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如晦与长乐公主的高效督办下,不过数日,长安东西两市最繁华的地段,悄然出现了两家名为“玉雪盐坊”的店铺。
门面并不张扬,但匾额乃御笔亲题,店内装饰清雅。
最关键的是,那洁白如雪、晶莹似霜的食盐,瞬间吸引了所有过往行人的目光。
开业之初,并未大肆宣扬。
但很快,“宫里有种雪一样白的盐,味道纯得不得了”的消息,如同旋风般刮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起初是好奇观望:
“这盐…怎地如此白净?”
“怕是石粉吧?”
店内训练有素的伙计(实为精挑细选的内侍)面带得体微笑,允许客人以干净银匙取少许品尝。
“客官一试便知。”
当那极致的咸鲜在口中化开,毫无寻常盐巴的苦涩与杂质感时,所有质疑都化为了震惊与狂热。
“天爷!这…这真是盐?”
“宫里流出来的好东西!果然不同凡响!”
“价比青盐是高些,可这品质…值啊!”
更引人瞩目的是盐铺旁悬挂的告示,明文规定:
“玉盐”每日限量发售,每人每日限购一两,售罄即止。
饥饿营销与品质碾压的双重作用下,“玉雪盐坊”门前迅速排起了前所未有的长龙。
天不亮便有市民、仆役前来占位,开市钟声一响,队伍往往已蜿蜒至相邻街巷。
那每日限量供应的“玉盐”,几乎在半个时辰内便被抢购一空。
买到者如获至宝,喜气洋洋;未能买到的,只能扼腕叹息,期盼明日能更早赶来。
长乐公主甚至是做出“小包装”,将盐用洁净的油纸包成标准的一两小包,更加便于购买和携带,此举更是大受欢迎。
“玉雪盐坊”的存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首先,是民心的归附。
尽管大部分平民百姓无法日日消费这“玉盐”,但皇帝肯将宫中“仙品”拿出来,以相对“亲民”的价格限量售予百姓,这一举动本身,就被视为莫大的德政。
“陛下心中有咱老百姓!”的赞誉声,在坊间不绝于耳。
李世民的爱民声望,在长安市民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那每日排起的长龙,仿佛成了民心所向的活广告。
其次,是市场的震慑。
那些原本囤积居奇、准备在青黄不接时大捞一笔的盐商们,顿时慌了手脚。
“玉盐”的出现,如同一面照妖镜,让他们手中那些色泽泛黄、带有苦涩味的青盐、粗盐瞬间黯然失色。
虽然“玉盐”限量,未能完全覆盖市场,但它树立了一个极高的品质标杆,死死摁住了盐价上涨的势头。
一些品质低劣的私盐、劣盐,甚至开始出现滞销。
盐价,这个以往牵动长安神经的敏感问题,竟因这限量“玉盐”的出现,呈现出难得的平稳态势。
然而,利益的蛋糕被动,必然引来觊觎与反扑。
长安城内,某处极尽奢华却又隐秘的宅邸中,几位掌控着庞大盐业网络、与地方盐枭乃至朝中某些势力关系盘根错节的世家代表,正聚于密室内,气氛凝重。
“查!给我彻查!”主位上,来自清河崔氏的崔昂面色阴沉:
“那‘玉雪盐坊’的盐,究竟从何而来?运输渠道呢?储存仓库呢?为何我们的人一点风声都探不到!”
“崔公,明面上是少府监的产业,但背后似乎有长乐公主的影子。”
下首一人低声回报:
“至于盐的来源…邪门得很!绝非河东、山南、剑南任何一处已知盐场所出!
品质如此均匀纯净,产量似乎还能稳定供应…这,这不合常理!”
另一位来自太原王氏的代表王璟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长乐公主…陛下这是意欲何为?
借公主之手,行盐铁专卖之实,是要一步步收回我等手中的利权吗?这‘玉盐’就是个楔子!”
“崔公,王公,不能再坐视了!”一个性子较急的盐商代表道:
“这‘玉盐’虽限量,却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
百姓现在都盯着宫里的盐,我们的盐还怎么卖?价格还怎么提?长此以往,我等根基动摇啊!”
崔昂冷哼一声:“慌什么?陛下此举,虽得民心,却也未必全然合乎‘祖制’。
公主殿下金枝玉叶,插手商事,与民争利…这话,总有人愿意去说。
吩咐下去,让我们的人,在士林清议中,稍稍放出些风声。
“另外,”他眼中寒光一闪:
“想办法多买些‘玉盐’回来,让我们的老师傅仔细琢磨,看看能否仿制!
再派人,盯着盐铺和所有可能与之相关的皇庄、别院,我就不信,这盐还能真是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几日后的立政殿,长乐公主正在翻阅“典秘阁”送来的最新简报。
上面详细记录了“玉雪盐坊”的火爆销售、市井民谣对皇帝的称颂,也提到了市面上开始出现的关于她“与民争利”的些许流言。
以及发现有一些形迹可疑之人试图接近盐铺伙计、打听消息的迹象。
长孙皇后有些担忧的看着女儿:“丽质,这些流言蜚语…”
长乐公主合上简报,脸上并无愠色,反而露出一丝洞察的微笑:
“母后不必忧心,儿臣售卖‘玉盐’,一未强取豪夺,二未抬价牟取暴利,反而平抑了盐价,惠及了百姓。
这‘争’的是奸商之利,‘与’的是百姓之惠。父皇心中明镜似的,些许流言,动摇不了根本。”
她走到殿外,遥望东西两市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坚定:
“他们查不到来源,才会如此惶惑,只能用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这说明,我们的策略是对的,陆仙尊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底气。”
她转身对侍立的女官吩咐:
“传话给杜相和盐铺主事,一切照旧,严守规矩,加强戒备。
至于那些流言,不必理会,清者自清。
眼下之重,在于确保此盐运命脉畅通无阻,如国之血脉,不容有失。
然,更需着眼将来——如何以此源源不绝之精盐为引,平抑物价,充盈国库,泽被苍生。
此举,关乎社稷根基,关乎大唐盛世之绵长。”
此刻的长乐公主,已非深居宫闱的单纯帝女。
精盐的入世,如同一方磨刀石,正让她迅速褪去青涩,展现出与其身份匹配的智慧、沉稳与魄力。
她知道,这围绕“盐”引发的波澜,仅仅是她协助父皇,撬动大唐变革的第一个支点。
而更广阔的世界,还在万界秘境的那一端等待着她。
门面并不张扬,但匾额乃御笔亲题,店内装饰清雅。
最关键的是,那洁白如雪、晶莹似霜的食盐,瞬间吸引了所有过往行人的目光。
开业之初,并未大肆宣扬。
但很快,“宫里有种雪一样白的盐,味道纯得不得了”的消息,如同旋风般刮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起初是好奇观望:
“这盐…怎地如此白净?”
“怕是石粉吧?”
店内训练有素的伙计(实为精挑细选的内侍)面带得体微笑,允许客人以干净银匙取少许品尝。
“客官一试便知。”
当那极致的咸鲜在口中化开,毫无寻常盐巴的苦涩与杂质感时,所有质疑都化为了震惊与狂热。
“天爷!这…这真是盐?”
“宫里流出来的好东西!果然不同凡响!”
“价比青盐是高些,可这品质…值啊!”
更引人瞩目的是盐铺旁悬挂的告示,明文规定:
“玉盐”每日限量发售,每人每日限购一两,售罄即止。
饥饿营销与品质碾压的双重作用下,“玉雪盐坊”门前迅速排起了前所未有的长龙。
天不亮便有市民、仆役前来占位,开市钟声一响,队伍往往已蜿蜒至相邻街巷。
那每日限量供应的“玉盐”,几乎在半个时辰内便被抢购一空。
买到者如获至宝,喜气洋洋;未能买到的,只能扼腕叹息,期盼明日能更早赶来。
长乐公主甚至是做出“小包装”,将盐用洁净的油纸包成标准的一两小包,更加便于购买和携带,此举更是大受欢迎。
“玉雪盐坊”的存在,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首先,是民心的归附。
尽管大部分平民百姓无法日日消费这“玉盐”,但皇帝肯将宫中“仙品”拿出来,以相对“亲民”的价格限量售予百姓,这一举动本身,就被视为莫大的德政。
“陛下心中有咱老百姓!”的赞誉声,在坊间不绝于耳。
李世民的爱民声望,在长安市民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那每日排起的长龙,仿佛成了民心所向的活广告。
其次,是市场的震慑。
那些原本囤积居奇、准备在青黄不接时大捞一笔的盐商们,顿时慌了手脚。
“玉盐”的出现,如同一面照妖镜,让他们手中那些色泽泛黄、带有苦涩味的青盐、粗盐瞬间黯然失色。
虽然“玉盐”限量,未能完全覆盖市场,但它树立了一个极高的品质标杆,死死摁住了盐价上涨的势头。
一些品质低劣的私盐、劣盐,甚至开始出现滞销。
盐价,这个以往牵动长安神经的敏感问题,竟因这限量“玉盐”的出现,呈现出难得的平稳态势。
然而,利益的蛋糕被动,必然引来觊觎与反扑。
长安城内,某处极尽奢华却又隐秘的宅邸中,几位掌控着庞大盐业网络、与地方盐枭乃至朝中某些势力关系盘根错节的世家代表,正聚于密室内,气氛凝重。
“查!给我彻查!”主位上,来自清河崔氏的崔昂面色阴沉:
“那‘玉雪盐坊’的盐,究竟从何而来?运输渠道呢?储存仓库呢?为何我们的人一点风声都探不到!”
“崔公,明面上是少府监的产业,但背后似乎有长乐公主的影子。”
下首一人低声回报:
“至于盐的来源…邪门得很!绝非河东、山南、剑南任何一处已知盐场所出!
品质如此均匀纯净,产量似乎还能稳定供应…这,这不合常理!”
另一位来自太原王氏的代表王璟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长乐公主…陛下这是意欲何为?
借公主之手,行盐铁专卖之实,是要一步步收回我等手中的利权吗?这‘玉盐’就是个楔子!”
“崔公,王公,不能再坐视了!”一个性子较急的盐商代表道:
“这‘玉盐’虽限量,却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
百姓现在都盯着宫里的盐,我们的盐还怎么卖?价格还怎么提?长此以往,我等根基动摇啊!”
崔昂冷哼一声:“慌什么?陛下此举,虽得民心,却也未必全然合乎‘祖制’。
公主殿下金枝玉叶,插手商事,与民争利…这话,总有人愿意去说。
吩咐下去,让我们的人,在士林清议中,稍稍放出些风声。
“另外,”他眼中寒光一闪:
“想办法多买些‘玉盐’回来,让我们的老师傅仔细琢磨,看看能否仿制!
再派人,盯着盐铺和所有可能与之相关的皇庄、别院,我就不信,这盐还能真是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几日后的立政殿,长乐公主正在翻阅“典秘阁”送来的最新简报。
上面详细记录了“玉雪盐坊”的火爆销售、市井民谣对皇帝的称颂,也提到了市面上开始出现的关于她“与民争利”的些许流言。
以及发现有一些形迹可疑之人试图接近盐铺伙计、打听消息的迹象。
长孙皇后有些担忧的看着女儿:“丽质,这些流言蜚语…”
长乐公主合上简报,脸上并无愠色,反而露出一丝洞察的微笑:
“母后不必忧心,儿臣售卖‘玉盐’,一未强取豪夺,二未抬价牟取暴利,反而平抑了盐价,惠及了百姓。
这‘争’的是奸商之利,‘与’的是百姓之惠。父皇心中明镜似的,些许流言,动摇不了根本。”
她走到殿外,遥望东西两市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坚定:
“他们查不到来源,才会如此惶惑,只能用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这说明,我们的策略是对的,陆仙尊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底气。”
她转身对侍立的女官吩咐:
“传话给杜相和盐铺主事,一切照旧,严守规矩,加强戒备。
至于那些流言,不必理会,清者自清。
眼下之重,在于确保此盐运命脉畅通无阻,如国之血脉,不容有失。
然,更需着眼将来——如何以此源源不绝之精盐为引,平抑物价,充盈国库,泽被苍生。
此举,关乎社稷根基,关乎大唐盛世之绵长。”
此刻的长乐公主,已非深居宫闱的单纯帝女。
精盐的入世,如同一方磨刀石,正让她迅速褪去青涩,展现出与其身份匹配的智慧、沉稳与魄力。
她知道,这围绕“盐”引发的波澜,仅仅是她协助父皇,撬动大唐变革的第一个支点。
而更广阔的世界,还在万界秘境的那一端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