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聿的公务车驶进省会市区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天际,给街道两旁的梧桐树镀上一层暖橙。梧桐叶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柏油路上晃出细碎的波纹,像极了他此刻不太平稳的心跳。
他坐在后座,指尖无意识地叩着膝盖,节奏忽快忽慢。目光扫过窗外熟悉的街景 —— 街角那家曾常去的咖啡馆,如今换了新的招牌;路口的红绿灯依旧按部就班地闪烁,行人匆匆走过,带着都市特有的喧嚣。忽然,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对前排的司机说:“前面路口右转,绕去青石镇。”
司机愣了一下,从后视镜里瞥了眼后座的周聿。这位向来严格按行程表行事、连午休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的司长,竟会有这样 “临时起意” 的时刻。他没多问,只是稳稳应了声 “好的,周司长”,在前方路口熟练地打了方向盘。
车驶离市区,路面渐渐从平整的柏油大道,变成了略带颠簸的乡间公路。两侧的建筑也随之变换 —— 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被低矮的青砖民居取代,钢筋水泥的冷硬,换成了泥土与草木的温润。连片的农田铺展在视野里,稻穗泛着金浪,风一吹,掀起层层涟漪。
周聿让司机放慢车速,车窗缓缓降下,带着泥土气息的风瞬间涌进来,夹杂着远处茶园飘来的清冽香气,拂在脸上,带着几分凉意。他微微偏头,目光贪婪地掠过窗外的一切,像个久别归家的旅人,却又带着旁观者的疏离。
他没惊动任何当地干部,甚至没提前联系秦浩 —— 他怕这份 “临时起意”,会变成一场刻意的接待,打破他想独自看看的心愿。只是让车像普通游客的座驾一样,缓缓穿行在青石镇的街道上。
眼前的景象,与他从秦浩口中零星听到的、从旧照片里看到的,截然不同。
曾经狭窄坑洼的街道,如今拓宽成了双向两车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连一片落叶都少见。两旁的路灯是仿木造型,灯杆上挂着红灯笼,风一吹,灯笼轻轻摇晃,光影在地面上晃出暖融融的光斑,透着一种乡土气息的精致;
街边的商铺也变了模样。不再是记忆里破旧的杂货铺,门脸翻新得雅致,挂着 “茶园民宿”“青石特产店”“手工茶坊” 的招牌。一家特产店门口,老板娘正用竹篮分装新炒的茶叶,茶香顺着敞开的门飘出来,引得几位背着背包的游客频频驻足,低声询问着价格;
不远处,那片他曾在秦浩手机里见过的茶园,如今愈发郁郁葱葱。一行行茶树排列得整整齐齐,像被精心梳理过的绿毯,延伸到远处的山坡。几位戴着斗笠的茶农弯腰在采摘,指尖在茶树尖快速翻飞,竹篮里的茶叶渐渐堆成小山。山坡上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白底黑字写着 “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字体遒劲有力;
更让他驻足的,是镇口的校舍。白色的教学楼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蓝色的窗户干净透亮,教学楼前的操场上,塑胶跑道泛着淡淡的红色。几个孩子穿着鲜艳的校服,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笑声像撒了一把碎银,清脆地飘向远方,与记忆里秦浩描述的 “墙体斑驳、桌椅破旧的简陋校舍” 判若两人。
“师傅,在前面那个路口停一下。” 周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车停在河口村附近的山坡下,他推开车门,独自沿着石阶往上走。石阶是新修的,表面被磨得光滑,两旁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开着细碎的小白花。
这里是当年沈清姿抗击山洪的地方 —— 秦浩曾跟他说过,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村口的石桥,淹没了大片农田,沈清姿刚到青石镇任职不久,二话不说就带着干部群众冲进雨里,扛沙袋、堵缺口、转移受灾村民,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河口村早已没了当年受灾的痕迹。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边,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村口的石桥换成了坚固的水泥桥,桥栏杆上刻着精致的花纹,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桥边的石凳上聊天,手里摇着蒲扇,神情悠闲;桥下的河水清澈平缓,泛着粼粼波光,几个孩子光着脚丫在河边浅水区追逐嬉戏,溅起一串水花,笑声回荡在河岸上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山风拂过,带着茶园的清香和河水的湿润气息,吹乱了周聿的头发。他抬手按了按额前的碎发,闭上眼睛。
仿佛能透过风声,听到当年的雨声 —— 哗啦啦砸在伞上、砸在屋顶上,震天动地;听到洪水裹挟着泥沙的咆哮声,像一头失控的巨兽;更能听到沈清姿沙哑却坚定的指挥声,穿透雨幕,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大家再加把劲!沙袋再堆高一点!”
仿佛能看到她的身影 —— 浑身湿透,蓝色的雨衣紧贴着身体,裤脚沾满了泥泞,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却依旧挺直脊背,双手扛着沉重的沙袋,一步步朝着缺口走去,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仿佛能感受到她那时的心跳 —— 为村民安危而焦灼的急促,为守住村庄而倔强的执着,还有那份他当年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扎根土地的热忱。那时的他,只觉得她 “自讨苦吃”,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做,偏要扎在基层受这份罪。
再睁开眼时,眼眶竟有些发热。他抬手按了按眼角,指尖触到一片湿润。
他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看着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敬佩 —— 敬佩她能在这么多年里,把一片曾遭灾的土地,治理得如此欣欣向荣;敬佩她能守住初心,把看似平凡的基层工作,做得如此有声有色;
更有深入骨髓的悔恨 —— 悔恨自己当年的傲慢与偏见,从未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从未理解她的坚持。他总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她的选择,用 “效率” 和 “权力” 的框架束缚她的理想,一次次把她推得更远。她跟他说青石镇的老乡有多淳朴,他说 “基层关系复杂,别太轻信”;她跟他说想为村里修所好学校,他说 “先顾好自己的仕途,这些琐事没必要亲力亲为”;她跟他说山洪过后村民的难处,他却在电话里不耐烦地说 “我忙着开会,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他错过的,从来都不只是一段婚姻那么简单。
他错过的,是与她并肩站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经历风雨、见证蜕变的机会;是看到她从青涩懵懂的选调生,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书记,从当年那个偶尔会向他撒娇、寻求安慰的姑娘,变成如今这般自成光芒的模样的完整过程;是那些本该属于两人,却被他亲手断送的、带着烟火气的共同记忆 —— 或许是一起在茶园里摘茶,或许是坐在村民家的炕头听故事,或许是看着孩子们在新校舍里读书时,相视一笑的温暖。
夕阳渐渐落下,把村庄、茶园和河流都染成了温暖的金色。天空从橘红慢慢变成浅紫,最后晕开一片淡淡的灰蓝。
周聿站了很久,直到山风变凉,吹得他浑身发冷,才缓缓转过身,沿着石阶往下走。脚步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土地的宁静。
上车前,他最后看了一眼青石镇。路灯已经渐次亮起,暖黄的光顺着街道蔓延,把青石板路照得透亮,像撒了一地星星。远处的民居里,灯光透过窗户映出来,透着家的温暖。
他知道,这里承载着沈清姿的初心与汗水,是她成长的印记,是她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缕茶香,每一声笑语,都与她息息相关。可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却永远成了他只能远远眺望的风景,再也无法真正走近。
车重新启动,朝着省会的方向驶去。青石镇的模样,在后视镜里渐渐缩小,最后变成一个模糊的光点。可那份沉甸甸的悔恨与敬佩,却像烙印一样,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再也无法抹去。
他坐在后座,指尖无意识地叩着膝盖,节奏忽快忽慢。目光扫过窗外熟悉的街景 —— 街角那家曾常去的咖啡馆,如今换了新的招牌;路口的红绿灯依旧按部就班地闪烁,行人匆匆走过,带着都市特有的喧嚣。忽然,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对前排的司机说:“前面路口右转,绕去青石镇。”
司机愣了一下,从后视镜里瞥了眼后座的周聿。这位向来严格按行程表行事、连午休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的司长,竟会有这样 “临时起意” 的时刻。他没多问,只是稳稳应了声 “好的,周司长”,在前方路口熟练地打了方向盘。
车驶离市区,路面渐渐从平整的柏油大道,变成了略带颠簸的乡间公路。两侧的建筑也随之变换 —— 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被低矮的青砖民居取代,钢筋水泥的冷硬,换成了泥土与草木的温润。连片的农田铺展在视野里,稻穗泛着金浪,风一吹,掀起层层涟漪。
周聿让司机放慢车速,车窗缓缓降下,带着泥土气息的风瞬间涌进来,夹杂着远处茶园飘来的清冽香气,拂在脸上,带着几分凉意。他微微偏头,目光贪婪地掠过窗外的一切,像个久别归家的旅人,却又带着旁观者的疏离。
他没惊动任何当地干部,甚至没提前联系秦浩 —— 他怕这份 “临时起意”,会变成一场刻意的接待,打破他想独自看看的心愿。只是让车像普通游客的座驾一样,缓缓穿行在青石镇的街道上。
眼前的景象,与他从秦浩口中零星听到的、从旧照片里看到的,截然不同。
曾经狭窄坑洼的街道,如今拓宽成了双向两车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连一片落叶都少见。两旁的路灯是仿木造型,灯杆上挂着红灯笼,风一吹,灯笼轻轻摇晃,光影在地面上晃出暖融融的光斑,透着一种乡土气息的精致;
街边的商铺也变了模样。不再是记忆里破旧的杂货铺,门脸翻新得雅致,挂着 “茶园民宿”“青石特产店”“手工茶坊” 的招牌。一家特产店门口,老板娘正用竹篮分装新炒的茶叶,茶香顺着敞开的门飘出来,引得几位背着背包的游客频频驻足,低声询问着价格;
不远处,那片他曾在秦浩手机里见过的茶园,如今愈发郁郁葱葱。一行行茶树排列得整整齐齐,像被精心梳理过的绿毯,延伸到远处的山坡。几位戴着斗笠的茶农弯腰在采摘,指尖在茶树尖快速翻飞,竹篮里的茶叶渐渐堆成小山。山坡上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白底黑字写着 “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字体遒劲有力;
更让他驻足的,是镇口的校舍。白色的教学楼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蓝色的窗户干净透亮,教学楼前的操场上,塑胶跑道泛着淡淡的红色。几个孩子穿着鲜艳的校服,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笑声像撒了一把碎银,清脆地飘向远方,与记忆里秦浩描述的 “墙体斑驳、桌椅破旧的简陋校舍” 判若两人。
“师傅,在前面那个路口停一下。” 周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车停在河口村附近的山坡下,他推开车门,独自沿着石阶往上走。石阶是新修的,表面被磨得光滑,两旁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开着细碎的小白花。
这里是当年沈清姿抗击山洪的地方 —— 秦浩曾跟他说过,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村口的石桥,淹没了大片农田,沈清姿刚到青石镇任职不久,二话不说就带着干部群众冲进雨里,扛沙袋、堵缺口、转移受灾村民,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河口村早已没了当年受灾的痕迹。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边,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村口的石桥换成了坚固的水泥桥,桥栏杆上刻着精致的花纹,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桥边的石凳上聊天,手里摇着蒲扇,神情悠闲;桥下的河水清澈平缓,泛着粼粼波光,几个孩子光着脚丫在河边浅水区追逐嬉戏,溅起一串水花,笑声回荡在河岸上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山风拂过,带着茶园的清香和河水的湿润气息,吹乱了周聿的头发。他抬手按了按额前的碎发,闭上眼睛。
仿佛能透过风声,听到当年的雨声 —— 哗啦啦砸在伞上、砸在屋顶上,震天动地;听到洪水裹挟着泥沙的咆哮声,像一头失控的巨兽;更能听到沈清姿沙哑却坚定的指挥声,穿透雨幕,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大家再加把劲!沙袋再堆高一点!”
仿佛能看到她的身影 —— 浑身湿透,蓝色的雨衣紧贴着身体,裤脚沾满了泥泞,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却依旧挺直脊背,双手扛着沉重的沙袋,一步步朝着缺口走去,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仿佛能感受到她那时的心跳 —— 为村民安危而焦灼的急促,为守住村庄而倔强的执着,还有那份他当年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扎根土地的热忱。那时的他,只觉得她 “自讨苦吃”,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做,偏要扎在基层受这份罪。
再睁开眼时,眼眶竟有些发热。他抬手按了按眼角,指尖触到一片湿润。
他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看着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敬佩 —— 敬佩她能在这么多年里,把一片曾遭灾的土地,治理得如此欣欣向荣;敬佩她能守住初心,把看似平凡的基层工作,做得如此有声有色;
更有深入骨髓的悔恨 —— 悔恨自己当年的傲慢与偏见,从未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从未理解她的坚持。他总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她的选择,用 “效率” 和 “权力” 的框架束缚她的理想,一次次把她推得更远。她跟他说青石镇的老乡有多淳朴,他说 “基层关系复杂,别太轻信”;她跟他说想为村里修所好学校,他说 “先顾好自己的仕途,这些琐事没必要亲力亲为”;她跟他说山洪过后村民的难处,他却在电话里不耐烦地说 “我忙着开会,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他错过的,从来都不只是一段婚姻那么简单。
他错过的,是与她并肩站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经历风雨、见证蜕变的机会;是看到她从青涩懵懂的选调生,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书记,从当年那个偶尔会向他撒娇、寻求安慰的姑娘,变成如今这般自成光芒的模样的完整过程;是那些本该属于两人,却被他亲手断送的、带着烟火气的共同记忆 —— 或许是一起在茶园里摘茶,或许是坐在村民家的炕头听故事,或许是看着孩子们在新校舍里读书时,相视一笑的温暖。
夕阳渐渐落下,把村庄、茶园和河流都染成了温暖的金色。天空从橘红慢慢变成浅紫,最后晕开一片淡淡的灰蓝。
周聿站了很久,直到山风变凉,吹得他浑身发冷,才缓缓转过身,沿着石阶往下走。脚步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土地的宁静。
上车前,他最后看了一眼青石镇。路灯已经渐次亮起,暖黄的光顺着街道蔓延,把青石板路照得透亮,像撒了一地星星。远处的民居里,灯光透过窗户映出来,透着家的温暖。
他知道,这里承载着沈清姿的初心与汗水,是她成长的印记,是她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缕茶香,每一声笑语,都与她息息相关。可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却永远成了他只能远远眺望的风景,再也无法真正走近。
车重新启动,朝着省会的方向驶去。青石镇的模样,在后视镜里渐渐缩小,最后变成一个模糊的光点。可那份沉甸甸的悔恨与敬佩,却像烙印一样,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再也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