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信任的微光-《我的仕途不靠婚》

  沈清姿组织团队打磨申报材料的那两周,办公室的灯几乎每晚都亮到深夜。

  她拿着周聿给的框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带着同事们做了不少本土化修改:在 “生态保护” 部分,补充了张家村茶农自主研发的 “林下套种” 技术 —— 茶树下种中药材,既减少水土流失,又能给老乡多添一份收入,还附了茶农李婶捧着药材的照片;“文化传承” 章节里,除了茶歌,又加了彝族刺绣与茶包装结合的案例,提了村里的绣娘合作社如何把传统纹样绣在茶盒上,让云岭茶有了 “能带走的文化符号”;数据呈现上,她让年轻同事把 “增收对比” 做成了柱状图,横轴标着 “2022 年”“2024 年”,纵轴是老乡年均收入,旁边配了老林村王大叔的一句话批注:“以前种玉米一年剩五千,现在种茶加刺绣,能剩两万。”

  每次修改到关键处,她都会翻出周聿的邮件再看一遍 —— 看到 “突出农户参与感” 的建议,就特意在材料里加了 “合作社每月召开一次‘茶事会’,农户提的 12 条改进建议已落地 8 条” 的细节;想起他说 “避免官方套话”,就把 “政府积极推动” 改成了 “县文旅局帮着对接了 3 家电商平台,老乡们自己学着开网店”。修改完最后一版,她让外文老师核对表述,又请合作社的老社长来读了一遍,听他说 “这写的就是咱们云岭的真事儿”,才终于松了口气。

  材料提交的那天下午,沈清姿处理完后续手续,坐在办公桌前喝水时,目光落在了邮箱图标上。以往收到周聿的建议,她要么在团队会议上提一句,要么在后续补充数据时简单回复,从没专门发过邮件致谢。可这次看着屏幕上 “申报成功提交” 的提示,她犹豫了片刻,还是点开了邮件编辑页。

  收件人栏输上周聿的邮箱,主题栏写 “云岭可持续发展奖项申报材料反馈”,正文里却只敲了短短一句:“建议已采纳修改,谢谢。” 没有多余的描述,没有提修改的细节,甚至没说材料提交的进展,就像她平时给同事批文件时的简洁风格。她盯着屏幕看了半分钟,删掉了想加的 “后续有结果再跟你说”,只保留了那八个字,点了发送。

  彼时的周聿正在外交部办公室处理一份国际气候合作文件,手机提示音轻轻响起。他以为是工作邮件,随手点开,看到发件人是沈清姿时,指尖突然顿住。邮件主题很短,正文更短,只有 “建议已采纳修改,谢谢” 八个字,却让他瞬间忘了手里的文件 —— 他反复点开过邮件,看了一遍又一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 “谢谢” 两个字,连办公桌上的咖啡凉了都没察觉。

  这不是他第一次收到重要邮件 —— 以往处理国际外交事务,动辄是几十页的合作协议、多国联合声明,可那些邮件他都能冷静拆解、理性分析,唯独这封八个字的短讯,让他心里泛起一阵说不清的暖意。他想起几个月前在云岭悄悄留下建议稿时的忐忑,想起深夜写 “云岭观察笔记” 时的斟酌,想起第一次通电话时的沉默,原来那些细碎的付出,早已在她心里攒下了一点微光。

  他把邮件截图存进了手机相册,又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 “云岭相关”,把这封邮件和之前的 “观察笔记”“申报框架” 都放了进去。做完这些,他还是觉得不踏实,又点开回复栏,敲了一句 “能帮到云岭就好,静候佳音”,想了想,又删掉 “静候佳音”,改成 “若后续需要补充材料,随时说”,才按下发送。

  发送成功后,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窗外的外交部大楼上。以前总觉得,外交工作是站在国际舞台上谈合作、定规则,是宏大的、遥远的;可现在才明白,真正有温度的连接,藏在 “云岭的茶”“彝族的歌” 里,藏在一句简短的 “建议已采纳” 里。这封邮件像一个微小的信号,告诉他:沈清姿开始愿意接受他的帮助了 —— 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因为这些帮助 “有用”,且 “无害”,是真正为云岭好,为她的工作好。

  傍晚下班时,周聿特意绕到单位附近的茶叶店,买了一小罐云南滇红。回到家,他泡了一杯,茶香漫开时,又想起沈清姿邮件里的 “谢谢”。他拿出手机,翻出之前存的云岭冬樱照片,照片里粉白色的花簇落在青石板路上,背景是连绵的茶山。他忽然觉得,或许不用急着要什么结果,就这样挺好 —— 他为云岭的发展尽一点专业之力,她愿意用一句短讯回应这份心意,像山间的溪流,慢慢淌,慢慢暖,自有它的节奏。

  而远在云岭的沈清姿,收到周聿 “若后续需要补充材料,随时说” 的回复时,正在村口看老乡们收最后一茬秋茶。她拿着手机,嘴角轻轻牵了牵,没有再回复,只是把手机放进兜里,弯腰帮老乡递了个竹篓。夕阳把茶山染成金红色,风里飘着茶香,她忽然觉得,这份基于理解与支持的连接,比任何刻意的靠近都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