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外域疑云-《穿越之我是精灵王》

  锁灵阵启动后的第三天清晨,太平洋上空的“锁眼”卫星突然传回一组异常图像——华夏全境被一层淡绿色光晕包裹,从长白山的积雪巅峰到昆仑山的冰川峡谷,从东海之滨的渔村码头到青藏高原的牧场草原,光晕如薄纱般贴合国土轮廓,白天隐于云层间只留灵能检测仪可捕捉的微弱波动,夜晚则泛着萤火般的淡光,在漆黑的卫星图上勾勒出清晰的华夏疆域。这组图像刚传入美国国家侦察局,就被紧急标注为“最高优先级”,半小时内送抵五角大楼的紧急会议室。

  白头鹰空军上将马克·米利盯着巨大屏幕上的光晕,指节因用力攥着钢笔而发白:“这绝不是气象现象!我们的‘全球鹰’无人机三次抵近北纬30度线,都在距离华夏领空200公里处遭遇无形屏障——雷达信号被干扰,红外探测仪显示‘空白区域’,连最先进的量子侦察设备都穿不透!”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更反常的是,屏障范围内的PM2.5浓度在72小时内下降40%,卫星遥感显示植被生长速率提升30%,这到底是新型生态工程,还是伪装的防御武器?”

  坐在他右侧的CIA局长威廉·伯恩斯,将一份皱巴巴的情报报告拍在桌上:“我们在华夏境内的12个线人,只有3个传回了有效信息——泰山、黄山、昆仑山等光晕核心区被划为‘临时生态保护区’,由装备特殊武器的‘安保部队’24小时值守,连当地村民都只能在保护区外活动。有个线人试图混进泰山脚下的村落,只听到村民说‘地里的豆子28天就熟了,豆浆比以前香三倍’,再想问细节就被巡逻队盘问,最后只能仓皇撤离。”

  同一时间,欧联盟总部的情报中心里,三十多名分析师围着巨型数据屏忙碌,屏幕上滚动着光晕的能量频谱、气象数据、地质活动记录,却找不到任何匹配项。“从上周开始,华夏气象局就没发布过任何异常预警,科技部也没有相关科研成果公示,甚至连国际专利局都查不到任何关联申请!”首席分析师对着话筒嘶吼,“他们的外交部发言人昨天在记者会上只说‘这是常规生态保护措施’,可常规措施能让整个国家的植被生长速率翻倍?能挡住我们的‘哨兵’卫星侦察?”

  而在南美洲的足球强国(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大豆农场主若昂·阿尔维斯正对着电脑屏幕怒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在三天内暴跌15%,从每蒲式耳14.5美元跌至12.3美元,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跌幅。他刚接到粮商的电话,对方以“市场供需变化”为由,将收购价从每吨600美元压低到480美元——这意味着他今年种的500公顷大豆,要少赚近60万美元,连支付化肥和农机租金都成了问题。

  “华夏人到底在搞什么?”若昂摔碎了手里的咖啡杯,褐色的液体溅在桌上的种植计划图上,“他们去年从我们这儿进口了800万吨大豆,占我们出口量的35%!今年突然削减30%订单,还传出有‘一月一熟的高产豆类’——要是他们自己能种够大豆,我们的豆子卖给谁?”他的焦虑很快蔓延到整个产区,罗萨里奥港的粮商们聚集在码头,看着堆积如山的大豆集装箱,不少人当场签下了“减产协议”,计划明年将大豆种植面积缩减20%。

  与境外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华夏河南周口的农村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农民王建国推着满载凡豆的三轮车,在晨曦中碾过村口的水泥路,车斗里的凡豆颗粒饱满,泛着淡金色光泽——这是他三天前刚收割的作物,从3月15日播种到4月12日收获,仅用28天,比当地传统黄豆的生长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产量却翻了一倍,而且全程不用打农药,只施了一次有机肥,种起来省心又省钱。

  “建国叔,你这凡豆长得真不赖!今年能卖不少钱吧?”村口杂货店的张婶提着菜篮子路过,笑着打招呼。

  王建国勒住车把,从车斗里抓出一把凡豆递过去:“你尝尝,又香又糯!三亩地收了2560斤,供销社给三块钱一斤,比普通黄豆高五毛,算下来能卖7680块!”

  张婶捏了颗凡豆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一亮:“这么好的豆子,明年我家也种!不过你这豆子能留种不?我家还剩点去年的黄豆种,要是能留种,明年就不用买了。”

  王建国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供销社给的《凡豆种植须知》:“留不了种!你看这上面写着,凡豆是‘一代专属种’,明年想种得提前去供销社登记,统一领新种子——不过你放心,种子价格跟普通黄豆种差不多,一斤才两块五,供销社还管送货上门。”

  张婶有点犹豫:“不能留种啊?那要是供销社种子不够咋办?”

  “不可能不够!”王建国拍着胸脯,“昨天我去供销社交豆子,听李主任说,今年县里准备了50万斤凡豆种,够20万亩地种的!而且国家有规定,这豆子只能在国内种,不能卖到国外,就是怕外人学了去,抢咱们的饭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话间,两人就到了镇上的供销社。院子里早已排起长队,二十多个农民推着装满凡豆的车子,有序地等着收购。工作人员小李拿着扫码枪,对着每袋凡豆上的溯源码轻轻一扫,电子秤就自动显示重量和金额,收购款通过社保卡实时到账,全程不到一分钟。

  “王大爷,您这凡豆是一级品!”小李看着屏幕上的检测数据,笑着说,“水分含量12%,杂质0.3%,比一级黄豆的标准还高,收购价给您三块二一斤,2560斤算下来是8192块,这就给您打过去。”

  王建国看着手机上的到账通知,笑得眼睛都眯了:“太好了!明年我肯定还种凡豆,要是能多种两亩就更好了!”

  “只要您想种,随时来登记!”小李递过一张登记卡,“您填好家里的地块面积,明年开春我们提前把种子送过去,再派技术员上门教您种植技巧,保证产量只高不低。”

  供销社后院的仓库里,凡豆被装进印有“国家粮食储备”字样的麻袋,由武装押运车运往县粮食储备库。储备库门口,专项办的老赵正拿着灵能检测仪逐袋检测,仪器屏幕上显示“灵气浓度0.3单位”——这个数值远低于精灵族圣地灵植的“5单位”标准,仅能支撑“一月一熟”的特性和略高的营养含量,属于典型的“灵气初培品”。

  “赵哥,今天收的凡豆都检测完了,没有超标也没有异常。”工作人员小张递过检测报告,“不过刚才海关那边传来消息,截了一批想偷偷带凡豆出境的旅客,是两个脚盆鸡国籍的商人,包里藏了10斤凡豆,说是要带回去‘做食品研究’,结果查出来全是农民自留的二代种。”

  老赵接过报告,翻了两页笑了:“二代种?那他们带回去也白搭——别说种出高产豆,能不能发芽都难说。”

  老赵口中的“秘密”,藏在昆仑山脚下的核心育种基地里。这座基地建在海拔3000米的山谷中,四周被锁灵阵的灵气屏障包裹,基地外围设了三道电子围栏,内部恒温育种室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精灵族的灵气装置精准控制,连空气都经过灵草过滤,确保凡豆种子在最纯净的环境中培育。

  此时,林木正站在育种室中央的实验台前,指尖泛着淡金色的修真灵光,轻轻拂过托盘里的凡豆种子。每颗种子在灵光触碰下,表面都浮现出细密的网状光纹——这是植物系大妖独有的“断代禁制”,通过修真灵力改写种子的遗传物质,使其仅保留一代正常萌发活性,二代种子的胚乳会自动降解,发芽率不足10%,就算侥幸发芽,豆苗也会因缺乏营养而枯萎,结出的豆子小而干瘪,连普通黄豆的品质都不如。

  “根父,这批次的锁灵符已经嵌好了。”果儿端着一个水晶托盘走过来,托盘里盛放着几十枚淡绿色符纸,上面用精灵族古老的“灵植符文”画着复杂图案。她拿起一枚符纸,指尖凝聚一丝本源灵气,符纸瞬间化作光点融入种子,“符文与您的断代禁制形成双重保险——就算有人用基因编辑技术破解禁制,符文也会触发自毁程序,让种子的灵气瞬间溃散,变成毫无活性的废种。”

  育种基地负责人老张凑过来,看着种子表面若隐若现的光纹,眼里满是惊叹:“林先生,果儿小姐,你们这技术太神了!之前我们还担心农民自留种外流,现在根本不用愁——上个月我们做过实验,二代种的发芽率只有8%,产量不足普通黄豆的50%,就算国外偷了种子,也种不出合格的凡豆。”

  林木收回灵光,拿起一颗处理好的凡豆:“凡豆现在只是灵气应用的‘半成品’,没必要让国外势力盯着折腾。用符禁锁种,既能保证国内供应,又能把精力集中在灵溪草、灵小麦等核心灵植的培育上——等锁灵阵的灵气再稳定半年,我们就能培育出真正的灵植级凡豆,到时候就算不用符禁,国外也没有足够的灵气支撑种植。”

  消息传到专项办,赵峰看着新调整的防护方案,忍不住松了口气。此前为防止凡豆外流,专项办需在全国12个凡豆种植区布置200名巡逻人员、50架无人机,还得在各省市的海关、港口设卡检查,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如今有了“断代禁制 锁灵符”的双重保障,防护范围缩减至3个核心育种基地,仅需50名工作人员和10架无人机就能实现全方位监控,压力骤减75%。

  “之前每天要处理十几个‘疑似外流’的举报,现在一周都没一个。”赵峰指着报表上的数据,对林木和果儿说,“昨天海关截获的那批凡豆,经检测是河南农户自留的二代种,发芽率只有6%,根本没有利用价值。还有欧联盟那边,想派农业代表团来‘交流技术’,我们直接以‘育种涉及灵气应用,暂不对外公开’为由拒绝了——他们就算来了,也拿不到真正的初代种。”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白头鹰CIA的秘密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正对着培养皿里的凡豆苗愁眉不展。三周前,他们通过黑市花20万美元买了一批“华夏凡豆种子”,可种出来的豆苗又细又弱,叶片发黄,结出的豆子直径不足0.5厘米,蛋白质含量仅18%,远低于华夏公布的25%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验室负责人托马斯把报告摔在桌上,“我们检测了土壤、气候、水质,甚至模拟了华夏种植区的光照时长和温度变化,结果还是一样!难道华夏的豆子有‘地域诅咒’?”

  旁边的植物学家爱丽丝摇头:“我们用基因测序仪分析过种子,发现它们的遗传物质有‘断裂点’——就像被人为设置了障碍,二代种子无法正常复制遗传信息。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华夏人一定用了某种我们不了解的技术。”

  同样的困惑也出现在欧联盟的农业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尝试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断裂点”,结果不仅没成功,反而导致种子彻底失去活性。“华夏人的技术远超我们的想象。”首席研究员在报告中写道,“他们不仅能控制作物的生长周期,还能精准锁定遗传活性,这已经超出了传统农业技术的范畴,更像是……某种生物魔法。”

  与此同时,华夏凡豆的种植面积正以惊人速度扩张。在专项办的协调下,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出台“凡豆种植补贴政策”——农户种凡豆可享受每亩100元的补贴,种子由供销社统一供应,收获后由国家粮食储备库保底收购,彻底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截至锁灵阵启动后一个月,凡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万亩扩展到1000万亩,预计下个月将突破3000万亩,覆盖整个长江以北地区。

  在县粮食储备库的办公室里,赵峰、林木和果儿正围着全国凡豆种植分布图讨论。地图上,红色的种植区从河南、黑龙江蔓延至山东、河北、江苏,甚至在陕西、甘肃等干旱地区也出现了零星红点。

  “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下半年我们就能减少60%的大豆进口。”赵峰指着地图上的进口数据,语气兴奋,“去年我们进口了9500万吨大豆,今年有了凡豆,预计进口量能降到3800万吨,省下的外汇可以用来引进主世界的先进农业设备,比如智能灌溉系统、灵气检测仪,辅助灵植培育。”

  果儿看着地图上的干旱地区,眼里闪过一丝期待:“等灵气浓度再提升一点,我们可以改良凡豆的品种,让它适应干旱环境——到时候,陕西、甘肃的农民也能种凡豆,既改善土壤,又能增加收入。”

  林木点点头,握住果儿的手:“慢慢来,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凡豆稳住了粮食安全,锁灵阵稳住了灵气,接下来就是培育更多灵植,让主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灵气的好处。”

  夜色渐深,昆仑山育种基地的灯光仍亮着。果儿正用灵气滋养新一批凡豆种子,符文在种子表面泛着淡绿微光;林木则在调整“断代禁制”的强度,确保其能抵御国外最先进的生物破解技术。基地外,锁灵阵的光晕与星空交相辉映,像一层温柔的守护,笼罩着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

  千里之外的周口农村,王建国家里飘着凡豆炖排骨的香气。小孙子明明捧着碗,吃得满嘴是油,含糊不清地问:“爷爷,明年我们还能吃这么香的豆子吗?”

  王建国摸了摸孙子的头,看着窗外的夜空——虽然看不到锁灵阵的光晕,却能感受到空气里的清新与安稳。他笑着点头:“能!国家给咱发好种子,咱好好种,以后不仅能吃凡豆炖排骨,还能吃凡豆做的豆腐、豆浆、豆皮,让明明长得高高壮壮的!”

  锁灵阵的光晕下,凡豆的清香与符禁的微光,共同编织着华夏粮食安全的未来。这颗看似普通的豆子,不仅承载着当下的粮食稳定,更孕育着两界融合的希望——它不张扬,却用“一月一熟”的产量打破国外的粮食垄断;它不炫耀,却用“符禁锁种”的智慧守住核心技术。当锁灵阵的灵气慢慢渗透到每一寸土地,当更多灵植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时代,正在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