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蓝星成果落地,新星际探-《反派摊主:系统遗策与序列逆命》

  “灵脉一号” 星际飞船穿越大气层,缓缓降落在江城太空港。当舱门打开,苏清瑶带领团队走下舷梯时,迎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 —— 江岚带领异能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李天胜的灵珠能量工坊团队,以及灵脉研究所的同事们早已等候在此,手中挥舞着印有 “跨星球守护,灵脉共新生” 的旗帜。

  “欢迎回家!阿尔法星的探索成果已经传遍全球,各国科研机构都在期待与我们合作!” 江岚快步上前,与苏清瑶紧紧拥抱,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手中的设备箱,“便携补给站和共生生物都顺利带回来了吗?” 苏清瑶点头,笑着举起一个特制的培养箱:“不仅带回来了,还在飞船上完成了最后一次适应性检测,共生生物状态稳定,随时可以投入培育。”

  接下来的一个月,蓝星灵脉保护事业进入了 “成果落地” 的快车道。在江城灵脉产业园,第一条便携补给站量产生产线正式投产 —— 工人们按照团队制定的标准流程,将轻量化合金外壳、符文汇聚阵列、能量缓冲器精准组装,每台设备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能量汇聚效率测试,确保在灵脉稀薄区域能稳定运行。

  “首批 100 台便携补给站已经发往蓝星各地,其中 50 台将用于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灵脉修复 —— 那里的灵脉能量浓度仅 3-4 单位,正好能发挥补给站的优势。” 马库斯拿着生产报表,向苏清瑶汇报,“还有欧洲、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已经提交了采购订单,预计下个月产能能提升到每月 200 台。”

  与此同时,共生生物培育基地在江城郊区建成。基地内划分出多个模拟不同气候的培育区,从热带雨林到温带草原,再到干旱荒漠,全方位测试共生生物在蓝星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李娜带领团队将首批 30 只共生生物投放至模拟江城灵脉受损区域的培育区,实时监测它们的活动轨迹和能量转化效果。

  “投放 72 小时后,共生生物已成功在土壤中扎根,能量触须覆盖范围达 10 平方米,周围 5 米内的灵脉能量残渣被清除了 60%,微小灵脉裂纹有明显修复迹象!” 李娜兴奋地向苏清瑶展示监测数据,屏幕上,共生生物的能量转化细胞活性始终稳定在 90% 以上,“接下来我们计划在江城东部的灵脉受损区进行实地投放,那里之前因灵脉紊乱导致植被枯萎,正好能测试生物修复的实际效果。”

  实地投放当天,附近的村民自发来到现场,好奇地观察着培养箱中通体透明的共生生物。当李娜将生物轻轻放入土壤时,村民们发出阵阵惊叹。一周后,原本枯萎的草地重新泛起绿意,土壤中的灵脉能量浓度从 2.8 单位提升至 4.5 单位。“太神奇了!这些小东西真的能让土地变好!” 村民张大爷蹲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共生生物的活动,脸上满是惊喜。

  随着便携补给站的推广和共生生物的应用,蓝星的灵脉修复效率大幅提升。三个月内,全球有 200 多处灵脉稀薄区域的能量浓度恢复至安全范围,15 处大型灵脉受损区域完成初步修复。联合国灵脉保护组织特意发来感谢信,称蓝星的灵脉保护模式 “为全球灵脉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在成果落地的同时,新的星际探索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基于阿尔法星的探索经验,苏清瑶联合星墟制定了 “星际灵脉探索二期计划”—— 目标是前往距离蓝星更远的贝塔星,那里已探测到疑似灵脉能量的信号,且可能存在与阿尔法星不同的灵脉系统。

  “贝塔星的灵脉信号特征与阿尔法星差异较大,能量波动更剧烈,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灵脉环境。” 卡伦通过视频会议,向蓝星团队介绍贝塔星的探测数据,“我们计划派出‘灵脉二号’飞船,配备升级版的灵脉监测设备和便携补给站,同时携带适应能力更强的共生生物样本,为可能遇到的复杂环境做准备。”

  出发前,苏清瑶再次来到李沫前辈的墓前,将贝塔星的探测地图和新的探索计划放在墓碑前:“前辈,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星际探索之旅。您留下的灵脉知识,我们会继续传承;您守护灵脉的初心,我们会永远铭记。未来,我们会让灵脉保护的理念传遍更多星球,让每一颗星球都能在灵脉的滋养下,焕发新生。”

  夕阳西下,“灵脉二号” 星际飞船在江城太空港点火升空,向着贝塔星的方向疾驰。舷窗内,苏清瑶和团队成员们望着逐渐变小的蓝星,眼中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新的征程必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坚守 “守护与平衡” 的理念,带着阿尔法星的智慧与经验,就一定能在未知的星海中,发现更多灵脉的奥秘,书写属于新一代灵脉守护者的传奇。

  蓝星的夜空中,“灵脉二号” 化作一颗明亮的星,消失在深邃的宇宙中。