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大秦:咸鱼皇子,靠躺平登顶金榜》

  诸葛亮、雨化田、内史腾等人已在府中等候。

  不必多礼,进去说正事,我要了解东郡近况。”

  众人入内后,赢零首先询问内史腾:

  我不在时,东郡官员可有异动?

  大多保持观望,聪明人都懂得审时度势。”

  内史腾答道:少数不安分的已经处理妥当。”

  很好。”赢零转向雨化田:你那边情况如何?

  桑海城内的贵族余孽虽有怨言,但不敢轻举妄动。”

  雨化田回禀:各县曾有豪绅暗中勾结,均被幽冥卫清除,现已肃清完毕。”

  做得不错!

  赢零又询问诸葛亮:分田令与释奴令推行得如何?

  殿下离任期间,两令已覆盖整个东郡,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先生辛苦了。

  请将农家、墨家弟子中推行分田有功者列份名单,我将予以提拔。”

  正当此时,韩信与盗跖匆匆赶来求见。

  两人正在训练新招募的农家与墨家弟子,听闻赢零返回立即前来复命。

  来得正好。”赢零环视众人:面见父皇时,不仅保住了郡守之位,还接到新任务大秦即将征讨大隋,东郡作为前线需出兵策应。”

  这消息让诸葛亮等人都露出惊讶之色。

  谁都没料到秦皇会在此刻发动国战,更意外赢零会被纳入作战体系。

  仔细思量后,众人渐渐明白:东郡确实是最佳进攻据点。

  若能从此牵制隋军,函谷关主力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即便父王不下令,赢零语锋一转,我亦早有进军隋朝开疆拓土之意。”

  内史腾神色骤变:殿下此言当真?

  诸葛亮等人神色如常。

  他们从赢零广募兵卒、训练农家墨家子弟的举动中,早已看出这位公子的抱负。

  要让更多黎民获得良田。”赢零目光如炬,东郡的均田、释奴二策已达极限,唯有向外征伐。

  三国里,隋主杨广昏聩无能,士族专权,正是最好时机。”

  他摊开皮质舆图,手指划向隋朝疆域:这些饱受豪强欺凌的百姓,正待我等带去新法。

  父王允诺,凡东郡将士攻克之地,皆可实施我等律令。”

  韩信攥紧剑鞘,盗跖眸中精芒闪动。

  雨化田忽然莞尔:看来殿下的谋划,比预想更为深远。”

  作为总掌新政的谋臣,他深知赢零处境之艰。

  东郡推行新政,已使赢零与秦国权贵零底对立。

  这些势力根深蒂固,若联合发难,纵是秦王也难以招架。

  赢零深知,若在秦境强行推广新政,即便成效斐然,也会动摇国本,招致贵族反噬。

  唯有向东开拓,才是出路。

  若能攻取隋地,以战功震慑朝野,届时便可借势迫使秦王正视新政成效。

  到那时,贵族再难阻挠赢零继位。

  盗跖听闻计划,心潮澎湃。

  若赢零真愿在天下推行新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必倾力相助。

  隋地百姓水深火热,理当解救。

  让天下人耕有其田,不再为奴,方显兼爱真谛。

  田言与田蜜相视一眼,同样心绪难平。

  这些时日在桑海协助废除娼寮,她们已对赢零心生敬意。

  此举虽非军国大事,却见其真心为民,绝非伪善。

  相较众人,韩信对新政反应平淡。

  但仍愿助赢零实现抱负,领军伐隋推行新政。

  他本为农家寒士,默默无闻,是赢零破格擢升,使他统帅万军,权柄更胜盗跖。

  士为知己者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赢零以国士相待,他必以赤诚相报。

  王上既允新政,末将愿随殿下出征。”内史腾震惊于赢零的天下抱负,但既得秦王首肯,便不再迟疑。

  王上命殿下为伐隋副帅,可曾增派兵马?或调遣老将助阵?决心已定,内史腾开始谋划。

  仅东郡两万精骑,余者需自行招募。”赢零答道,将领方面,父王本欲派李信相助,但我推辞了。”

  殿下为何推拒?内史腾不解,当年李信灭燕用兵如神,伐楚虽败,其能未减。

  若得他相助,胜算大增。

  如今

  赢零的视线依次掠过盗跖、韩信,随后停留在诸葛亮与雨化田身上,最后淡淡扫过蒙毅。

  在他麾下,唯有雨化田和诸葛亮展露过过人之处。

  雨化田武艺超群,执掌幽冥卫,专司情报与剿灭六国残余势力,却难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诸葛亮于小圣贤庄与张良论辩儒道精要,令内史腾为之赞叹,但其军事才能尚待考证。

  东郡推行的分田令与释奴令,皆由诸葛亮一手操办。

  凭借多年为官阅历,内史腾深知诸葛亮乃治世能臣,其谋略之深远堪比张良,更难得的是他能躬身实践,体察民情。

  然而,诸葛亮的短板在于不谙军事征伐。

  赢零帐下堪用的将才仅有三人盗跖、韩信与蒙毅。

  盗跖出自农家,韩信是墨家门下无名寒士,乍看之下皆难堪大任。

  相较而言,蒙毅更为可靠,他出身世代效忠秦王的蒙家,自幼研习兵法,曾领兵作战,但仅局限于小规模战事。

  若与统领灭国之战的李信相较,蒙毅显然缺乏大规模战役的历练。

  殿下拒绝李信将军,是为末将考量。”蒙毅上前一步,直视内史腾道。

  当蒙毅在咸阳听闻赢零婉拒秦国名将李信时,内心震动不已,暖流涌动。

  倘若李信随赢零赴东郡,必为主帅,而他至多仅为副将。

  赢零此举,分明是在为他铺设前路。

  见蒙毅直言不讳,内史腾轻叹一声,不再多言。

  无需愧疚,亦非全然为你。”赢零轻拍蒙毅肩膀,目光掠过韩信与盗跖,含笑道,是为你们,亦是为我自身。”

  李信将军固然战功赫赫,可助我军攻入大隋,但他与东郡格格不入。”赢零继续道,若由他统帅,定会急功近利,以战果自证。

  然而,这背离了我的初衷相较于开疆拓土,我更希望大隋百姓能成为东郡子民,分得良田,免受欺压。”

  蒙毅、韩信、盗跖,你们皆深谙大同之道,明白为何而战。

  将领可以追逐胜利,但绝不可忘却,征战是为百姓谋福!

  况且,在我眼中,你们未必逊于李信。

  昔日李信不也是籍籍无名之辈?只因父皇给予机会,他才得以证明自己。

  今日,我将这机会赐予你们,相信你们能证明自身,亦能印证我的眼光。”

  蒙毅、韩信、盗跖三人攥紧拳头,心潮澎湃。

  赢零舍弃名将李信,选择他们这些无名小卒,这份信任令他们无比感佩。

  蒙毅定不负殿下重托!蒙毅肃然抱拳。

  盗跖誓死追随,绝不负殿下期望!盗跖豪迈回应。

  李信曾为秦皇灭燕,韩信愿为殿下平隋!韩信语声虽轻,却掷地有声。

  这番话不仅点燃了三人的斗志,连内史腾亦深受感染。

  他不由惊叹赢零的魄力与魅力,竟敢将重任托付给三位未经大战洗礼的将领,其中更包括从未统兵的农家寒士。

  然而,士气虽盛,仍需审慎谋划。

  内史腾剖析局势,提醒道:殿下,东郡与大隋梁州接壤,若要伐隋,必先攻克梁州。

  而梁州驻有大隋边军八万,另有岭南宋阀私军十余万。

  反观东郡,仅有秦骑两万与新募农家、墨家弟子两万余,兵力悬殊。

  此战该如何部署,殿下可有良策?

  闻言,蒙毅、盗跖与韩信皆陷入沉思。

  他们熟知秦国局势,却对邻国隋朝的情形知之甚少。

  大隋皇朝与秦国郡县制迥异,疆域更为广袤,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大隋划分为八州,境内设郡近两百。

  梁州乃大隋八州重镇,毗邻秦国东郡,驻有八万精锐边军。

  此地势力错综复杂,既有西蜀、巴东、岭南等地方豪强,又盘踞着大隋宋阀及诸多武林门派。

  独尊堡、青城派、峨眉派、五斗米教与天师道在此皆有根基。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赢零面对内史腾、蒙毅、韩信等人从容说道:夺取梁州之策,孤已筹谋多时。”

  此计若成,梁州必入我手。”在场众人闻言皆露惊色。

  须知隋帝杨广虽昏聩失德,三征高丽兵败后威望大跌,但大隋军力犹存,边防依然稳固。

  正因如此,诸国中唯大秦敢主动攻隋。

  梁州八万守军骁勇善战,即便秦军精锐,兵力仍处劣势。

  何况此地尚有岭南宋阀、独尊堡等大小势力盘踞。

  宋阀身为大隋三大门阀之首,阀主宋缺已达大天象境,武功盖世。

  其不仅武艺超群,更是用兵如神。

  当年仅率万余人马,便十战十捷击退隋文帝十万大军,迫使朝廷改施怀柔之策。

  杨广即位后,宋阀势力更盛,拥兵十余万,俨然一方诸侯。

  独尊堡虽稍逊,但与宋阀联姻后亦实力大增。

  见众人将信将疑,赢零淡然道:诸位且静观其变。”遂命蒙毅统领东郡两万铁骑驻守边境,其余部署暂未言明。

  蒙毅、韩信、盗跖皆领命而行,静候后续调遣。

  赢零吩咐完事务,目光投向韩信与盗跖:“农家与墨家的兵力招募得如何?”

  “农家一万五千人集结完毕。”韩信答道。

  盗跖紧随其后:“墨家弟子共计一万人。”

  “大同思想的普及进展如何?”赢零又问。

  韩信回答:“农家子弟受惠于分田释奴之策,对此极为支持。”

  盗跖补充:“墨家弟子同样踊跃响应。”

  “练兵手册的效果怎样?”

  “目前仅完成军纪整顿与队列操练。”

  赢零此前已将后世练兵之法编纂成册,交予二人执行。

  韩信精通兵法,深知此手册的珍贵,连日来严格按此操练农家兵卒。

  盗跖虽不善统兵,却也尽心尽力,逐渐领会其中奥妙。

  “能做到初步令行禁止,已是不易。”

  在古代,军纪严明的军队便可称精锐。

  赢零还在军中增设宣教官一职,每百人配备一名,专司思想教化与战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