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紫霄宫的晨钟刚过,林木、果儿和周研究员就跟着观里的道长往藏经阁走。石阶旁的古柏枝叶繁茂,却透着一股“灵气裹身不外露”的滞涩——果儿掏出灵息镜扫过,镜面显示灵气浓度0.45J/,比崂山高,却像被一层无形的膜裹着,没法顺畅散到地表。
“紫霄宫的地脉是武当山最旺的,可你们看这些树。”道长指着一棵百年古松,“按说这么浓的灵气,树该长得更粗壮,可它的树干里像藏着‘劲儿’,没完全散开——古籍里说这是‘灵气自敛’,我一直以为是地脉弱,现在看,或许是别的原因。”
藏经阁的密室里,一个紫檀木盒放在案上,打开后,里面铺着丝绸,放着一株干制的小草——叶片呈淡碧色,根须虽干却仍有形,像银丝般卷曲,正是脉生草标本。周研究员立刻掏出放大镜和检测仪,小心翼翼地凑近标本:“根须的结构很特殊,有很多细微的‘导管’,能高效输送灵气,比普通植物的根须强十倍!”
果儿也凑过来,指尖轻轻碰了碰标本的叶片:“异界的脉养灵植根须也有类似导管,但没有这么‘致密’——好像是为了‘强行’把灵气往下送,不像自然生长的。”
林木拿起《灵植养脉录》的抄本,翻到武当山补充的注释页,上面写着:“永乐年间,脉生草渐少,地脉灵气愈敛,需以‘引脉符’催动,方得少许灵气出地,然符力渐弱,终不可用。”他皱起眉:“为什么脉生草少了,灵气就更‘敛’?不应该是脉生草没了,灵气散得更快吗?”
道长坐在旁边,捧着一杯热茶,忽然开口:“观里还有一本孤本《玄帝碑记》,是明代道士写的,里面提过一句‘上古之时,灵气四溢,修士众,后天变,灵气入地,修士稀,脉生草乃‘引气出地’之器,非‘养脉’之器’——当时以为是写错了,现在想来,或许没写错。”
“引气出地?”周研究员停下检测,抬头看向道长,“你的意思是,脉生草不是给地脉本源补灵气,是把地脉里的灵气‘引’到地表?”
道长点头:“以前不懂,现在结合你们说的地脉本源‘虚弱’,倒像是这么回事——地脉里的灵气不少,只是被‘藏’起来了,脉生草是钥匙,能打开一道小口,让灵气流出来。可钥匙丢了,口就关紧了。”
这个说法让林木心里一动,他立刻掏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小果的声音很快传来:“林木哥哥!树苗今天的新叶有点卷,它说‘地下的气好多,就是碰不到’,像被一层‘软壳’裹着,我浇了瑶池水,也只能让‘软壳’松一点点!”
“气好多,却碰不到?”林木心里一震,之前以为本源虚弱是缺灵气,现在看来,地脉里可能根本不缺灵气,是被某种力量“封”在了地下!他看向周研究员:“你能不能测测紫霄宫地下地脉的灵气总量?不是浓度,是总量!”
周研究员立刻调整仪器,将探头贴在密室的地面上,仪器屏幕上的数值开始快速跳动,最后定格在一个惊人的数字上:“总量至少是地表灵气的一百倍!浓度高达5J/!比瑶池的灵气浓度还高!”
“这么多?”果儿瞪大了眼睛,“那为什么地表灵气这么少?本源怎么会‘虚弱’?”
林木蹲在地上,指尖贴着地面,再次催动本体灵根的力量——这一次,他没有刻意去“感受”本源的虚弱,而是专注于灵气的流动。很快,他感觉到一股庞大的灵气就在地下不深处,像一片平静的湖泊,却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着,他的灵根灵气只能在屏障外打转,没法进去。
“不是本源虚弱,是灵气被‘封’在地下了!”林木猛地站起来,语气里满是震惊,“之前感应到的‘虚弱’,是屏障的‘阻力’,不是本源真的没气!地脉里的灵气很足,就是流不出来!”
周研究员也反应过来,指着检测仪屏幕:“难怪检测到地脉灵气有‘束缚感’,不是流动滞涩,是被限制了!像装在密封罐里的水,再满也倒不出来!”
果儿皱起眉:“可为什么会被封?是谁封的?上古时期为什么没封?”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道长摇了摇头:“古籍里没说,只说‘天变’,或许是天地自己的规律——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天地觉得灵气太散,就收起来了。”
林木看着脉生草标本,心里的方向悄然改变:之前以为要给地脉本源“补”灵气,现在看来,是要找到“解封”的方法,把地脉里的灵气“放”出来。脉生草是以前的解封钥匙,现在要做的,是重新打造一把钥匙。
周研究员已经开始收拾标本和仪器,兴奋地说:“我回去就研究脉生草的根须导管结构,再结合瑶池水的成分,说不定能合成‘人工导管’,模拟脉生草的引气功能!”
果儿也点头:“异界的脉养灵植能强化灵气流动,我可以试着改良它们的根须,让它们能突破那层‘屏障’,帮着引气出地!”
离开紫霄宫时,夕阳正落在武当山的金顶上,金光闪闪。林木手里握着脉生草标本的照片,心里满是新的期待——虽然还有很多疑问,但至少知道了地脉里不缺灵气,只要找到解封的方法,灵气就能重新回到地表。
他还不知道,那层“屏障”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天道为了控制修行者数量设下的枷锁;脉生草也不是自然生长的“钥匙”,是上古修士为了对抗枷锁,硬生生培育出的“破锁器”。此刻的他们,正沿着一条看似正确的路往前走,却还没触碰到天道规则改变的真正核心。风从山间吹来,带着地脉里被封印的灵气气息,像在无声地诉说着上古的秘密,等待着被真正揭开的那一天。
“紫霄宫的地脉是武当山最旺的,可你们看这些树。”道长指着一棵百年古松,“按说这么浓的灵气,树该长得更粗壮,可它的树干里像藏着‘劲儿’,没完全散开——古籍里说这是‘灵气自敛’,我一直以为是地脉弱,现在看,或许是别的原因。”
藏经阁的密室里,一个紫檀木盒放在案上,打开后,里面铺着丝绸,放着一株干制的小草——叶片呈淡碧色,根须虽干却仍有形,像银丝般卷曲,正是脉生草标本。周研究员立刻掏出放大镜和检测仪,小心翼翼地凑近标本:“根须的结构很特殊,有很多细微的‘导管’,能高效输送灵气,比普通植物的根须强十倍!”
果儿也凑过来,指尖轻轻碰了碰标本的叶片:“异界的脉养灵植根须也有类似导管,但没有这么‘致密’——好像是为了‘强行’把灵气往下送,不像自然生长的。”
林木拿起《灵植养脉录》的抄本,翻到武当山补充的注释页,上面写着:“永乐年间,脉生草渐少,地脉灵气愈敛,需以‘引脉符’催动,方得少许灵气出地,然符力渐弱,终不可用。”他皱起眉:“为什么脉生草少了,灵气就更‘敛’?不应该是脉生草没了,灵气散得更快吗?”
道长坐在旁边,捧着一杯热茶,忽然开口:“观里还有一本孤本《玄帝碑记》,是明代道士写的,里面提过一句‘上古之时,灵气四溢,修士众,后天变,灵气入地,修士稀,脉生草乃‘引气出地’之器,非‘养脉’之器’——当时以为是写错了,现在想来,或许没写错。”
“引气出地?”周研究员停下检测,抬头看向道长,“你的意思是,脉生草不是给地脉本源补灵气,是把地脉里的灵气‘引’到地表?”
道长点头:“以前不懂,现在结合你们说的地脉本源‘虚弱’,倒像是这么回事——地脉里的灵气不少,只是被‘藏’起来了,脉生草是钥匙,能打开一道小口,让灵气流出来。可钥匙丢了,口就关紧了。”
这个说法让林木心里一动,他立刻掏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小果的声音很快传来:“林木哥哥!树苗今天的新叶有点卷,它说‘地下的气好多,就是碰不到’,像被一层‘软壳’裹着,我浇了瑶池水,也只能让‘软壳’松一点点!”
“气好多,却碰不到?”林木心里一震,之前以为本源虚弱是缺灵气,现在看来,地脉里可能根本不缺灵气,是被某种力量“封”在了地下!他看向周研究员:“你能不能测测紫霄宫地下地脉的灵气总量?不是浓度,是总量!”
周研究员立刻调整仪器,将探头贴在密室的地面上,仪器屏幕上的数值开始快速跳动,最后定格在一个惊人的数字上:“总量至少是地表灵气的一百倍!浓度高达5J/!比瑶池的灵气浓度还高!”
“这么多?”果儿瞪大了眼睛,“那为什么地表灵气这么少?本源怎么会‘虚弱’?”
林木蹲在地上,指尖贴着地面,再次催动本体灵根的力量——这一次,他没有刻意去“感受”本源的虚弱,而是专注于灵气的流动。很快,他感觉到一股庞大的灵气就在地下不深处,像一片平静的湖泊,却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着,他的灵根灵气只能在屏障外打转,没法进去。
“不是本源虚弱,是灵气被‘封’在地下了!”林木猛地站起来,语气里满是震惊,“之前感应到的‘虚弱’,是屏障的‘阻力’,不是本源真的没气!地脉里的灵气很足,就是流不出来!”
周研究员也反应过来,指着检测仪屏幕:“难怪检测到地脉灵气有‘束缚感’,不是流动滞涩,是被限制了!像装在密封罐里的水,再满也倒不出来!”
果儿皱起眉:“可为什么会被封?是谁封的?上古时期为什么没封?”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道长摇了摇头:“古籍里没说,只说‘天变’,或许是天地自己的规律——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天地觉得灵气太散,就收起来了。”
林木看着脉生草标本,心里的方向悄然改变:之前以为要给地脉本源“补”灵气,现在看来,是要找到“解封”的方法,把地脉里的灵气“放”出来。脉生草是以前的解封钥匙,现在要做的,是重新打造一把钥匙。
周研究员已经开始收拾标本和仪器,兴奋地说:“我回去就研究脉生草的根须导管结构,再结合瑶池水的成分,说不定能合成‘人工导管’,模拟脉生草的引气功能!”
果儿也点头:“异界的脉养灵植能强化灵气流动,我可以试着改良它们的根须,让它们能突破那层‘屏障’,帮着引气出地!”
离开紫霄宫时,夕阳正落在武当山的金顶上,金光闪闪。林木手里握着脉生草标本的照片,心里满是新的期待——虽然还有很多疑问,但至少知道了地脉里不缺灵气,只要找到解封的方法,灵气就能重新回到地表。
他还不知道,那层“屏障”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天道为了控制修行者数量设下的枷锁;脉生草也不是自然生长的“钥匙”,是上古修士为了对抗枷锁,硬生生培育出的“破锁器”。此刻的他们,正沿着一条看似正确的路往前走,却还没触碰到天道规则改变的真正核心。风从山间吹来,带着地脉里被封印的灵气气息,像在无声地诉说着上古的秘密,等待着被真正揭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