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把最后一本《百年孤独》插进拉美文学区的书架时,晨光刚好透过市图书馆的玻璃穹顶,在书架间投下细碎的光斑。书脊上烫金的书名被光线照亮,她指尖轻轻拂过封面的褶皱——这是上周读者还回来的旧书,扉页上有淡淡的咖啡渍,书尾几页还夹着干枯的银杏叶。作为借阅区的管理员,她每天的工作从清晨七点半开始,整理归还图书、检查书籍破损情况、核对书架分类标签,在读者涌入前,把三千多平米的借阅区打理得井井有条。
图书馆的借阅区分八个区域,从进门的社科类到最里面的古籍特藏区,林夏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对应的书架。她的工作推车停在文学区旁,里面堆着刚从还书箱里分拣出来的图书,最上面是本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上的小兔子贴纸已经翘了边,显然是被小读者反复摩挲过。林夏拿出透明胶带,小心翼翼地把贴纸粘牢,又用橡皮擦去封底上的铅笔涂鸦——这是她的习惯,每本流通的图书都会仔细修补,尽量让下一位读者拿到时,能感受到被珍视的温度。
“林老师,早啊!”实习生小苏抱着一摞新书跑过来,帆布包上印着图书馆的馆徽,“昨天的图书借阅统计我做好了,少儿区的绘本借阅量还是最高,比上周多了三十本呢!”
林夏接过统计表,指尖划过“少儿绘本”那栏的数据:“周末的‘亲子阅读活动’效果很明显,不过你看这里,《小熊温尼·菩》有三本显示‘在馆’,但我早上整理书架时没看到,可能是被读者放错位置了,你等下跟我一起去找找,免得读者来借时找不到。”
小苏点点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记下来:“对了林老师,昨天有位老爷爷来借《资治通鉴》,说咱们系统里显示有馆藏,但书架上没有,您知道在哪吗?”
“应该在古籍特藏区的预约架上。”林夏推着工作车往特藏区走,“《资治通鉴》是珍本,不能直接流通,读者要提前三天预约,还要在指定的阅览区阅读,不能带出图书馆。我昨天已经把书调出来放在预约架上了,你跟老爷爷说,今天可以来读,记得提醒他带身份证。”
特藏区的门是玻璃的,里面摆着恒温恒湿的书柜,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架上投下整齐的阴影。林夏打开预约架的锁,果然看到那套蓝布封面的《资治通鉴》,书脊上贴着“预约阅览”的红色标签。她轻轻抽出一本,检查了一下书脊的牢固度,又翻到扉页,确认借阅记录卡上的信息完整——这是特藏区图书的特殊要求,每一次借阅都要手写记录,方便后续追溯。
“林老师,您对这些书也太熟悉了吧!”小苏凑过来看,眼里满是佩服,“我刚来的时候,连分类号都记不住,现在还经常放错书。”
“慢慢来,分类号有规律的,比如‘I’开头是文学类,‘K’是历史类,多整理几次就记住了。”林夏把《资治通鉴》放回原位,“我刚做管理员的时候,也经常出错。有一次把《红楼梦》放进了历史类书架,读者找了半天没找到,最后跟馆长投诉,我还写了检讨呢。”
两人正说着,借阅区的门开了,第一批读者走了进来。先是一个背着书包的高中生,径直走向高考教辅区;接着是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奶奶,手里拿着写满书名的纸条,在社科类书架前徘徊。林夏赶紧推着工作车迎上去:“阿姨,您要找什么书?我帮您查。”
老奶奶把纸条递给她,上面的字迹有些颤抖:“我想找《家庭医学常识》,我家老头子最近总咳嗽,想看看有没有止咳的偏方。”
林夏接过纸条,打开手里的便携扫码器,在系统里快速查询:“阿姨,《家庭医学常识》在医药卫生区的第三排书架,我带您过去。不过跟您说一下,书上的偏方只能参考,要是叔叔咳嗽得厉害,还是要去医院看医生,别耽误了病情。”
“知道知道,就是先看看,心里有个底。”老奶奶笑着说,跟着林夏走向医药卫生区。路上,老奶奶絮絮叨叨地说,她和老伴都
图书馆的借阅区分八个区域,从进门的社科类到最里面的古籍特藏区,林夏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对应的书架。她的工作推车停在文学区旁,里面堆着刚从还书箱里分拣出来的图书,最上面是本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上的小兔子贴纸已经翘了边,显然是被小读者反复摩挲过。林夏拿出透明胶带,小心翼翼地把贴纸粘牢,又用橡皮擦去封底上的铅笔涂鸦——这是她的习惯,每本流通的图书都会仔细修补,尽量让下一位读者拿到时,能感受到被珍视的温度。
“林老师,早啊!”实习生小苏抱着一摞新书跑过来,帆布包上印着图书馆的馆徽,“昨天的图书借阅统计我做好了,少儿区的绘本借阅量还是最高,比上周多了三十本呢!”
林夏接过统计表,指尖划过“少儿绘本”那栏的数据:“周末的‘亲子阅读活动’效果很明显,不过你看这里,《小熊温尼·菩》有三本显示‘在馆’,但我早上整理书架时没看到,可能是被读者放错位置了,你等下跟我一起去找找,免得读者来借时找不到。”
小苏点点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记下来:“对了林老师,昨天有位老爷爷来借《资治通鉴》,说咱们系统里显示有馆藏,但书架上没有,您知道在哪吗?”
“应该在古籍特藏区的预约架上。”林夏推着工作车往特藏区走,“《资治通鉴》是珍本,不能直接流通,读者要提前三天预约,还要在指定的阅览区阅读,不能带出图书馆。我昨天已经把书调出来放在预约架上了,你跟老爷爷说,今天可以来读,记得提醒他带身份证。”
特藏区的门是玻璃的,里面摆着恒温恒湿的书柜,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架上投下整齐的阴影。林夏打开预约架的锁,果然看到那套蓝布封面的《资治通鉴》,书脊上贴着“预约阅览”的红色标签。她轻轻抽出一本,检查了一下书脊的牢固度,又翻到扉页,确认借阅记录卡上的信息完整——这是特藏区图书的特殊要求,每一次借阅都要手写记录,方便后续追溯。
“林老师,您对这些书也太熟悉了吧!”小苏凑过来看,眼里满是佩服,“我刚来的时候,连分类号都记不住,现在还经常放错书。”
“慢慢来,分类号有规律的,比如‘I’开头是文学类,‘K’是历史类,多整理几次就记住了。”林夏把《资治通鉴》放回原位,“我刚做管理员的时候,也经常出错。有一次把《红楼梦》放进了历史类书架,读者找了半天没找到,最后跟馆长投诉,我还写了检讨呢。”
两人正说着,借阅区的门开了,第一批读者走了进来。先是一个背着书包的高中生,径直走向高考教辅区;接着是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奶奶,手里拿着写满书名的纸条,在社科类书架前徘徊。林夏赶紧推着工作车迎上去:“阿姨,您要找什么书?我帮您查。”
老奶奶把纸条递给她,上面的字迹有些颤抖:“我想找《家庭医学常识》,我家老头子最近总咳嗽,想看看有没有止咳的偏方。”
林夏接过纸条,打开手里的便携扫码器,在系统里快速查询:“阿姨,《家庭医学常识》在医药卫生区的第三排书架,我带您过去。不过跟您说一下,书上的偏方只能参考,要是叔叔咳嗽得厉害,还是要去医院看医生,别耽误了病情。”
“知道知道,就是先看看,心里有个底。”老奶奶笑着说,跟着林夏走向医药卫生区。路上,老奶奶絮絮叨叨地说,她和老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