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高祖返乡宴父老, 高唱《大风歌》-《楚汉争霸演义》

  凛冽的北风卷着黄河渡口的沙尘,掠过沛县丰邑的街巷。街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皲裂的树干上缠着新扎的红绸,光秃秃的枝桠间挂着八面赤底黄纹的汉旗,旗上“汉”字被风扯得猎猎作响,映得街边酒肆的布幌子都泛着红光。百姓们扶老携幼挤在街两侧的屋檐下,手里攥着刚蒸好的黍米糕,踮着脚尖朝西眺望,孩童们则举着用红纸剪的小旗,蹦跳着喊:“陛下要回来了!刘亭长要回来了!”

  人群中,一个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正踮脚张望,腰间别着的铜制酒壶磕碰着胯骨——他是当年丰邑酒肆的掌柜李老三,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旁边一个妇人扯了扯他的袖子:“当家的,你说陛下真能记得咱?当年他欠你五文酒钱,可是到现在都没还呢!”李老三拍了拍酒壶,瞪了妇人一眼:“休得胡言!陛下如今是天子,哪还记得这点小事?再说当年要不是我多赊了他两壶米酒,他哪有力气去芒砀山斩蛇?”这话引得周围人一阵哄笑,人群的紧张与期待,都在这笑声里淡了几分。

  街尾的土地庙前,几个老兵模样的汉子正凑在一起说话,每人手里都捏着一块褪色的麻布——那是当年跟着刘邦起兵时穿的兵卒服碎片。“还记得吗?当年咱们从这里出发,陛下骑着一匹瘦马,连盔甲都没有,还是我把我爹的旧皮袄给了他!”一个断了左臂的汉子拍着胸脯道,他是当年的伍长赵二柱,彭城之战时为护刘邦丢了胳膊,后来解甲归田。旁边一个瞎了右眼的汉子点头道:“怎会不记得!陛下当时说,等得了天下,定要让咱们丰邑人天天有肉吃、顿顿有酒喝!如今看来,陛下没骗人啊!”

  忽然,街口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是震天的鼓乐——先是三通鼙鼓,震得窗棂都发颤;再是编钟齐鸣,清越的声响盖过了风声。百姓们连忙噤声,伸长了脖子望去。只见一队手持斧钺的虎贲军先开路,鎏金的斧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斧柄上系着的红缨随风飘动;接着是两百名身披重甲的骑士,甲叶碰撞声清脆悦耳,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震得街边的酒旗都微微颤动,每匹马的马鬃上都系着一朵大红花。

  骑士过后,是一辆由四匹枣红马拉着的銮驾,车厢雕着五爪金龙,龙鳞用金箔贴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车帘是用西域进贡的云锦缝制,绣着日月山河图案。銮驾两侧,萧何、周勃、陈平、樊哙四位大臣骑着高头大马随行,萧何身着紫色相袍,手持玉笏;周勃身披黑色铠甲,腰佩长剑;陈平穿着素色锦袍,面含浅笑;樊哙则是一身武将朝服,满脸虬髯,时不时朝街边百姓挥手。

  “来了!是陛下的銮驾!”有人高声喊道,百姓们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孩童们更是直接冲到街旁,挥舞着手里的小旗。几个老人激动得跪倒在地,朝着銮驾连连磕头,嘴里念叨着:“苍天有眼啊!咱们丰邑出天子了!”

  銮驾缓缓停在当年刘邦当亭长时的旧宅前,车帘由两名内侍掀开,刘邦身着玄色龙袍,腰系玉带,缓步走下马车。他虽年近六旬,又刚平定英布叛乱,肩上中了一箭尚未痊愈,走路时左肩微微倾斜,却依旧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帝王的威严。龙袍的袖口和领口绣着精致的云纹,是吕后亲手所绣,针脚细密,透着几分温情。

  看到街边熟悉的面孔,刘邦紧绷的嘴角渐渐柔和,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乡音:“父老乡亲们,朕——刘季,回来了!”这一声“刘季”,瞬间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刚才还拘谨的人群顿时活跃起来,有人高声喊道:“刘亭长!还记得我吗?我是当年给你送过馒头的王小二啊!”刘邦朝着声音来源望去,笑道:“记得!你当年送的馒头,还是热乎的,朕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味儿!”

  人群中,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拐杖,在两个年轻人的搀扶下走出,正是当年刘邦的邻居王二公。他今年已八十七岁,腰杆却依旧挺直,走到刘邦面前,颤巍巍跪倒便拜:“草民王二公,参见陛下!陛下还记得草民吗?当年您欠草民的三壶米酒,还没还呢!”

  刘邦闻言哈哈大笑,上前亲自扶起他,拍着他的肩膀道:“王大叔,朕怎会忘了!当年朕要去咸阳服徭役,兜里没钱,是你从酒窖里翻出三壶陈酿,塞给朕当盘缠。朕当时说,等回来定要加倍还你,今日朕回来了,不仅要还你米酒,还要与你痛饮三百杯!”说着,他对侍从道:“取朕带来的御酒,给王大叔满上!”

  侍从连忙取来一坛贴着“御赐”封条的酒,打开封泥,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弥漫开来。王二公抽了抽鼻子,笑道:“好香的酒!比草民当年的陈酿好多了!”刘邦拉着他的手,道:“王大叔,当年朕在你家蹭饭,你老伴做的辣炒狗肉,可是朕这辈子吃过最好的菜!”王二公眼眶一红:“陛下还记得贱内的手艺?她要是还在,定会高兴坏了……”

  刘邦的笑容也淡了几分,他记得王二公的老伴是个慈眉善目的妇人,当年自己常去蹭饭,她从不嫌弃,总是把最好的菜夹给自己。后来自己起兵,王二公的儿子也跟着去了,可惜在鸿门宴后的逃亡路上,为了掩护自己,被项羽的追兵杀了。刘邦拍了拍王二公的手背:“王大叔,您儿子是忠臣,朕已追封他为义侯,赐给您家百亩良田,让您安享晚年。”王二公连忙再次跪倒:“草民谢陛下恩典!犬子能为陛下尽忠,是他的福气!”

  这时,一个中年汉子推着一辆独轮车挤了进来,车上放着一个陶瓮,他跪倒在刘邦面前:“陛下,草民是当年亭署的差役刘三,您还记得吗?当年您让我去催收赋税,我不忍心对乡亲们下手,被您骂了一顿,还扣了我半个月的俸禄!”刘邦定睛一看,笑道:“记得!你这小子,心肠太软,当年朕骂你,是怕你被县令责罚!后来朕听说你弃了差役,在家种地,日子过得如何?”

  刘三抬起头,脸上满是感激:“托陛下的福,如今赋税轻了,地里的收成也好,草民不仅盖了新房,还娶了媳妇,生了三个娃!这瓮里是草民自己酿的米酒,虽然比不上御酒,却是草民的一点心意,恳请陛下收下!”刘邦接过陶瓮,打开闻了闻,道:“好香!这才是家乡的味道!朕收下了,回头朕要与大臣们一同品尝!”

  周围的百姓见刘邦如此平易近人,也纷纷上前,有的送自家种的蔬菜,有的送亲手做的吃食,还有的拿出当年刘邦用过的旧物——一把破锄头、一个粗陶碗、甚至还有刘邦当年写的欠条。刘邦一一收下,对每个人都嘘寒问暖,问到当年跟着自己起兵的乡邻,得知有不少人战死沙场,他当即下令:“凡是当年跟着朕从丰邑起兵,战死沙场的将士,每家赐良田五十亩,抚恤金百两黄金;伤残的将士,终身免除赋税徭役,由官府供养!”

  百姓们闻言,再次爆发出欢呼声,不少老兵流下了眼泪。赵二柱断着左臂,跪倒在刘邦面前:“陛下!草民替死去的兄弟们,谢陛下恩典!”刘邦扶起他,看着他空荡荡的左袖,眼中闪过一丝愧疚:“当年彭城之战,若不是朕指挥失误,你也不会丢了胳膊。朕对不住你们啊!”赵二柱连忙道:“陛下万万不可如此说!能为陛下效力,为大汉流血,是草民的荣耀!”

  当年的旧宅早已翻新扩建,朱红大门高达两丈,门上挂着“沛宫”的鎏金匾额,是萧何亲笔题写,笔力遒劲,透着丞相的威严。门两侧站着八名身披金甲的卫士,手持长戟,目光炯炯。刘邦拉着王二公的手走进院内,只见庭院占地数十亩,中间是一片开阔的青石地面,四周种着松柏,枝繁叶茂,透着生机。庭院中摆着八十一张案几,按辈分和身份依次排列,案上摆满了丰邑的特色吃食:清蒸黄河鲈鱼、红烧狗肉、油炸金糕、刚蒸好的黍米糕,还有用当地特产的小米酿的米酒,冒着腾腾热气。

  萧何、周勃、陈平、樊哙等大臣已在此等候,此外还有沛县县令、丰邑乡绅等地方官员。见刘邦进来,众人齐齐跪倒,高声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邦连忙扶起萧何,笑道:“萧相国,辛苦你了!这沛宫建得如此气派,花费不少心思吧?”萧何躬身道:“为陛下返乡增光,是臣的本分。这沛宫的砖瓦,都是从咸阳运来的;梁柱是从南山砍伐的千年松柏,由三百工匠耗时三个月建成,就是为了让陛下能与父老乡亲好好团聚。”

  刘邦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臣,看到樊哙时,笑道:“樊哙,你这莽夫,今日怎么穿得如此整齐?是不是怕父老乡亲笑话你当年的泼皮模样?”樊哙挠了挠头,大声道:“陛下说笑了!臣如今是舞阳侯,不能给陛下丢脸!再说臣今日特意让内子做了红烧狗肉,都是按当年的方子做的,陛下快尝尝!”说着,他指了指案上的一盘红烧狗肉,色泽红润,香气扑鼻。

  刘邦走到主位坐下,王二公、赵二柱等乡邻代表坐在他两侧,大臣和官员则按品级依次落座。他对侍从道:“让乡亲们都进来,朕要与他们同席饮酒!不分尊卑,只论乡情!”侍从连忙传话,守在门口的卫士侧身让开,百姓们起初还不敢,在王二公的带领下,才陆续走进庭院。李老三捧着他的铜酒壶,也跟着人群走了进来,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眼睛却一直盯着刘邦,想看看这位当年的酒友如今有何不同。

  庭院中顿时热闹起来,孩童们在席间穿梭,拿着糖果嬉笑打闹;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说着当年的往事;大臣们也放下了架子,与乡邻们举杯共饮。刘邦端起酒爵,站起身道:“父老乡亲们,朕今日回到家乡,见到大家安康喜乐,心中甚是欣慰!当年朕从这里出发,带着一群乡邻兄弟,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多少次身陷险境,都是靠着兄弟们的舍命相护,靠着家乡父老的支持,才打下这大汉江山!”

  他将酒爵举过头顶,高声道:“这第一杯酒,朕敬当年为大汉战死的兄弟们!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说着,将酒爵中的酒洒在地上。庭院中顿时安静下来,老兵们纷纷站起身,将酒洒在地上,眼中满是悲痛与崇敬。

  刘邦又满上一杯,道:“这第二杯酒,朕敬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年朕起兵后,项羽曾派兵攻打丰邑,是乡亲们坚守城池,保护朕的家小,朕永远铭记这份恩情!”百姓们连忙起身举杯,高声道:“陛下仁德!吾皇万岁!”刘邦将酒一饮而尽,又满上第三杯:“这第三杯酒,朕敬在座的诸位大臣!是你们辅佐朕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汉江山才能稳固!”萧何、陈平等人连忙起身,将酒一饮而尽。

  三杯酒过后,宴席正式开始。刘邦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红烧狗肉,放入口中,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还是当年的味道!樊哙,你内子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樊哙哈哈大笑:“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