尔在车身受损后,已尽全力减少时间损失,现在,能否从北美奥迪运动车队的 1 号车手中抢下领奖台席位,就看我和詹姆斯(布拉汉姆)的了。

  正如米格尔白天早些时候解释的那样,在深夜的漆黑环境中比赛,其实比在日落时分的 “光线过渡区” 要容易。

  此刻我们打开了赛车大灯,能清晰看到前方赛车的灯光。无论是赛百灵还是勒芒赛道,都没什么高架照明设施;而日落时分会有强光刺眼,大灯的作用又显得不足,得同时应对极暗与极亮的双重干扰。

  现在倒简单了,只需专注应对夜色中的光线即可。

  一开始,我还不太习惯 “视线受限” 的驾驶状态,但很快发现,赛车大灯照亮的那部分赛道,再加上前方赛车尾灯的位置提示,其实已足够判断路线。

  这种近乎 “极简” 的赛车方式,意外地很适合我。我在车流中穿梭,完成 “双段进站”(一套轮胎跑两段赛程后再换胎),沿着赛道全力冲刺,最终逐渐追近了 1 号奥迪赛车的车尾。

  驶过勒芒弯,进入赛百灵赛道的后直道时,我借助前车的 “尾流效应”(利用前车气流减少自身空气阻力)缩小了差距。

  一边是(标致的)柴油双涡轮增压 V12 引擎,一边是(奥迪的)柴油涡轮增压 V10 引擎,一番较量后,我终于凭借动力优势,在日落弯完成了超越。

  从落后两圈追到落后一圈……

  接下来,我只需把赛车交给詹姆斯?布拉汉姆,让他再完成两次超越, 一次追平圈数,一次抢占位置即可。

  我们拼尽了全力,但在 2009 年 3 月 21 日晚上 10 点 30 分,2009 年赛百灵 12 小时耐力赛 Lmp1 组别(勒芒原型车 1 组)的最终成绩如下:

  1. 2 号奥迪运动约斯特车队 —— 奥迪 R15 tdI 赛车 ——383 圈

  2. 08 号标致道达尔车队 —— 标致 908 hdi FAp 赛车 ——383 圈

  3. 1 号北美奥迪运动车队 —— 奥迪 R15 tdI 赛车 ——381 圈

  4. 09 号标致道达尔车队 —— 标致 908 hdi FAp 赛车 ——380 圈

  5. 07 号标致道达尔车队 —— 标致 908 hdi FAp 赛车 ——356 圈

  6. 9 号讴帕特龙·海克罗夫特车队 —— 讴歌 ARx-02a 赛车 ——302 圈

  7. 66 号吉尔·德·费兰车队 —— 讴歌 ARx-02a 赛车 ——246 圈

  8. 12 号 Autocon 车队 —— L b06\/10 赛车 ——151 圈

  9. 37 号 Intersport 车队—— L b06\/10 赛车 ——77 圈

  最终,我们获得了第四名,而奥迪车队则包揽了全场冠军与 Lmp1 组别冠军。

  其他组别的冠军成绩如下:

  Lmp2 组别(勒芒原型车 2 组):15 号洛维斯·费尔南德斯车队车队 —— 讴歌 ARx-01b 赛车 ——360 圈

  Gt1 组别(大马力 Gt 跑车组):3 号克尔维特车队 —— 雪佛兰克尔维特 c6R 赛车 ——349 圈

  Gt2 组别(标准 Gt 跑车组):62 号瑞斯·康佩齐奥车队—— 法拉利 F430Gt 赛车 ——332 圈

  对讴歌而言,有些尴尬的是,他们所有 Lmp1 组别赛车都没能跑完全程,最终甚至落后于一辆采用旧款讴歌底盘的私人车队 Lmp2 赛车。

  克尔维特车队的成绩紧随其后,不过这也在预料之中。他们是 Gt1 组别唯一的参赛车队;而法拉利在美国跑车赛事中的合作伙伴瑞斯·康佩齐奥车队,则成功拿下了 Gt2 组别冠军。

  这不是 F1,但参赛阵容无疑兼具含金量与国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