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红夷觐天颜 科技启新章-《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平台便殿之内,气氛庄重而肃穆。朱由检端坐于御座之上,身着常服,虽未全副冕旒,但天威自成。

  左右侍立着内阁、礼部官员,以及特意召来的徐光启、宋应星。

  满桂、李邦华等军事重臣亦在列,以示对此次接见的重视。

  陆青岩则如同影子般,隐在殿柱之侧,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即将入殿的夷人。

  “宣,尼德兰国东阿三公司使臣,彼得·范·德·桑德等,入殿觐见——”司礼监太监悠长的唱喏声响起。

  殿门开启,以彼得·范·德·桑德为首的尼德兰使团一行,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步履略显僵硬地走入大殿。

  他们身着紧身礼服,头戴三角帽,金发碧眼,高鼻深目,与殿内众人的东方面孔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努力保持镇定,但眼中仍难掩对大明皇宫巍峨气象的震撼,以及一丝隐藏极深的倨傲。

  使团成员按照演练过的礼仪,向御座上的大明皇帝躬身行礼,动作略显笨拙。

  “尼德兰国使臣,远渡重洋而来,所为何事?”

  朱由检声音平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通过通译传达过去。

  彼得·范·德·桑德直起身,他年约四十,面容精明,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说道:“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我,彼得·范·德·桑德,代表强大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及荣耀的东阿三公司,向您致以最崇高的问候。”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通译随即流利地接上:“我们不远万里而来,是怀着最大的诚意,希望与伟大的明帝国建立稳固的贸易关系。”

  “我国拥有精美的呢绒、玻璃器、自鸣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愿与贵国互通有无。”

  朱由检静静听着,不置可否。

  他脑海中那幅无形的“帝权图谱”悄然运转,却发现看不到忠诚度。

  但能看到其【逐利】【精明】【傲慢】特质,其话语背后隐藏的算计,几乎不加掩饰。

  “互通有无?”

  朱由检淡淡开口,“朕听闻,尔等在东南沿海已有活动,甚至与某些海盗势力有所牵连。此番请求通商,是欲行合法贸易,还是另有所图?”

  彼得·范·德·桑德脸色微变,没想到这位年轻皇帝对海外事务并非一无所知。

  他急忙辩解:“陛下明鉴!那些不过是少数不受管束的商人或个人行为,绝非我国及东印度公司本意!”

  “我们渴望的是在陛下的光芒下,进行公平、合法的贸易。”

  “我们希望在贵国合适的港口获得一块小小的、用于存放货物和修理船只的土地……”他开始试探性地提出设立商站(据点)的要求。

  此时,徐光启上前一步,躬身对朱由检道:“陛下,夷人所言自鸣钟、天文仪器等物,臣略有所知,其精密巧妙,确有可取之处。”

  “若其真心通商,引进此类格物之学,或于国有益。”

  他的忠诚度光点稳定,【博学】【务实】的特质闪耀,是真心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考虑。

  宋应星也微微点头,他对夷人提到的各种新奇物事显然极感兴趣。

  朱由检心中明了,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抬手止住了还想继续争辩的礼部官员,目光重新投向尼德兰使团。

  “贸易,非不可商。”

  朱由检缓缓道,“然,需依我大明规矩。朕之天下,物产丰盈,无所不有,非必赖尔等之物。尔等所谓珍奇,于朕观之,不过奇技淫巧之物居多。”

  通译将话语传达,彼得·范·德·桑德等人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

  朱由检话锋一转:“不过,朕对尔等能造出远涉重洋之巨舰,能制精确计时之仪器,倒有几分兴趣。若尔等真有诚意,便需展现尔等之‘实学’。”

  他对徐光启道:“徐卿,朕命你与宋卿,会同钦天监、皇家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员,与尼德兰使团切磋学问。”

  “彼等有何天文、算学、造船、火器乃至医学之典籍、技艺,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者,皆可探讨、译介。若其诚心献上,朕不吝赏赐。”

  随即,他又看向荷兰使团,语气带着帝王的恩威并施:“至于通商地点、章程,由市舶司与尔等详议。”

  “朕准尔等在广州、泉州两地,依律贸易,按例抽分。”

  “然,设立据点之事,休得再提!朕之疆土,寸土不让!若敢私下与不法海商勾结,或滋扰地方,朕必严惩不贷!”

  彼得·范·德·桑德心中虽对未能获得据点失望,但皇帝允许贸易并愿意接触技术,已是重大突破。

  他连忙躬身:“感谢皇帝陛下的慷慨!我们定当遵守贵国法律,并愿意与贵国的学者交流……一些不太敏感的知识。”他狡猾地加上了限制。

  朱由检心中冷笑,知道对方不可能轻易交出核心技术,但这第一步总算迈出。

  只要打开了交流的窗口,凭借大明的体量和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的才智,总能有所收获。

  “此外,”朱由检仿佛不经意地补充道,“朕对尔等能远航万里之海图颇为好奇。若尔等愿献上囊括四海之舆图,朕可考虑在抽分上给予些许优惠。”

  彼得·范·德·桑德眼睛一亮,海图虽然珍贵,但复制一份的代价远小于真金白银的税收优惠,这买卖似乎做得!

  “尊敬的陛下,我们会认真考虑您的要求。”

  接见在一种表面和谐,内里各自算计的氛围中结束。尼德兰使团被礼部官员带离平台。

  殿内只剩下朱由检和心腹重臣。

  “陛下,夷人狡诈,其心难测,与之交往,需慎之又慎。”李邦华提醒道。

  “朕深知之。”

  朱由检颔首,“然,闭门造车,终非长久之计。夷人之长技,在于舟舰火器,在于格物穷理。徐卿、宋卿。”

  “臣在。”徐光启、宋应星连忙应道。

  “与夷人交流之事,便交由你二人主导。凡有所得,无论巨细,皆记录在案,汇入皇家技术研究院。”

  “尤其留意其造船之法、火炮铸造、天文观测之术。必要时,可许以重利,换取关键工匠或典籍。”

  “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两人皆是精神振奋,他们深知此事的意义。

  “满桂。”

  “末将在!”

  “登莱、天津水师整顿需加快!将来这海上,未必太平!”

  “末将领旨!”

  朱由检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摹本卷轴上。

  语气深沉:“诸卿,今日之世界,已非仅中原与塞外。东有倭国、三韩,南有西洋诸夷,西有强虏,北有罗刹……”

  “大明,不能再只盯着脚下的土地了。这浩瀚海洋,无尽财富,乃至未来国运,皆系于此!”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草原的尘烟与辽东的阴云之外,一条通向广阔世界的航线,正随着这次接见,在帝国面前缓缓展开。

  与尼德兰人的接触,不仅是为了技术,更是为了打开一扇窗,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开始真正审视这个正在剧烈变化的世界。

  而掌握了先机的他,必将引领大明,在这全新的棋局中,落子争先。

  “传令给王承恩,皇家商行筹建‘海事部门’,招募熟悉海况、通晓番语的民间人才。”

  “将来与夷人贸易,乃至我大明自己的海贸,需有可靠之人打理。”

  朱由检下达了又一条指令,悄然布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