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典海寻珠 镜赴嘉靖-《从前有个忘川郡》

  刘娥与萧太后对谢珩安排的居所极为满意,各自依着性情喜好布置停当,一个于水畔竹院寻得了卸下凤冠后的清宁,一个在草场边宅邸找到了纵马驰骋的快意,两位曾执掌国柄的巾帼,在忘川这片超脱之地,倒是比邻而居,相处得愈发融洽,时常可见她们或并辔漫游,或临水对弈,言笑晏晏,俨然一对忘却了前世国别恩怨的闺中密友。谢珩见她们安顿得好,便也放下心来,不再过多叨扰,将精力重新投注于忘川繁杂的日常事务之中。

  这一日,他正在桃源居内批阅一份关于忘川灵植园引进新品种“月华芝”的章程,忽闻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只见狄仁杰身着大唐官袍,面容敦厚而目光睿智,正立于门前,依礼拱手。

  “狄公?”谢珩放下玉笔,起身相迎,“公务繁忙,未曾远迎,还请见谅。不知狄公此来,有何指教?”他心中隐约有所预感,狄仁杰与李斯正合力编纂历代律法,所需典籍浩繁,此番前来,多半与书籍有关。

  狄仁杰步入室内,神色肃然,开门见山道:“冒昧打扰使君。杰此番前来,确有一事相求,乃是为一部典籍。”

  “哦?狄公欲求何书?但凡忘川三世楼中所藏,或范蠡宝阁可有门路者,谢某必当尽力。”谢珩请他坐下,亲自斟茶。

  狄仁杰却并未立刻饮茶,目光灼灼地看向谢珩,语气郑重无比:“杰所求,非是寻常典籍。乃是一部旷世巨帙,集我华夏千古文华之大成者——《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谢珩闻言,饶是他身为忘川使君,见多识广,此刻也不由得睁大了双眼,脸上露出极为讶异,甚至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神色,“狄公,您……您可知此书意味着什么?其规模之浩大,编纂之艰辛,堪称前无古人!正本、副本皆深藏宫禁,流传于世者凤毛麟角,且后世历经劫难,散佚严重……此物,实在是不好搞啊!”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解释道:“不瞒狄公,正因此书太过特殊,搜集难度极大,且其中收录的绝大部分书目,我忘川三世楼凭借汇聚古今英魂之便,早已通过其他渠道零星收集齐备,或是有更为古老完善的版本。故而,三世楼并未特意去收录这套《永乐大典》本身。耗费巨大心力,去寻一套其中内容大多已有收藏的丛书,于忘川而言,似乎并非必要之举。”

  狄仁杰听罢,并未气馁,反而神色更加恳切,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与对传承的执着,沉声道:“使君所言,杰岂能不知?然,杰以为,使君或有所误察。”

  他伸出三根手指,一一陈说其重要性:“其一,《永乐大典》之价值,绝非仅在于其收录了哪些书,更在于其‘编纂’本身!此书依《洪武正韵》排纂,‘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自古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典籍,分门别类,汇于一炉。其编排体例,其搜罗之广博,其保存文献之原貌,本身就是一座前所未有的、活着的‘文献数据库’与‘类书典范’!研究其编纂思想、体例结构,对于我等梳理千古学问,明晰知识脉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此非零星收藏散本可比。”

  “其二,”狄仁杰放下第二根手指,语气愈发凝重,“使君言三世楼多有收藏,然,焉知《永乐大典》中所录,皆为存世版本?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后世已然失传之孤本、秘本!或许其名目在三世楼中有记载,然其具体内容,恐怕唯有在这《大典》之中,方能窥得全豹!此乃保存文明火种之诺亚方舟,其意义,远超寻常藏书!”

  “其三,”他放下最后一根手指,目光扫过桃源居内堆积的卷宗,最终落回谢珩脸上,“忘川汇聚千古英魂,名士们来自不同时代,各有所长,亦各有所需。若有一部《永乐大典》在此,便如同拥有了一座包罗万象的智慧宝库。无论是考据典故、探究技艺、追溯源流,乃至如杰与李丞相这般编纂律法,皆可从中获取最直接、最丰富的资料支撑。此乃惠及全体忘川名士、夯实忘川文华根基之盛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使君!”

  狄仁杰这番论述,层层递进,从学术价值到文献保存,再到实际效用,将《永乐大典》对于忘川的重要性剖析得淋漓尽致。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那为国为民、追求真相与秩序的“神探”本色,在此刻化为了对文明传承的无比热忱与责任感。

  谢珩听着狄仁杰的陈述,脸上的讶异逐渐转为沉思,最终化为一丝无奈的苦笑。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叹道:“狄公啊狄公,您这一番宏论,真是……让谢某无从反驳。”他确实被说服了。狄仁杰所指出的,不仅仅是《永乐大典》本身的内容价值,更是其作为文明载体的独特意义与对忘川长远发展的潜在助力。

  “只是……”谢珩眉头紧锁,“狄公可知,完整的《永乐大典》有多少册?据明史所载,永乐正本约有卷,装成册!如此巨帙,且深藏宫闱,戒备森严,想要在不影响历史轨迹的前提下将其‘请’来忘川,这难度……不可谓不大,近乎于不可能啊。”

  狄仁杰肃然起身,对着谢珩深深一揖:“杰深知此事艰难,无异于大海捞针,九天揽月。然,为忘川文脉计,为千古文明计,杰恳请使君,勉力一试!成固欣然,败亦无憾!”

  看着狄仁杰那执着而诚恳的模样,谢珩沉默良久,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既然狄公如此坚持,且所言确实在理,谢某……便试上一试!”

  狄仁杰大喜,再次躬身:“杰,代忘川诸位同僚,拜谢使君!”

  送走心满意足又满怀期待的狄仁杰后,谢珩独自在桃源居内踱步。答应是一回事,如何下手又是另一回事。他来到存放历代文献典籍的区域,仔细翻阅起关于明朝,尤其是《永乐大典》流传始末的记录。

  “……永乐正本下落成谜,或云随葬永陵,或云毁于明末战火……嘉靖副本,录于嘉靖末年至隆庆初年,藏于皇史宬……后历经火灾、盗窃、战乱,至清末已十不存一……”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明朝嘉靖末年”这几个字上。嘉靖皇帝笃信道教,忙于炼丹求仙,对朝政日渐懈怠,但其对《永乐大典》的保存却颇为上心,因宫中失火,恐损及正本,特命重录一套副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重录工作正式开始,直至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即位后方才完成。

  “嘉靖末年……重录工作已近尾声,但尚未完全结束,副本尚未正式入库皇史宬……或许,这是个机会?”谢珩沉吟着。此时宫中对《大典》的管理或许因皇帝病重、新旧交替而有所松懈,且副本尚未成为定局,若有缺失,或可归咎于抄录过程中的损耗,不易引发巨大的历史波澜。

  风险依然存在,但似乎已是能找到的最佳时间点。

  下定决心后,谢珩不再犹豫。他回到静室,调整呼吸,将状态恢复到最佳。随后,他取下了那面古朴玄奥的乾坤镜。镜面之上,光华流转,映照出他凝重而坚定的面容。

  “嘉靖末年,北京紫禁城,《永乐大典》抄录之所……”他低声念诵着目标地点与时间,体内仙力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镜中。镜面开始荡漾起水波般的涟漪,其中的景象飞速变幻,日月倒流,山河易位,最终定格在一片巍峨庄严的宫殿群影像之上,那正是大明王朝的心脏所在。

  镜面上的吸力逐渐增强,谢珩最后看了一眼忘川静谧的景色,深吸一口气,一步踏出,身影便没入了那流光溢彩的时空漩涡之中。

  乾坤镜的光芒缓缓平息,恢复成古朴的模样,静悬于空中。而谢珩,已然踏上了前往明朝嘉靖末年,为忘川寻取那万册巨典的渺茫征程。前方等待他的,是深宫禁苑的重重阻碍,是历史轨迹的微妙平衡,亦是一场与时间、与命运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