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存在与时间》的书页上停驻时,窗外的银杏叶正被秋风卷着,轻轻落在哲学系办公楼的窗台上。他抬眼瞥了眼墙上的挂钟,指针指向9:17,桌角那杯温热的红茶还冒着细雾,杯沿沾着的茶叶碎像极了刚才与学生讨论“存在主义困境”时,那些尚未厘清的思想碎片。
“林老师,您在备课吗?”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研究生陈柚抱着一摞研讨课作业走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张折叠的便签纸,“这是上周您让我整理的‘现代性问题’文献综述,我按照不同学派分了类,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林夏放下书,接过便签纸和作业,指尖触到纸张的温度,心里泛起一阵熟悉的踏实感。“辛苦你了,”他翻开作业,目光扫过扉页上学生娟秀的字迹,“上次研讨课上,你提到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很多同学都很感兴趣,这次作业里有没有人专门写这个主题?”
陈柚点点头,指着最上面的一本作业:“大三的李薇写了《从‘平庸之恶’看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她结合了当下的网络舆论现象,分析得很有见地。不过她在作业里问,‘如果个体的选择始终受社会结构的束缚,那么道德责任该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我没敢轻易回答,觉得还是您来讲解更合适。”
林夏拿起那本作业,指尖在“道德责任”四个字上轻轻划过。他想起上周在校园里遇到李薇时,女孩攥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困惑:“林老师,我看新闻里说有人因为害怕麻烦,见死不救,这是个人的冷漠,还是社会的问题?如果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能保证自己会伸出援手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林夏合上作业,看向陈柚,“下午的研讨课,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切入。你准备一下,把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和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章节发给大家,让他们结合文本和现实案例,谈谈自己的理解。哲学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学会在困惑中追问。”
陈柚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转身时瞥见林夏桌角的日历,上面用蓝笔圈着10月25日——那是哲学系年度学术论坛的日子,林夏要主持“现代哲学与社会现实”的分论坛,还要做主题发言。
林夏重新拿起《存在与时间》,却没立刻读,而是翻开了自己的备课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有些地方画着问号,有些地方贴着剪报——有关于“躺平现象”的社会评论,有农民工群体的访谈片段,还有学生写下的困惑。他始终觉得,哲学不该被困在书斋里,它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回答普通人的人生疑问。
中午休息时,林夏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夏夏,你爸最近总说睡不着,你能不能抽空回家看看?”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他昨天还跟我说,想跟你聊聊‘人活着到底图个啥’,说你是学哲学的,肯定能帮他想明白。”
林夏心里一紧,他想起父亲退休后,总说自己“没了奔头”,每天坐在阳台上等日出日落。“妈,我这周末就回去,”他放缓声音,“您让爸别瞎琢磨,我回去跟他好好聊。”
挂了电话,林夏走到教学楼外的银杏树下。秋风卷起落叶,在地上铺成金色的地毯。他想起自己读博时,导师周教授曾说:“哲学的终极问题,其实就是‘人该如何生活’。你研究海德格尔、萨特,最终还是要回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上,不然再深奥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
那时候他还不太懂,总觉得要把晦涩的哲学概念啃透,才算真正的哲学家。直到工作后,有个学生因为失恋想不开,找到他说“觉得活着没意义”,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陪学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听学生讲和恋人的故事,最后说:“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像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正是因为知道生命有限,我们才会更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后来学生走出来了,寄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谢谢林老师,我现在觉得,哪怕是难过的日子,也有它的意义”。
从那以后,林夏更坚定了“哲学要贴近生活”的想法。他的研讨课从不局限在教室里,有时会带学生去菜市场,观察摊主与顾客的互动,讨论“日常实践中的伦理选择”;有时会组织学生做社区访谈,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思考“记忆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下午的研讨课上,李薇果然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林老师,我还是想不通,如果我身处一个‘大家都冷漠’的环境里,我坚持行善,会不会反而被当成异类?就像艾希曼,他说自己只是‘服从命令’,如果我不‘服从’环境的规则,是不是也会被排斥?”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都看向林夏。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那是前段时间网上很火的“快递小哥救落水老人”的新闻,视频里,小哥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周围的人也从最初的围观,慢慢加入救援。
“你们看,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林夏关掉视频,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艾希曼的‘服从’,本质上是放弃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而哲学教会我们的,正是‘主动选择’——哪怕你的选择暂时不被理解,但它可能会像一颗石子,在水面上激起涟漪,影响更多人。就像这个快递小哥,他的选择不仅救了老人,也唤醒了周围人的善意。”
学生们纷纷点头,陈柚举手说:“林老师,我想起您上次带我们去菜市场,有个摊主多找了顾客钱,顾客发现后特意回来还。当时摊主说‘现在做生意不容易,但诚信不能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当然是,”林夏笑着说,“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它就藏在这些日常的选择里。摊主选择诚信,顾客选择归还,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对‘善’的践行。而我们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会在这些选择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研讨课结束后,李薇留下来,递给林夏一张纸条:“林老师,这是我对‘道德责任’的新思考,您有空看看。谢谢您今天的讲解,我现在觉得,哪怕未来会遇到很多困惑,我也愿意坚持做正确的事。”
林夏接过纸条,看着上面认真的字迹,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也曾对“哲学的意义”产生过怀疑——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那些抽象的理论真的能帮到别人吗?而现在,看着学生们一点点成长,他终于明白,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唤醒思考,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勇气。
晚上,林夏留在办公室准备学术论坛的发言材料。他打开电脑,调出之前整理的“现代性问题”案例——有年轻人因“内卷”而焦虑的访谈,有乡村教师坚守讲台的故事,还有环保志愿者为保护濒危动物而努力的报道。他想在发言中提出“哲学的实践转向”——即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参与世界的建构,要让哲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惑。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办公楼里的灯也渐渐熄灭。林夏伸了个懒腰,准备回家,却在走廊里遇到了系主任老周。“林夏,还在忙?”老周笑着说,“这次学术论坛,很多外校的专家都特意提到,想听听你对‘现代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看法。你的研究方向很有意义,不像有些学者,总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脱离实际。”
林夏有些不好意思:“主任,我只是觉得,哲学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之前我带学生做社区访谈,有个老人说‘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啥活’,我觉得我们有责任用哲学的智慧,帮他们找到答案。”
老周点点头:“你说得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迷茫,需要有人用理性的声音引导他们。你的研讨课和社区实践,做得很好,系里会全力支持你。下次我们可以申请一个‘哲学普及’的项目,让更多人感受到哲学的力量。”
回到家时,妻子苏清正在厨房做饭,香味从门缝里飘出来。“回来了?”苏清探出头,笑着说,“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还有你上次说想喝的玉米排骨汤。”
林夏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苏清:“辛苦你了。对了,这周末我想回趟家,看看爸妈。爸最近总说睡不着,想跟我聊聊。”
苏清转过身,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好啊,我跟你一起回去。上次妈还说想尝尝我做的蛋糕,我正好可以带过去。”她顿了顿,看着林夏眼底的红血丝,“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学术论坛的事别太着急,慢慢来。”
林夏点点头,靠在厨房的门框上,看着苏清忙碌的身影。他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哲学专业时,苏清是唯一支持他的人。那时候身边的人都说“学哲学没前途,不好找工作”,只有苏清说:“我知道你
“林老师,您在备课吗?”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研究生陈柚抱着一摞研讨课作业走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张折叠的便签纸,“这是上周您让我整理的‘现代性问题’文献综述,我按照不同学派分了类,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林夏放下书,接过便签纸和作业,指尖触到纸张的温度,心里泛起一阵熟悉的踏实感。“辛苦你了,”他翻开作业,目光扫过扉页上学生娟秀的字迹,“上次研讨课上,你提到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很多同学都很感兴趣,这次作业里有没有人专门写这个主题?”
陈柚点点头,指着最上面的一本作业:“大三的李薇写了《从‘平庸之恶’看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她结合了当下的网络舆论现象,分析得很有见地。不过她在作业里问,‘如果个体的选择始终受社会结构的束缚,那么道德责任该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我没敢轻易回答,觉得还是您来讲解更合适。”
林夏拿起那本作业,指尖在“道德责任”四个字上轻轻划过。他想起上周在校园里遇到李薇时,女孩攥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困惑:“林老师,我看新闻里说有人因为害怕麻烦,见死不救,这是个人的冷漠,还是社会的问题?如果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能保证自己会伸出援手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林夏合上作业,看向陈柚,“下午的研讨课,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切入。你准备一下,把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和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章节发给大家,让他们结合文本和现实案例,谈谈自己的理解。哲学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学会在困惑中追问。”
陈柚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转身时瞥见林夏桌角的日历,上面用蓝笔圈着10月25日——那是哲学系年度学术论坛的日子,林夏要主持“现代哲学与社会现实”的分论坛,还要做主题发言。
林夏重新拿起《存在与时间》,却没立刻读,而是翻开了自己的备课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有些地方画着问号,有些地方贴着剪报——有关于“躺平现象”的社会评论,有农民工群体的访谈片段,还有学生写下的困惑。他始终觉得,哲学不该被困在书斋里,它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回答普通人的人生疑问。
中午休息时,林夏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夏夏,你爸最近总说睡不着,你能不能抽空回家看看?”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他昨天还跟我说,想跟你聊聊‘人活着到底图个啥’,说你是学哲学的,肯定能帮他想明白。”
林夏心里一紧,他想起父亲退休后,总说自己“没了奔头”,每天坐在阳台上等日出日落。“妈,我这周末就回去,”他放缓声音,“您让爸别瞎琢磨,我回去跟他好好聊。”
挂了电话,林夏走到教学楼外的银杏树下。秋风卷起落叶,在地上铺成金色的地毯。他想起自己读博时,导师周教授曾说:“哲学的终极问题,其实就是‘人该如何生活’。你研究海德格尔、萨特,最终还是要回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上,不然再深奥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
那时候他还不太懂,总觉得要把晦涩的哲学概念啃透,才算真正的哲学家。直到工作后,有个学生因为失恋想不开,找到他说“觉得活着没意义”,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陪学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听学生讲和恋人的故事,最后说:“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像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正是因为知道生命有限,我们才会更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后来学生走出来了,寄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谢谢林老师,我现在觉得,哪怕是难过的日子,也有它的意义”。
从那以后,林夏更坚定了“哲学要贴近生活”的想法。他的研讨课从不局限在教室里,有时会带学生去菜市场,观察摊主与顾客的互动,讨论“日常实践中的伦理选择”;有时会组织学生做社区访谈,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思考“记忆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下午的研讨课上,李薇果然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林老师,我还是想不通,如果我身处一个‘大家都冷漠’的环境里,我坚持行善,会不会反而被当成异类?就像艾希曼,他说自己只是‘服从命令’,如果我不‘服从’环境的规则,是不是也会被排斥?”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都看向林夏。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那是前段时间网上很火的“快递小哥救落水老人”的新闻,视频里,小哥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周围的人也从最初的围观,慢慢加入救援。
“你们看,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林夏关掉视频,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艾希曼的‘服从’,本质上是放弃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而哲学教会我们的,正是‘主动选择’——哪怕你的选择暂时不被理解,但它可能会像一颗石子,在水面上激起涟漪,影响更多人。就像这个快递小哥,他的选择不仅救了老人,也唤醒了周围人的善意。”
学生们纷纷点头,陈柚举手说:“林老师,我想起您上次带我们去菜市场,有个摊主多找了顾客钱,顾客发现后特意回来还。当时摊主说‘现在做生意不容易,但诚信不能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当然是,”林夏笑着说,“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它就藏在这些日常的选择里。摊主选择诚信,顾客选择归还,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对‘善’的践行。而我们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会在这些选择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研讨课结束后,李薇留下来,递给林夏一张纸条:“林老师,这是我对‘道德责任’的新思考,您有空看看。谢谢您今天的讲解,我现在觉得,哪怕未来会遇到很多困惑,我也愿意坚持做正确的事。”
林夏接过纸条,看着上面认真的字迹,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也曾对“哲学的意义”产生过怀疑——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那些抽象的理论真的能帮到别人吗?而现在,看着学生们一点点成长,他终于明白,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唤醒思考,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勇气。
晚上,林夏留在办公室准备学术论坛的发言材料。他打开电脑,调出之前整理的“现代性问题”案例——有年轻人因“内卷”而焦虑的访谈,有乡村教师坚守讲台的故事,还有环保志愿者为保护濒危动物而努力的报道。他想在发言中提出“哲学的实践转向”——即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参与世界的建构,要让哲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惑。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办公楼里的灯也渐渐熄灭。林夏伸了个懒腰,准备回家,却在走廊里遇到了系主任老周。“林夏,还在忙?”老周笑着说,“这次学术论坛,很多外校的专家都特意提到,想听听你对‘现代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看法。你的研究方向很有意义,不像有些学者,总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脱离实际。”
林夏有些不好意思:“主任,我只是觉得,哲学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之前我带学生做社区访谈,有个老人说‘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啥活’,我觉得我们有责任用哲学的智慧,帮他们找到答案。”
老周点点头:“你说得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迷茫,需要有人用理性的声音引导他们。你的研讨课和社区实践,做得很好,系里会全力支持你。下次我们可以申请一个‘哲学普及’的项目,让更多人感受到哲学的力量。”
回到家时,妻子苏清正在厨房做饭,香味从门缝里飘出来。“回来了?”苏清探出头,笑着说,“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还有你上次说想喝的玉米排骨汤。”
林夏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苏清:“辛苦你了。对了,这周末我想回趟家,看看爸妈。爸最近总说睡不着,想跟我聊聊。”
苏清转过身,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好啊,我跟你一起回去。上次妈还说想尝尝我做的蛋糕,我正好可以带过去。”她顿了顿,看着林夏眼底的红血丝,“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学术论坛的事别太着急,慢慢来。”
林夏点点头,靠在厨房的门框上,看着苏清忙碌的身影。他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哲学专业时,苏清是唯一支持他的人。那时候身边的人都说“学哲学没前途,不好找工作”,只有苏清说:“我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