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方舟启航,传播使命-《人类意识永生》

  “阴影”扩张存在规律性的发现,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因恐慌而痉挛的已知宇宙。尽管那规律微妙如星尘,却足以证明这令人绝望的威胁并非全无破绽。

  回响港内,“生存研究网络”的运转速度骤然提升,来自四面八方的数据、理论和假设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汇聚、碰撞、筛选。

  “弦论编织者”提供的维度数学模型,与“理性方舟”从“阴影”边缘采集到的现实物理常数畸变数据开始产生共鸣;奥术联邦预言师们那模糊的“古老平衡”灵视,与一些考古文明在遗迹中发现的、关于宇宙周期性“重置”的神话传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相似性;“共生之环”提出的生物感知方案,甚至真的在一种生活在高辐射星云中的硅基生命形态上取得了初步进展——该生命体能够本能地规避那些即将被“阴影”吞噬的星域,仿佛能嗅到“虚无”的气息。

  希望的火种在数据的柴堆上缓缓燃烧。

  然而,理论研究终究有其极限。要真正理解“阴影”,甚至找到与之对抗或共存的方法,必须靠近它,直面它,获取第一手的、无法被远程观测替代的数据。

  于是,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前沿观测站”计划,又被参与者私下称为 “深渊之眼”。

  计划的核心,是建造一艘(或数艘)集成了同盟最尖端科技(包括来自高维星图的启示)的超级科研船,主动航行至“阴影”扩张的前沿区域,建立长期观测站,进行零距离研究。这无异于在瘟疫蔓延区的中心建立实验室,其风险不言而喻。

  “这是自杀!”反对声依旧强烈,“我们连它如何抹除存在都不清楚,派任何物体或生命靠近,都可能是肉包子打狗!”

  “但也是我们唯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机会!”支持者据理力争,“远程观测存在极限。不靠近,我们永远只能在门外猜测。我们需要知道它吞噬‘存在’的具体过程,能量(如果还有能量概念的话)如何转化,信息如何丢失,时空结构如何崩塌……这些关键数据,只有在最前沿才能获取!”

  苏茜面临着比是否公开“阴影”存在时更加艰难的抉择。派遣“深渊之眼”,意味着将同盟最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最勇敢的成员送入几乎必死的险境。而一旦失败,不仅是人员和资源的损失,更可能对刚刚凝聚起来的联合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

  就在议而不决之时,逻辑终端收到了来自“观察者”的、继星图之后的第二次“回响”。这一次,信息更加隐晦,只是一段经过复杂加密的、关于某种“现实稳定锚”的理论框架碎片。它似乎是在暗示,对抗“阴影”的侵蚀,或许需要一种能够局部强化宇宙规则、抵御“信息蒸发”的技术。

  这碎片化的信息,如同黑暗中闪过的一丝微光,虽然未能直接指明道路,却极大地鼓舞了“深渊之眼”计划的支持者——高维存在似乎在暗示,靠近研究并非绝对无望,甚至可能找到了某种防御的思路!

  与此同时,同盟内部发起了自愿报名。出乎许多人意料,报名者络绎不绝。不仅有来自逻辑终端这样将探索视为最高使命的理性文明成员,有奥术联邦将此次行动视作终极“试炼”的法师,有渴望为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年轻文明志愿者,甚至还有经过严格筛选和改造、意识与飞船融为一体的“共生之环”探险家。

  一种超越个体生死、为了文明延续而献身的悲壮情怀,在回响港弥漫开来。

  经过最严格的评估和筛选,最终方案确定:建造三艘“深渊之眼”级观测船,采用模块化设计,搭载不同文明的顶尖探测设备和基于“现实稳定锚”理论开发的实验性防御系统。它们将从不同方向接近“阴影”前沿,相互策应,并将数据实时传回。

  建造工作在全同盟的协力下以最高优先级展开。这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无数文明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数月后,在回响港外围的星空中,三艘形态各异、却同样散发着坚定与无畏气息的银色舰船,如同即将刺向深渊的三柄利剑,准备就绪。壮行仪式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重的嘱托和默默的敬礼。

  苏茜站在“种子”号的观景台上,目送着三艘“深渊之眼”依次点亮引擎,义无反顾地驶向那片连星光都为之黯淡的黑暗。

  “愿知识与勇气,能与你们同在。”她轻声说道,仿佛祈祷。

  方舟已然启航,驶向未知的深渊。它们带走的,是同盟的希望;它们将要面对的,是宇宙中最深的秘密与最大的恐怖。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步的迈出,本身就已经改写了已知文明面对终极威胁的态度——从恐惧退缩,到主动探索。

  赵战的意识前所未有地聚焦在这三艘小小的舰船上,他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护盾,尽可能地在远方为其遮蔽一些来自深层维度的干扰。他知道,这微小的火种,或许承载着打破这场宇宙级僵局的关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