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前一天下午,周聿抱着厚厚的材料袋,脚步沉稳地走进外交部机要室。
材料袋是深褐色的帆布材质,边角被手指磨得有些软,里面的文件叠得整齐,隔着布料都能摸到纸张的硬挺。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 —— 像撒了一把揉碎的金箔,落在材料袋上,映得袋口那张白色清单格外显眼。
机要员老林抬头时,正好看见周聿站在门口。
他放下手里的登记本,起身接过材料袋,指尖刚碰到袋口,就注意到那张打印得工工整整的清单:“调查报告(3 份)”“乔薇聊天记录恢复件(附公证处签章)”“云岭项目资金流向凭证(银行盖章版)”“匿名信投递人通话录音文字稿”,每一项后面都跟着页码,末尾还盖着周聿的个人签章,红印清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谨。
“周司长,这份材料是递往纪委和监委?” 老林拿着清单,指尖划过 “公民举报流程” 的标注,语气里带着几分确认。按惯例,省部级官员递交这类材料,能走内部协调通道,省时又省心。可周聿偏偏在清单右上角用红笔标注了 “按公民举报流程,走机要直发”,特意避开了可能的 “特殊待遇”。
“对,按公民举报义务递交。” 周聿点头,指尖轻轻拂过材料袋上还没贴的 “机密” 封条,指腹蹭过纸质封条的纹路,“里面还有一份我的情况说明,详细写了 2022 年青石镇匿名信事件的时间线 —— 从匿名信出现,到我当年让纪检部门‘先压一压’的处置失误,再到这次证据收集的每一步流程。”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调查都没动用外交特权,找的是第三方合规机构,老陈的律师团队也全程留了记录,随时能配合组织核查。”
老林翻开那份情况说明,米黄色的纸页上,字迹是周聿亲手写的,一笔一画都很规整。
首页第一句话就让他愣了愣:“本人周聿,现就 2022 年青石镇匿名信事件,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的公民举报义务,并就当年‘以掩盖代调查’的失职行为,向组织作出深刻检讨。”
没有官样文章的迂回,没有半句含糊其辞,开篇就亮明了双重目的 —— 既要举报乔薇等人的诬告行为,也要把自己当年的错误摆到台面上。老林抬眼看向周聿,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 他认识周聿多年,印象里这位司长总是端着外交官的沉稳,极少这样直白地剖白自己的过错。
周聿看着老林把材料袋放进专用的透明文件盒,动作轻柔却认真,心里忽然涌起一阵踏实。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前晚写完讲稿,他坐在书房里翻来覆去想了半宿。公开演讲需要实打实的事实支撑,若是只站在台上说 “我错了”“她是清白的”,难免有人会说 “作秀”“博眼球”。
而通过机要渠道递证据,既是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也是用最正式、最无可争议的方式,向组织证明:他的公开道歉不是空口白话,他的忏悔不是演给外人看的戏码,而是基于确凿证据的真心改过。
“递出去后,大概多久能到?” 周聿多问了一句,声音很轻,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想确认一个时间节点 —— 等明天演讲结束,媒体报道开始发酵时,组织那边能同步看到这些证据,不至于因为信息差,让别人误会他 “只说不做”。
“今晚就发机要专递,走的是优先通道,明天上午十点前,肯定能到中纪委的指定核查部门。” 老林拿起加密标签,贴在文件盒上,“您放心,这类涉及官员自查和举报的材料,登记和核查都是优先的,不会耽误。”
周聿接过老林递来的签收单,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然后稳稳落下。“周聿” 两个字,写得比往常更用力,笔尖甚至在 “聿” 字的竖画末端,微微顿出了一个小墨点。这一笔落下,不仅是确认 “材料已收”,更是他与过去错误的彻底切割。
当年,他用手里的权力压下了纪检部门的调查,让那些能证明沈清姿清白的证据,像沉在海底的石头,不见天日;如今,他亲手把这些证据递到组织面前,让真相在阳光下接受核查。一压一递之间,是从 “傲慢的官员” 到 “坦诚的公民” 的转变,也是对沈清姿当年那句 “我要的是公开清白” 的最终回应。
离开机要室时,夕阳正斜挂在外交部办公楼的顶端。
金色的光落在走廊的玻璃窗上,折射出一片温暖的光晕,把地面的瓷砖都染成了浅橙色。周聿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了几下,翻到那张沈清姿在云岭茶园的照片。
照片里的她,穿着浅蓝色的外套,正笑着给身边的老乡递搪瓷茶杯,身后的茶园郁郁葱葱,茶树尖还挂着水珠。
他点开短信编辑框,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最后只留下一行字,存在了草稿箱里:“清姿,我已将所有证据递交给组织。明天演讲时,我会公开一切,还你一个光明正大的清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知道,现在说再多好听的话,都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
演讲台上的真诚讲述,机要渠道的确凿证据,这两件事缺一不可。
前者是讲给公众听的,是为了给她挣回丢失的尊严;后者是交给组织查的,是为了还她一个无可争议的公道。只有这两件事都做完,才算真正补上了当年欠下的亏欠。
回到办公室,周聿打开电脑,最后一次核对演讲用的 PPT。首页标题早就改了,不再是最初拟的 “国际外交与基层治理的衔接”,而是换成了更直白的 “从外交到基层:一个犯错者的反思与忏悔”。
他删掉了所有华丽的外交案例 —— 那些曾让他引以为傲的国际谈判经历、跨国合作项目,此刻在他看来,都不如云岭生态合作社的农户增收数据实在,不如青石镇茶园的亩产量报表有说服力。
PPT 的最后一页,他放的不是总结性的文字,而是那张他亲手整理的 “匿名信事件证据清单” 截图,清单上的每一项,都标着证据来源和获取时间。
他要让台下的听众看到,他的反思不是飘在天上的空谈,而是扎根在事实与数据里的真心改过。
夜色渐渐深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周聿靠在椅背上,手里捏着那份写满修改痕迹的演讲稿。纸页上的墨痕早已干透,指尖碰上去,却像是还能摸到他书写时的温度 —— 有写 “误解的开始” 时的酸涩,有写 “傲慢的失职” 时的沉重,也有写 “光明正大的正名” 时的坚定。
他知道,明天的演讲会有未知的风险。
可能会有人说他 “自毁前程”,可能会影响他的仕途,可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他不后悔。比起这些,他更怕辜负自己此刻的真诚,更怕再次让沈清姿失望。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轻轻落在演讲稿的结尾处。
“光明正大的正名” 七个字,被月光映得格外清晰,像是在无声地告诉他:明天,一定要把这句话,说给她听,说给所有人听。
她是清白的,从来都没有过任何污点。
材料袋是深褐色的帆布材质,边角被手指磨得有些软,里面的文件叠得整齐,隔着布料都能摸到纸张的硬挺。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 —— 像撒了一把揉碎的金箔,落在材料袋上,映得袋口那张白色清单格外显眼。
机要员老林抬头时,正好看见周聿站在门口。
他放下手里的登记本,起身接过材料袋,指尖刚碰到袋口,就注意到那张打印得工工整整的清单:“调查报告(3 份)”“乔薇聊天记录恢复件(附公证处签章)”“云岭项目资金流向凭证(银行盖章版)”“匿名信投递人通话录音文字稿”,每一项后面都跟着页码,末尾还盖着周聿的个人签章,红印清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谨。
“周司长,这份材料是递往纪委和监委?” 老林拿着清单,指尖划过 “公民举报流程” 的标注,语气里带着几分确认。按惯例,省部级官员递交这类材料,能走内部协调通道,省时又省心。可周聿偏偏在清单右上角用红笔标注了 “按公民举报流程,走机要直发”,特意避开了可能的 “特殊待遇”。
“对,按公民举报义务递交。” 周聿点头,指尖轻轻拂过材料袋上还没贴的 “机密” 封条,指腹蹭过纸质封条的纹路,“里面还有一份我的情况说明,详细写了 2022 年青石镇匿名信事件的时间线 —— 从匿名信出现,到我当年让纪检部门‘先压一压’的处置失误,再到这次证据收集的每一步流程。”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调查都没动用外交特权,找的是第三方合规机构,老陈的律师团队也全程留了记录,随时能配合组织核查。”
老林翻开那份情况说明,米黄色的纸页上,字迹是周聿亲手写的,一笔一画都很规整。
首页第一句话就让他愣了愣:“本人周聿,现就 2022 年青石镇匿名信事件,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的公民举报义务,并就当年‘以掩盖代调查’的失职行为,向组织作出深刻检讨。”
没有官样文章的迂回,没有半句含糊其辞,开篇就亮明了双重目的 —— 既要举报乔薇等人的诬告行为,也要把自己当年的错误摆到台面上。老林抬眼看向周聿,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 他认识周聿多年,印象里这位司长总是端着外交官的沉稳,极少这样直白地剖白自己的过错。
周聿看着老林把材料袋放进专用的透明文件盒,动作轻柔却认真,心里忽然涌起一阵踏实。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前晚写完讲稿,他坐在书房里翻来覆去想了半宿。公开演讲需要实打实的事实支撑,若是只站在台上说 “我错了”“她是清白的”,难免有人会说 “作秀”“博眼球”。
而通过机要渠道递证据,既是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也是用最正式、最无可争议的方式,向组织证明:他的公开道歉不是空口白话,他的忏悔不是演给外人看的戏码,而是基于确凿证据的真心改过。
“递出去后,大概多久能到?” 周聿多问了一句,声音很轻,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想确认一个时间节点 —— 等明天演讲结束,媒体报道开始发酵时,组织那边能同步看到这些证据,不至于因为信息差,让别人误会他 “只说不做”。
“今晚就发机要专递,走的是优先通道,明天上午十点前,肯定能到中纪委的指定核查部门。” 老林拿起加密标签,贴在文件盒上,“您放心,这类涉及官员自查和举报的材料,登记和核查都是优先的,不会耽误。”
周聿接过老林递来的签收单,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然后稳稳落下。“周聿” 两个字,写得比往常更用力,笔尖甚至在 “聿” 字的竖画末端,微微顿出了一个小墨点。这一笔落下,不仅是确认 “材料已收”,更是他与过去错误的彻底切割。
当年,他用手里的权力压下了纪检部门的调查,让那些能证明沈清姿清白的证据,像沉在海底的石头,不见天日;如今,他亲手把这些证据递到组织面前,让真相在阳光下接受核查。一压一递之间,是从 “傲慢的官员” 到 “坦诚的公民” 的转变,也是对沈清姿当年那句 “我要的是公开清白” 的最终回应。
离开机要室时,夕阳正斜挂在外交部办公楼的顶端。
金色的光落在走廊的玻璃窗上,折射出一片温暖的光晕,把地面的瓷砖都染成了浅橙色。周聿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了几下,翻到那张沈清姿在云岭茶园的照片。
照片里的她,穿着浅蓝色的外套,正笑着给身边的老乡递搪瓷茶杯,身后的茶园郁郁葱葱,茶树尖还挂着水珠。
他点开短信编辑框,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最后只留下一行字,存在了草稿箱里:“清姿,我已将所有证据递交给组织。明天演讲时,我会公开一切,还你一个光明正大的清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知道,现在说再多好听的话,都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
演讲台上的真诚讲述,机要渠道的确凿证据,这两件事缺一不可。
前者是讲给公众听的,是为了给她挣回丢失的尊严;后者是交给组织查的,是为了还她一个无可争议的公道。只有这两件事都做完,才算真正补上了当年欠下的亏欠。
回到办公室,周聿打开电脑,最后一次核对演讲用的 PPT。首页标题早就改了,不再是最初拟的 “国际外交与基层治理的衔接”,而是换成了更直白的 “从外交到基层:一个犯错者的反思与忏悔”。
他删掉了所有华丽的外交案例 —— 那些曾让他引以为傲的国际谈判经历、跨国合作项目,此刻在他看来,都不如云岭生态合作社的农户增收数据实在,不如青石镇茶园的亩产量报表有说服力。
PPT 的最后一页,他放的不是总结性的文字,而是那张他亲手整理的 “匿名信事件证据清单” 截图,清单上的每一项,都标着证据来源和获取时间。
他要让台下的听众看到,他的反思不是飘在天上的空谈,而是扎根在事实与数据里的真心改过。
夜色渐渐深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周聿靠在椅背上,手里捏着那份写满修改痕迹的演讲稿。纸页上的墨痕早已干透,指尖碰上去,却像是还能摸到他书写时的温度 —— 有写 “误解的开始” 时的酸涩,有写 “傲慢的失职” 时的沉重,也有写 “光明正大的正名” 时的坚定。
他知道,明天的演讲会有未知的风险。
可能会有人说他 “自毁前程”,可能会影响他的仕途,可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他不后悔。比起这些,他更怕辜负自己此刻的真诚,更怕再次让沈清姿失望。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轻轻落在演讲稿的结尾处。
“光明正大的正名” 七个字,被月光映得格外清晰,像是在无声地告诉他:明天,一定要把这句话,说给她听,说给所有人听。
她是清白的,从来都没有过任何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