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佳期-《我的仕途不靠婚》

  冬令营的晨读声刚漫过茶田,沈清姿就被合作社的竹笛声吵醒。她披着周聿的旧衬衫走到窗边,看见张大爷正坐在石阶上吹笛,竹篮里摆着刚采的早樱,花瓣上的露水沾着晨光,亮晶晶的。

  “清姿醒啦?”张阿姨端着木盆从厨房出来,里面是泡好的樱花瓣,“我跟李婶琢磨着,婚礼的喜饼就做樱花茶酥,这些花瓣得提前用蜂蜜腌透。”她掀开盖布,露出盆里金灿灿的面团,“加了新磨的茶粉,又香又养胃。”

  周聿正蹲在院子里组装竹架,看见沈清姿就扬了扬手里的图纸:“这是婚礼签到台的架子,用老茶枝做的,上面挂些孩子们画的茶苗画,比买的气派。”他擦了擦手上的竹屑,“陈静阿姨说,老宅的亲戚上午就到,还拉着一车老茶器。”

  话音刚落,村口就传来拖拉机的声响。沈清姿跑出去看时,陈静正指挥着人搬箱子,最上面的木箱贴着“周爷爷的茶器”字样。“这是老宅压箱底的宝贝,”陈静打开箱子,里面的青花瓷茶碗泛着温润的光,“你爷爷说,娶媳妇就得用传家的茶器,才显得郑重。”

  冬令营的孩子们下课赶来围观,念念捧着个描金茶盏惊呼:“这个碗上有樱花!跟沈老师的食盒一样好看!”周聿笑着把茶盏递给她:“婚礼当天,就用这个给大家倒喜茶,好不好?”孩子们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要当“小茶童”。

  中午,合作社的竹桌被拼成长长的一排,老乡们带来了自家的拿手菜:张大爷的酱鸭、李婶的糯米藕、还有沈清姿腌的酸豆角。老宅的亲戚们拿出带来的酒,笑着说:“这是用云岭的茶泡的米酒,今天先暖场,婚礼当天喝个够!”

  饭桌上,大家围着婚礼筹备册讨论。“我觉得喜糖用茶糖和樱花糖搭配最好,”陈静翻着布料样本,“桌布就用这种青布,上面绣樱花,跟共守亭的风格配。”张阿姨抢着说:“我已经跟绣坊订了,喜帕上绣‘茶语共守’四个字,比绣鸳鸯还贴心。”

  周聿忽然拿出张设计图,上面是共守亭的改造方案:“我想在亭柱上挂串风铃,用孩子们种茶时的竹牌做的,再在亭周围种一圈新茶苗,等明年春天,茶苗发芽,咱们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沈清姿看着图上的“茶苗环绕”字样,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

  下午,沈清姿带着孩子们做婚礼贺卡。念念用樱花汁调了颜料,在卡纸上画了个小小的共守亭,亭下站着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沈老师和周老师永远幸福”。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种的茶苗挖出来,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这个送给老师,婚礼当天种在亭边,跟我们的茶苗做邻居。”

  周聿在旁边帮孩子们写名字,忽然被沈清姿拉到一边。她从口袋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枚竹制的对戒,上面刻着细小的茶纹:“这是我用老茶枝做的,跟你的银戒换着戴,一个藏着云岭的根,一个记着咱们的情。”

  周聿接过竹戒,刚戴在手上,就被老乡们起哄。张大爷举着茶杯喊:“既然戒指都做好了,咱们今天就把婚期定下来!我看这周六就好,是个种茶的好天气!”大家纷纷点头,孩子们拍着手喊:“周六!周六!”

  傍晚,沈清姿和周聿坐在共守亭下,看着老乡们给亭檐挂灯笼。陈静走过来,把个锦盒递给他们:“这是你爷爷的茶席,婚礼当天铺在签到台上,上面摆着你们的结婚申请书,才算圆满。”锦盒打开,蓝布茶席上绣着的老茶枝,和周聿吊坠上的茶籽刚好呼应。

  “你说,咱们的婚礼会不会太简单了?”沈清姿忽然问。周聿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种茶、炒茶磨出来的:“有云岭的山、茶田的风、老乡的笑,还有你在身边,这就是最隆重的婚礼。”

  月光爬上亭檐时,风铃忽然响了。是孩子们挂的竹牌在风里碰撞,上面的“小绿”“勇士”字样在月光下格外清晰。沈清姿靠在周聿肩上,闻着风里的樱花香和茶香,忽然觉得,所谓佳期,从来不是铺张的仪式,是有人把你的喜好记在心里,把你的未来融进家乡,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浸着爱的温度。

  周聿低头,在她唇上印下一个轻吻。竹戒和银戒相碰,发出细碎的响,像茶苗破土的声音,像樱花飘落的声音,更像他们即将到来的,满是茶香的幸福日子。远处的茶田在月光下静静伫立,等着周六那天,见证一场属于云岭的,最温暖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