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文斗折冠,稷下归心-《人类意识永生》

  文斗折冠与稷下归心

  稷下之会进入第二日,焦点从昨日的武勇之争转向了文治韬略。齐侯有意考量各方底蕴,设下“三问”,涉及农事、工造、兵策,邀众人畅所欲言。

  第一问,农事。如何能在不增民赋的前提下,提升邦国粮储?

  众说纷纭,有言开垦荒地者,有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者,皆属老生常谈。轮到赵战时,他再次语出惊人。

  “增产之要,首在‘精耕’与‘选种’。”赵战从容道,“精耕,非指耗费更多人力,而在改进农具,如推广曲辕犁,深翻土地,保墒增肥;善用畜力,提高效率。选种,则需官府介入,于各地设立‘种子田’,优选穗大粒饱之种,逐年推广,汰劣存优。假以时日,亩产提升一到两成,并非虚言。此外,兴修水利,灌溉抗旱,亦是根本。”

  他并未提及岐山已经做到,只说是“可行之策”,但结合昨日岐山展现的实力,无人敢轻视。尤其是“选种”和“设立种子田”的理念,让在场许多务实的诸侯和官员眼中放光。这绝非空谈,而是有清晰路径的方法!

  第二问,工造。如何能令国之器用坚利耐久?

  这一次,赵战没有过多阐述理论,而是让随行的匠作司大匠(已秘密晋升为格物院博士)出面,展示了几个小物件:一个利用齿轮传动、结构精巧的提水模型;一块经过特殊“退火”与“淬火”处理、韧性与硬度俱佳的铁片;甚至还有一小块灰扑扑但坚硬异常的“水泥”样品。

  那大匠口才便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与“材料处理之道”,虽未透露核心机密,却已让在场诸多工师和大臣听得如痴如醉,恍然大悟。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工匠之术并非只是经验积累,竟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可循!

  齐侯看着那提水模型和水泥块,目光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第三问,兵策。若国力相当,如何能以最小代价克敌制胜?

  这个问题更为敏感,众人回答也更加谨慎,多强调天时地利、将士用命。赵战再次起身,他没有直接回答如何克敌,而是提出了一个概念。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引用了一句这世界也存在的兵家格言,随即话锋一转,“何为不可胜?非止城高池深,更在于‘信息’。敌之粮草几何?兵力部署如何?将领性格怎样?山川道路有无变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故,强国需有完善之斥候体系,甚至……专业之谋报网络,洞悉敌情于千里之外。”

  他顿了顿,又道:“其次,在于‘协同’。各兵种之间,步、骑、弓、车,如何配合?号令如何传达?进军撤退,如何有序?此需平日严格操练,确立明确之法度,方能如臂使指。最后,方是奇正相合,攻其不备。”

  他没有讲具体的战术,而是从情报、协同等更高层面阐述了制胜的基础。这超越了当下大多数军队只注重将领个人勇武和士兵悍勇的层面,展现了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军事思想。

  三问结束,满场寂然。

  赵战及其属下的表现,已不能用简单的“惊艳”来形容。他们所提出的理念、展示的实物、阐述的思想,都透着一股超越时代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这绝非一个偏安一隅的诸侯所能拥有,其背后必然有一套成熟而强大的支撑体系。

  许多原本还对岐山抱有轻视或敌意的人,此刻心中只剩下深深的忌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尤其是那些来自中小诸侯国、渴望强国却又找不到门路的人,以及学宫中许多怀抱理想、却苦于无处施展才华的士子,看向赵战的目光已然变得炽热。

  大会间隙,便陆续有士子前来投递名帖,希望能投入岐山门下。赵战让赵庆文一一接待,初步筛选。他深知,人才,才是未来争霸的根本。

  当夜,驿馆更加热闹。前来拜访的使者络绎不绝,所谈之事也更加深入具体。甚至连齐侯,也派了心腹内侍,送来一份密信,信中隐晦表达了希望与岐山在“工造”、“农事”方面进行“有限度”交流的意愿。

  赵战知道,齐侯这是既想得到好处,又对岐山充满警惕。他淡然处之,只回复了些场面话,核心技术,自然不可能轻易示人。

  稷下之会尚未结束,但赵战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然达到——扬名立威,结交盟友,吸引人才。岐山的名号,伴随着“革新”、“强兵”、“系统”等标签,彻底响彻天下。

  归程前夕,赵战站在驿馆高处,远眺临淄万家灯火。手中“抉择之钥”传来的温热感愈发明显,汇聚而来的气运虽依旧稀薄,却已如溪流初成,源源不绝。

  “星舰,分析当前气运汇聚速度,推演其对意识体温养效果的提升幅度。”

  “分析中……气运汇聚速度提升 17.8%,对目标意识体消散抑制效果提升约 3.2%,灵性能量吸收效率微幅增加。”星舰给出冰冷而精确的数据。

  3.2%!赵战眼中精光爆射!这还只是初步显露锋芒,若真能整合北地,乃至问鼎天下,那汇聚的气运将何等磅礴?届时,温养小莉,甚至找到彻底唤醒她的方法,绝非奢望!

  “该回去了。”赵战握紧双拳,胸中豪情激荡,“岐山,将以此为契机,开启真正的腾飞!”

  潜龙已惊涛,下一步,便是吞云吐雾,翱翔九天!这天下棋局,他赵战,注定要成为最重要的棋手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