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送墨老返回临河村时,夕阳已沉至草原尽头,将灌溉渠中的水染作金红。陈砚刚将密信与账本交付亲兵,命其快马送往卫青大营,便见几位老农蹲于田埂上,唉声叹气,手中犁铧歪斜一旁,犁杆上缠绕着断裂的麻绳。“老丈,发生何事?”陈砚走近,指着地上的犁铧询问。老农抬起头,满面愁容:“陈大人,您瞧这破犁,刚犁了半亩地便断了杆!雁门的土地硬如磐石,我们所用的直辕犁既沉又笨,一头牛拉都费力,如此下去,春耕恐误了农时啊!”四周百姓亦纷纷附和,有的抱怨自家犁铧磨秃,翻不动土;有的诉说直辕犁需一人扶持,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陈砚望向田地里零星翻起的土块,心中亦生忧愁——雁门的春耕仅剩一月时间,若垦田效率无法提升,即便灌溉渠修得再好,亦难种上庄稼,屯垦基地的粮食供应将成难题。
他蹲下身,拾起直辕犁细观——犁杆由整根硬木制成,长且重,犁铧为普通铁制,刃口不够锋利,且犁辕笔直,转弯时极为费力,确实不适宜雁门的硬土。此时,腰间青铜残片微微发热,脑海中光幕骤然展开,浮现出一幅图纸,旁注“曲辕犁设计图”,下有小字:“墨家改良农具,曲辕易转,犁铧带棱,可破硬土,一人一牛,日垦五亩。”“曲辕犁?”陈砚眼前一亮,光幕上的图纸详尽标注了犁的结构:将直辕改为弯曲,减少转弯阻力;犁铧呈三角形,刃口磨砺锋利,并于两侧加设小棱,以切碎硬土;犁杆装配扶手,便于调整方向,比直辕犁轻便过半。
他迅速召集工匠,在临河村的空地上搭建起简易工棚,将曲辕犁的图纸绘制在木板上,并向工匠们详细讲解:“你们看,将犁辕改为弯曲状,采用桑木为原料,既轻便又富有韧性;犁铧则用生铁铸造,刃口需磨砺至刀刃般锋利,两侧再增添三寸长的棱边;此外,在犁杆上安装横木扶手,这样扶犁者便无需弯腰。”工匠们围聚在木板旁,仔细研究图纸,有人提出疑问:“大人,这曲辕是否不够结实?若拉犁时断裂该如何是好?”陈砚笑着解释:“桑木经水浸泡后,韧性会显着增强,我们再在曲辕接头处用铁箍加固,确保其结实耐用。而且,曲辕的角度是依据墨家力学原理设计,受力均匀,比直辕更为耐用。”
当天下午,工匠们便开始动手制作曲辕犁。陈砚亲自指导,教授工匠们如何锻造三角形犁铧,如何调整曲辕的角度。至傍晚时分,第一架曲辕犁终于完工——弯曲的桑木犁辕泛着光泽,三角形的铁犁铧闪烁着冷光,扶手处打磨得光滑圆润,整体看起来比直辕犁精致许多。
次日清晨,陈砚携带曲辕犁来到田间,挑选了一头健壮的黄牛,亲自示范操作方法。他将犁铧插入土中,握紧扶手,轻轻一拉缰绳,黄牛稳步前行,犁铧轻松翻起一片硬土,两侧棱边将土块切碎,留下整齐的犁沟。转弯时,曲辕轻巧一转即改变方向,相较于直辕犁,省力不少。
“真好用!”围观的百姓们惊叹道。一位老农快步走上前,请求亲自试一试。他握紧扶手,驱赶着黄牛向前行进,不一会儿便耕作了半亩地,脸上的愁容瞬间化作灿烂的笑容:“这曲辕犁真是太棒了!比直辕犁轻便多了,一天垦五亩地都不在话下!”
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跃跃欲试想体验曲辕犁,有的则催促工匠们加紧制作更多。陈砚见状,立刻指示工匠们加大生产力度,并从黑松堡调来二十名铁匠,专门负责铸造犁铧。工匠们分成三班,昼夜不停地工作,仅用三天时间便制作出五十架曲辕犁,分发到百姓手中。
有了曲辕犁,垦田效率显着提升。此前使用直辕犁时,一个人一头牛一天最多只能垦一亩地,而现在使用曲辕犁,一个人一头牛一天能垦五亩地,甚至有些熟练的百姓一天能垦六亩。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黄牛拉着曲辕犁穿梭其间,翻起的土块整齐均匀,灌溉渠里的水流滋润着新翻的土地。
这天上午,卫青亲自来到临河村视察,目睹田地里的繁忙景象和百姓们使用曲辕犁的情形,不禁赞叹道:“陈砚,你这曲辕犁真是帮了大忙!之前我还担心春耕进度跟不上,现在看来,不仅能按时完成,还能多种不少庄稼!”
陈砚笑着说道:“这一切都归功于墨家机关术,我只是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雁门的土地。此外,工匠们在曲辕犁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进,有的在犁铧后加装了碎土板,能使土块更加细碎;有的则在扶手处安装了调节杆,以便调整犁的深度,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卫青走到一架曲辕犁旁,轻轻抚摸着犁铧,感慨道:“若这曲辕犁能推广至整个朔方,乃至长安周边,大汉的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我即刻上奏陛下,让你将曲辕犁的图纸交予工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就在此时,负责看守墨老的士兵急匆匆跑来报告:“陈大人,墨老说有要事相告,事关您父亲的冤案及墨家的一件宝物。”
陈砚与卫青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惊讶。他们随士兵来到临时牢房,只见墨老坐在角落,脸色苍白憔悴。见到陈砚,墨老缓缓开口:“我自知罪孽深重,但想在临终前为墨家尽最后一份力。你父亲当年为保护墨家的‘机关秘录’,将其藏于雁门的向阳坡。主父偃一直觊觎这本秘录,才诬陷你父亲私通匈奴。此外,曲辕犁不过是墨家农具之一,秘录中还记载了更多改良的农具与水利器械,若能找到,必能助大汉农耕事业大发展。”
陈砚心中一震,父亲的冤案果然与主父偃有关,且还牵涉到墨家的“机关秘录”!他急切问道:“向阳坡范围广阔,秘录具体藏于何处?”墨老咳嗽几声,虚弱地答道:“藏在向阳坡的一棵老松树下,树下有块石头,石头下便是秘录。不过……主父偃可能已有所察觉,他派人前往向阳坡,意图抢先找到秘录。”
卫青立刻说道:“我即刻派遣骑兵前往向阳坡,务必赶在主父偃的人之前找到秘录!陈砚,你随我同去,以便确认秘录的具体位置。”
陈砚点头应允,内心既兴奋又忐忑——找到“机关秘录”,不仅能获取更多的墨家技艺,还能揭露主父偃诬陷父亲的真相。他回望田间的曲辕犁,百姓们正用它高效垦荒,脸上洋溢着喜悦。他深知,曲辕犁仅是起点,只要寻得秘录,便能造福雁门百姓,使屯垦基地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乐土。
快马疾驰向阳坡,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陈砚紧握腰间的青铜残片,心中暗自发誓:此次定要找到秘录,为父亲洗脱冤屈,让主父偃与墨老的阴谋彻底瓦解!
陈砚望向田地里零星翻起的土块,心中亦生忧愁——雁门的春耕仅剩一月时间,若垦田效率无法提升,即便灌溉渠修得再好,亦难种上庄稼,屯垦基地的粮食供应将成难题。
他蹲下身,拾起直辕犁细观——犁杆由整根硬木制成,长且重,犁铧为普通铁制,刃口不够锋利,且犁辕笔直,转弯时极为费力,确实不适宜雁门的硬土。此时,腰间青铜残片微微发热,脑海中光幕骤然展开,浮现出一幅图纸,旁注“曲辕犁设计图”,下有小字:“墨家改良农具,曲辕易转,犁铧带棱,可破硬土,一人一牛,日垦五亩。”“曲辕犁?”陈砚眼前一亮,光幕上的图纸详尽标注了犁的结构:将直辕改为弯曲,减少转弯阻力;犁铧呈三角形,刃口磨砺锋利,并于两侧加设小棱,以切碎硬土;犁杆装配扶手,便于调整方向,比直辕犁轻便过半。
他迅速召集工匠,在临河村的空地上搭建起简易工棚,将曲辕犁的图纸绘制在木板上,并向工匠们详细讲解:“你们看,将犁辕改为弯曲状,采用桑木为原料,既轻便又富有韧性;犁铧则用生铁铸造,刃口需磨砺至刀刃般锋利,两侧再增添三寸长的棱边;此外,在犁杆上安装横木扶手,这样扶犁者便无需弯腰。”工匠们围聚在木板旁,仔细研究图纸,有人提出疑问:“大人,这曲辕是否不够结实?若拉犁时断裂该如何是好?”陈砚笑着解释:“桑木经水浸泡后,韧性会显着增强,我们再在曲辕接头处用铁箍加固,确保其结实耐用。而且,曲辕的角度是依据墨家力学原理设计,受力均匀,比直辕更为耐用。”
当天下午,工匠们便开始动手制作曲辕犁。陈砚亲自指导,教授工匠们如何锻造三角形犁铧,如何调整曲辕的角度。至傍晚时分,第一架曲辕犁终于完工——弯曲的桑木犁辕泛着光泽,三角形的铁犁铧闪烁着冷光,扶手处打磨得光滑圆润,整体看起来比直辕犁精致许多。
次日清晨,陈砚携带曲辕犁来到田间,挑选了一头健壮的黄牛,亲自示范操作方法。他将犁铧插入土中,握紧扶手,轻轻一拉缰绳,黄牛稳步前行,犁铧轻松翻起一片硬土,两侧棱边将土块切碎,留下整齐的犁沟。转弯时,曲辕轻巧一转即改变方向,相较于直辕犁,省力不少。
“真好用!”围观的百姓们惊叹道。一位老农快步走上前,请求亲自试一试。他握紧扶手,驱赶着黄牛向前行进,不一会儿便耕作了半亩地,脸上的愁容瞬间化作灿烂的笑容:“这曲辕犁真是太棒了!比直辕犁轻便多了,一天垦五亩地都不在话下!”
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跃跃欲试想体验曲辕犁,有的则催促工匠们加紧制作更多。陈砚见状,立刻指示工匠们加大生产力度,并从黑松堡调来二十名铁匠,专门负责铸造犁铧。工匠们分成三班,昼夜不停地工作,仅用三天时间便制作出五十架曲辕犁,分发到百姓手中。
有了曲辕犁,垦田效率显着提升。此前使用直辕犁时,一个人一头牛一天最多只能垦一亩地,而现在使用曲辕犁,一个人一头牛一天能垦五亩地,甚至有些熟练的百姓一天能垦六亩。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黄牛拉着曲辕犁穿梭其间,翻起的土块整齐均匀,灌溉渠里的水流滋润着新翻的土地。
这天上午,卫青亲自来到临河村视察,目睹田地里的繁忙景象和百姓们使用曲辕犁的情形,不禁赞叹道:“陈砚,你这曲辕犁真是帮了大忙!之前我还担心春耕进度跟不上,现在看来,不仅能按时完成,还能多种不少庄稼!”
陈砚笑着说道:“这一切都归功于墨家机关术,我只是对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雁门的土地。此外,工匠们在曲辕犁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进,有的在犁铧后加装了碎土板,能使土块更加细碎;有的则在扶手处安装了调节杆,以便调整犁的深度,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卫青走到一架曲辕犁旁,轻轻抚摸着犁铧,感慨道:“若这曲辕犁能推广至整个朔方,乃至长安周边,大汉的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我即刻上奏陛下,让你将曲辕犁的图纸交予工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就在此时,负责看守墨老的士兵急匆匆跑来报告:“陈大人,墨老说有要事相告,事关您父亲的冤案及墨家的一件宝物。”
陈砚与卫青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惊讶。他们随士兵来到临时牢房,只见墨老坐在角落,脸色苍白憔悴。见到陈砚,墨老缓缓开口:“我自知罪孽深重,但想在临终前为墨家尽最后一份力。你父亲当年为保护墨家的‘机关秘录’,将其藏于雁门的向阳坡。主父偃一直觊觎这本秘录,才诬陷你父亲私通匈奴。此外,曲辕犁不过是墨家农具之一,秘录中还记载了更多改良的农具与水利器械,若能找到,必能助大汉农耕事业大发展。”
陈砚心中一震,父亲的冤案果然与主父偃有关,且还牵涉到墨家的“机关秘录”!他急切问道:“向阳坡范围广阔,秘录具体藏于何处?”墨老咳嗽几声,虚弱地答道:“藏在向阳坡的一棵老松树下,树下有块石头,石头下便是秘录。不过……主父偃可能已有所察觉,他派人前往向阳坡,意图抢先找到秘录。”
卫青立刻说道:“我即刻派遣骑兵前往向阳坡,务必赶在主父偃的人之前找到秘录!陈砚,你随我同去,以便确认秘录的具体位置。”
陈砚点头应允,内心既兴奋又忐忑——找到“机关秘录”,不仅能获取更多的墨家技艺,还能揭露主父偃诬陷父亲的真相。他回望田间的曲辕犁,百姓们正用它高效垦荒,脸上洋溢着喜悦。他深知,曲辕犁仅是起点,只要寻得秘录,便能造福雁门百姓,使屯垦基地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乐土。
快马疾驰向阳坡,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陈砚紧握腰间的青铜残片,心中暗自发誓:此次定要找到秘录,为父亲洗脱冤屈,让主父偃与墨老的阴谋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