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照旧-《穿成冷宫皇子:从挨打到打皇帝》

  王妃注视着他的眼神,忍不住点了点头。

  原本她想单独与应元正谈谈,试着说服他接受掌权之责,没想到反被他说服了。

  “……你去见王爷最后一面吧。”王妃开口,“从明日开始,便不要再进王爷的房间,这才与你往日的作风才相符。”

  方才被权力更迭、未来谋划填满的思绪,此刻被“最后一面”四个字拉回了现实。

  应元正喉头微哽,低声道:“……是,儿臣……想为父王守夜。”

  至少这一件事,他想做到。

  王妃却轻轻摇头,“不必了。你趁现在歇息片刻,按时辰,今日你还得去衙门当值,不可露出半分异常。”

  他垂首应道:“……是。”

  再次躬身行礼告退,他转身缓缓离开。

  王妃望着他的背影,直到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回廊尽头,才低声呢喃了一句。

  “一着急,倒把底都露了出来……”

  自从应元正回到南越,按理说早已没了了解外界的途径。

  他与那两位传教士不过偶有交谈,次数寥寥,这些她都知道。

  唯一的可能,便是他在珠海的那段时光。

  可如果说这都是他在珠海学的,那就更离奇了。

  因为他在那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会了太多的东西。

  太过惊人。

  王妃微微眯起眼,眸光渐深。

  过目不忘的聪慧、与年龄不符的沉着冷静,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的知识……

  怎么看,都不像是那个在冷宫里默默无闻了六年的皇子。

  “罢了。”王妃轻叹一声,唇角却浮起一缕极淡的笑意,“应宸……这孩子,或许是上天派来向你讨债的。”

  应元正回到偏厅时,柳墨言、穆隐风与王海龙都已不在,想来是去商议王爷的后事安排。

  霍雷守在门外的回廊下,大安垂手立在门边。

  见他走近,霍雷微微颔首,应元正也默默回礼。

  屋内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孙使跪在平南王的遗体旁,后背微微佝偻,见他进来,只是用袖子飞快抹了一下眼睛,没说话。

  应元正假装没看见他泛红的眼眶,走到旁边的蒲团上跪下,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王爷,我一定帮你报仇!’

  他在心里默念。

  【债多不压身,也不差他这一个了。】

  ‘……这么悲伤的时刻,你能不能别耍嘴皮子?’

  【宿主忘了?我是收灵魂办事的。】

  ‘……那平南王为什么不行?他肯定愿意付出自己的灵魂办事。’

  应元正本以为系统会沉默,没想到它却说。

  【……未必。】

  被系统这么带偏,他的悲伤都淡了些。

  硬撑着跪了二十分钟,膝盖早已麻木刺痛,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而旁边的孙使依旧一动不动,像是要跪到天荒地老。

  应元正缓缓站起身。

  他必须去衙门当值,连着两天请假,不符合他平日里勤勉的作风。

  他一瘸一拐地往外走,孙使始终没抬头,也没说话,他便也保持着沉默,轻轻带上门。

  外面的霍雷已经离开了,只有大安还在。

  大安见他步履蹒跚,想上前搀扶,被应元正拒绝了。

  他离开十分钟后,王妃悄然折返偏厅。

  只是这一次,她眼尾泛红,泪痕未干。

  院门外,小东儿一直候着。

  见他出来,低声问:“世子要去衙门?”

  应元正点头,他喉咙发紧,不想说话。

  小东儿又小心翼翼地问:“要先吃点东西吗?早晨还没进食呢。”

  他皱眉摇头,此刻满心都是沉重,什么都不想吃。

  小东儿不再多问,只默默跟在他身后。待他洗漱毕,便一路跟到衙门。

  而千里之外的京城,皇帝天还未亮便起了身,径直前往军机处。

  前线士兵的人数调整事关重大,他需亲自查看霍苍岩与方鹿的最新奏报。

  刚落座,李环便捧着文书快步而来。

  皇帝接过匆匆一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此前综合各方消息,他决意只留六千兵力守着辽阳,其余卫所兵尽数调回原驻地。

  一来,一直维持数万大军的粮草消耗实在难以支撑;

  二来,天气渐冷,后金与辽阳皆面临缺粮困境,对方大概率不会主动出击。即便动手,六千兵力守城也足够支撑到援兵抵达。

  而这六千兵力不会挤在辽阳城内,而是分散到周边城镇,暂时放下武器屯田自给,

  这个稳妥的方案是霍苍岩提出的,方鹿也单独上了奏折,详细阐述了可行性。

  加之皇帝收到燕柳的密报,后金正强征诸部存粮,还从朝鲜,日本购买粮食。

  这才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批准了两人的方案。

  此次奏报,正是告知他诸事已安排妥当,士兵正在陆续回去。

  皇帝长舒一口气,神色轻松许多。

  就在这时,李环又捧着一封信上前,“陛下,这是四皇子从岭南送来的家书。”

  “哦?”皇帝心情正好,笑道:“他在岭南盘桓这么久,这才想起写信?”

  李环笑着退到了一边。

  皇帝拆开信封,扫了几眼便判断出,这封信是四皇子从珠海返回后写的。

  信中先是描述了岭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致,这些他早已从燕蒲的密报中得知,直接略过不看。

  真正令他关注的,是平南王的状况。

  看到信中“皇叔身体消瘦,但精神还不错”的描述,皇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哼,我这皇兄,命倒是真长。”

  翻过这一页,目光落在应元正的治理情况上,皇帝缓缓点头;

  当看到应元正计划将新政推行到岭南各部族时,他眉头微蹙,心中掠过一丝警惕;

  可紧接着,便看到四皇子写道“元正已成功说服两个部族,新政推行顺利”,皇帝顿时喜笑颜开。

  “好啊!这孩子真是好样的,懂得为君分忧!”

  李环连忙躬身附和,“陛下英明,世子殿下聪慧能干,实乃朝廷之福。”

  皇帝心情大好,继续往下看。

  信中接下来写的,是四皇子在珠海的所见所闻。

  那里的港口商船云集,西洋货物琳琅满目,更有教堂附设学院,藏书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