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流的核心是“苟”,是发展自身,避免卷入巨头争霸。对于河南国这种体量,唯一可能(尽管希望渺茫)的生机,就是表现出一定的自保能力,但又人畜无害,让刘邦觉得招降比攻打更划算,同时让远在齐地的项羽暂时无暇顾及。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操作,以及对申阳这个“猪队友”的极限掌控。陈默对此完全不抱希望,但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唯一有点理论依据的挣扎方向。
他挣扎着下榻,走到案几前,铺开一卷空白的竹简,拿起笔,蘸了蘸早已研好的墨。笔尖悬在半空,久久未能落下。
写什么?《论河南国的自我修养及如何在楚汉夹缝中卑微求生》?还是《致申阳大王:一份关于如何优雅地延迟倒闭的可行性报告》?
最终,他长叹一声,开始落笔。内容无非是昨日那套“固本”说辞的细化版:如何整修洛阳残破的城防(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如何安抚因战乱流离的百姓(哪怕只是发点稀粥),如何谨慎地维持与楚汉双方表面上的关系(重点是强调“谨慎”和“表面”),以及,最重要的——派出得力细作,密切关注刘邦的动向和项羽的战况。
他写得极其艰难,每一个字都感觉是在给自己挖坑。他知道,这些建议在申阳那里,很可能被曲解,或者干脆被无视。但他必须得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这一世我努力过”的心理安慰。
就在他绞尽脑汁,试图把“赶紧跑路”的潜台词包装成“深谋远虑”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和小仆役恭敬的通传声:
“先生,王府来人传话,大王召集群臣议事,请先生即刻前往。”
陈默的手一抖,一滴浓墨滴在竹简上,迅速晕开,像一只嘲讽的眼睛。
议事?又议什么事?难道刘邦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还是项羽派人来兴师问罪了?
他放下笔,看着那团墨迹,苦涩地笑了笑。
得,理论种田还没开始,实践作死已经上门了。
所谓王宫,不过是前秦一位郡守遗下的官署,被申阳鸠占鹊巢后,草草扩建了些许廊庑,添了些彰显诸侯气派的青铜礼器与旌旗,便勉强充作门面。虽比陈默那间客舍宽敞威严许多,但细看之下,梁柱的漆色新旧不一,地砖也有几处裂痕未及修补,透着一股子暴发户急于装点却又底蕴不足的寒酸气。
陈默垂首敛目,跟着引路的侍从,迈步踏入议事厅。一股混合着皮革、汗液以及某种焦虑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比他那静室里的熏香“鲜活”得多,也压抑得多。
厅内已然黑压压站了二三十人,文官居左,武将靠右,泾渭分明。文官们大多穿着浆洗得发硬的深色儒袍,眉头紧锁,手持笏板或袖着双手,眼神游移不定。武将们则个个顶盔贯甲,只是那甲胄制式杂乱,有的明显是秦军制式,有的则像是自行打造,甚至有人穿着不知从哪个贵族库房里翻出来的华丽却不太合身的旧甲,平添几分滑稽。他们嗓门洪亮,互相吹嘘着昨日的酒量或是不知真假的战场勇武,试图用声音驱散空气中的不安。
陈默自觉地溜着边,找了个最不起眼的角落站定,完美扮演着“默先生”该有的低调。他飞快地扫视全场,像一台人形扫描仪,捕捉着一切信息。
申阳还未到,但空气中的焦灼感几乎凝成了实质。文官集团那边,几个须发花白的老臣正凑在一起低声交谈,不时摇头叹息。武将集团则分成几小撮,一撮围绕着一个满脸横肉、嗓门最大的壮汉(据记忆碎片,是申阳的心腹爱将,叫熊启),唾沫横飞地主张着什么;另一撮则围着一个面色阴沉、甲胄相对整齐的将领(似乎是原秦军降将,叫李昱),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
“听说没?刘邦那老小子在栎阳称王后,动作快得很!”
“项王还在齐地跟田荣那厮纠缠,万一……”
“屁的万一!项王天下无敌!刘邦算什么玩意儿?”
“可彭城一战……汉军势大啊……”
“那是项羽没在!若项王在,哪有刘邦撒野的份!”
只言片语飘入耳中,关键词清晰无比:刘邦,项羽,彭城,势大,万一。陈默心中雪亮,昨日的预感没错,这场议事的核心,就是彭城之战后,河南国这艘小破船,该往哪边靠岸,或者……该怎么避免被即将到来的巨浪拍碎。
“大王到——”内侍一声拖长了调子的唱喏,打断了厅内的嘈杂。
所有人立刻收敛神色,整理衣冠,躬身行礼。陈默也跟着低头弯腰,眼角余光瞥见申阳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从屏风后转出,大步走向主位。
今天的申阳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诸侯冕服,玄衣纁裳,头戴九旒冕冠,试图营造出王者威严。可惜,他步伐略显虚浮,眼袋浮肿,显然是昨日酒意未消,加上心事重重,睡眠不足。那身华服穿在他身上,非但没增添多少气势,反而像是小孩偷穿了大人的衣服,有种不协调的滑稽感。
“诸位爱卿,平身。”申阳坐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疲惫。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免礼,目光在厅内扫过,在看到角落里的陈默时,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但很快移开。
“今日召集群臣,”申阳清了清嗓子,努力让声音显得沉稳,“所为者,乃我国之未来,生死存亡之道也。”开口就是高帽子,但内容直白得让陈默想捂脸。大哥,你这开场白也太实诚了,直接就把“我很慌”写在脸上了好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项王神威,扫荡齐地,指日可功成。然,汉王刘邦,据三秦之地,虎视东方,其心叵测。彭城一役,虽未动摇项王根基,亦显汉军之锋锐。我河南国,地处中原要冲,为楚汉必争之地……诸位,当下局势,我辈当如何自处?”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操作,以及对申阳这个“猪队友”的极限掌控。陈默对此完全不抱希望,但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唯一有点理论依据的挣扎方向。
他挣扎着下榻,走到案几前,铺开一卷空白的竹简,拿起笔,蘸了蘸早已研好的墨。笔尖悬在半空,久久未能落下。
写什么?《论河南国的自我修养及如何在楚汉夹缝中卑微求生》?还是《致申阳大王:一份关于如何优雅地延迟倒闭的可行性报告》?
最终,他长叹一声,开始落笔。内容无非是昨日那套“固本”说辞的细化版:如何整修洛阳残破的城防(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如何安抚因战乱流离的百姓(哪怕只是发点稀粥),如何谨慎地维持与楚汉双方表面上的关系(重点是强调“谨慎”和“表面”),以及,最重要的——派出得力细作,密切关注刘邦的动向和项羽的战况。
他写得极其艰难,每一个字都感觉是在给自己挖坑。他知道,这些建议在申阳那里,很可能被曲解,或者干脆被无视。但他必须得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这一世我努力过”的心理安慰。
就在他绞尽脑汁,试图把“赶紧跑路”的潜台词包装成“深谋远虑”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和小仆役恭敬的通传声:
“先生,王府来人传话,大王召集群臣议事,请先生即刻前往。”
陈默的手一抖,一滴浓墨滴在竹简上,迅速晕开,像一只嘲讽的眼睛。
议事?又议什么事?难道刘邦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还是项羽派人来兴师问罪了?
他放下笔,看着那团墨迹,苦涩地笑了笑。
得,理论种田还没开始,实践作死已经上门了。
所谓王宫,不过是前秦一位郡守遗下的官署,被申阳鸠占鹊巢后,草草扩建了些许廊庑,添了些彰显诸侯气派的青铜礼器与旌旗,便勉强充作门面。虽比陈默那间客舍宽敞威严许多,但细看之下,梁柱的漆色新旧不一,地砖也有几处裂痕未及修补,透着一股子暴发户急于装点却又底蕴不足的寒酸气。
陈默垂首敛目,跟着引路的侍从,迈步踏入议事厅。一股混合着皮革、汗液以及某种焦虑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比他那静室里的熏香“鲜活”得多,也压抑得多。
厅内已然黑压压站了二三十人,文官居左,武将靠右,泾渭分明。文官们大多穿着浆洗得发硬的深色儒袍,眉头紧锁,手持笏板或袖着双手,眼神游移不定。武将们则个个顶盔贯甲,只是那甲胄制式杂乱,有的明显是秦军制式,有的则像是自行打造,甚至有人穿着不知从哪个贵族库房里翻出来的华丽却不太合身的旧甲,平添几分滑稽。他们嗓门洪亮,互相吹嘘着昨日的酒量或是不知真假的战场勇武,试图用声音驱散空气中的不安。
陈默自觉地溜着边,找了个最不起眼的角落站定,完美扮演着“默先生”该有的低调。他飞快地扫视全场,像一台人形扫描仪,捕捉着一切信息。
申阳还未到,但空气中的焦灼感几乎凝成了实质。文官集团那边,几个须发花白的老臣正凑在一起低声交谈,不时摇头叹息。武将集团则分成几小撮,一撮围绕着一个满脸横肉、嗓门最大的壮汉(据记忆碎片,是申阳的心腹爱将,叫熊启),唾沫横飞地主张着什么;另一撮则围着一个面色阴沉、甲胄相对整齐的将领(似乎是原秦军降将,叫李昱),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
“听说没?刘邦那老小子在栎阳称王后,动作快得很!”
“项王还在齐地跟田荣那厮纠缠,万一……”
“屁的万一!项王天下无敌!刘邦算什么玩意儿?”
“可彭城一战……汉军势大啊……”
“那是项羽没在!若项王在,哪有刘邦撒野的份!”
只言片语飘入耳中,关键词清晰无比:刘邦,项羽,彭城,势大,万一。陈默心中雪亮,昨日的预感没错,这场议事的核心,就是彭城之战后,河南国这艘小破船,该往哪边靠岸,或者……该怎么避免被即将到来的巨浪拍碎。
“大王到——”内侍一声拖长了调子的唱喏,打断了厅内的嘈杂。
所有人立刻收敛神色,整理衣冠,躬身行礼。陈默也跟着低头弯腰,眼角余光瞥见申阳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从屏风后转出,大步走向主位。
今天的申阳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诸侯冕服,玄衣纁裳,头戴九旒冕冠,试图营造出王者威严。可惜,他步伐略显虚浮,眼袋浮肿,显然是昨日酒意未消,加上心事重重,睡眠不足。那身华服穿在他身上,非但没增添多少气势,反而像是小孩偷穿了大人的衣服,有种不协调的滑稽感。
“诸位爱卿,平身。”申阳坐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疲惫。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免礼,目光在厅内扫过,在看到角落里的陈默时,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但很快移开。
“今日召集群臣,”申阳清了清嗓子,努力让声音显得沉稳,“所为者,乃我国之未来,生死存亡之道也。”开口就是高帽子,但内容直白得让陈默想捂脸。大哥,你这开场白也太实诚了,直接就把“我很慌”写在脸上了好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项王神威,扫荡齐地,指日可功成。然,汉王刘邦,据三秦之地,虎视东方,其心叵测。彭城一役,虽未动摇项王根基,亦显汉军之锋锐。我河南国,地处中原要冲,为楚汉必争之地……诸位,当下局势,我辈当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