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新界科技园的工地,此处像是总裹着湿漉漉的水泥味,混着远处海风吹来的咸腥气,吸进肺里带着点涩。
许峰踩着未干的泥浆走向围挡,深棕色的泥浆没到皮鞋脚踝,裤脚沾了圈土黄,鞋头还嵌着片碎砖。抗议者留下的传单被风卷得满地都是,有的贴在钢筋上,被露水浸得发皱;有的卡在砖缝里,边角翘起像只折翼的鸟。上面“内地资本滚出香江”的黑体字刺得人眼疼,他弯腰拾起一张,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发现排版与父亲笔记里夹着的1970年传单几乎一致——连角落的油墨印记都分毫不差,像从同一个模板里印出来的。他想起父亲曾说,这种低劣的煽动手段,就像劣质的油漆,看着刺眼,却经不住日晒雨淋。
“又是乔治的手笔。”陈宇的对讲机里传来沙沙的电流声,他正站在塔吊下面,仰头望着吊臂上缠绕的标语,红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廉政公署查到,他昨晚给几个‘社团’账户打了钱,说是‘活动经费’,数额刚好够雇二十个闲散人员,银行流水都调出来了。”
这时,许峰望着围挡外聚集的人群,有人举着“守护本土产业”的牌子,木杆上还沾着新鲜的油漆,滴在地上成了小小的红点;有人揣着手缩在角落,眼神却透着被煽动的茫然,像极了笔记里写的“1970年那些被英资当枪使的工人,拿了钱却不知道为谁卖命”。他从口袋里摸出块手帕,擦了擦鞋上的泥浆,手帕上绣着的“许”字已有些褪色。
粤剧培训班的排练室里,司徒倩正和沪港两地的演员们修改剧本。新戏《匠魂》讲的是1970年沪港工匠合做木雕屏风的故事,桌上摊着七八版手稿,红笔圈改的痕迹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粘着被撕掉的纸角。其中一段唱词是她熬夜改的:“钢是香江钢,木是上海木,熔成一块才是路。”唱到这句时,香江演员的粤语唱腔带着铿锵的尾音,上海演员的吴侬软语裹着温润的调子,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像两汪水流汇进同一条河。排练室的墙上挂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排练进度”,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
门被轻轻推开,艾米丽站在门口,辫子上的蝴蝶结歪了半边,缎带边缘有些起毛,手里攥着张揉皱的威胁信,纸边都被捏得起了毛:“我在爸爸的公文包里发现的,夹在雪茄盒下面,烟味都渗到纸上了。上面说要在演出时放鞭炮惊吓马匹,让戏服着火,还标了具体的时间点。”信纸边缘的火漆印是只展翅的鹰,爪子抓着橄榄枝,与上次匿名信上的图案相同。
正好此刻,司徒倩忽然想起爷爷说的“真正的好戏,总能在乱场中见真章,就像当年文化中心的屏风,越是有人拆台,越要雕得更精,让那些杂音成了垫脚石”。她接过信纸,指尖触到艾米丽冰凉的手,便拉着她往屋里走,“外面风大,进来暖和些”。
她让演员们暂停排练,转身走到桌前,提笔在剧本背面写下新的台词:“若有人故意搅场,我们就加段‘雨中对唱’,水袖遮雨,身段稳如磐石,用模样告诉他们,什么叫临乱不惊。”笔尖是新买的狼毫,在纸上划过格外顺滑。窗外的阳光照在剧本上,“沪港同心”四个字被镀上金边,像枚未铸成的勋章,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鸟鸣格外清晰。上海来的老演员凑过来看,指着新写的台词点头:“这样改好,既应景,又有风骨,像我们戏曲里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工地的临时戏台搭在塔吊旁,用脚手架拼出个简陋的台子,上面铺着厚木板,是从附近拆下来的旧地板,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脚手架上挂着红绸,是附近粤剧班社送来的,边角有些磨损,却依旧红艳,与钢筋水泥的冷硬形成奇妙的呼应。司徒雄带着内地工匠们检查戏台结构,他是司徒倩的堂叔,刚从上海来香江,蓝色工装外套上还别着朵塑料梅花,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钢管连接处都加了防滑垫:“保证再吵也晃不了分毫,当年在上海搭戏台,台风天里都能稳住,比这恶劣的天气都经历过。”他手里的扳手敲在钢管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惊飞了檐角的麻雀,鸟粪落在红绸上,像个小小的墨点,他笑着用抹布擦掉,“沾点土气才接地气”。
许峰站在戏台侧方,望着围挡外渐渐增多的人群。陈宇安排的便衣混在其中,有的穿着工装裤,裤脚卷到膝盖;有的叼着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正悄悄用钢笔在袖口上记录那些带头喊口号的人——他们的站位呈扇形散开,三个人一组互相掩护,与1970年冲击工地的闹事者如出一辙,显然是受过训练的。“乔治就在对面的茶楼里。”陈宇的对讲机压得很低,他正假装系鞋带,目光扫过街角那栋骑楼,二楼靠窗的位置有个身影一闪,“他带着几个凶徒,手里有汽油瓶,玻璃瓶在阳光下闪了下,估计是灌满了东西。”许峰摸了摸口袋里的传呼机,金属外壳被体温焐得温热,他给陈宇回了句“盯紧点,别轻举妄动”。
演出前的午后,天空突然阴了下来,云层低得像要压到塔吊顶,远处的海平线都隐进了灰雾里。司徒倩在临时化妆间里贴花钿,镜子是用工地废料拼的,几块碎玻璃用胶带粘在木板上,边缘还缠着布条防割手,照出她身后忙碌的身影——香港的琴师在调弦,二胡的弓毛断了根,正低头用胶水粘,嘴里哼着《分飞燕》的调子;上海的鼓手在试音,鼓面蒙着层薄布,怕声音太吵惊到旁人,鼓槌上缠着红布条;连艾米丽都在帮忙整理水袖,指尖沾着的金粉蹭在戏服上,像落了星星,她时不时抬头看眼窗外,眉头皱成个小疙瘩,手里的水袖被绞成了麻花。司徒倩递过去块薄荷糖:“含着,定定神,别怕。”
“阿峰说乔治准备用鞭炮制造混乱。”司徒雄走进来,手里拿着块防火布料,边角还带着线头,针脚歪歪扭扭的,“这是内地工匠连夜织的,里面掺了石棉,缝在戏服内衬里,烧不着,摸起来有点硬,但不影响转身,你试试。”他拿起布料往司徒倩身上比了比,长度刚好到腰。司徒倩望着布料上隐约的花纹,是香江的紫荆与上海的玉兰交织,针脚细密得像蜘蛛网,有的地方还绣错了又拆了重绣,留下小小的疙瘩,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凤冠都坚实,至少能护住心口的热气。她摸了摸布料,转头对演员们说:“都试试,安全第一,咱们把戏唱好,比什么都强。”
暮色降临时,戏台的灯泡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穿透渐起的雨雾,在地上投下圈朦胧的光晕,像块融化的黄油。抗议者的喧哗声越来越近,有人开始扔矿泉水瓶,塑料瓶砸在围挡上砰砰作响,偶尔有瓶子越过围挡,滚到戏台边,留下道湿漉漉的痕迹,瓶身上的标签被泡得发白。许峰站在戏台侧面,手心的传呼机震动,是陈宇的消息:“乔治的人开始点燃鞭炮,引线烧得很快,火星子在雨里亮得很,准备扔过来了,我已经让便衣往那边靠,假装看热闹。”他抬头看了眼戏台,司徒倩正站在台侧候场,水袖在灯光下泛着柔光,她朝他这边望了眼,轻轻点了点头。
锣鼓声突然响起,钹的脆响盖过了外面的嘈杂,像道惊雷劈开了雨幕。司徒倩穿着改良戏服走上台,月白色的水袖比平时长了半尺,袖口绣着圈银丝,走动时闪着细碎的光。她水袖一甩,借着转身的力道,精准地将半空中的鞭炮踢到空地上——那是她特意练了三天的身段,每天早晚对着镜子练,胳膊都酸了,既像《帝女花》里的“转身避祸”,又能实实在在避险。台下瞬间安静,连抗议者都忘了呼喊,盯着她身上的戏服发呆:银线绣的香江街景里,皇后大道的电车正驶过,车窗里还绣着小小的人影;红线绣的上海里弄中,石库门的门环闪着光,门楣上的对联都绣得清清楚楚,两种图案在灯光下流转,像幅会动的双城图。
剧情演到工匠们因工艺分歧争执时,围挡外突然冲进来几个凶徒,举着“反对内地佬”的牌子冲向戏台,木牌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墨汁都晕开了,像是临时写的。许峰正要上前阻拦,脚刚迈出半步,却见几个香港老工匠突然站出来,他们穿着蓝色工装,袖口磨得发亮,手里还握着刨子,木柄被汗浸得发黑,用粤语呵斥:“1970年我们就上过当!英资骗我们砸了上海师傅的工具,说能保住饭碗,最后还不是把工程包给了外国人?现在拿这点钱就来捣乱,你们的良心呢?被狗吃了?”为首的老工匠姓林,脸上有块疤,是当年被砖头砸的。
闹事者的动作顿住了。老工匠们摘下安全帽,露出头上的疤痕,有的是被铁棍打的,月牙形的;有的是被砖块砸的,圆点状的:“这些伤是当年替英资卖命留下的,疼了几十年!阴雨天还隐隐作痛!你们还要重蹈覆辙?看看这工地,多少香江人在里面干活,内地师傅教我们新技术,我们能多赚钱,孩子能上学,这不好吗?”人群里有人开始交头接耳,举牌子的手慢慢放了下来,像被雨浇熄的火苗,有个年轻人悄悄把牌子藏到身后,转身往围挡外退,脚步踉跄着差点摔倒。
戏台上,司徒倩与香港演员合唱到“钢木相融”的高潮,唱腔里带着股韧劲,像拧成一股的钢绳。突然有个汽油瓶扔到台边,玻璃瓶在雨里滚了几圈,引线不知被谁踩灭了,没点燃,瓶身磕在钢管上,发出“哐当”一声。艾米丽突然冲上台,抢过乐队手里的话筒喊道:“那是我爸爸让扔的!他说这样就能阻止你们合作,可我知道,他小时候最
许峰踩着未干的泥浆走向围挡,深棕色的泥浆没到皮鞋脚踝,裤脚沾了圈土黄,鞋头还嵌着片碎砖。抗议者留下的传单被风卷得满地都是,有的贴在钢筋上,被露水浸得发皱;有的卡在砖缝里,边角翘起像只折翼的鸟。上面“内地资本滚出香江”的黑体字刺得人眼疼,他弯腰拾起一张,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发现排版与父亲笔记里夹着的1970年传单几乎一致——连角落的油墨印记都分毫不差,像从同一个模板里印出来的。他想起父亲曾说,这种低劣的煽动手段,就像劣质的油漆,看着刺眼,却经不住日晒雨淋。
“又是乔治的手笔。”陈宇的对讲机里传来沙沙的电流声,他正站在塔吊下面,仰头望着吊臂上缠绕的标语,红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廉政公署查到,他昨晚给几个‘社团’账户打了钱,说是‘活动经费’,数额刚好够雇二十个闲散人员,银行流水都调出来了。”
这时,许峰望着围挡外聚集的人群,有人举着“守护本土产业”的牌子,木杆上还沾着新鲜的油漆,滴在地上成了小小的红点;有人揣着手缩在角落,眼神却透着被煽动的茫然,像极了笔记里写的“1970年那些被英资当枪使的工人,拿了钱却不知道为谁卖命”。他从口袋里摸出块手帕,擦了擦鞋上的泥浆,手帕上绣着的“许”字已有些褪色。
粤剧培训班的排练室里,司徒倩正和沪港两地的演员们修改剧本。新戏《匠魂》讲的是1970年沪港工匠合做木雕屏风的故事,桌上摊着七八版手稿,红笔圈改的痕迹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粘着被撕掉的纸角。其中一段唱词是她熬夜改的:“钢是香江钢,木是上海木,熔成一块才是路。”唱到这句时,香江演员的粤语唱腔带着铿锵的尾音,上海演员的吴侬软语裹着温润的调子,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像两汪水流汇进同一条河。排练室的墙上挂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排练进度”,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
门被轻轻推开,艾米丽站在门口,辫子上的蝴蝶结歪了半边,缎带边缘有些起毛,手里攥着张揉皱的威胁信,纸边都被捏得起了毛:“我在爸爸的公文包里发现的,夹在雪茄盒下面,烟味都渗到纸上了。上面说要在演出时放鞭炮惊吓马匹,让戏服着火,还标了具体的时间点。”信纸边缘的火漆印是只展翅的鹰,爪子抓着橄榄枝,与上次匿名信上的图案相同。
正好此刻,司徒倩忽然想起爷爷说的“真正的好戏,总能在乱场中见真章,就像当年文化中心的屏风,越是有人拆台,越要雕得更精,让那些杂音成了垫脚石”。她接过信纸,指尖触到艾米丽冰凉的手,便拉着她往屋里走,“外面风大,进来暖和些”。
她让演员们暂停排练,转身走到桌前,提笔在剧本背面写下新的台词:“若有人故意搅场,我们就加段‘雨中对唱’,水袖遮雨,身段稳如磐石,用模样告诉他们,什么叫临乱不惊。”笔尖是新买的狼毫,在纸上划过格外顺滑。窗外的阳光照在剧本上,“沪港同心”四个字被镀上金边,像枚未铸成的勋章,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鸟鸣格外清晰。上海来的老演员凑过来看,指着新写的台词点头:“这样改好,既应景,又有风骨,像我们戏曲里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工地的临时戏台搭在塔吊旁,用脚手架拼出个简陋的台子,上面铺着厚木板,是从附近拆下来的旧地板,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脚手架上挂着红绸,是附近粤剧班社送来的,边角有些磨损,却依旧红艳,与钢筋水泥的冷硬形成奇妙的呼应。司徒雄带着内地工匠们检查戏台结构,他是司徒倩的堂叔,刚从上海来香江,蓝色工装外套上还别着朵塑料梅花,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钢管连接处都加了防滑垫:“保证再吵也晃不了分毫,当年在上海搭戏台,台风天里都能稳住,比这恶劣的天气都经历过。”他手里的扳手敲在钢管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惊飞了檐角的麻雀,鸟粪落在红绸上,像个小小的墨点,他笑着用抹布擦掉,“沾点土气才接地气”。
许峰站在戏台侧方,望着围挡外渐渐增多的人群。陈宇安排的便衣混在其中,有的穿着工装裤,裤脚卷到膝盖;有的叼着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正悄悄用钢笔在袖口上记录那些带头喊口号的人——他们的站位呈扇形散开,三个人一组互相掩护,与1970年冲击工地的闹事者如出一辙,显然是受过训练的。“乔治就在对面的茶楼里。”陈宇的对讲机压得很低,他正假装系鞋带,目光扫过街角那栋骑楼,二楼靠窗的位置有个身影一闪,“他带着几个凶徒,手里有汽油瓶,玻璃瓶在阳光下闪了下,估计是灌满了东西。”许峰摸了摸口袋里的传呼机,金属外壳被体温焐得温热,他给陈宇回了句“盯紧点,别轻举妄动”。
演出前的午后,天空突然阴了下来,云层低得像要压到塔吊顶,远处的海平线都隐进了灰雾里。司徒倩在临时化妆间里贴花钿,镜子是用工地废料拼的,几块碎玻璃用胶带粘在木板上,边缘还缠着布条防割手,照出她身后忙碌的身影——香港的琴师在调弦,二胡的弓毛断了根,正低头用胶水粘,嘴里哼着《分飞燕》的调子;上海的鼓手在试音,鼓面蒙着层薄布,怕声音太吵惊到旁人,鼓槌上缠着红布条;连艾米丽都在帮忙整理水袖,指尖沾着的金粉蹭在戏服上,像落了星星,她时不时抬头看眼窗外,眉头皱成个小疙瘩,手里的水袖被绞成了麻花。司徒倩递过去块薄荷糖:“含着,定定神,别怕。”
“阿峰说乔治准备用鞭炮制造混乱。”司徒雄走进来,手里拿着块防火布料,边角还带着线头,针脚歪歪扭扭的,“这是内地工匠连夜织的,里面掺了石棉,缝在戏服内衬里,烧不着,摸起来有点硬,但不影响转身,你试试。”他拿起布料往司徒倩身上比了比,长度刚好到腰。司徒倩望着布料上隐约的花纹,是香江的紫荆与上海的玉兰交织,针脚细密得像蜘蛛网,有的地方还绣错了又拆了重绣,留下小小的疙瘩,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凤冠都坚实,至少能护住心口的热气。她摸了摸布料,转头对演员们说:“都试试,安全第一,咱们把戏唱好,比什么都强。”
暮色降临时,戏台的灯泡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穿透渐起的雨雾,在地上投下圈朦胧的光晕,像块融化的黄油。抗议者的喧哗声越来越近,有人开始扔矿泉水瓶,塑料瓶砸在围挡上砰砰作响,偶尔有瓶子越过围挡,滚到戏台边,留下道湿漉漉的痕迹,瓶身上的标签被泡得发白。许峰站在戏台侧面,手心的传呼机震动,是陈宇的消息:“乔治的人开始点燃鞭炮,引线烧得很快,火星子在雨里亮得很,准备扔过来了,我已经让便衣往那边靠,假装看热闹。”他抬头看了眼戏台,司徒倩正站在台侧候场,水袖在灯光下泛着柔光,她朝他这边望了眼,轻轻点了点头。
锣鼓声突然响起,钹的脆响盖过了外面的嘈杂,像道惊雷劈开了雨幕。司徒倩穿着改良戏服走上台,月白色的水袖比平时长了半尺,袖口绣着圈银丝,走动时闪着细碎的光。她水袖一甩,借着转身的力道,精准地将半空中的鞭炮踢到空地上——那是她特意练了三天的身段,每天早晚对着镜子练,胳膊都酸了,既像《帝女花》里的“转身避祸”,又能实实在在避险。台下瞬间安静,连抗议者都忘了呼喊,盯着她身上的戏服发呆:银线绣的香江街景里,皇后大道的电车正驶过,车窗里还绣着小小的人影;红线绣的上海里弄中,石库门的门环闪着光,门楣上的对联都绣得清清楚楚,两种图案在灯光下流转,像幅会动的双城图。
剧情演到工匠们因工艺分歧争执时,围挡外突然冲进来几个凶徒,举着“反对内地佬”的牌子冲向戏台,木牌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墨汁都晕开了,像是临时写的。许峰正要上前阻拦,脚刚迈出半步,却见几个香港老工匠突然站出来,他们穿着蓝色工装,袖口磨得发亮,手里还握着刨子,木柄被汗浸得发黑,用粤语呵斥:“1970年我们就上过当!英资骗我们砸了上海师傅的工具,说能保住饭碗,最后还不是把工程包给了外国人?现在拿这点钱就来捣乱,你们的良心呢?被狗吃了?”为首的老工匠姓林,脸上有块疤,是当年被砖头砸的。
闹事者的动作顿住了。老工匠们摘下安全帽,露出头上的疤痕,有的是被铁棍打的,月牙形的;有的是被砖块砸的,圆点状的:“这些伤是当年替英资卖命留下的,疼了几十年!阴雨天还隐隐作痛!你们还要重蹈覆辙?看看这工地,多少香江人在里面干活,内地师傅教我们新技术,我们能多赚钱,孩子能上学,这不好吗?”人群里有人开始交头接耳,举牌子的手慢慢放了下来,像被雨浇熄的火苗,有个年轻人悄悄把牌子藏到身后,转身往围挡外退,脚步踉跄着差点摔倒。
戏台上,司徒倩与香港演员合唱到“钢木相融”的高潮,唱腔里带着股韧劲,像拧成一股的钢绳。突然有个汽油瓶扔到台边,玻璃瓶在雨里滚了几圈,引线不知被谁踩灭了,没点燃,瓶身磕在钢管上,发出“哐当”一声。艾米丽突然冲上台,抢过乐队手里的话筒喊道:“那是我爸爸让扔的!他说这样就能阻止你们合作,可我知道,他小时候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