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雪芹河畔夜话后,忘川又恢复了它惯有的、流淌着无数前尘旧梦的宁静。谢珩居于桃源居,处理着冥府日常事务,同时亦感应着九泉之井的韵律。掐指算来,又到了接引新魂之时。
果然,未出几日,那连接阴阳、轮回往生的九泉之井,再次荡漾起异样的光华。此次光晕流转,气息较之曹雪芹来时更为庄重沉凝,隐隐带着庙堂之上、经史之中的浩瀚之气。
光华渐敛,井畔现出两道身影,皆身着宋制官袍,气度不凡,然形貌风采却又迥然不同。
当先一人,面容儒雅清癯,三缕长须修剪得极为齐整,目光温润中透着洞悉世情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狂。他头戴展脚镤头,身着紫色圆领官袍,品级显然极高。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官帽之侧,竟簪着一朵色泽鲜妍、欲滴的鲜花,在这幽邃的冥府之地,平添了几分不合时宜却又理所当然的风流雅趣。
落后他半步之人,面容略显黢黑,似是常年奔波劳碌所致,眉宇间凝聚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执着与坚毅,甚至略带些固执之色。他身着大红色官袍,虽亦显尊贵,但站在那紫袍簪花者之侧,气场上便不由得严谨恭谨了许多。他见到前方儒雅名士,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行了一个极为庄重的弟子礼,声音沉稳而带着敬意:“老师。”
谢珩执掌风华录,对历代名士气息感应最为敏锐,立时便知晓了这二人身份。那紫袍簪花、儒雅风流的,正是北宋文坛领袖、一代大儒欧阳修,其文章道德,冠绝一时,主持编修《新唐书》,提携后进如苏轼父子等,门生遍及朝野,影响深远。而那面容黢黑、执弟子礼的,则是北宋后期力主变法、掀起滔天波澜的王安石,其主持的熙宁新法,虽未能逆转北宋颓势,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永叔先生,介甫先生。”谢珩上前几步,执礼相见,语气平和,“在下忘川使君谢珩,恭迎二位莅临。”
欧阳修目光扫过周遭忘川奇景,又落在谢珩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了然与从容,他含笑还礼,姿态潇洒:“原来是使君。此地便是忘川?果然别有洞天,超脱物外。”他语速不快,带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温和力量。王安石则紧随其后,拱手还礼,动作一丝不苟,言辞简洁:“有劳使君。”目光中却已带着对周遭环境的审视与思索。
谢珩取出风华录,玉笔流光,为二人录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笔落名定,真灵印记便与这忘川之地产生了玄妙的联系。
录名既毕,谢珩便引着二人,沿着忘川特有的、萦绕着前世光晕的街巷,前往为他们安排居所。行经饕餮居时,恰逢一人身着青衫,宽袍博带,正与掌柜冯梦龙高声谈笑,商讨着新出的“东坡肉”火候,不是苏轼又是谁?
苏轼一眼瞧见欧阳修,脸上那惯有的豁达笑容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欣喜。他快步上前,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欧阳修便是深深一揖,语气诚挚无比:“学生苏轼,拜见恩师!不想竟能在此地与恩师重逢!”他虽在忘川与诸多名士交往甚欢,性格旷达,但面对欧阳修这位当年极力拔擢他们父子三人、亦师亦友的座师,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尊敬丝毫未减。
欧阳修见到苏轼,眼中亦是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连忙伸手虚扶:“子瞻!快起,快起!哈哈,能在此异域再见贤契,实乃快事!”他打量着苏轼,见他神采奕奕,比记忆中在黄州、儋州时更为疏朗,心中大慰。当年他读苏轼文章,便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如今见弟子在此地似乎过得不错,自是老怀宽慰。
苏轼起身,又看向一旁的王安石,脸上笑容依旧,却多了几分复杂与感慨,他拱手道:“介甫先生,别来无恙。”他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昔日朝堂之上多有争执,甚至因乌台诗案牵连颇深,但时移世易,同在忘川,前尘恩怨似乎也淡去了许多,更多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与一丝超越政争的、对彼此才学抱负的认可。
王安石见到苏轼,黝黑的面庞上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目光复杂,但终究还是拱手还了一礼,简洁道:“子瞻。”算是打过了招呼。两人之间,并无欧阳修与苏轼那般毫无隔阂的亲昵,却也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微妙平静。
苏轼得知谢珩正要为欧阳修与王安石安排住所,立刻兴致勃勃地说道:“此事岂能少了我?使君,恩师,介甫先生,容轼一同前往,或可参详一二。”他本性热情,又对欧阳修极为敬重,自然想参与其中。
谢珩自无不可,一行四人便继续前行。苏轼陪在欧阳修身侧,低声询问着老师“身后”之事,言语间满是关切。欧阳修捻须含笑,一一应答,目光不时掠过忘川奇特的景致,看到那盛开不谢的彼岸花,竟还饶有兴致地评点了一句:“此花无叶,孤艳绝伦,倒有几分像那不与凡俗同流的君子之姿。”
王安石则沉默地跟在稍后,目光更多地流连于忘川的建筑布局、那永恒不变的天空与河流,眉头微锁,似乎在思考着此地运行的“法则”与生前推行新法时遇到的种种“阻力”有何异同。他的世界,似乎总是充满了需要思考与改革的命题。
来到桃源居附近,一片专为名士准备的清幽宅院区域。谢珩依据二人生平气韵,为他们推荐了几处住所。欧阳修看中了一处临水而建、带有小小亭阁的院落,院中植有修竹数竿,颇为雅致,他笑道:“此地颇类滁州醉翁亭之意趣,甚合我意,便名‘醉翁居’可好?”他倒是随遇而安,很快便为自己找到了乐趣所在。
王安石则选择了一处更为简朴、靠近千工苑的宅子,院墙高耸,格局方正,并无过多装饰,他只看了一眼,便道:“此处即可。”名字也未多想,似乎住所于他,不过是栖身之所,无需过多讲究。
苏轼见老师选定了“醉翁居”,连忙称赞老师好眼光,又主动表示日后要常来叨扰,向老师请教文章学问。欧阳修哈哈大笑,拍着苏轼的肩膀,连声道好。
安顿好二人,苏轼又陪着说了一会儿话,方才告辞离去,言说要去准备酒菜,晚间为老师接风洗尘。谢珩见二人已初步适应,便也告辞,留下欧阳修与王安石在这新的环境中。
欧阳修站在他的“醉翁居”前,负手望着忘川河,目光悠远,不知是否想起了汴京的繁华,滁州的山水,或是那些早已逝去的故人。而王安石,则已走入他那简朴的院中,开始审视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规划着什么。
两位曾深刻影响北宋命运的大儒与变法家,于此忘川之地,开启了他们新的篇章。他们的到来,无疑将为这片永恒之地,带来不同于诗酒风流、也不同于纵横捭阖的,另一种源自庙堂与书卷的深沉气息。忘川的画卷,因此而愈加丰富多彩。
果然,未出几日,那连接阴阳、轮回往生的九泉之井,再次荡漾起异样的光华。此次光晕流转,气息较之曹雪芹来时更为庄重沉凝,隐隐带着庙堂之上、经史之中的浩瀚之气。
光华渐敛,井畔现出两道身影,皆身着宋制官袍,气度不凡,然形貌风采却又迥然不同。
当先一人,面容儒雅清癯,三缕长须修剪得极为齐整,目光温润中透着洞悉世情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狂。他头戴展脚镤头,身着紫色圆领官袍,品级显然极高。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官帽之侧,竟簪着一朵色泽鲜妍、欲滴的鲜花,在这幽邃的冥府之地,平添了几分不合时宜却又理所当然的风流雅趣。
落后他半步之人,面容略显黢黑,似是常年奔波劳碌所致,眉宇间凝聚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执着与坚毅,甚至略带些固执之色。他身着大红色官袍,虽亦显尊贵,但站在那紫袍簪花者之侧,气场上便不由得严谨恭谨了许多。他见到前方儒雅名士,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行了一个极为庄重的弟子礼,声音沉稳而带着敬意:“老师。”
谢珩执掌风华录,对历代名士气息感应最为敏锐,立时便知晓了这二人身份。那紫袍簪花、儒雅风流的,正是北宋文坛领袖、一代大儒欧阳修,其文章道德,冠绝一时,主持编修《新唐书》,提携后进如苏轼父子等,门生遍及朝野,影响深远。而那面容黢黑、执弟子礼的,则是北宋后期力主变法、掀起滔天波澜的王安石,其主持的熙宁新法,虽未能逆转北宋颓势,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永叔先生,介甫先生。”谢珩上前几步,执礼相见,语气平和,“在下忘川使君谢珩,恭迎二位莅临。”
欧阳修目光扫过周遭忘川奇景,又落在谢珩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了然与从容,他含笑还礼,姿态潇洒:“原来是使君。此地便是忘川?果然别有洞天,超脱物外。”他语速不快,带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温和力量。王安石则紧随其后,拱手还礼,动作一丝不苟,言辞简洁:“有劳使君。”目光中却已带着对周遭环境的审视与思索。
谢珩取出风华录,玉笔流光,为二人录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笔落名定,真灵印记便与这忘川之地产生了玄妙的联系。
录名既毕,谢珩便引着二人,沿着忘川特有的、萦绕着前世光晕的街巷,前往为他们安排居所。行经饕餮居时,恰逢一人身着青衫,宽袍博带,正与掌柜冯梦龙高声谈笑,商讨着新出的“东坡肉”火候,不是苏轼又是谁?
苏轼一眼瞧见欧阳修,脸上那惯有的豁达笑容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欣喜。他快步上前,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欧阳修便是深深一揖,语气诚挚无比:“学生苏轼,拜见恩师!不想竟能在此地与恩师重逢!”他虽在忘川与诸多名士交往甚欢,性格旷达,但面对欧阳修这位当年极力拔擢他们父子三人、亦师亦友的座师,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尊敬丝毫未减。
欧阳修见到苏轼,眼中亦是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连忙伸手虚扶:“子瞻!快起,快起!哈哈,能在此异域再见贤契,实乃快事!”他打量着苏轼,见他神采奕奕,比记忆中在黄州、儋州时更为疏朗,心中大慰。当年他读苏轼文章,便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如今见弟子在此地似乎过得不错,自是老怀宽慰。
苏轼起身,又看向一旁的王安石,脸上笑容依旧,却多了几分复杂与感慨,他拱手道:“介甫先生,别来无恙。”他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昔日朝堂之上多有争执,甚至因乌台诗案牵连颇深,但时移世易,同在忘川,前尘恩怨似乎也淡去了许多,更多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与一丝超越政争的、对彼此才学抱负的认可。
王安石见到苏轼,黝黑的面庞上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目光复杂,但终究还是拱手还了一礼,简洁道:“子瞻。”算是打过了招呼。两人之间,并无欧阳修与苏轼那般毫无隔阂的亲昵,却也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微妙平静。
苏轼得知谢珩正要为欧阳修与王安石安排住所,立刻兴致勃勃地说道:“此事岂能少了我?使君,恩师,介甫先生,容轼一同前往,或可参详一二。”他本性热情,又对欧阳修极为敬重,自然想参与其中。
谢珩自无不可,一行四人便继续前行。苏轼陪在欧阳修身侧,低声询问着老师“身后”之事,言语间满是关切。欧阳修捻须含笑,一一应答,目光不时掠过忘川奇特的景致,看到那盛开不谢的彼岸花,竟还饶有兴致地评点了一句:“此花无叶,孤艳绝伦,倒有几分像那不与凡俗同流的君子之姿。”
王安石则沉默地跟在稍后,目光更多地流连于忘川的建筑布局、那永恒不变的天空与河流,眉头微锁,似乎在思考着此地运行的“法则”与生前推行新法时遇到的种种“阻力”有何异同。他的世界,似乎总是充满了需要思考与改革的命题。
来到桃源居附近,一片专为名士准备的清幽宅院区域。谢珩依据二人生平气韵,为他们推荐了几处住所。欧阳修看中了一处临水而建、带有小小亭阁的院落,院中植有修竹数竿,颇为雅致,他笑道:“此地颇类滁州醉翁亭之意趣,甚合我意,便名‘醉翁居’可好?”他倒是随遇而安,很快便为自己找到了乐趣所在。
王安石则选择了一处更为简朴、靠近千工苑的宅子,院墙高耸,格局方正,并无过多装饰,他只看了一眼,便道:“此处即可。”名字也未多想,似乎住所于他,不过是栖身之所,无需过多讲究。
苏轼见老师选定了“醉翁居”,连忙称赞老师好眼光,又主动表示日后要常来叨扰,向老师请教文章学问。欧阳修哈哈大笑,拍着苏轼的肩膀,连声道好。
安顿好二人,苏轼又陪着说了一会儿话,方才告辞离去,言说要去准备酒菜,晚间为老师接风洗尘。谢珩见二人已初步适应,便也告辞,留下欧阳修与王安石在这新的环境中。
欧阳修站在他的“醉翁居”前,负手望着忘川河,目光悠远,不知是否想起了汴京的繁华,滁州的山水,或是那些早已逝去的故人。而王安石,则已走入他那简朴的院中,开始审视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规划着什么。
两位曾深刻影响北宋命运的大儒与变法家,于此忘川之地,开启了他们新的篇章。他们的到来,无疑将为这片永恒之地,带来不同于诗酒风流、也不同于纵横捭阖的,另一种源自庙堂与书卷的深沉气息。忘川的画卷,因此而愈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