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营养学家-《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林夏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到卷边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一个装着不同颜色杂粮的玻璃罐。早上八点五十,他刚把泡好的枸杞菊花茶放在桌角,诊室外就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伴随着略带犹豫的声音:“林医生,我是预约好的周凯。”

  推开门的男人身材微胖,穿着松垮的运动服,手里攥着一张体检报告,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医生,你帮我看看,”周凯把报告递过来,声音发紧,“体检说我血脂偏高,血糖也快到临界值了,我才32岁,不会真要得糖尿病吧?”

  林夏接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关键数据:总胆固醇6.2ol/L,空腹血糖6.1ol/L,BMI 26.8。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玻璃罐推到周凯面前:“先聊聊你的日常饮食吧,比如昨天吃了什么?”

  “昨天……”周凯挠了挠头,努力回忆,“早上买了油条豆浆,中午跟同事吃的麻辣香锅,加了双倍午餐肉,晚上加班,点了份红烧肉盖饭,还喝了两瓶可乐。”

  林夏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饮食金字塔”:底层是谷薯类,中间是蔬菜水果,顶层是油盐糖。“你看,你的饮食里,高油高糖的食物占了太多,比如油条、午餐肉、红烧肉,还有可乐,这些都会让血脂和血糖慢慢升高。”他指着金字塔底层,“其实我们每天该多吃全谷物,比如这个玻璃罐里的燕麦、藜麦,还有红薯、玉米,它们能帮你稳定血糖,还能增加饱腹感。”

  周凯盯着玻璃罐,眼神有些怀疑:“这些东西不好吃吧?我从小就不爱吃粗粮,觉得剌嗓子。”

  “可以慢慢调整,”林夏笑着拿出手机,打开一个相册,里面是他自己做的食谱,“比如把燕麦和牛奶一起煮,加一勺坚果碎和半根香蕉,口感就很好;或者用藜麦和大米一起蒸饭,只替换三分之一的白米,吃不出来太大差别。你今天晚上可以试试,我把食谱发给你。”

  周凯接过林夏递来的食谱卡片,手指反复摩挲着卡片上的字迹,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些:“那我先试试,要是有不懂的,再问你行吗?”

  “当然可以,”林夏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卡片背面,“记得每天记录饮食,下次来复诊时带给我看,我们再根据情况调整。”

  送走周凯,林夏刚整理好病历,护士小张就跑进来:“林医生,社区养老中心那边来电话,说下周要组织老人做营养讲座,想请你去讲讲‘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时间定在周三上午。”

  “没问题,”林夏拿出日程本记下时间,“你帮我准备些资料,比如老年人钙摄入标准,还有适合老人的补钙食谱,顺便问问他们,老人平时有没有吃保健品的习惯,我好针对性地讲。”

  小张刚走,手机就在口袋里震动,是妻子苏晚发来的微信:“妈说今天要过来吃饭,想让你帮忙看看她最近吃的保健品有没有问题,她总说关节疼,买了一大堆‘补钙药’。”

  林夏回复“知道了”,放下手机,翻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老年人膳食”那章。他想起上次见岳母,老人手里拎着三个保健品袋子,说“吃了能治关节疼”,当时他就想帮老人看看,却被临时的会诊打断了。

  中午十二点,林夏去食堂吃饭,刚打了一份糙米饭和清蒸鱼,就看到营养科的实习生李萌坐在角落,对着手机叹气。“怎么了?”林夏走过去坐下,把自己的青菜夹了一筷子给她。

  “林老师,我跟的那个糖尿病患者,根本不听我的饮食建议,”李萌把手机递给林夏,屏幕上是患者发来的消息:“我今天偷偷吃了块蛋糕,没事吧?就一小块,应该不影响。”“他已经第三次偷吃高糖食物了,我说了好几次,他还是不听,”李萌委屈地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他沟通了。”

  林夏看着消息,沉思了几秒:“你有没有问过他,为什么想吃蛋糕?是因为嘴馋,还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没有……”李萌摇摇头,“我只想着让他遵守饮食计划,没问过原因。”

  “其实很多患者偷吃,不是故意不听话,可能是心里有情绪,比如觉得饮食控制太苦,或者有烦心事想通过吃东西缓解,”林夏把饭粒拨到一边,“下次你跟他沟通时,先别批评他,问问他吃蛋糕时的心情,再跟他说‘偶尔吃一小块没关系,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你既能解馋,又不影响血糖’,比如用低糖的酸奶蛋糕代替,或者把蛋糕分成小块,在运动后吃,这样对血糖影响小。”

  李萌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我明白了!下次我先跟他聊心情,再提建议,说不定他能听进去。”

  下午两点,林夏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12岁的小男孩童童,由妈妈带着来咨询。童童坐在椅子上,头埋得低低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说:“林医生,你帮我看看,童童这半年都没怎么长个子,比同班同学矮了半个头,体检说他营养不良,可我每天都给他做肉吃,怎么还会营养不良呢?”

  林夏蹲下身,跟童童平视:“童童,你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