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九月初七,白马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如一层轻薄的素纱缠绕在青灰色的山岩间,连空气里都浸着深秋的微凉。圣灵寺前的广场上,却早已挤满了人,连寺门两侧的老槐树下都站满了身影,连呼吸声都压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场肃穆的归葬。
青石板地面被连夜赶来的祭师们打扫得一尘不染,连缝隙里的枯草都被细细剔除,中央那条从寺门延伸至山脚的白绫,在雾中泛着柔和的光,像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白绫两侧,两百名身着素白祭服的祭师整齐列队,祭服领口绣着的“护民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们手中捧着的魂香早已点燃,浅灰色的烟丝袅袅上升,与山间的雾气缠绕在一起,渐渐凝成细小的水珠,落在祭服下摆,洇出点点湿痕,透着化不开的肃穆与哀伤。
班哲手捧杨石的骨灰坛,走在白绫的最前端。坛身由白马山特有的青石雕琢而成,石质细腻温润,触手微凉,上面刻着的“护民纹”细密而清晰——那是他花了三个通宵亲手设计、亲手雕刻的,每一道纹路的转折、每一处线条的深浅,都对应着恩师生前守护过的一个村落。比如那道弧度最平缓的纹路,代表着十年前被山洪围困的清溪村,当时杨石带着他在雨中布了三天三夜的魂障,才护住了全村人的性命;还有那道刻得最深的纹路,是洛阳城破后他们暂居的黑石寨,恩师在寨墙上挡下乱兵的刀,后背的伤养了整整两个月。
他的脚步很慢,每走一步,青石板都似在无声回应,记忆便随着脚步一点点翻涌:少年时在圣灵寺的后院学魂术,他总握不稳圣灵法杖,杨石就从身后握住他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法杖传到他掌心,一遍遍地教他调整气息;第一次下山历练,他揣着恩师给的干粮站在山门口,杨石拍着他的肩叮嘱“祭师的刀,要对准恶徒,护着百姓,万不能忘了本心”,当时山风正急,吹得恩师的白发飘起,他却没敢多看;洛阳城破后他们被迫分散,他在流民中辗转时收到恩师从山寨寄来的信,信纸皱巴巴的,字却写得工整,末尾那句“无论朝堂多乱,守住本心就好”,他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纸角都被磨得发毛。
阿彪和马泽分侍在班哲两侧,前者肩背玄铁弓,弓身上系着的三尺白绫随着脚步轻轻晃动,箭囊里的银箭都仔细裹着素布,连箭尖都藏得严严实实,生怕露出一点寒光惊扰了逝者;后者背着的药箱擦得一尘不染,箱盖上摆着一束刚从后山采来的圣灵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在雾中折射出细碎的光——那是杨石最爱的草药,恩师总说它“能驱邪,更能清心,乱世里多看看这草,心就不容易乱”。
广场边缘,流民与山寨的百姓自发地捧着野菊,有的是从山间采来的黄菊,有的是用布巾折成的假花,老人们手里的菊花蔫了大半,却仍紧紧攥着,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泪水,时不时用袖子抹一下脸;孩子们不懂葬礼的沉重,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将花瓣一片片撒在白绫上,花瓣落在班哲的脚边,又被晨风吹起,轻轻贴在骨灰坛上,像是在为逝者引路。
走到山腰的祭师墓群时,天已微微亮,雾也散了些,能看清墓碑上刻着的历代祭师的名字。墓群中央,早已挖好一个方坑,坑底铺着晒干的圣灵草,草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飘来,那是杨石生前最熟悉的味道——他总说晒干的圣灵草能安神,每年都会亲自晒上几捆,放在寺里的各个角落。
班哲蹲下身,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珍宝,小心翼翼地将骨灰坛放入坑中,指尖拂过坛身正面刻着的“杨石”二字,指腹能摸到刻痕的温度,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却每一个字都清晰:“师父,回家了。历代祖师都在这里,您看,张祖师的墓在左边,李祖师的墓在右边,您不会孤单的。以后,我们会守着白马山,守着您护了一辈子的百姓,不会让您失望的。”
填土时,老祭师周伯递来一把桃木铲——那是杨石年轻时用过的工具,木柄被岁月磨得光滑,上面还留着他常年握铲的指痕,连木纹的走向都透着熟悉。班哲接过铲子,指尖抚过木柄上的指痕,仿佛还能感受到恩师的温度,他深吸一口气,一铲一铲地将土填回坑中,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瓷器,每填一铲,都轻声说一句:“师父,这是后山的新土,您以前总说这土养人。”“师父,明年春天,这里应该会冒出小草吧,就像您种在寺前的那片。”
待土填平,他亲手将一块新刻的石碑立在墓前,石碑同样是青石材质,正面刻着“白马祭师团初代大祭师杨石之墓”,字体遒劲有力,是他照着恩师的笔迹练了无数遍才刻成的;背面刻着恩师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祭师之责,在护不在争;祭师之魂,在民不在官。”刻完最后一笔时,他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却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恩师,终于回到了他该回的地方。
葬礼结束后,班哲率领所有祭师走进圣灵寺正殿。殿内早已收拾妥当,神像前的汉白玉供桌上,三大法器——圣灵珠、白马披风、圣灵法杖,被依次供奉着,供桌两侧点着八根白烛,烛火跳动,将法器的影子映在墙上,忽明忽暗。圣灵珠放在供桌中央,通体莹白,在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时,泛着柔和的白光,将整个正殿都染成了暖金色,连空气都似变得温暖;白马披风铺在供桌左侧,披风上用银线绣着的白马纹在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马鬃飞扬,四蹄踏云,似要挣脱披风的束缚,奔向山间的云海;圣灵法杖竖在供桌右侧,杖身是百年古木制成,深褐色的木头上刻着繁复的魂纹,顶端的魂晶闪烁着细碎的光点,像是盛满了夜空中的星光,轻轻晃动一下,就能听到细碎的嗡鸣。
“诸位师兄、师弟。”班哲转身面对祭师们,他的声音经过魂术加持,清晰地回荡在殿内,没有一丝颤抖,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今日,我们在祖师像前立誓:以三大法器护山寨安危,以魂歌大阵保百姓安宁;不参与朝堂权谋争斗,不欺凌弱小流民妇孺。若违此誓,魂散魄离,永不得归白马山,永不得入圣灵寺!”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祭师,看到他们眼中的坚定,看到他们紧握着的拳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恩师留下的传承,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以三大法器护山寨安危,以魂歌大阵保百姓安宁!”两百名祭师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的烛火“噼啪”作响,烛泪顺着烛身流下,落在供桌的白玉面上,凝成小小的珠粒。他们单膝跪地,右手按在胸前的魂纹上,指尖的温度透过祭服传到皮肤上,那是属于祭师的印记,是责任的象征。他们的目光灼灼地望着供桌上的法器,眼中没有丝毫犹豫——那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与恩师的约定,更是他们未来的方向,哪怕拼了性命,也要守住这份约定。
班哲走到供桌前,轻轻握住圣灵珠,珠身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不冷不热,刚刚好,像是恩师的手在轻轻拍他的手背,带着安抚的力量。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师父,您看,我们都记住了您的话。以后,白马山会成为百姓的家,再也不会有人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奸臣欺压忍饥挨饿。您放心,我会带着大家守住这里,守住您用一辈子换来的安宁。”念完时,他能感觉到圣灵珠轻轻颤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应他的话,又像是在为他加油。
殿外,晨雾已经散尽,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广场上,将那条长长的白绫染成了金色,连青石板都泛着温暖的光。流民和百姓们开始收拾祭品,将剩下的野菊插在广场两侧的石缝里,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青石板,笑声清脆,打破了之前的肃穆;老人们坐在寺门前的石阶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一边吃一边聊着明年春耕的打算,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班哲站在殿门处,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这,就是恩师想要的太平,是没有战乱、没有饥饿的安宁,也是他毕生追求的“安居”。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但只要有这些人在,只要他们守住初心,就一定能让白马山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青石板地面被连夜赶来的祭师们打扫得一尘不染,连缝隙里的枯草都被细细剔除,中央那条从寺门延伸至山脚的白绫,在雾中泛着柔和的光,像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白绫两侧,两百名身着素白祭服的祭师整齐列队,祭服领口绣着的“护民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们手中捧着的魂香早已点燃,浅灰色的烟丝袅袅上升,与山间的雾气缠绕在一起,渐渐凝成细小的水珠,落在祭服下摆,洇出点点湿痕,透着化不开的肃穆与哀伤。
班哲手捧杨石的骨灰坛,走在白绫的最前端。坛身由白马山特有的青石雕琢而成,石质细腻温润,触手微凉,上面刻着的“护民纹”细密而清晰——那是他花了三个通宵亲手设计、亲手雕刻的,每一道纹路的转折、每一处线条的深浅,都对应着恩师生前守护过的一个村落。比如那道弧度最平缓的纹路,代表着十年前被山洪围困的清溪村,当时杨石带着他在雨中布了三天三夜的魂障,才护住了全村人的性命;还有那道刻得最深的纹路,是洛阳城破后他们暂居的黑石寨,恩师在寨墙上挡下乱兵的刀,后背的伤养了整整两个月。
他的脚步很慢,每走一步,青石板都似在无声回应,记忆便随着脚步一点点翻涌:少年时在圣灵寺的后院学魂术,他总握不稳圣灵法杖,杨石就从身后握住他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法杖传到他掌心,一遍遍地教他调整气息;第一次下山历练,他揣着恩师给的干粮站在山门口,杨石拍着他的肩叮嘱“祭师的刀,要对准恶徒,护着百姓,万不能忘了本心”,当时山风正急,吹得恩师的白发飘起,他却没敢多看;洛阳城破后他们被迫分散,他在流民中辗转时收到恩师从山寨寄来的信,信纸皱巴巴的,字却写得工整,末尾那句“无论朝堂多乱,守住本心就好”,他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纸角都被磨得发毛。
阿彪和马泽分侍在班哲两侧,前者肩背玄铁弓,弓身上系着的三尺白绫随着脚步轻轻晃动,箭囊里的银箭都仔细裹着素布,连箭尖都藏得严严实实,生怕露出一点寒光惊扰了逝者;后者背着的药箱擦得一尘不染,箱盖上摆着一束刚从后山采来的圣灵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在雾中折射出细碎的光——那是杨石最爱的草药,恩师总说它“能驱邪,更能清心,乱世里多看看这草,心就不容易乱”。
广场边缘,流民与山寨的百姓自发地捧着野菊,有的是从山间采来的黄菊,有的是用布巾折成的假花,老人们手里的菊花蔫了大半,却仍紧紧攥着,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泪水,时不时用袖子抹一下脸;孩子们不懂葬礼的沉重,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将花瓣一片片撒在白绫上,花瓣落在班哲的脚边,又被晨风吹起,轻轻贴在骨灰坛上,像是在为逝者引路。
走到山腰的祭师墓群时,天已微微亮,雾也散了些,能看清墓碑上刻着的历代祭师的名字。墓群中央,早已挖好一个方坑,坑底铺着晒干的圣灵草,草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飘来,那是杨石生前最熟悉的味道——他总说晒干的圣灵草能安神,每年都会亲自晒上几捆,放在寺里的各个角落。
班哲蹲下身,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珍宝,小心翼翼地将骨灰坛放入坑中,指尖拂过坛身正面刻着的“杨石”二字,指腹能摸到刻痕的温度,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却每一个字都清晰:“师父,回家了。历代祖师都在这里,您看,张祖师的墓在左边,李祖师的墓在右边,您不会孤单的。以后,我们会守着白马山,守着您护了一辈子的百姓,不会让您失望的。”
填土时,老祭师周伯递来一把桃木铲——那是杨石年轻时用过的工具,木柄被岁月磨得光滑,上面还留着他常年握铲的指痕,连木纹的走向都透着熟悉。班哲接过铲子,指尖抚过木柄上的指痕,仿佛还能感受到恩师的温度,他深吸一口气,一铲一铲地将土填回坑中,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瓷器,每填一铲,都轻声说一句:“师父,这是后山的新土,您以前总说这土养人。”“师父,明年春天,这里应该会冒出小草吧,就像您种在寺前的那片。”
待土填平,他亲手将一块新刻的石碑立在墓前,石碑同样是青石材质,正面刻着“白马祭师团初代大祭师杨石之墓”,字体遒劲有力,是他照着恩师的笔迹练了无数遍才刻成的;背面刻着恩师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祭师之责,在护不在争;祭师之魂,在民不在官。”刻完最后一笔时,他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却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恩师,终于回到了他该回的地方。
葬礼结束后,班哲率领所有祭师走进圣灵寺正殿。殿内早已收拾妥当,神像前的汉白玉供桌上,三大法器——圣灵珠、白马披风、圣灵法杖,被依次供奉着,供桌两侧点着八根白烛,烛火跳动,将法器的影子映在墙上,忽明忽暗。圣灵珠放在供桌中央,通体莹白,在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时,泛着柔和的白光,将整个正殿都染成了暖金色,连空气都似变得温暖;白马披风铺在供桌左侧,披风上用银线绣着的白马纹在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马鬃飞扬,四蹄踏云,似要挣脱披风的束缚,奔向山间的云海;圣灵法杖竖在供桌右侧,杖身是百年古木制成,深褐色的木头上刻着繁复的魂纹,顶端的魂晶闪烁着细碎的光点,像是盛满了夜空中的星光,轻轻晃动一下,就能听到细碎的嗡鸣。
“诸位师兄、师弟。”班哲转身面对祭师们,他的声音经过魂术加持,清晰地回荡在殿内,没有一丝颤抖,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今日,我们在祖师像前立誓:以三大法器护山寨安危,以魂歌大阵保百姓安宁;不参与朝堂权谋争斗,不欺凌弱小流民妇孺。若违此誓,魂散魄离,永不得归白马山,永不得入圣灵寺!”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祭师,看到他们眼中的坚定,看到他们紧握着的拳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恩师留下的传承,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以三大法器护山寨安危,以魂歌大阵保百姓安宁!”两百名祭师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的烛火“噼啪”作响,烛泪顺着烛身流下,落在供桌的白玉面上,凝成小小的珠粒。他们单膝跪地,右手按在胸前的魂纹上,指尖的温度透过祭服传到皮肤上,那是属于祭师的印记,是责任的象征。他们的目光灼灼地望着供桌上的法器,眼中没有丝毫犹豫——那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与恩师的约定,更是他们未来的方向,哪怕拼了性命,也要守住这份约定。
班哲走到供桌前,轻轻握住圣灵珠,珠身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不冷不热,刚刚好,像是恩师的手在轻轻拍他的手背,带着安抚的力量。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师父,您看,我们都记住了您的话。以后,白马山会成为百姓的家,再也不会有人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奸臣欺压忍饥挨饿。您放心,我会带着大家守住这里,守住您用一辈子换来的安宁。”念完时,他能感觉到圣灵珠轻轻颤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应他的话,又像是在为他加油。
殿外,晨雾已经散尽,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广场上,将那条长长的白绫染成了金色,连青石板都泛着温暖的光。流民和百姓们开始收拾祭品,将剩下的野菊插在广场两侧的石缝里,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青石板,笑声清脆,打破了之前的肃穆;老人们坐在寺门前的石阶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一边吃一边聊着明年春耕的打算,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班哲站在殿门处,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这,就是恩师想要的太平,是没有战乱、没有饥饿的安宁,也是他毕生追求的“安居”。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但只要有这些人在,只要他们守住初心,就一定能让白马山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