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海洋学家-《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林夏的指尖触到海水时,能精准辨出23℃的咸涩——这是珊瑚虫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清晨六点,“蓝海号”科考船的甲板还沾着夜露,他蹲在采样箱旁,看着潜水员从水下15米处递上来的玻璃罐:罐里的鹿角珊瑚枝丫上,几只豆丁海马正蜷缩着身体,橘红色的纹路与珊瑚完美融合,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林老师,您看这个!”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小周举着另一个采样罐,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在珊瑚礁边缘发现的,这只拟态章鱼居然能模仿海蛇的纹路,我们追了它三分钟才拍到清晰画面!”

  林夏接过采样罐,透过玻璃观察章鱼的动作:它的体表快速变换着黑黄相间的条纹,触手模拟出海蛇游动的弧度,连眼神都透着“威慑感”。“是应激反应,”他从背包里掏出记录本,快速写下“北纬18°25′,东经110°12′,拟态章鱼应激拟态海蛇,环境存在大型石斑鱼活动痕迹”,“这种拟态通常是为了躲避天敌,我们等会儿用声呐扫一下周围海域,看看有没有大型掠食性鱼类聚集。”

  这片位于南海的珊瑚礁群,是林夏团队的重点监测区域。三年前,这里因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近30%的珊瑚出现白化现象,连常见的豆丁海马都难觅踪迹。如今,在团队实施的“珊瑚补种计划”下,白化的珊瑚礁慢慢恢复生机,拟态章鱼、刺尾鱼等生物也重新回到这片海域——这些变化,都被林夏记在泛黄的科考记录本上,每一页都贴着不同时期的珊瑚照片,标注着水温、盐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

  小周把采样罐放进恒温箱,有些担忧地看着远处的渔船:“昨天我看到有渔船在礁盘附近下网,会不会影响珊瑚和鱼类?要不要跟当地渔政部门反映一下?”

  “已经联系过了,”林夏站起身,眺望远处的海平面,“渔政会派巡逻艇加强值守,但更重要的是让渔民意识到珊瑚礁的重要性。下周我们要去附近的渔排,给渔民们讲珊瑚礁怎么保护鱼类幼苗,怎么帮他们提高收成——保护不是不让捕鱼,而是让鱼捕了还能再长,让这片海一直有鱼可捕。”

  上午九点,林夏带着团队来到科考船的实验室。他打开珊瑚生长监测仪,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组数据:补种的鹿角珊瑚月均生长量0.8厘米,比去年同期提高0.3厘米;共生藻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200个,接近健康珊瑚的水平。

  “奇怪,”小周突然指着监测仪的异常曲线,“这片区域的pH值怎么降到8.0了?上周还8.2呢,会不会是海水酸化加重了?”

  林夏心里一紧,立刻调取周边海域的水文数据。很快,他发现科考船西侧5公里处,有一艘货轮正在排放压载水——压载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很可能导致局部海域pH值下降。“我们立刻调整航线,去货轮附近采集水样,”林夏拿起对讲机,通知船长改变航向,“同时联系海事部门,让他们提醒货轮按规定处理压载水,避免直接排放。”

  海水酸化是珊瑚礁的“隐形杀手”——pH值每下降0.1,珊瑚钙化速率就会降低10%,长期下来会导致珊瑚骨骼变脆,容易被海浪摧毁。林夏还记得第一次来这片海域时,看到大片白化的珊瑚像枯枝一样躺在海底,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珊瑚礁重新活过来。

  中午十二点,科考船抵达货轮附近海域。林夏亲自操作采样器,从不同水深采集水样。实验室里,小周快速检测水样的pH值和二氧化碳浓度:“表层海水pH值7.9,二氧化碳浓度比正常海域高15%,确实是压载水排放导致的!”

  林夏立刻把检测报告发给海事部门,同时让团队在货轮周边设置临时监测点:“我们要连续监测48小时,看看pH值会不会恢复。如果一直降,就得想办法投放碱性物质,中和海水里的酸性成分。”

  午饭时间,林夏坐在甲板上,打开卫星电话,给远在青岛的妻子苏晚打了个电话。海风带着海水的咸味吹过来,话筒里传来苏晚温柔的声音:“海上风大不大?有没有按时吃饭?”

  “放心,风不大,刚吃了船员做的红烧肉,”林夏看着远处的渔排,“珊瑚长得不错,就是遇到艘货轮乱排压载水,已经联系海事部门处理了。念念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好好练钢琴?”

  “你女儿可比你省心,”苏晚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她昨天在学校画了幅画,题目叫《爸爸的大海》,画里有你教她认识的豆丁海马,还有一棵特别大的珊瑚,她说等你回来,要跟你一起去海边看真的珊瑚。”

  林夏笑了笑,眼眶有些发热:“等这次科考结束,我就回家陪你们,带念念去海洋馆看珊瑚展,给她讲拟态章鱼怎么变魔术。”

  挂了电话,小周递过来一瓶矿泉水:“林老师,您跟师母每次都聊这么久,要是师母能来船上看看就好了,她肯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