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冲突如同冰层下的暗流,表面看似平静,内里却汹涌澎湃。
公寓里的气氛重新变得压抑,两人之间的对话又恢复到了最初的简练和公事公办,甚至比那时更添了几分刻意的回避和难以融化的冰冷 —— 餐桌上不再有偶尔的搭话,客厅里只剩电视的背景音在空荡中回荡,连夜晚主卧的床上,两人也默契地保持着最远的距离,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脆弱的平衡。
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乔薇回国了。
她高调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 “结束非洲特派任务,暂回国内休整” 的动态,配了张自己站在机场航站楼的照片,文案里写着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字里行间都透着刻意的高调。
更巧的是,一周后外事部门组织欢迎驻外使节回京的招待会,她作为 “优秀特派记者” 受邀出席,又 “恰好” 与刚完成述职的周聿在会场中心 “意外” 同框。
照片很快被传到了网上:乔薇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巧笑嫣然地站在周聿身边,面对围上来的记者,她侃侃而谈在非洲报道时的 “惊险经历”,一会儿说 “某次谈判后遇到当地示威,是周参赞让安保人员护送我回驻地”,一会儿又提 “雨季道路泥泞,周参赞主动让我搭他的车去采访点”,言语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与周聿 “共患难” 的默契,仿佛两人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这些照片和报道,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入沈清姿的耳中。
同事在茶水间议论时,她恰好路过,脚步顿了顿,假装没听见,却在回到办公室后,忍不住点开了那条新闻。屏幕上,乔薇的笑容自信又刺眼,而周聿站在她身边,侧脸依旧没什么表情,既没有否认,也没有刻意拉开距离。
沈清姿看着那张照片,心里像堵了一团湿透的棉花,闷得发慌 —— 她知道乔薇是故意的,是想用这种方式制造暧昧、挑衅她的位置,但她更心寒的是周聿的态度,他明明清楚乔薇的心思,也知道这些画面会引发怎样的联想,却似乎并不在意,或者说,在他眼里,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 “社交场面”,不值得花费精力去规避。
真正的风暴,在一周后毫无预兆地降临。
那天上午,沈清姿正在办公室处理基层党建案例的推广材料,内线电话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 “纪检组 - 李副组长” 的名字。她心里咯噔一下,接起电话,李副组长的声音严肃又公式化:“沈清姿同志,你现在到纪检组办公室来一趟,我们需要向你了解一些情况。”
挂了电话,沈清姿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凉,一种不祥的预感顺着脊椎往上爬。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快步走向纪检组办公室。推开门,李副组长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几份材料,脸上没什么表情,见她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
等她坐下,李副组长把那几份材料推到她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沈清姿同志,我们最近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反映你在负责全省党建创新案例评选工作期间,存在程序不公、接受申报单位不当接待,以及利用你丈夫周聿同志的职务便利,为特定申报人员提供评审便利等问题。现在,请你针对这些指控,如实说明情况。”
沈清姿拿起那些材料,指尖划过纸张,看到举报信里的内容时,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举报信写得极其 “详实”,不仅列出了具体的 “不当接待” 时间和地点,还附上了一张照片 —— 照片里,她和某个案例申报单位的负责人坐在单位食堂的餐桌前,面前摆着两盘工作餐,却被举报人刻意标注成 “接受申报单位宴请”;后面还附了几张通讯记录截图,截取了她和同事讨论评审标准的对话,却通过剪辑和断章取义,变成了 “泄露评审细节” 的 “证据”。每一条指控都言之凿凿,乍一看去,极具迷惑性。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指尖按压着太阳穴,把那些杂乱的情绪压下去。
然后,她从案例评选的筹备阶段开始,条理清晰地向李副组长说明全过程:从评审专家的随机抽取、申报材料的匿名编号,到评审会议的现场记录、异议复核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详细陈述,同时提出可以调取当时的会议录像、评审打分表和所有申报材料的存档记录作为佐证;至于 “不当接待”,她解释说,那张照片里的场景是在单位内部食堂,两人吃的是标准工作餐,费用由她个人支付,并且当时是为了当面沟通案例中的基层执行问题,属于正常的工作交流,还提供了食堂的消费记录和当天的工作台账;而 “利用周聿关系” 的指控,她挺直脊背,目光清正地看着李副组长:“李组长,我在组织部工作期间,所有工作都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监督下进行,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从未因个人关系干预过任何工作流程。我和周聿同志在工作上有明确的界限,他从未过问过我负责的具体事务,我也从未利用他的身份谋取任何便利,这一点,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都可以作证。”
调查持续了整整三天。
沈清姿积极配合,提供了所有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纪检组也逐一核实了会议记录、消费凭证和相关人员的证言,最终确认所有指控均为不实信息,匿名举报信中的内容存在刻意捏造和歪曲。虽然真相得以澄清,纪检组也在部门内部做了简要说明,但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未消散。
谣言再次在单位里悄然流传,那些原本已经平息下去的、关于她 “靠周聿关系上位” 的议论,又一次沉渣泛起。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同事们看她的目光又变了 —— 有人带着同情,有人带着怀疑,更多的人则刻意保持距离,连平时常一起吃饭的几个同事,也开始找借口避开她。
办公室里那种熟悉的、被孤立的压抑感,再次笼罩在她心头。
公寓里的气氛重新变得压抑,两人之间的对话又恢复到了最初的简练和公事公办,甚至比那时更添了几分刻意的回避和难以融化的冰冷 —— 餐桌上不再有偶尔的搭话,客厅里只剩电视的背景音在空荡中回荡,连夜晚主卧的床上,两人也默契地保持着最远的距离,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脆弱的平衡。
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乔薇回国了。
她高调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 “结束非洲特派任务,暂回国内休整” 的动态,配了张自己站在机场航站楼的照片,文案里写着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字里行间都透着刻意的高调。
更巧的是,一周后外事部门组织欢迎驻外使节回京的招待会,她作为 “优秀特派记者” 受邀出席,又 “恰好” 与刚完成述职的周聿在会场中心 “意外” 同框。
照片很快被传到了网上:乔薇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巧笑嫣然地站在周聿身边,面对围上来的记者,她侃侃而谈在非洲报道时的 “惊险经历”,一会儿说 “某次谈判后遇到当地示威,是周参赞让安保人员护送我回驻地”,一会儿又提 “雨季道路泥泞,周参赞主动让我搭他的车去采访点”,言语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与周聿 “共患难” 的默契,仿佛两人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这些照片和报道,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入沈清姿的耳中。
同事在茶水间议论时,她恰好路过,脚步顿了顿,假装没听见,却在回到办公室后,忍不住点开了那条新闻。屏幕上,乔薇的笑容自信又刺眼,而周聿站在她身边,侧脸依旧没什么表情,既没有否认,也没有刻意拉开距离。
沈清姿看着那张照片,心里像堵了一团湿透的棉花,闷得发慌 —— 她知道乔薇是故意的,是想用这种方式制造暧昧、挑衅她的位置,但她更心寒的是周聿的态度,他明明清楚乔薇的心思,也知道这些画面会引发怎样的联想,却似乎并不在意,或者说,在他眼里,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 “社交场面”,不值得花费精力去规避。
真正的风暴,在一周后毫无预兆地降临。
那天上午,沈清姿正在办公室处理基层党建案例的推广材料,内线电话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 “纪检组 - 李副组长” 的名字。她心里咯噔一下,接起电话,李副组长的声音严肃又公式化:“沈清姿同志,你现在到纪检组办公室来一趟,我们需要向你了解一些情况。”
挂了电话,沈清姿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凉,一种不祥的预感顺着脊椎往上爬。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快步走向纪检组办公室。推开门,李副组长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几份材料,脸上没什么表情,见她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
等她坐下,李副组长把那几份材料推到她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沈清姿同志,我们最近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反映你在负责全省党建创新案例评选工作期间,存在程序不公、接受申报单位不当接待,以及利用你丈夫周聿同志的职务便利,为特定申报人员提供评审便利等问题。现在,请你针对这些指控,如实说明情况。”
沈清姿拿起那些材料,指尖划过纸张,看到举报信里的内容时,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举报信写得极其 “详实”,不仅列出了具体的 “不当接待” 时间和地点,还附上了一张照片 —— 照片里,她和某个案例申报单位的负责人坐在单位食堂的餐桌前,面前摆着两盘工作餐,却被举报人刻意标注成 “接受申报单位宴请”;后面还附了几张通讯记录截图,截取了她和同事讨论评审标准的对话,却通过剪辑和断章取义,变成了 “泄露评审细节” 的 “证据”。每一条指控都言之凿凿,乍一看去,极具迷惑性。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指尖按压着太阳穴,把那些杂乱的情绪压下去。
然后,她从案例评选的筹备阶段开始,条理清晰地向李副组长说明全过程:从评审专家的随机抽取、申报材料的匿名编号,到评审会议的现场记录、异议复核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详细陈述,同时提出可以调取当时的会议录像、评审打分表和所有申报材料的存档记录作为佐证;至于 “不当接待”,她解释说,那张照片里的场景是在单位内部食堂,两人吃的是标准工作餐,费用由她个人支付,并且当时是为了当面沟通案例中的基层执行问题,属于正常的工作交流,还提供了食堂的消费记录和当天的工作台账;而 “利用周聿关系” 的指控,她挺直脊背,目光清正地看着李副组长:“李组长,我在组织部工作期间,所有工作都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监督下进行,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从未因个人关系干预过任何工作流程。我和周聿同志在工作上有明确的界限,他从未过问过我负责的具体事务,我也从未利用他的身份谋取任何便利,这一点,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都可以作证。”
调查持续了整整三天。
沈清姿积极配合,提供了所有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纪检组也逐一核实了会议记录、消费凭证和相关人员的证言,最终确认所有指控均为不实信息,匿名举报信中的内容存在刻意捏造和歪曲。虽然真相得以澄清,纪检组也在部门内部做了简要说明,但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未消散。
谣言再次在单位里悄然流传,那些原本已经平息下去的、关于她 “靠周聿关系上位” 的议论,又一次沉渣泛起。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同事们看她的目光又变了 —— 有人带着同情,有人带着怀疑,更多的人则刻意保持距离,连平时常一起吃饭的几个同事,也开始找借口避开她。
办公室里那种熟悉的、被孤立的压抑感,再次笼罩在她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