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牙医——牙椅上的微光-《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中央空调的冷气,林夏摘下医用面罩,后颈的汗水顺着手术衣往下淌。手术灯的白光在瓷白的操作台跳跃,她盯着手机屏幕上未读的十二条消息,最新一条来自母亲:今天是你爸忌日,记得...指腹悬在屏幕上方许久,最终锁屏键亮起,映出她眼下淡淡的青影。玻璃窗外,住院部大楼的霓虹灯光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色块,像极了八年前那个雨夜,父亲倒下时心电图上渐渐拉平的曲线。

  这是林夏在仁济口腔医院工作的第八年。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两个物件:薄荷糖用来掩盖消毒水味道,以及一枚泛黄的牙模——那是父亲离世前最后制作的教学标本。标本底座刻着匠心永存四个字,被岁月磨得发亮。八年前的暴雨夜,身为口腔医学院教授的父亲倒在讲台上,手里还攥着没讲完的龋齿治疗教案。从那以后,林夏总觉得每一次拿起牙钻,都是在续写父亲未完成的章节。那些深夜翻烂的《口腔修复学》,书页间夹着父亲用红笔批注的笔记,成了她最珍贵的行医指南。

  林医生,3号诊室患者到了。护士小周的声音打断思绪。推开门,十五岁的少年蜷缩在牙椅上,指甲深深掐进扶手。林夏注意到他校服袖口磨得起球,右耳垂还沾着颜料——是美术生常用的丙烯。消毒灯将少年苍白的脸照得发亮,他紧抿的嘴唇微微颤抖,露出半截发黑的龋齿。别怕,我先检查下。她的语气比往常更温柔,摘下医用手套露出素净的无名指,你看,我不戴戒指,就怕刮到你。

  少年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口腔镜探入时,林夏瞳孔微缩:后槽牙的龋洞几乎穿透牙髓,却因长期拖延引发根尖周炎。平时疼不疼?她轻声询问,镊子夹起棉球的动作极轻。少年突然别过头:家里没钱...诊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消毒灯轻微的嗡鸣。林夏转身从储物柜取出影像资料,指着X光片耐心解释:炎症已经影响到恒牙胚,如果不及时治疗,以后可能要拔掉整颗牙。她调出治疗方案清单,将进口材料与国产材料的对比图放大:我们可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费用能减少三分之二。

  当少年终于点头同意治疗时,林夏特意选择了最细的牙钻。器械盘里的工具泛着冷光,她却想起父亲教她的第一课:器械要像手指的延伸,温柔而坚定。牙钻启动的瞬间,她想起实习时第一次操作的场景——颤抖的手差点伤到患者,是带教老师用掌心稳稳托住她的手腕。此刻她的动作行云流水,却在填充材料时特意放慢速度:疼就举手,我们慢慢来。窗外的夕阳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少年睫毛上投下细小的阴影,随着每一次紧张的眨眼微微颤动。

  然而职场的压力像智齿般隐隐作痛。医院推行绩效考核,林夏坚持的保守治疗方案导致接诊量排名靠后。科主任将她叫进办公室,窗外是霓虹闪烁的商业街:小林,现在患者都追求快速解决,你这样太理想化了。话音未落,手机突然震动,是社区诊所发来的求助信息——有位老人镶的假牙反复脱落,疼得吃不下饭。林夏攥紧白大褂下摆:主任,我晚上有个会诊...走出办公室时,公告栏的季度表彰名单刺痛她的眼睛,第一名的医生接诊量是她的三倍。

  深夜的社区诊所飘着中药香。八十岁的张奶奶坐在简易牙椅上,缺牙的嘴瘪成月牙:闺女,我知道这活儿又费时间又不赚钱...林夏蹲下身与老人平视,发现她布满老年斑的手上还戴着红绳编的平安结。口腔检查时,她注意到老人牙槽骨严重萎缩,传统假牙根本无法固定。翻遍随身的材料箱,林夏取出备用的迷你种植体:奶奶,我们试试这个新方法,可能会有点酸。治疗过程中,老人断断续续说起往事:老头子走后,我连咬苹果都成了奢望...当第一缕晨光爬上诊所窗台,张奶奶咬下半个苹果,汁水顺着嘴角流下:八年了,我终于能好好吃饭了!老人颤巍巍地从布兜里掏出两个水煮蛋,温热的蛋壳贴着林夏掌心:我孙子也是医生,在山区支教...林夏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好医生的听诊器里,应该装着人间烟火。

  转折发生在某个台风天。急诊室送来位工地受伤的工人,钢筋贯穿下颌骨。林夏盯着CT影像,断裂的下颌骨碎片像破碎的拼图。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她握着微型骨钻的手异常稳定,将钛合金板精确固定在毫米级的骨面上。连续七个小时的手术,当监护仪传来平稳的心跳声,她才发现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透。家属跪在地上致谢时,她想起父亲书房墙上的医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那天她在手术室待到天亮,反复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直到晨光穿透云层,在手术器械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然而行业的变革比想象中更快。数字化诊疗设备陆续进驻医院,3D打印的牙冠精准度远超手工制作。林夏的诊室里,传统石膏模型与崭新的口扫仪并存。某个加班的深夜,她对着全息投影反复研究种植方案,却在瞥见抽屉里的老式牙模时愣住——那些手工雕刻的纹路里,藏着机器无法复制的温度。她开始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用3D扫描记录患者口腔的独特纹理,再亲手雕刻个性化的修复体。当第一个患者戴着她制作的嵌体露出惊喜的笑容时,林夏知道,医学的温度从来不在设备的新旧,而在医者的初心。

  真正让她重新审视职业意义的,是一位特殊的患者。自闭症女孩朵朵每次看牙都像经历一场战役,尖叫着撕扯头发,指甲在诊室门上抓出深深的划痕。林夏没有急着治疗,而是连续三周陪女孩玩沙盘游戏。她发现朵朵对亮闪闪的器械特别感兴趣,便将镊子和探针做成卡通造型。当朵朵终于允许她触碰口腔时,林夏发现后槽牙有颗严重的龋齿。她将治疗过程编成童话,用彩色牙钻模拟魔法棒:我们要打败牙齿里的黑魔王啦!治疗结束那天,朵朵突然将粘土捏的小太阳塞进她手心,软糯的声音像:医生姐姐,你的眼睛会发光。

  林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儿童心理学,在诊室里布置绘本角,甚至把治疗工具画成可爱的卡通形象。家长们的感谢信雪片般飞来,有位母亲写道:您治的不仅是牙,更是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她发起微笑守护计划,定期去特殊教育学校为孩子们检查牙齿。有个脑瘫患儿无法配合治疗,她跪在地上半小时,用手机播放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