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火种不灭,人心自燃-《醉剑江湖》

  雪势虽歇,然天地犹裹素缟,寒疫如影随形。

  营中病卒未尽痊愈,咳嗽声断续于帐角,灶火微弱,几欲熄灭。

  辛弃疾立于雪窑之外,眉间凝霜,目光却灼如星火。

  他深知,粮可再得,药可再寻,唯人心一散,万难重聚。

  此际之军,非缺食,实缺志。

  “设守火坛。”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铁钉如冰。

  令下即行。

  各营伐残木、掘冻土,以铁炉为心,围石成坛。

  每炉燃火种一簇,命最虚弱者守护——非因其力,而因其命最悬一线,若火灭,则人亡,全营连坐受罚。

  此令一出,众将默然。

  有人暗议:“岂能以残病之躯担全营安危?”然无人敢抗。

  小卒阿犬闻令,膝行至前,叩首请命:“某愿为守火卒。”

  众人侧目。

  阿犬不过十五六岁,瘦骨伶仃,平日沉默少言,只知背柴烧灶,人称“火头狗”。

  有兵嗤笑:“一罐火,何足道哉?莫说风雪,一阵喘气就能吹灭。”

  阿犬不答,只抱起那陶罐火种,贴胸而跪,声如细刃割冰:“我娘说,火是家的眼睛。家中无火,便是死宅。”

  四下骤静。

  当夜,风雪复起,如千军踏阵,直扑营垒。

  守火炉焰摇曳欲坠,火星四溅即灭。

  阿犬蜷身覆罐,以衣裹火,以体温相偎。

  风从隙入,刺骨穿髓,他牙关打颤,意识渐沉,唯双手紧扣陶罐,指节发紫皲裂,血渗于泥。

  火,将熄。

  忽觉唇上一暖。

  一口温热之气徐徐吹来,如春泉破冻,微弱却坚定。

  阿犬勉力睁眼,见一人蹲于前——斗篷染霜,须眉结冰,正是辛弃疾。

  “火不灭。”辛弃疾低语,又呵一口热气,火焰轻跳,复燃一线橙红。

  他起身,不呼医,不责兵,只向高台仰首,朗声道:“周哑子!”

  鼓台之上,周哑子早已执槌而立,双耳捕捉风中细微动静。

  闻声,他猛然抬臂——

  咚!咚!咚!

  三通鼓响,短促而沉重,自高台滚落,穿营过帐,惊起寒鸦无数。

  “火不灭!”

  鼓语既出,如雷贯耳。

  各营将士披甲而出,立于风雪中肃听。

  火光次第亮起,每一座守火坛前,皆有人挺身而立,哪怕病卒拄杖,也昂首直视炉心。

  火,未绝。

  范如玉立于妇人营中,目睹此景,眸光微颤。

  她知,士卒所需,不止汤药果腹,更需心中有根。

  遂召诸妇商议:“今人心欲燃,不如以歌养之。”

  于是,“抗寒汤”之事被编为俚谣,词拙情真,夜夜传唱:

  松针煮汤,辛公熬;

  范娘子喂,活一条。

  一碗入喉春风至,

  不为封侯为家好。

  歌声起时,病帐中有人翻身向壁,暗泣不能语。

  更有老兵喃喃:“我战三十年,斩首百余,未尝知为何而战。今日方懂——原来不是为朝廷打仗,是为自己留个回家的灯。”

  她又设“火种簿”,以粗麻纸缝册,朱笔录下每一位守火卒姓名。

  不按军阶,不论出身,凡护火者皆书其名。

  遣人宣谕:“此非军令,乃家谱。他日天下重光,此簿当立于钟鼎之侧。”

  一时间,争为守火卒者盈营。有老卒抢位不成,竟伏地痛哭。

  辛弃疾夜登高台,风冷如刀,他却不觉。

  闭目运神,金手指全开——脑中“星火图”倏然演化至前所未见之境。

  昔日只见军中呼吸明灭,如今竟能感知百里之外民心动荡。

  陈州城外,一户农妇夜半推醒幼子:“你爹说过,辛公在北边雪里救人,咱们怎能安睡?”遂拆嫁妆桐木为柴,裹布负行,步履蹒跚破雪北去。

  蔡州猎户宰杀唯一冬储鹿,肉挂肩头,血染白雪,对妻言:“我不识什么枢密使,只知那人肯为小兵口呵火种——这样的人,值得我走上三天。”

  还有村塾先生集童子诵《美芹十论》,声震林樾:“彼蛮夷虽强,岂知中国有此肝胆乎!”

  万千细流,汇于无形。百姓私议如地下河涌,奔腾不息——

  “辛公在雪中,吾岂可坐视?”

  辛弃疾睁眼,眼中已有泪光凝而不落。

  他转身,对候于侧的周哑子沉声下令:

  “传鼓令:凡见送粮送柴者,不得纳物,但受其心。赐‘归’字布一尺,记其名于火种簿——告诉他们,这不是贡赋,是同火。”

  鼓声再起,这一次,并非警示,亦非号令,而是回应。

  远方雪野深处,似有微光闪动。

  风依旧凛冽,天仍阴沉,但某种东西,已在无声中改变。

  大地之下,火种已燃。

  三日后,雪野尽头人影幢幢,如雾中行舟,自苍茫深处缓缓浮现。

  风卷残云,天光微裂,三百百姓破雪而来,衣衫尽染霜尘,肩头压着柴捆米袋,脚底磨出血痕,却无一人退缩。

  他们踏过冻土与枯枝,高呼之声震彻旷野:

  “吾等不为王师,为辛公送火!”

  声浪滚滚,似有千钧之力撞开沉寂的天地。

  军营辕门大开,辛弃疾亲自出迎,未带仪仗,不列兵甲,仅披一袭素袍,徒步迎于十里之外。

  寒风吹动他鬓边白发,步履坚定如山移。

  百姓见之,纷纷跪倒雪中,涕泪交下:“公在雪中护我残命,今我岂敢独暖?”

  有人捧出家中最后半袋糙米,有人背来亡父留下的棺木板——本欲留作身后之用,如今全数献出。

  一老者颤巍巍上前,双足冻疮溃烂,行走如刀割肉,辛弃疾见状,不言不语,忽解身上披风,亲自覆其肩头,又命亲兵扶其入帐取暖。

  “物不可纳。”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入地,“但名必录。”

  范如玉早已备好火种簿,孙九针执笔侧立,周哑子擂鼓三响以敬民义。

  每录一名,鼓声轻落,如心跳应和。

  那老者泣不成声:“公若不受,我心难安……此去千里,只为见您一面,知火未熄。”

  辛弃疾俯身扶起他,目光深邃如渊:“火已至,家已近。”

  当夜,全军设坛祭火。

  三百堆薪燃起,火焰冲天,映红半壁苍穹。

  将士围火而坐,不再论军阶,不分南北籍,只依守护火种之序列席。

  病卒阿犬捧陶罐缓行于各营之间,罐中火苗跃动,竟似有灵性般愈燃愈亮。

  众目所聚,无人言语,唯闻火焰猎猎,如万马嘶鸣于梦中平原。

  孙九针立于高台边缘,仰观星火连野,良久方叹:“此非军营,乃心城也。药可疗疾,然此火能活魂。”

  此时,李守忠悄然南返。

  密奏再发,附《火种簿》抄本一份,墨迹犹湿。

  奏折上书:

  “臣伏察北境,辛公以一火罐立信,以一碗汤安命,以一名录收心。今三万将士视其如父,十万百姓呼其如归。韩相欲以寒毙之,反令其仁德如火燎原。民心所向,已非朝令可阻。若再抑之,恐失天下之望。”

  奏折封缄南去,飞骑踏雪,直趋临安。

  而辛弃疾仍立于主坛之前,风扑面如刃,火光照彻双瞳。

  他望着阿犬一步步走远,身影融入焰影交错的长廊,忽轻语道:

  “这一程,不是开始……是归来已半。”

  话音落处,风骤起,火光猎猎狂舞,恍若千军同燃,万魂共誓。

  远处陈州方向,雪峰静默,城垣隐约可见。

  风雪初歇,天地清明,一道孤影勒马于旷野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